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的身份是个乐评人,资深且著名,当年要是全国乐评人排名的话,我能排到前五名,因为一共就五个。后来我去《三联生活周刊》做记者,就不写乐评了。然后有个人在论坛上质问我,你为什么不写乐评了,总写跟音乐无关的事情,太让我失望了,我再也不看你写的东西了。
确实,在三联做记者,我尽量远离音乐,把视野开阔的大一点对自己有好处。我没把这个读者对我的质疑当回事,结果——后来,我写了一篇乐评,发表后,另一个读者不干了:作为《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你有什么资格写乐评?吓得我再也不敢写了。想来想去,我干脆随大流吧,写博客。写着写着就出了一本书、两本书。然后有读者又不干了:我不能理解你在三联上写的文字,为什么都是别人的话,没有你自己的话?吓得我啊,后来三联给贵刊记者出文集,领导找到我,希望也给我出一本,我吓得直哆嗦,说有读者会生气的,他会质疑我为什么写的文字里都是别人说的话,还是别出了。你看我,多乖啊,多怕你们失望啊。
但我不踏实,老想干点别的,想了半年后,觉得国产电影很烂,何不去拍电影振兴一下国产电影呢,于是我就去先拍小电影。后来又有人不干了,你是个写博客的,有什么资格去拍电影?本来我计划拍到第三部拿到美国角逐奥斯卡,他这么一说,吓得我啊,只好停下来了。去年,有至少五家公司找我,希望我再拍一个,我都拒绝了。
现在,我常常想,这帮孙子估计早就不搭理我了,我可以出书、写采访、写乐评、拍小电影了。甚至,我还可以写书评、影评了。高兴的时候我还可以写剧评,特别高兴的时候我还可以写鞠萍。管着吗?希望这帮人现在都在盯着别人,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这样我可以偷偷摸摸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了。
今天采访汪峰,汪峰说过去他一直饱受谩骂,说他背叛了摇滚,去挣钱写流行歌了。我说,许巍以前也有这样的待遇,说许巍出了《时光·漫步》之后就不摇滚了。然后自然会有一些人站出来宣布跟你一刀两断,再也不听你的音乐之类的傻话。这一点很像那些整天骂美国的人,你真给他一张美国绿卡,他恨不得跪下来跟美国人叫亲爹。这就是,过去中国人过苦日子惨日子的时候太多了,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但他还不是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而是希望你跟他一起贫贱,他才不能移。你比他好了,你跟他不一样了,他就要闹文革。然后我想到了“原教旨主义摇滚粉丝”来定义这类傻逼们。汪峰说:“他们真出去见见世面,也就不这么说了,还是什么都不知道。”可不,井底之蛙才胸怀天下呢。真正胸怀天下的人心中早已无天下。
关于粉丝,古已有之。钟子期是伯牙的粉丝,感叹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这是中国最早关于乐坛音乐家与粉丝的记载;当然,文学界关于粉丝的故事就多如牛毛了,比如李白是崔颢的粉丝,是因为崔颢写了一首《黄鹤楼》,从此李白就粉上了崔颢,在崔颢这首诗的鼓励下,李白写出了《登金陵凤凰台》,一点都不比崔颢的诗差,把老人家那种国破家亡的感觉写到家了;三国时期,刘备是诸葛亮的粉丝,为平定天下,三顾茅庐;宋朝就有微博了,当时宋江的微博关注的人很多,有107个粉丝。就跟现在姚晨一样。所以不管宋江走到哪里,一报上名,对方纳头便拜:“莫非是山东及时雨宋江,俺早就关注您的微博了。”据说,四大名著翻译成英文,书名且思量着呢,为了能让中国文化传到世界,一定要翻译的信雅达,比如《水浒传》最开始翻译成“Waterside Heroic Stories”,结果在国外出版后,根本没有人买。后来企鹅公司发现,主要是人们对书名理解的比较费劲,于是重新设计封面并把书名改成“Stories of A Pop Star and His Fans”,结果这书卖疯了,亚马逊销量排行榜第一,国内有家出版社下手很快,把版权买下来了,但翻译到70回的时候感觉有点不对劲——这故事怎么这么熟悉呢?可见,在今天,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多么具有商业效果啊。
