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7年12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7-12-31 0:58:39 分类: 杂谈

今年写了好几百篇博客,2007年到了最后一天,再更新一篇,善始善终。

昨天早上,我到了北京东边的通利福尼亚州,一个很偏僻的地方,眼看着就看到“河北人民欢迎您”的横幅了,终于到了一家印刷厂。我的新书《文化@私生活》刚刚从印刷机器上下来。

出版社要求我签名1000本,然后塑封,送给卓越网。我实际上最后签了999本,因为有一本书脏了。之前,在24日我过生日的时候,出版社的编辑王玲同学一大早就把一本样书亲自送了过来,实际上这不是一本真书,而是用A4复印纸做出来的,但是封面是真的,这让我很感动。这次的责任编辑仍然是《不许联想》的两个编辑王玲和刘志凌,简称“玲志凌”。在编辑这本书期间,刘志凌同学生了一个孩子,她在哺乳期间仍然关心我的“孩子”,还好,“孩子”顺产。

这本书封面外面有一层包装纸,牛皮纸颜色的,上面涂得乱七八糟的。之所以弄这么一个外包装,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预防性病艾滋病,所以时刻注意戴套;第二,这层包装纸的背后是方格稿纸,是鼓励大家拿起笔给人写信。这次封面比《不许联想》那种“我的名字叫做白”的风格好看多了,而且不怕脏。第三,之所以是“黄皮书”风格,因为有些内容涉及到黄色、性,不适合18岁以下的人阅读。

这本书定价24元,挺贵的。估计元旦过后,卓越网上就有签名本的卖了。

带三个表 @ 2007-12-29 16:38:06 分类: 杂谈

 

带三个表 @ 2007-12-28 15:20:52 分类: 杂谈

 有一天,我正在台湾的一家网络书店上转悠,预订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The Dead Beat让我非常感兴趣。这时,我的前同事小于(现为新星出版社编辑)上了SMN,我看到她的签名上写着“先上讣告,后上天堂”,我想肯定就是这本书吧。一问才知道,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即将出版,同时小于嘱咐我,不要买台湾的繁体中文版,翻译的不好。

没错,台湾很多书翻译的特别不好,而且还是繁体字,我看不懂。后来,小于把这本书递给我,没事我就翻几页看看。这本书讲的内容就是一个专门给报纸“讣告”栏目写专栏的人对讣告这种文体的总结。其实讣告这东西,咱们中国的媒体从来就没有真正对待过,老外对人一向很重视,从生下来到死,都把人当人看,所以,后来报纸上都有“讣告版”,用来专门纪念死者。但是这类文字往往会写得很严肃、悲伤,读者不爱看,但是经过多少年之后,它却成了很多报纸里面最受欢迎的栏目,这是为什么呢?

广告之后请继续收看《走进伪科学》。

我身边有个人,叫张晓强,我们都叫他小强老师,他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收集杂志(你们谁手里有各种试创改复停刊号杂志都可以卖给他),一个就是报道名人去世。自从我的手机号码被小强老师记住之后,隔三差五就会收到他发过来的短信:某某某于今日去世,享年多少岁。这么多年,小强一直坚持报道死讯,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论是政治家还是娱乐明星,小强老师负责报道一切死讯。但小强的“死讯报道”主要突出一个速度,以前他是跟新华社PK,后来发现新华社根本不是对手,后来干脆跟网站PK,也常比网站早几个时辰,因为有时候小强老师就是等在医院,那边一咽气,这边发信息。后来,小强老师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干脆跟自己PK,比如,他让黄菊死了三次,今天又收到一条他发来的短信:“心脏病8点56分没有的。”我把这条短信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个姓心叫脏病的人,今天早上8点56分去世了。

 很遗憾的是,小强老师发出的各种“死亡信息”并没有被媒体充分利用,因为我们的媒体在对待死人这个问题上,都是盯着社会名人,不管是中央级别的报纸还是地方报纸,很少关注不太知名的人物。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报纸上总登讣告,看上去很可怕,当然,都是一些政界人物。修饰词会也基本上是“伟大的”“卓越的”“杰出的”“久经考验的”“忠诚的”……读起来一个样。而随后的生平介绍也是干巴巴没什么意思。人都死了,干吗不再说得生动一点呢?后来我看到《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文化传统问题,也是中西方对待生死的习惯问题。我们写讣告都像写八股文一样,比如这里就有关于如何写讣告的格式。显然,这样的讣告根本让你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自然也就不会浪费报纸版面(国家领导人的讣告除外,因为他们有这个特权)。

