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8-02-29 4:29:20 分类: 杂谈
并不是每年2月都有29日,今年2月29日凌晨,我总算把剧本紧赶慢赶写完了。等大家穿得少的时候,又要拍DV了。之所以紧赶慢赶,一是下周我又被主编逼着做封面故事了,二是这个剧本我拖拖拉拉了好长时间,本打算在去年国庆节期间写完,结果他妈的好多事情搞得我安不下心来写。
初稿写了33000字,然后要删掉13000字,过几天我会找一个没人不能上网的地方好好修改。去年拍《十面埋妇》,好多人看了之后批评我,说这不好那不好的,恭喜你,今年你又有机会当影评人啦。前天,我跟牛博网的黄斌老师聊天,他帮我的博客改版,改版后颇有感触地说:“之所以Wordpress被追捧,就是因为它开放源代码,谁都可以在它上面搞一搞,然后人们就特有成就感,其实它的技术很烂。”我说:“没错,就像很多人去评论我的DV一样,俨然已经变成了影评人,颇有成就感,其实我拍的很烂。”
但我这个人贪玩,玩起来才不管谁怎么看呢。我信奉的不是“听人劝,吃饱饭”,而是“听人劝,能饿死”的信条。尤其是在当今中国进入虚拟民主的社会,每个拥有话语权的人其实制造的无非是一种虚幻而已,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幻觉,我他妈当然相信自己了。
这次跟《小强历险记》《十面埋妇》都不一样,它是发生在媒体圈的一件事,也可以算一个爱情故事,也可以算一个小小理想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小的愿望,但是实现起来却发现很难,甚至变得有些残忍。这个故事我前年就想好了,写了一点发现拍起来难度太大(对那时来说),只好停下来了,于是就拍了一个坐着说话内容比较简单的《十面埋妇》。今年觉得自己似乎能把它拍出来,就写了。别的内容不便透露,知道的人你也矜持一点,我能说的是,《三联生活周刊》这本杂志还会在里面出现三次,它是我永恒的道具,就像片名题字永远是黄集伟老师一样。
男一号定了,女二号定了。昨天,有人给我写信,说要向我推荐一个人,理由是她跟小精子长得一模一样,希望我的DV里能用她。难道都是方片Q的脸型吗?行,看来我得编一个双胞胎题材的故事,一定能同时用上。
好吧,有谁想在里面贴片或者植入广告,赶紧跟我联系,邮箱在左上角。修改的时候还能编进去。另外,过段时间可能找一些闲人参与进来,大家留意一下报名时间吧,比如美工、道具之类的。
带三个表 @ 2008-02-28 14:04:30 分类: 闲扯

3月2日下午2时在三联书店2楼,我的新书《文化@私生活》签售、扯淡。欢迎大家来玩。三联书店地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好多同学不知道三联书店怎么走。同事李小昂同学做了一个示意图,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地址是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民航信息大厦北。乘坐公交车103路、104路、108路、109路、111路、112路在”美术馆”站下车即到。或者寻找隆福医院、隆福寺、美术馆,找到这些地方,就能找到三联书店了。如果乘坐出租车,就说到美术馆东街隆福寺)。
我邀请了黄集伟老师、老六、土摩托、小精子、小强老师、平客、遆老师、桑格格一起给我壮胆。
邀请黄老师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出自他老人家之口;
邀请老六是因为他说“讨厌”的时候往往是冲我说的;
邀请土摩托我希望他能当着大家的面谈谈外星人的文化私生活;
邀请小精子是因为我好久没见到丫了。据说她现在主攻漫画业;
邀请小强老师是因为他会当场背诵400多个电话号码;
邀请平客是因为他今年还要饰演一名侦探;
邀请遆老师是因为她名字一般人叫不出来;
邀请桑格格是因为她的书《小时候》比我的书卖得好;