言归正传。什么叫原教旨主义粉丝呢?说白了,就是他喜欢你,希望你能像他想象的那样,比如你做的事情、你的言行道德、你的生活态度,总之吧,你的一切一切,不能超过他的理解能力之外,不然他就会站出来向你抗议,发表声明,阐明立场,扬言如何如何。比如马克·查普曼,干脆把列侬击毙。当然,更多的粉丝只能扮演被抛弃的失意者,像个怨妇——“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原教旨主义粉丝一般以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程度来要求他所崇拜的人,在商业和信息发达时代极容易形成这种现象。因为我是你的粉丝,给你带来商业价值和利益,所以我功不可没,跟衣食父母一样。所以,你跟我儿子阿毛一样,你处处都得按我想象的样子去做。一旦你背离了我,我认为你就是叛徒。原教旨主义粉丝一般会对偶像提出很多希望和要求。但是,几乎没有什么偶像会把粉丝这种傻瓜群体当回事儿,但表面上他们有很需要这些粉丝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比如搞个什么活动的时候,需要他们坐在下面挥舞着荧光棒,但仅此而已。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是相互的,但程度不一样。粉丝可能爱的很深,至于偶像,可能他心里在想,这帮傻逼,还挺能煽乎。
互联网把本来很庸俗的偶粉关系更进一步庸俗化,甚至模式化。过去,偶粉之间的互动不那么容易和亲密,粉丝的非分要求也不那么多,也不容易满足。但自从有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偶粉之间随时可以互动,虚拟零距离。频繁互动容易有高潮,粉丝很容易被搞High,然后就忘乎所以,于是忘记自己是干嘛的了,要求偶像怎么怎么。最最最庸俗的就是“我决定取消关注你”。在过去,他对偶像失望想表达自己的态度都没地方说,只能像祥林嫂一样“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现在好了,就在你眼皮底下抗议——拉黑、取消关注,留言声明……你发现没有,越是无力的表达,人们越当回事。
原教旨主义粉丝的出现,基本上是精神世界缺失了点什么的结果,用普通话讲就是——有点缺心眼儿。世界上都不生产录像机了,还老把自己当录像带。你说你要有工夫学习点东西,丰富一下自己的心灵,何必非要赖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原教旨主义粉丝还不等同于狂热粉丝,狂热粉丝可能只是想把自己的热情释放出来,并不想去左右偶像,释放完了觉得也挺满足。原教旨主义粉丝既狂热又充满妄想症,虽然人数不占主流,但数目也在慢慢变大。
漫长的贫穷,以及极端的控制欲,构成中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会造就很多精神病。当偶粉这种商业关系形成之后,我发现,在原教旨主义粉丝的首领杨丽娟的感召下,原教粉的信徒群体在日趋壮大,只是天资较差,没有成为第二个杨丽娟。不然,娟娟细流,一定能汇成江河湖海。
我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也在回忆自己崇拜过的偶像,有很多,但我从来都觉得他们只是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他们有让我着迷的地方,至于他们后来做的事情出的作品让我感到失望,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与我何干。顶多是我把他变成曾经喜欢的人而已,因为人家根本不欠我什么,是我上赶着喜欢的。
中国人总喜欢扮演怨妇,到处瞎逼叨叨自己对谁谁失望。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世界里也没别的可说的,现在让他说话的地方又太多了,然后他发现,有这么多地方让自己有机会当人啊。
我从来不喜欢“粉丝”这个词。看我的文字的人,我心里会称他们是“读者”——阅读的人。我认为这是描述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对我是一种尊重,对他们也是一种尊重。“粉丝”的定义没有任何特征,因为你不知道他在干嘛,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嘛。抹杀了一种精神活动,强化了精神病一面。而且,我一直认为,“粉丝”不过是傻逼的一种食物说法。
挺长
秋 @ 十一月 28th, 2011:
您的读者是黑猩猩
粉丝撒个娇,偶像也不必太在乎吧。
三表老师喜欢背道而驰的快感!