我在看《先上讣告,后上天堂》这本书时,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写死人?一个人的离去,基本上有一半的事情可以盖棺定论了,可以任由评说,而讣告无疑是第一篇去定论的文字。它应该怎么行文?《先上讣告,后上天堂》说得很清楚了。西方人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送走一个逝者,但不失严肃和尊重。这样很好,这让我们能更加了解这个人的过去。《先上讣告,后上天堂》实际上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西方媒体的讣告文化,作者马里琳·约翰逊是讣告的痴迷者,一件面对死人的事情,能让她写的如此轻松幽默,难怪有人希望死在马里琳前面,这样才能有机会让她写讣告。

这周《三联生活周刊》开选题会,朱伟提到了贝小戎老师写的这本书的书评,其实《三联》也有一个类似讣告的栏目,但是一直没有写起来,我觉得我可以把这个栏目写好,不就是写死人吗,活人我都能写得活灵活现,死人我都能写活。

我记得在1998年的时候,我在网上常看到一些歌星去世的报道,《北京晚报》的戴少爷常打电话给我,问我最近谁死了,或者谁死了让我写篇文章。后来我就想,其实应该把一些上年纪的歌星的墓志铭都写好,放在电脑里面,做一个提前量,等那边人一死,这边就可以把稿子拿出来,这叫动如脱兔。我当时列举了一大堆摇滚歌星的名字,准备把他们的纪念文章都写出来,比如Bob Dylan、Mick Jagger、BB king、Eric Clapton、James Brown……但是我终究没有把这些人的纪念文章写出来,只是写了几句Dylan的纪念文字:

他是一个唱歌一直找不到调的人,但是让60年代美国青年找到生活的调子;他曾经写过的很多歌曲都不畅销,但是他让自己比歌曲还受欢迎;他一直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谁都不能进入的“地下室”里面,但是人们似乎知道他从出生到他死去这段时间的每一天做的事情,他不仅擅长写一些很根源性的的歌曲,也擅长跟媒体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一生中写过上千首歌曲,最受人欢迎的可能是他最不喜欢的《答案在风中飘荡》。当他走向天国的路上,会回过头看着远去的人世,从鼻孔里哼出一句歌词:关于我的事,你们统统都猜错……

带三个表 @ 2007-12-28 0:32:11 分类: 挨个祸害

(片段一)

(片段二)今天,我坐车回家,都快到家门口了,接到陈晓卿的电话,要求出席饭局。我都快到家了,正琢磨怎么炒菜的事情,被陈老师打断是很不道德的事情。我不想去,我刚从西边回来,他又把饭局安排在西边,这不是折腾我再折回去么。

陈老师用浑厚的男低音再压低一个比李宇春还低的高度在电话那头对我说:“土摩托的那张盘你想不想要了?”当然想要,我要全球首发。于是我赶紧跟司机说:“调头,去八大处。”

非非也想全球首发,于是非非冒着找不到男朋友的危险再次出席老男人局,当然土摩托本人也想首发,那我们就比比看吧。妈的我对视频处理一窍不通,陈老师给我的是DVD版本,还要转换,我先后下载了6个软件,都没搞定,浪费了一个多小时。后来终于用了一个视频转换软件,转换过来了,结果土摩托那道致命回答因为该软件只能转换70%正好给切掉了。所以大家等着去土摩托的博客看完整版,一般首发的都是删节版,比如《色戒》。

陈老师说的土摩托的光盘不是他拍毛片的光盘,是在20多年前,土摩托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参加了一次中央电视台搞的中学生智力竞赛,土摩托代表人大附中。也就是说,当你看完这段视频,就知道土摩托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是什么样子了,那时候他上初三。也正是这次竞赛,改变了土摩托的人生。他答错了赵老师出的一道跟生物有关的题,让他从此发誓一定要学好生物,等以后赵老师在问什么问题都难不住他。后来土摩托回国后,见到了赵老师,结果赵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后,土摩托又没答上来,于是他像受到了羞辱,发誓再也不碰生物了,就到了《三联生活周刊》做了记者。