基本上我们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扯淡,主题就是谈谈大家的文化私生活,比如土摩托为什么打着喜欢鲍勃·迪伦的幌子偷偷喜欢Twins;老六为什么在没有人的时候看《知音》看的老泪纵横;小精子为什么一直不敢说她研究了十多年的奥黛丽·赫·本·拉登……
带三个表 @ 2008-02-28 0:26:08 分类: 杂谈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一带,1997年3月,经全国人大批准,成立直“狭”市。
今天一上牛博网,吓我一跳,牛博网推出了一个专题:重庆人民愤怒声讨张晓舟老师。
晓舟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弄他!弄他!》激怒了重庆人民,我看了之后也没觉得有什么啊,现在何止重庆啊,全中国不都这操性吗,我每次出差,看到一些街头上贴着的各种文字,都能读出一些暧昧和色情,我早就视而不见了。我想当地人民也早就视而不见了。整个中国正处在青春期,第一次来了月经和第一次遗精之后,就标志着长大成人了。人在这段期间不就是以性幻想为主旋律吗,你敢说你这时候既不遗精也不来月经,那你真是狗都不如,狗还来月经呢。但越是在青春期,就越要遮掩青春的痕迹,女生尽可能把胸肋得紧紧的,生怕人看出身体变化,男生音道发生变化或者长了胡子也会感到不自然。咱们现在也这样,欲望勃发的时候一定要掩饰这一切,为自己制造一种清纯的印象,但一不留神,就露出“长大成人”的马脚。
重庆我去过一次,1994年,好多年前了,那时候还没有张老师文中描述的那些城市风景,张老师这么一描述,我倒真想再去一次,说不定我看到的会比张老师看到的更多。上次我去看到的最多的是各种娱乐场所起的名字都是外国大城市的名字,比如“波士顿夜总会”“巴黎歌厅”,一般这么命名的人往往是第一次看到世界的好奇或者自己略显自卑或者没有任何想象力,走在重庆的大街上,我感觉是“80分钟环游地球”。现在的重庆什么样,我没概念,就知道它变成直辖市了。打算找时间去看看,在张晓舟走过的地方重游一番。
张晓舟老师我很早就认识,关于他的传奇听到的也不少,因为都喜欢听音乐,我一直看他的乐评,之前因为王磊的事情还跟他打过一次笔仗,但这不妨碍我欣赏他的文字。丫写东西挺好看的,包括这篇《弄他!弄他!》。我想重庆人民(其实没那么多人,就是网络给放大了,不就一屁大的事儿吗)这次着急,逼着张老师道歉,两个原因,要么张老师杵到了重庆人的痛处,要么重庆地处三峡附近,所以人们心胸比较狭隘。重庆媒体太自卑,太不冷静,一个张晓舟就把你们搞成这个样子,也太禁不起挑逗了,我怎么感觉前戏还没有,性高潮就来了呢。既不是李向阳来了,又不是抢鸡蛋,何必呢。
我虽然去过的城市不多,但是只要离开北京进入到一座城市,第一眼看到的城市表情可能不是那些高楼建筑车水马龙,而是那些建筑物上的带着文字的标牌,比如在沈阳,就有一个广告牌,一个美国自由女神高举一柱擎天的火炬的照片,下面有一行字:让阳痿患者的烦恼从此不见了!美国人看了肯定抓狂——这可是人类心灵最向往的一种东西,被东北人搞成了性暗示。可是话说回来,这也恰恰符合了过去祖先把能戳起来的物件当成性崇拜图腾的传统。我想,要是重庆没有这些能让张老师在雾霭中产生性联想的城市表情,他也就不会写出这样的一篇文章。因为本地人对这些东西视而不见,外地人随便那么一说,就受不了,貌似是一种尊严的表现。我看了那些愤怒的重庆人民反击张老师的文字,没看到他们在反省自己的文字。
2005年我跟一个机构做了一个全国七个地区女性性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活动,其中有重庆。最后得出的结论如下:
一、认为性在婚姻中最重要的,依次是:重庆> 广东> 上海> 北京>山东>浙江> 江苏
二、对自己性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最不满意的城市是:重庆> 江苏> 山东> 广东>北京> 浙江> 上海
三、对自己性能力的评估: 重庆是自我评价最低的,最自信的是北京女性
四、经常获得性乐趣的比例,全国 52%,地方排名:山东>北京>上海>浙江>重庆>江苏>广东
五、婚外性关系:比较突出的是重庆和北京,大于40%的人承认有婚外性关系,发生最低的是广东
