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带三个表 @ 2015-04-28 0:10:33 分类: 杂谈

文学故事总是很容虚构出一个英雄,不管是无中生有还是有中生无,一些能让人敬佩的英雄人物一直伴随人们的成长,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英雄。

英雄分两种,一种是无中生有。原本世界上没有这个人(神),但是人们通过想象把一种希望寄托在一个不存在的人身上,希望通过这个虚构的形象来满足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它的鲜活能感染很多人,成了群体的寄托。比如孙悟空。另一种是有中生无,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里大量的人物,历史上都有真实的人物,但是通过文学的添油加醋,让真实干瘪的形象鲜活生动,甚至有超人的能力,比如诸葛亮、武松。

我觉得无中生有的英雄,跟人的想象力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有关,这个你在童话、小说和好莱坞电影中常常能见到。它的特点是,这个形象在第一次被赋予某种超常能力和品格之后就定型了,它是一次性的。

有中生无的英雄,除了跟想象力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之外,还跟信息不发达有关系。比如宋江这位英雄,我印象中他好像就是前杀阎婆,后杀李逵,这算什么英雄?但是由于他在江湖上有个学雷锋做好事的美名,被传得很邪乎,所以也算一个英雄。你看后来他的那些小兄弟,每每遇到宋江,一听说他是宋公明,纳首便拜。之前他的大名要不是在这些人耳朵里磨出茧子,能对他这么一个县城小秘书膜拜得五体投地吗。可是那时候也没有微博,怎么知道他在江湖上的大名呢?也没有《环球时报》,宋江的英雄事迹只有通过口耳相传的渠道散播。这意味着,每一次传播,都是一次文学加工,等传到弟兄们的耳朵里,已经神乎其神了。

这两类英雄的出现,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公众认知认可的前提下,否则不成其为英雄。

还有一种英雄,是在一条船上开完会之后出现的英雄——它采取了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无的艺术手法,逼真地塑造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我小时候就是听着看着这些英雄的事迹长大的,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雷锋、欧阳海、刘英俊、雨来、张嘎、海娃……这些英雄不是民间塑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官方的包装定位,经过一系列宣传后,才尽人皆知。

这些英雄总有点可疑。首先,这些英雄无一例外都有个共同特点,关于他们的资料非常少。其次,他们都是为官方所用,不是民间自发热爱的。再次,他们几乎都完美无瑕,没有任何缺点。再再次,官方不许质疑,这本身就更可疑。

这些英雄,他们究竟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带有文学或科幻色彩加工出来的,至今一直存疑。但这个问题倒不像你挖出一块恐龙骨头无法确定是什么品种的恐龙那么难,难的是公众无法撼动塑造英雄的那个话语权,无法以一种平等和自由的方式去研究评判这些英雄。你只需接受并被他感染鼓励就行了——这就是英雄不能问出处?今天年轻人质疑这些当代英雄的真实性,是有道理的,他们没有陷入过去教化的窠臼,一方面是他们对这些英雄出现的历史背景比较陌生,缺乏共鸣,但恰恰是没有这个共鸣,才可以让他们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些英雄人物,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好事。另一方面,这个时代不需要这样式的英雄,当你总拿这些英雄说事儿,年轻人会提出很多疑问,这就是进步。东朝鲜人民还需要这样的鸡血,西朝鲜人民真不需要了。

信息发达的时代,英雄是什么样,一般不会被传得太离谱。比如马布里,他是北京这座城市的英雄,但是再怎么夸大他的英雄事迹,他也不能超过乔丹吧。因为实实在在的文字影像事实摆在那里,你无法虚构。这也是在今天,官方一直希望能推出一些英雄来教化公众,但是确实不好编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树立起来一个赖宁,还漏洞百出。他们的英雄不能升级,是因为他们还用笨拙落后的手段,在今天已经不灵了。

况且,今天的年轻人不需要英雄。安逸、享乐的年代,需要的是各类奇葩来赏玩。这倒是一种间接解构,慢慢也许能把一种真实的历史给解构清晰。

11 个黑猩猩响应 “他们的英雄” 作为黑猩猩,我要说两句

作为黑猩猩,我要说两句

请输入您看到的数字:

看不清?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