那么,赵老师的什么问题问倒了生物专家土摩托呢?赵老师的问题是:“你能给我解释一下紧的原理吗?”其实赵老师问的是物理方面的问题,而不是生物问题。这个实在的土摩托从此放弃生物学。

带三个表 @ 2007-12-27 5:29:00 分类: 杂谈

一个人的名字跟他的言行是否一致大概没什么关系,比如他叫郑义,不见得就会做些正义的事情;比如他叫龚平,未必做事就公平……名字与言行能一致的人历史上很少见,但是现在出来一个人,叫李维一,他是国台办新闻发言人,他用唯一的方式告诉人,一个人说话可以做到与名字一致,实在是天人合一。

李先生在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提出的“有关两蒋陵寝迁移”问题时,四次几乎用唯一的答案将这个烫手的山芋给扔了出去,估计在场的记者都泄气了,因为他叫李维一,所以只有这么一个唯一的答案。

几年前,政府部门有个规定,就是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不许说“无可奉告”。后来还真执行了,媒体一片叫好,说这是往民主和透明的方向走了一大步。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杜绝“无可奉告”并不意味着真的往民主和透明方向迈进,语言的表达是丰富的,表达出“无可奉告”意思的话有千万种,在禁止“无可奉告”的时候也没有拿出一个实施细则,比如与其类似的各种外交辞令、套话、假话、车轱辘话、罗圈话、屁话……都应该像“无可奉告”一样被当成敏感词给屏蔽掉,于是,发言人便绞尽脑汁,尽可能说出与“无可奉告”一样效果但又不敏感的话。李维一先生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估计他耳朵听力不太好,或者认为在场记者们的听力不太好,连续四次说出“我们看到了有关的报道”之类的话。

扮演新闻发言人这个角色比汤唯在《色戒》里扮演的角色还难,说话要滴水不漏,面对各方提问要对答如流,问东答西,能抖出幽默和机灵最好,回答还要让记者满意,还不能让记者抓住把柄。在我看来,只有超级滑头才能做到这一点。很显然,李维一先生不是超级滑头,他似乎有点太实在或者反应太迟钝,这个问题记者问了四次,他早该有心理准备,甚至,他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就该意识到“两蒋陵寝迁移”这个问题,该准备好答案。至少,官方该有个说法,如果官方没有说法,发言人当然不能乱说,不能乱说不意味不负责任乱对付。什么叫“我们看到了有关的报道”?作为新闻发言人,当然每天要看各种新闻报道,不然的话就是失职。问题是,记者没把您当成“有报天天读”的杨锦麟先生,而是国台办的新闻发言人,您光注意到还不行,怎么也得有个说法,如果没有说法就说没有说法,大家也都能理解。这种对付媒体的方式,比“无可奉告”还要恶劣。

当然,我们后来都理解了,您叫李维一,您是我们的唯一。

带三个表 @ 2007-12-26 14:59:42 分类: 杂谈

请这两位设计的同学速与我联系,发邮件到我邮箱,dundee@126.com
谢谢。

带三个表 @ 2007-12-26 2:47:25 分类: 杂谈


据说修建鸟巢体育场的建筑材料剩了不少,不知道当初怎么估算的,一定是一笔很大的浪费,不然奥组委不会想出废物利用的主意来收回成本。据说,这些边角下料会做成等比例的鸟巢模型,当成纪念品去买。

这主意不错,但是,奥运就像季节性产品一样,过了季就滞销了。到时候还能不能卖出去都难说。那个鸟巢设计的再经典,纪念品也不至于大面积热销。于是,为了体现北京市民委奥运献计献策的精神,我想出了两个主意,可以把那些多余的素材变废为宝。

第一个主意:用这些废料做成鸟巢型的烟灰缸,大家都看到了,鸟巢的形状跟我们常用的烟灰缸很相似,只要等比例微缩之后,就是一个烟灰缸,要知道,中国不是一个体育大国,而是一个吸烟大国,这些烟民完全可以把这些废料消耗掉。