六、性生活中爱抚时间最长的是上海,37.7%,最短的是山东,27.6%
七、性高潮的发生比例:全国47.6%的人经常有高潮,各地排名依次是:山东>上海>北京>重庆>江苏>浙江>广东
(更全面的内容请到我的老博客按摩乳上阅读)
上面这组数据虽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多少还说明了一些问题:重庆市一个相对女性性饥渴的城市,所以有那么多性广告也属于正常。就像张晓舟老师文中说的“而重庆,似乎正是一座阴性的城市,或者说阴阳有些倒转调换的角色,女人比男人泼辣,女人比男人能干。”
现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朵花,其实地域之间的偏见一直很深,我倒觉得很正常,如果大家都一样了,也就没有文化多样性了。但是多样性的文化就会造成相互之间的冲突,进而是一种偏见,然后都变得很敏感——就像电影《海狼》里的那句台词:“要是这样碰我老婆她会有性高潮的”。比如河南人被妖魔化了,现在还抬不起头;接着东北人被妖魔化,还有一直明争暗斗的京沪之争。其实这都没什么,比如我们有卖国贼,也就会有爱国贼,有爱国主义,就有狭隘爱国主义。同样,面对自己生活的地区,也就会有狭隘地域主义。这种狭隘,其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地区人的气质,你如果气滞,就没了气质。
重庆人民愤怒声讨张晓舟事件,让我看到重庆人民真是闲的蛋疼,你说你们有那闲工夫把足球踢上去(别老降级),把娱乐节目做得好一点(别老出事),都直辖市了,让你当师长了,还想着连长干的事情,跟一个写字的过不去干吗?张老师的文章我看完之后也没有对重庆产生不好的印象,相反我觉得地域特色文化挺浓郁的。哪天我去重庆的时候哪位同学给我做导游让我观光一下啊。可是你们这么一嚷嚷,这直辖市就变成了致瞎事了。
好多人认为张老师的文字中流露的调侃、不严肃甚至带有“性感”的文字有损重庆的光辉形象,还搬出了过去重庆的杰出人物和事迹来证明张老师的错,看的我只想乐。仿佛洋人来了,然后我对洋人说“我们老祖宗如何如何”。人家怎么写,那是人家的事情,性这东西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谈论的,经常谈论性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暧昧地表现性倒是有点不对劲儿。至于张老师对重庆方言理解的偏差,那是他的局限,我就不知道“丢”在广东话里是什么意思,就像广东人不知道“整”在东北话里的意思是什么一样。因此,我觉得还不到群起而攻之的地步。现在闹这么大,反而有损重庆的形象,得不偿失。
我对重庆人和重庆这个城市了解不多,这件事是否能反映出重庆人民的性格特征我不知道,总之让我感觉好像是一锅麻辣的火锅,但里面只煮了一片肉。这件事充分体现了重庆人的自卑,这就像每次中国足球队跟日本队比赛一样,真正的“弄他”就是战胜他们,而不是扯着嗓子喊什么“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带三个表 @ 2008-02-27 13:59:47 分类: 杂谈
翻译基本找到了,谢谢热情的上海人民;
昨天我把自己卖了,纪念一下;
前段时间,我家楼上的电锯惊魂终因编剧罢工而结束,纪念一下;
看了三集被热吵的电视剧《奋斗》,那不是一般的烂。
带三个表 @ 2008-02-26 18:16:30 分类: 杂谈
最近,教育部突然发神经,打算在中小学推广京剧,要求的也不高,能学会15个唱段就行了。其实这个要求倒退30年,全国人民都能达标。我小时候八大样板戏,能唱下来的选段不下20个,这还是在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的农村,我估计城里的孩子能把八个样板戏全部唱下来的大有人在。
那时候唱京剧,是因为江青老师喜欢,她主抓文艺,得有点成绩,所以全国推广样板戏。现在好像也这样,哪个领导喜欢什么,就推广什么,这最让人讨厌,凭什么你喜欢全国人民都得跟你一起遭罪啊?我没事也听听京剧,这东西确实不错,确实是门艺术,说是国粹一点也不为过。但是这样的国粹每年的产值绝对抵不上一个Twins的年产值,但这就是事实。这就叫江山如此阿娇,引无数脑残竟折腰。
