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9年11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9-11-27 14:30:50 分类: 闲扯


更多亨利风采请看这里

带三个表 @ 2009-11-27 14:12:40 分类: 闲扯

之前我说,国安今年拿第三,说错了;臧天朔被判6年,蒙对了。
昨天我还跟实习生说,臧老师可能会判6年。
监狱里的春晚不寂寞。
至于他为什么会判6年,而不是10年或者15年,
请参照胡斌案。

带三个表 @ 2009-11-27 2:22:34 分类: 说书

“台湾”这个词对海峡这边的人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一般都是这样,第一,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我们不得不知道台湾;第二,因为大众文化,我们不得不知道台湾。但这两种“知道”,这么多年并没有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台湾是什么,虽然用的语言一样,可恰恰是这两方面的“知道”把台湾给妖魔化了。

去年,有个朋友去了一趟台湾,回来后我问:台湾什么样?对方说:没劲,台北太小了,跟开封差不多。

靠,开封能出来周杰伦或者邓丽君吗?我心想,这趟丫是白去了。所以我就有一个计划,最近打算去一趟台湾,好好看看那里,是不是跟开封一样。一个台湾朋友说:你来吧,我带你看台湾最美的地方,别人都是看不到的。我说,你等我把那台游戏电脑卖掉,买一台好相机,马上就去。

我认识的第一个台湾人是滚石唱片公司的,我的感觉是,她好像一直觉得大陆还停留在大炼钢铁的年代,我当时对她的这种看法感到很不舒服,但时隔多年,我觉得她的判断确实有道理。外表上我们都很现代了,内心深处不是仍然在大炼钢铁吗——我们恨不得在物质上一夜超英赶美。

后来遇到一个从事IT行业的台湾人,他面试我,我发现,他说的话我都能听明白,但使用的词我要愣一下,比如“记忆体”“列印机”“网际网络”“软体”……那次面试让我觉得很好玩,长得都差不多,交流上已经有明显的差异了,这种差异的背后是什么呢?是五十多年的隔阂,其实两岸之间都相互太不了解了。这些年我们对台湾的了解就是明星而已。而且,往往台湾的东西是经过一番符号化的方式被我们接受,即便是今天有了互联网,好像对台湾也没什么了解,因为那堵高墙比那道深深的海峡还难逾越。

有一个70后的台湾人,叫廖信忠,在大陆生活,写了一本书:《我们台湾这些年》。因为写这本书,他还丢了工作。这本书讲述了70年代至今台湾的变化。客观地讲,作者的文笔不像很多作家那样优美,但是他却写出了文笔优美的作家没有写出来的一种东西:把最细节和最朴实的东西告诉了我们,那种符号化的东西没有了,把台湾还原回最生活的层面上,有血有肉,这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台湾。更何况,这本书就是针对不了解台湾的大陆人写的。看这本书才发现,以前我对台湾的了解,有很多偏失的地方。

台湾人来大陆后会觉得很牛逼,瞧不起大陆人,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在90年代台湾经济突然腾飞,没办法,硬实力就是硬实力,当时台湾的外汇储备列全球第二。尤其是,最先与大陆产生交流的正是台湾最强的文化娱乐,这就像田忌赛马,至今台湾人仍觉得他们在娱乐这方面比大陆的乡镇企业强。

但这只是台湾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被放大了而已。在《我们台湾这些年》中,作者告诉我们的是,台湾这些年活的也挺憋屈,首先在国际上的政治身份被取消了,同时也经历剧烈变化,也有很多搞不懂的事情,大家也很迷茫。尤其是,历史原因造成的那种挥之不去的乡愁,以及因此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每看到这里,我就想,这他妈是谁造的孽啊。

廖信忠老师的这本书,一方面是自己的成长史,一方面是台湾三十多年的历史,个人的成长穿梭于历史之中,看上去会更加真实。尤其是看到一些两边能共同感受到的故事,会会心一笑。廖老师比我小整整十岁,但是故事里讲述的有些东西,却是共通的。这种共通来自时间差,正好是大陆造孽的十年。

有些段落,谈到台湾的政治状况,让我总有一种冲动,如果是电子文本,我会马上把“台湾”替换成“大陆”,读起来照样逻辑通顺。廖老师感叹:大家都不容易!某种程度上讲,两边的生存状态差不多。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句话,是蒋经国老师说的: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带三个表 @ 2009-11-27 0:46:28 分类: 闲扯


这孩子的家长脑袋得进了什么东西才能把一个孩子扭成这样子?平克老师说:秦刚有接班人了。我觉得也说不定是李某某的接班人。干脆直接把这孩子送到外交学院算了。我们东北就盛产这类人。我们任何一代人都不知道下一辈的孩子童年是怎么死的。

他又不是我儿子,我瞎操什么心呢。有孩子的家长倒可以当成一个反面教材来学学。

带三个表 @ 2009-11-27 0:25:01 分类: 闲扯

以前一个孩子跟我说,一天不上网,就会觉得自己落后一大截。我问为什么,这孩子说,同学朋友平时在一起聊天聊得都是一些新词汇新名词,你不知道就会觉得特落后、特无知,会被孤立,心里就觉得不踏实,觉得自己会变成奥特曼。所以每天上网寻找最有标志性的新东西,在同学和朋友跟前说起来的时候,就会自信很多。

无独有偶,后来又有年轻人跟我说了同样的话。我用老六的口吻说:“年轻人,你只是在相对的小团体里面感觉到自己的差距,那不重要,但你从来没有想过你与别人之间的不同之处,你总想去寻找与别人的共同之处。”

“那我该怎么办?”