星星 @ 十一月 25th, 2011:
三表可不一定喜欢按摩哦
背道而驰也有快感
三表,如果有新的新闻由头,我觉得你可以做一个封面故事:原教旨主义粉丝。肯定会卖得很好的,三联近来缺了以前的新锐观点,特别是过去独特视角的封面故事现在三联很少。其实我觉得三表的博客写得挺好,虽然在三联这样一个慎重型的杂志发表稍显的偏激,但是以三表的才能完全可以改造后把精华思想放在三联上面发表。
很冒昧对你进行了评价,我主要是看到最近您在杂志上露手的文章太少了。想给您一点建议。
带三个表 @ 十一月 25th, 2011:
你怎么啥都管呢?烦不烦?
QQ @ 十一月 25th, 2011:
哈哈,介就系原教旨主义粉丝呗
带三个表 @ 十一月 26th, 2011:
拿他当封面人物
YohoL @ 十一月 25th, 2011:
就是他。
星星 @ 十一月 26th, 2011:
你才是呢。不过三表,你也不必这样挤兑我吧。不过我说得也没错,不合适不管就是了呗
接最后一句:
所以,要多来不许联想当猩猩,排排坐,吃香蕉,忆苦思甜。
是在说新浪的微博网站?
这半年感觉weibo.com很火
至少把我拉进去了 已经懒得翻墙上twitter了
新浪不知道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控制微博的?还是这么火,真是厉害,至少人多,内容还算杂。
你说如果新浪不投入不知道多少人力物力控制微博的话,能火成什么逼样?
ps 原教旨主义粉丝什么的 我觉着夸大了
ps 最近想起读书这种嗜好,买了一大堆书,一度盲目私信方舟子先生微博求推荐科普类图书,没回应,我心态很平静。
ps 求王老师推荐法学人文著作。跟中国法律有关系的。还有您上次那本余华的书是香港买的吧?国内怎么能搞到?
denys @ 十一月 27th, 2011:
典型黑猩猩,就知道求推荐,自己有手有脑不会自己去找?
safarinew @ 十二月 11th, 2011:
王老师的审查系统过滤掉了两个无辜的英文字符,自行联想
ps 小写
就欣赏宝宝涤纶不鸟粉丝。
写得太好了。我也崇拜别人,但绝不原教旨主义,我常想对偶想说的是:[我是二百五],你今天又让爷乐了一回。
1、要有自己的想法;
2、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漫长的贫穷,以及极端的控制欲,构成中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世界”极端的控制欲显然是长期被极端控制的结果。好像当皇上就是陈胜武广的鸿鹄之志一样。或者仇视“学霸”,不过是因为自己当不成。
看我的文字的人,我心里会称他们是“读者”——阅读的人。我认为这是描述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对我是一种尊重,对他们也是一种尊重。
——————————————————-
谢谢
山顶洞人 @ 十一月 25th, 2011:
同谢!
国内乐评人前五都是谁啊,望指教。
带三个表 @ 十一月 25th, 2011:
另外四个打小就夭折了。
哈哈 @ 十一月 25th, 2011:
听着像一窝生的~[无恶意]
谢谢,五年来的精神尊重。
一不小心,看表哥的博客成了一种习惯,还好今天又有更新。
写的不错,三表哥,万安~
这篇文大爱,我要分享到新浪微博,是新浪哦~
原教旨主义最早应该是说宗教的,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说教徒希望宗教教义能保持起初的面目,而拒绝任何演化和变迁。这批人是诞生极端暴力分子的重灾区。
其实并不只是宗教和音乐界有这类人,可以说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比如在社会发展理念层面的蒙昧主义者。
不能说他们的立场一定是错的。他们只是更愿意停留在某个事物的原始状态,这类人大多有念旧心理。只是有时太过偏执,就拒绝被改变了,并且将改变后的事物当成是一种“妥协”或者“背叛”。
上月初,偶然的一次机会,在百度无意中看到了三表哥的微博,后来我天天都来看表哥的微文字是否有更新。但很少说话,能像带三个表这样说话的现在越来越少,我喜欢上了三表哥的文字了,一天没看到更新心就痒痒!O(∩_∩)O哈哈~
不喜欢就离开,非得踩上一脚、吐口唾沫再假装伤心地离开,就不大气了
不一定 @ 十一月 25th, 2011:
咱们谁跟谁啊:)
通过三表看这个世界 同时也在看着三表
Yes.我是你的讀者之一。謝謝你的文字、你的態度,我很喜歡。
我来这里,本来是为了看乐评,挑点上班路上打发时间的歌听
真有这些人啊,原教旨主义,哪有那么….的人啊…..