教育部长是否喜欢京剧我没做过调查了解,甚至我现在都不知道教育部长是何许人,但至少在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前应该核算一下成本。推广中小学生唱京剧大概需要多少成本?学校、家庭、社会要投入多少?这其中有多少会浪费?比如学校之间要是搞一些京剧汇演,古装戏就要准备戏服,这衣服可贵了。现代戏也要准备服装,服装店都不卖了,还得专门定制,成本肯定低不了。还有,国家要培养多少会教京剧的老师?如果师资力量不足,你还普及推广的茄子啊。
你这么一想,处处都要花钱。有形和无形成本都不低。现在不是提倡节约型社会嘛,国家大剧院已经很耗电了,制定一些耗财的政策需要谨慎一点。教育部是否在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前作过科学的评估调查,据说只在我们家旁边黑芝麻胡同小学的120人当中做过调查,然后就进行全国推广,而且还要在广东、湖北、江西、浙江等地推广京剧,我相信广东人能唱京剧,但是他们唱起来多费劲啊,你干嘛不让他们唱粤剧呢?京剧需要发扬,粤剧就不需要吗?你要说发扬中国书法艺术,要求学生都练书法倒还好,因为一方面没什么成本,另一方面把字写好了是件有益的事情。但是京剧能这么简单吗?
话又说回来,京剧这门复杂艺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头学到尾还差一年,学生还有别的学习任务,大概没有人能像专业艺校那样把京剧学下来,当然不排除那些有京剧天赋的学生。这么一算,在中小学推广京剧就变成了很恶搞的事情了。
再退一步讲,教育部的初衷是好的,让孩子们多了解一下祖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怎么了解,这不是在中小学推广京剧就能解决的,这种推广,只适合在某几个学校试行,不适合大面积推广。你不能因为一所小学唱京剧不错,就让全国学生都唱京剧。人家美国三权分立还挺成功呢,你干吗不在中国试试呢?现在中小学都有音乐课,我看也没有怎么普及中国的传统音乐,你可以问问现在30岁以下的人,知道《广陵散》是怎么回事吗?估计有一半的人会问你:“是治疗胃疼还是治疗跌打损伤的药?”音乐课都没到位,就别再拿京剧扯淡了,搞不好又把一门艺术给毁了。
不是我想抬杠,我还没我兄弟王小山的境界,我就是觉得,今天我们教育孩子都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老是想一出是一出。先把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出现的问题解决了再想别的吧。而且,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比较金贵,教育部应该研究一下如何教育独生子女,别让他们走向社会后成为社会负担,或者能为社会减少点负担。
我觉得让中小学生唱京剧这事,一定会无疾而终的。
带三个表 @ 2008-02-24 12:43:48 分类: 闲扯
之前博客上说输入法问题,发现留言比往常多,因为大家都用输入法,很多人还给我推荐别的输入法,尤其是搜狗和股沟输入法。你们也不想想,黑马输入法我都用了10年了,能轻信你们的推荐吗。而且我还可以告诉你们,除了五笔字型,现在流行的输入法我都试过,这东西就是一个习惯问题,我已经习惯了黑马,自然就不会习惯别的。你也一样。
对于流行的搜狗和股沟输入法,如果你用过黑马,这两个输入法简直就是灾难。如果你没用过,会觉得这两个输入法不错。这就好比你看过顶级A片,就没兴趣看艳照一样。手机我只用诺基亚,肥皂我只用雕牌,输入法我只用黑马,虽然这个输入法连单引号都打不出来(每次我都要切换到微软拼音),但不妨碍我习惯这个输入法。
于是问题就来了,你老说黑马,你拿了人家多少广告费?一个都没有能力升级更新的输入法,你说我能拿他们多少广告费?我拿你妈逼!难道我就不能说我用什么产品?难道我一说就拿人家钱了?