第二个主意:用这些废料做成鸟巢型马桶,大家都看到了,鸟巢的形状跟我们常用的马桶很相似,只要等比例微缩之后,就是一个马桶,要知道,中国不是一个体育大国,而是一个上厕所大国,这些国民完全可以把这些废料消耗掉。

同样,那个蛋形国家大剧院,还可以做成各种ABCDEFGH型罩杯的胸罩,要知道,中国有很多女性,这类产品肯定好卖。为了体现音乐与胸罩的关系,可以做成蛋形八音盒胸罩,通过播放不同的音乐来传达女性婚姻状态,就像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暗示人们该女性的婚姻状态一样。比如播放《今夜无人入睡》意味着你可以跟丫一夜情;播放《请跟我来》,意味你可以追求她;播放《沉默是金》意味拒绝……

谁有第三个主意,欢迎补充。

带三个表 @ 2007-12-25 12:25:09 分类: 挨个祸害

老六爱组织大家吃酸汤猪蹄,罗老师偶尔也参加,但是他从来不动筷子,好奇人问:Why罗老师不啖猪蹄?罗老师说:盖因猪蹄与吾爪子same尔。
陈晓卿老师为此很鄙视罗老师,曰道:你就是不能吃酸汤猪蹄,我不能吃不用的东西多了,我每次吃巧克力的时候都会咬到自己的手,每次抽雪茄的时候都会把中指插进嘴里,吸半天不出烟。
老六建议:陈老师您以后戴双白手套吧。

带三个表 @ 2007-12-25 2:09:41 分类: 杂谈

正如每年7月1日CCTV-1一定要播放《党的女儿》一样,每年12月24日,都会有人给我张罗过生日,因为日子很凑巧,我出生这一天是西方人的平安夜,随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洋气,我也越来越跟着沾光,真是看在上帝的份上。

今年,早早就有人准备给我过生日,小强老师和老颓动手比较早,大概是闰月过习惯了,小强老师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准备,老颓提前一个月就倒计时,每天上了smn之后总是要说一句“生日快乐,距离生日还有××天”之类的话,还好,他没有像天安门广场那个奥运倒计时的牌子走得那么精确,坚持了三天就放弃了,我猜想得出,这种事跟讨好一个女孩不同,一点动力和回报都没有,但我心领了。老六和陈晓卿老师也问我生日局怎么搞,我说算了。于是老六发起了一场人文关怀运动,建议大家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给更多的小资们留出地方过圣诞,大家都回家洗洗睡,我完全赞成。我不喜欢过生日,一来我不爱过生日,二来今年真没什么心情过生日。所以,我只想安安静静度过对我来说最平常的一天。我妈打电话问我:“回来过生日吗?”我说不回去。

从前天夜里开始,手机就不停地收到短信,祝我生日快乐,有一百多条。奶猪发短信说:“为了祝你生日快乐,我去看了《辛普森一家》。”影评人就是会说话,在任何时候都会体现出所谓专业和职业的一面,其实我不过生日的时候她天天看《辛普森一家》。我的一个高中同学误把给情人的甜言蜜语发给了我,我说:“你再给情人发一遍。”他说:“我改变性取向了。”我说:“你好乖。”

面对各种祝福,我心里隐隐有些不安,要谢谢大家长期短期以来对我的关爱,那些手机号码不知道是谁的陌生人,那些在我博客上祝福的黑猩猩们,我要谢谢你们。

2007年对我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借这个机会感谢以下帮助过我的人:英海伦公司的安妮及全体工作人员,你们居然这么大胆给我投钱拍DV;所有参与拍摄DV的演职人员和给我们提供过帮助的人;这个DV的广告赞助商和合作伙伴;感谢dofala网站还继续给我的博客提供空间;感谢漫步者音箱;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杨全强老师;世纪文景出版公司的王玲和刘志凌两位编辑,还有刘志凌刚刚出生的小宝宝;还要感谢《三联生活周刊》继续给我饭吃;感谢主持人马东老师,我一直欠您两个人情;感谢江瑞鹏老师,你每次来大陆,都给我带来一堆书,名副其实的运“书”大队长;感谢爱护我的人;感谢欺骗我的人;感谢那些给我寄东西不留名或者名字地址写得很不清楚的人;感谢那些因为我各种事情帮助过我的人,比如帮我设计海报、封面或者给我寄发票;还要感谢平均每天有4万左右看我博客的人,如果我的这些文字还能让你的平淡无聊的生活多那么一点点开心,我就非常知足了;感谢我周围的这些朋友,跟你们在一起我很快乐……所有所有这一切,都让我受之有愧。这些话应该在感恩节说出来,但我挪到了今天。