赞一个
我来这里是等着三表哥教做酱茄子,哈哈。
太奇怪了,难道不支持chrome浏览器,每次都提示验证码错误,换了IE才能发表留言。
不欠不欠~自己赶着喜欢的。
我来当猩猩。黑猩猩
先读了五遍。
我是你的忠实读者。
三表是个有意思,有趣味的明白人。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不是明白人,并且痛恨明白人。
顶多是我把他变成曾经喜欢的人而已。很对。第一次在表哥博客留言,略微有点仪式感。:)
互联网时代,表达对自己关注的名人或者其他个体的看法,给出自己的建议,没什么不好的吧,自由表达嘛;至于采纳与否,被关注者也是自由的,有自己判断,管别人说那么多。
我觉得文章用来形容豆瓣上的三联小组也挺合适的
左边2011年度拿福能亚太地区博客投票中居然没我们三表,还好风云博主中见到了,定心。
听歌、看剧、读文章,对事不对人。
亚马逊搜不到Stories of A Pop Star and His Fans这本书
哈哈 @ 十一月 26th, 2011:
靠!不服真不行~
带三个表 @ 十一月 26th, 2011:
我真担心他走在街上就被人卖了。
戈尔摩 @ 十一月 26th, 2011:
这是非法出版物,在亚马逊是搜不到的。
星星 @ 十一月 26th, 2011:
你是极品
我要喝水 @ 十一月 26th, 2011:
哈哈,淘宝可能有呢
蒋素颜 @ 十二月 14th, 2011:
易趣有。
我还买了一本。
这事儿你自个也有点责任。你敢说最早写东西的时候,一点都没取媚他们?所以不如学学牛顿,故意把自己的论文写得特晦涩艰深,公式能用复杂的绝不用简单的,从一开始就屏蔽掉那些缺心眼的人。。。
带三个表 @ 十一月 26th, 2011:
我错了,是我的原因,跟那些弱智的人无关,只怨我写的太通俗易懂,太有意思。你是这个意思吧?谢谢你提供经典的弱智思考方式。
吵啥吵捏,看三表的博客,不就图个乐子吗。希望下次好好看看三表的电影。
听说商业艺术家就是只管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至于怎么迎合读者那是出版商的事;当人们评论艺术家这本书的时候,他其实正在考虑的是如何出下一本书;怕的不是挨骂,而是连骂都没有了。
英文版通常将《水浒传》翻译成Water Margin或Outlaws of the Marsh。在众多译本中,最早的当属赛珍珠女士在1920年代中后期翻译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
迄今为止《水浒传》被认为比较好的英文版本[10],应该是中国籍的美国犹太裔学者沙博理先生(Sidney Shapiro)在文革期间受命译的一百回版的”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汉)。
——摘自维基
就是爱三表哥这种爱谁谁的调调。你喜欢我?关我P事。不要以为你喜欢我,我就应该就必须变成你喜欢的那个我。
王三表是我的原教旨主义偶像^_^~恩哼~
许巍一张张专辑听过来,明明是一部部人生历程,从少年、青年再到中年,从浮躁轻狂到从容温暖,多好的人生教科书。。又何必非与摇滚绑在一起。。
井底之蛙才胸怀天下呢。。有些道理。。
如花姑凉 @ 十一月 28th, 2011:
同喜歡許巍。不過,是從他最溫和的一張專輯接觸他的《愛如少年》
帮助周围人写作业,偷用这里的知识。
关于“习常青及她的其他的讨论”
1.汪峰唱过什么红歌?除了被翻唱红了那个春天里。
2.三联为啥软文越来越多!?!?
3.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