带三个表 @ 2008-02-23 15:20:31 分类: 杂谈
我一直使用黑马输入法,关于这个输入法的好处我以前在博客上说过,就不用赘述了。最近发现它还挺人性化。
我曾经跟该公司联系过,说能不能定期推出一些新词库,这样免费下载后可以及时更新,不然老出乱子。比如“博客”“链接”这样的新词汇他们词库里并没有,虽然该输入法有个功能,能即时造词,但也意味着凡是词库里没有的词汇它都当成新词造出来,这就是电脑程序的局限。
比如,我经常在SMN上问:“把链接给我。”结果黑马打出来的就是:“把脸借给我。”对方很奇怪,问:“干吗把脸给你?”我只好解释:“打错了,我不要脸。”人家乘胜追击说:“我是觉得你挺不要脸的。”唉,一个输入法的局限,自取其辱。还有,有时候我打“你把这个东西给她”,就可能打成了“你爸这个东西给她”,就是因为之前“爸”这个次出现频率太高的缘故。
这就是如果你常用的一些词汇,它会高频先见,最近高频先见词汇无疑是“陈冠希”。“冠希”的光芒彻底掩盖的“关系”。比如我说“这与中国男足没关系”就打成了“这与中国男足没冠希”,“你跟他是什么关系”就打成了“你跟他是什么冠希”。你说这个陈冠希也是,叫什么不好,非叫陈冠希,你叫陈冠楚多好,衣冠楚楚的。
但是拼音输入法不管怎么编,都有它的局限,老六曾经有过一个比较经典的重码错误,有一次他说:“今天饿坏了,一口气吃了两个豹子。”不知道这两只豹子是不是用纸馅做的。
带三个表 @ 2008-02-23 5:30:04 分类: 杂谈
电影《赎罪》里面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面,那个长镜头是咋拍出来的?
带三个表 @ 2008-02-23 2:28:40 分类: 挨个祸害
我:今年你还演么?
非非:今年本子讲什么?我演的话你打算给我派个什么活?
我:讲一个普通话说得不好的人梦想当主持人的故事。
非非:我呸,又挤兑我吧你?
我:没有,反正给你安排一个角色。另外,小精子三句台词,李可研五句台词,小强老师只有形体动作,老六只有象声词。
非非:我六句。
我:全是有卷舌音和儿化音的。
非非:女主角是谁?
我:还没定,但女主角的名字定下来了,叫”陈小青”。
非非:男主角呢?
我:你认识。
非非:是老男人这堆里的吗?
我:不是。
非非:莫非是宋祖德?
我:不告诉你。
非非:那我要演女主角。
我:可惜男主角跟女二号有床上戏。
非非:那我要演女二号。
我:女二号定了。
非非:谁?
我:罗永浩罗老师。
PPS:
奶猪说:请把正文中的“我呸”加上超级链接。
带三个表 @ 2008-02-21 13:28:27 分类: 挨个祸害
吾兄王小山,喜抬杠,凡事必杠,故称“山杠爷”。
小山喜欢在推杯换盏半推半就中抬杠,南方的小黑猩猩大概不知道“抬杠”是什么意思,容我稍作解释。词典理解释是“无所谓的争辩”。但是小山一定要把无所谓变成有所谓,变成“杠上开花”。比如:
A:
老六说,你们见面的时候就不能不谈论陈冠希吗?
小山说,你装什么清高,你谈不意味你庸俗,不谈也不能证明你高雅。我都打算开一个“艳照悲歌”系列专栏了。
B:
陈晓卿说,我昨天看到了陈冠希的艳照第五季,比前四季好。
小山说,你怎么一点审美都没有,别以为你拍了《黑森林之歌》就觉得自己审美提高了,明明前四季比较好嘛。
C:
罗永浩说,我不看艳照,对于我这个长期浸淫在A片中的人来说,艳照业余。
小山说,你以为A片就专业?我看到的大量A片都是业余的,你凭什么就说艳照业余?