明年,我主要干这几件事:第一,我们主编把我双规了,规定我写专栏、规定我写封面;第二,我打算继续拍DV,这个剧本本来是在今年拍的,但是我觉得难度比较大,先拍了一个简单的,所以有难度的挪到了明年;第三,我跟土摩托打赌,看我们俩明年谁先找到……

带三个表 @ 2007-12-22 19:21:57 分类: 杂谈


昨天晚上,看了一个话剧《包法利夫人们》,我好久没看话剧了,第一我不喜欢舞台艺术,第二肯定睡着。所以看的时候怕自己睡着,尽量睁大眼睛,当时就想,要是像《发条桔子》里面的那样,就不会睡着了。后来在换场间歇,我睡了几次。

这部话剧其实很有意思,取材于《包法利夫人》,又不局限于《包法利夫人》,一个人无聊、空虚、虚荣,肯定要干点奇怪的事情,福楼拜老师当年看到的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所以,林奕华找到了它的共同点,在这部话剧里面,还有林志玲和我们身边的故事。

舞台上搞得很卡通,很夸张,很搞笑,更主要的是,台词太大胆了,听起来非常过分,我写博客都不敢捅那种词,所以很过瘾。看完戏我出来还琢磨,你说我们现在的人平时是多么无聊啊,仔细一琢磨,干什么都挺无聊的。建议大家去看看这部话剧,你就知道周围都有什么无聊的事情,尤其是看我博客的女同学,毕竟这是写“夫人们”的故事。


看完话剧,去参加大仙搞的诗歌局,我去的时候已接近尾声。大仙张罗什么一向是不靠谱,恰恰这种不靠谱成了大仙的一大特色,其实我也不喜欢什么诗歌,好久都没有阅读诗歌了。我进去一看,好多人,再仔细一看,明白了,原来是《三联生活周刊》的选题会。详情请看土摩托的博客现场图片报道。


今天参加徐静蕾老师的《开啦》读者见面会。我去晚了,屋子里人山人海的。《开啦》办了十多期了,一开始我以为徐老师就是弄一个电子杂志宣传包装自己,后来发现,人家真是动真格的,现在已经纳入商业运作。与其他明星办电子杂志相比,徐老师是真想办杂志。尽管至今大家还心存质疑,包括我以前也怀疑,但是徐老师是很认真的,别老说徐老师没文化,没文化的人只能办三期电子杂志。明年,徐老师还会办一系列《开啦》子电子杂志。活动结束后,我“独假”采访了徐静蕾老师,为了让大家相信我的确采访了徐老师,我特地拍了一张照片。以下是“采访”内容:


王:你又办杂志,又拍电影,又演电影,你最喜欢什么呢?
徐:我喜欢玩。
王:我看今天又很多赞助商都来了,看来对你的电子杂志很有信心。
徐:如果有更多人办电子杂志,我的赞助商会更多。
王:听说你明年还要办一系列电子杂志?
徐:是的,但我会跟人合作,比如有人想办一本读书方面的电子杂志,可以来找我。杂志的名字就叫《开啦·读书》。
王:要是有人想办一本《三联生活周刊》呢?
徐:那就叫《开啦·三联生活周刊》。
王:要是有人想办一本介绍电影的电子杂志呢?
徐:那就叫《开啦·关机》。
王:现在有人跟你谈这方面的事情吗?
徐:有很多人在跟我谈,比如时尚方面,旅游方面,宠物方面……
王:还有宠物杂志?
徐:是啊。
王:人们都想办什么样的宠物杂志?
徐:好多,比如养猫、养狗、养鱼、养花、养蝎子、养猪、养蚂蚁……
王:还有养蚂蚁电子杂志?
徐:现在养什么的都有。
王:那这本杂志的主编非赵本山老师莫属。对了,我可以办一本杂志吗?
徐:当然可以。
王:其实我一直想办一本杂志,关于追星族的杂志,名字都想好了。
徐:叫什么?
王:《烦死》(Fans)
徐:靠谱。