D:
土摩托说,我挺喜欢看这些艳照的。
小山说,你还美国回来的呢,这些照片也你看,我就不看,太低级了。
以此类推,王小山总喜欢站在任何人的对立面,生活中充满了相对论。你可以想象得出,他采访的时候又是跟被采访者是如何抬杠的。试虚拟一段:
刘翔:闹运会这块金牌对我来说并不重要了,因为我拿过。
王小山:拿过就不重要吗?你这是一种什么态度?
刘翔:我希望我能心态平和一下,平淡看待闹运金牌。
王小山:你怎么能平和下来?总局能放过你么?全国人民能答应吗?
刘翔:当然我会尽力争取拿到这块金牌。
王小山:你怎么能说尽力呢?哪一个运动员比赛中不尽力,但是有人就拿不到金牌。
刘翔:我是说,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北京闹运会,也许效果会更好,我不给自己添压力。
王小山:你不给自己压力,你成绩能提高吗?你这样就是放任自流。
刘翔:[生气]对不起,我不接受你采访,请你从这个门出去。
王小山:我凭什么从门出去,难道我就不能从窗户跳出去?
刘翔:可以,这是16层楼。
我也学我兄弟王小山抬一次杠。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传播艳照是否违法,我查了一些这方面的法规,觉得可以抬抬杠,逻辑上未必正确,仅供大家测试用。
A:我把我兄弟王小山拉到王府井大街,让他表演打手枪,我录成录像,一共录了20段,然后卖给了罗老师。
B:我把我兄弟王小山拉到王府井大街,让他表演打手枪,我录成录像,一共录了20段,然后卖给了20个人。
A:我把这20段录像传播到网上,三天内有1万个独立IP欣赏了王小山的录像。
B:我把这20段录像传播到网上,三年内有不到1万个独立IP欣赏了王小山的录像,然后我删除。
A:王小山在王府井大街表演打手枪,我拍成照片,免费传给400个人看。
B:王小山在王府井大街表演打手枪,我免费邀请400人现场观看。
A:王小山在王府井大街表演打手枪,我拍成照片,1万元卖给罗永浩老师。
B:王小山在王府井大街表演打手枪,我拍成照片,一分钱一张卖给了400个人。
A:王小山在王府井大街表演打手枪,我拍成照片,给了400个人看,他们看完后都很正常。
B:王小山在王府井大街表演打手枪,我拍成照片,给了罗老师一张,罗老师看完后实施犯罪行为。
A:我把王小山打手枪200张照片压缩通过互联网传给了罗老师。
B:我把王小山打手枪200张照片当面交给了罗老师。
A:我把王小山打手枪200张照片通过互联网传给罗老师。
B:我把王小山打手枪199张照片每人一张通过互联网传给199人。
还有很多抬杠的可能,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可以私下里去思考。欢迎大家发扬王小杠精神,举出更多的范例。
带三个表 @ 2008-02-20 0:06:05 分类: 音乐时间
又到了更新音乐时间的时候了。
每次选择曲目的时候我都很头疼,这次也不例外,比如我打算送给陈冠希老师一首歌,可选择的歌曲太多,也很难办。最后我斟酌半天,决定把Def Leppard老师的Make Love Like A Man(歌词)送给陈老师。好事要成双,所以也要送给阿娇一首歌,她不是说很傻很天真吗,我记得早在几年前有位老同志就教训过香港记者,说他们太年轻、太单纯,不知道他以前跟记者都是谈笑风生。阿娇老师以后也可以谈笑风声鹤唳了。所以把Don Henley老师的The End Of The Innocence(歌词)。这样看上去就和谐了很多。反正送不好,瞎送。
过年的时候,看了几部电影,其中有一部《我不在那儿》。看完后跟土摩托交流,他说,全中国能看懂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一个是杨盈盈。我说我看懂了一多半,还有一点没看懂。土摩托卖关子,不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如果这是个科学问题,他会忙不迭地跟我解释里面的原理,但这次丫留了一手,我不问,憋死他。里面放了很多歌曲,大家可以找来电影看看,看的懂看不懂不要紧,就当成一个插进了很多MV的故事片看吧。其中有首歌我很稀饭,叫I Want You(歌词)。当这首歌在电影中出现时,突然被感动了一下,这是迪伦唱的少有的比较好听的歌曲之一。
一个在意大利读书的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女歌手,而这个女歌手恰恰是我一直想要找的。这话说起来有18年了,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开幕式上,一男一女合唱《意大利之夏》,那个女歌手当时介绍说叫什么纳尼尼,我一直没有找到她的意大利名字,这个朋友给我介绍了这个女歌手的大致情况,终于知道了她的名字Gianna Nannini,朋友说是意大利田震,一听还真有点田震的意思,只要她说自己不天真就行。然后她还给我介绍了意大利的那英、刘欢……天哪,有意大利的陈冠希吗?这次介绍一首意大利田震Nannini的Sei Nell Anima(你在灵魂深处)(歌词)。
前段时间,法国总统娶了一个模特兼歌手的老婆卡拉·布吕尼。布鲁尼老师出过两张专辑,一张是法语的,一张是英语的,看来他准备是想跟着总统一起走向世界了。听听她用蹩脚的英语演唱的一首Before The World Was Made,这首歌是她翻唱Van Morrison老师的作品,选自她的新专辑《不嘛》(No Promises)。
最近科索沃在闹独立,我印象中的南斯拉夫现在已经变成了南斯拉斯体无完肤了。这个巴尔干半岛国家,怎么老是多灾多难呢?如果老独立的话,我这世界地理又得重新学一遍才行。我国政府现在还不承认科索沃,只是表示严重关切。其实我以前也严重关切过那斯拉夫一带的音乐,我不知道塞尔维亚人怎么学习语言的,怎么这文字看上去都像是胡乱敲键盘敲出来的呢,反正我一个字都不认识。我找了半天,找出一首一个科索沃歌手唱的传统民歌,Gonda Manakovska唱的Karafili Edhe Zamaki。
风土人情方面的歌曲介绍完了,接下来进入下一个环节,介绍一些严肃的歌曲。
先介绍两首非洲歌曲,一个是Ayub Ogada,他来自肯尼亚,陈晓卿老师的老乡,Ayub Ogada跟很多非洲歌星一样,有一技之长,后来走向世界,他的歌曲既不是原生态,也不是很现代的那种。他擅长弹七弦琴,后来把这东西带到了美国,美国人弹不过来,去掉了一根,就变成了你们现在看到的吉他。吉他的来历就是这样,你爱信不信爱立信。今天介绍一首Kothbiro。另一位非洲歌手Tama来自马里,别看这个国家不大,但是出来很多歌星,Lobi Traoré,Farka Toure,Ali Farka Toure,Salif Keita……而且很多西方音乐家都喜欢跟他们合作,所以他们的音乐又非洲又现代。你说很多中国歌星动不动就说国际化了,但目前没一个能走向世界的,人家非洲的小国家,就能出来这么多,这主要原因是发达的美国,音乐的根在不发达的非洲。听听Tama的Snimbe。
前面介绍了意大利的田震,再介绍一首意大利歌曲,是由一个叫ORO的演唱的,我查了半天,没查到这个“ORO”是怎么回事,反正歌挺好听的,叫Vivo Per Lei(为她活着)。另外再介绍一首拉丁风格的歌曲,Miguel Bose的La Media Vuelta。Miguel Bose出生在巴拿马,长在马德里,属马的。
剩下的歌曲我就不介绍了,都是大路货,到网上一查就能查到。
Bruce Springsteen:Tougher Than The Rest
Club 8:Jesus Walk With Me
Dylan Mondegreen:Wishing Well
Fleetwood Mac:Everywhere
Jars Of Clay:Love Song For A Savior
Jesus And Mary Chain: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John Parr:St. Elmos Fire
Johnny Hates Jazz:Turn Back The Clock
Judy Collins:Plaisir D Am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