带三个表 @ 2007-12-21 15:44:34 分类: 杂谈

之前我说要把两套《黑森林之歌》送给我博客上的母猩猩,结果我没想到,收到了将近300封邮件,这其中有很多公猩猩,对不起,你们让我抓住了“把柄”,只能把你们排除在外。300来人要两套DVD,可难为死我了。于是我向陈晓卿老师求救,看在我博客流量比较高的份上,你就再给我几套吧。事实上,老六的博客现在流量是160多万,他送出去6套,我的博客流量是2500多万,你说要按照这个比例,该送出去多少套呢?得90多套。当我得知陈老师需要自己掏腰包买这90多套DVD,我的眼圈红了,咱们不能让陈老师破产吧,因为陈老师要把这90套碟买下来,需要5000块钱。在此之前他已经自己掏钱买了好多了,他太能得色了。所以我说:“您量力而行吧,意思到了就成。”后来,我又拿到4套,加上之前的2套,一共6套。所以说,获得DVD的同学请到陈老师的博客上留言好好谢谢这个非洲友人。

猩猩多,香蕉少,怎么办捏?这300封信,我反复看了好几遍,看的我很感动,虽然我用一种不尊的口吻称呼女性为“母猩猩”,但绝无侮辱之意,我们心里尊重任何一个女性。

来信索取DVD的理由也千奇百怪,我当时想,如果有人为她的孩子要一套,我一定送给她,可是,我发现至少有7封信都是以女儿的名义索取的,而且发来了可爱的照片,这又让我犯难了,我觉得都该给,要不……下次吧,这天平往哪歪都不合适。还有人直接说“给我吧”,对不起,理由呢?

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把这6套DVD送给如下几个母猩猩:

一、稻草人
理由:她想送给她妈妈,因为她妈妈的了癌症,而且她还在国外,无法尽到女儿的孝顺,所以想送一套DVD给母亲看看,解解闷。

二、杨平(厦门)
理由:她在信中说:“反正发邮件告诉你我想要这DVD总是没错的,就像反对厦门PX,不管有效没,总得先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说:有效。希望你们厦门人在对PX问题的表达上跟你这次中招一样有效。

三、刘敏(深圳)
理由:因为她知道深圳所有好吃的地方在哪里。

四、Nancy(北京,手机尾号为3663)
理由:“我是喜欢黑黑的陈老师一个大老爷们对待儿子表现出的那份细腻亲情。”这句话连我都被打倒了。

五、马莉(合肥)
理由:她在信中写道:“我单位有三位同事是陈晓卿灵璧县的老乡,我想得到DVD,在陈晓卿的老乡们面前显摆一下,当然这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我在学院生物系工作,这套DVD对我们的学生很有用,我们现有的资料都很陈旧,这套新的DVD一定会让学生们欢呼的。”

六、许华琼(苏州)
理由:这姑娘说腊梅花开的时候,要给我寄一束花,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腊梅,所以我被感动了一下。

七、陈宾松(吉林九台)
理由:这套DVD我将掏钱买送给她,因为她是我的老乡,一个村的。而且她是百度的“森林之歌吧”的吧主。

八、姚元
她得到了那本《比亚兹莱》签名绝版笔记本。
理由:他专门为此开了一个博客,并且不是在新浪开的博客。以前她只有一本《读库》。后来她订阅了所有的《读库》。

也许你这次没有得到,不过没关系,我估计以后有大把的机会,谁手里有什么想送的东西都告诉我,比如卖不出去的钻戒啊、宋版书啊,都交给我,我都能送出去。虽然不可能送给每个人,但是可以回报整天趴在我这里看的黑猩猩们。

PS:请获奖者将你的详细地址、真实姓名、电话号码再发到我邮箱一次,我将尽快以特慢专递寄出去。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