我说:“当别人都在尿炕的时候,你该想想遗精的事情;当别人都在遗精的时候,你该想想怎么独立去射精;当别人都在独立射精的时候,你该想想有针对性射精;当别人都去有针对性射精的时候,你该想想如何控制不射精……这样你不仅可以找到自己,还可以找到下一代。”

说完我忽然觉得比喻有些不恰当,因为对方是个女孩。

带三个表 @ 2009-11-26 15:15:52 分类: 未分类


12月4日,小娟与林一峰将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一场演唱会。本来,俺想请小娟亲自画一款T恤衫图案,作为演出纪念,但小娟老师最近一直在排练,很忙,不知道能不能赶上。
演出具体详情看这里
买林一峰的唱片到这里
买小娟的唱片到这里

带三个表 @ 2009-11-26 8:05:03 分类: 闲扯

只要我一在博客上用到“贵国”,就一定会有一个人留言质问我:“你张嘴闭嘴老是‘贵国贵国’的,你是哪国人?我就看不惯你这么说,有本事你别在这里呆着。”因为这样的留言每次都会出现,后来我见到一次删一次。一开始我以为总有那么一个人在这样质问我,后来发现IP地址还不一样,来自全国各地,还有海外赤子。

我以前还专门解释过“贵国”的含义,但好象没有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些人习惯“贵国”呢?看了之后不想留那种很傻逼的话。请诸位献计献策。

带三个表 @ 2009-11-25 18:16:59 分类: 闲扯

就像罗老师告诉大家他为什么喜欢曾轶可一样,我也说说为什么喜欢罗老师。

原来就我在博客上说脏话骂人,而且频率相当高,自从罗老师写博客之后,我就不孤独了。

罗老师的耐心让我很佩服。他作为牛博网唯一的编辑,每天要跟那么多傻逼们过招,其勇气可嘉。我就没那个耐心,傻逼的留言我一律删除,没有任何理由。

我一直在观察,作为我的榜样罗老师是如何对待傻逼的。我发现他喜欢跟傻逼讲道理,但傻逼终究是傻逼,你怎么讲道理他仍然是傻逼,有些人并没有因为罗老师的宽宏大量而从傻逼堆里走出来,反而变成了大傻逼。所以我认为,我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非常正确。

在网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通天塔,谁都没法理解谁,那何必要去寻求理解呢。在我的地盘,我怎么处理是我的方式。有个同学在豆瓣上控诉我,说我删留言,骂人傻逼。甚至,还有人习惯性认为,你反对言论不自由,但你却干着剥夺别人言论自由的事情。

要不说你傻逼呢。你先明白什么叫自由再来说这件事儿。你整天在我的博客上沙发、飘过、靠前、鉴定完毕,你鉴你妈个逼定啊。如果我不删除留言,平均每篇博客后面的留言数基本上可以超过150条,每次都有将近一半的留言被我删除,这其中包括没有智力活动的留言、广告留言、反动留言等多种傻逼留言。

有一部分傻逼跟那些没有智力活动的留言还不同,他们真的没看明白我说什么,但真是动脑子思考了,而且一定认为他想得很明白。但傻逼终究还是个傻逼,这一点我看着都着急,有时候我都想在后台替他编两句话。罗老师说,他那里的傻逼说话说都一套一套的。我这里还好,感觉基本上像刚刚学会说话,刚学会“妈妈”,接着就喊“操你妈”。但是他在说出类似“操你妈”之前一定想了好几年,觉得话一出口一定要掷地有声。

如果,你真的给他们这种傻逼的自由,他们未必能真的改变自己。但你剥夺他的自由,也许他会慢慢去反省自己,原来自己真是个货真价实的傻逼,而不是装出来的傻逼。当然,这种傻逼是属于稀缺品种,我的博客每天的独立IP数字有2.7万左右,每天留言的人差不多有两百个左右,两百个人当中可能有那么几十个傻逼,沧海一粟。但就你这一粟我也得给你阉了。不然你的话出来,对几万人来说就是废气排放。

看我博客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己也写博客,你的博客大概也会遇到类似这样的留言。好,诸位都回家跟你爱人换个体位思考一下。

带三个表 @ 2009-11-25 14:56:21 分类: 挨个祸害

罗老师:你那么不喜欢曾轶可老师,干嘛还帮我?
我:你就是喜欢余秋雨,我也爱你。
罗老师:我操,你这句话太感人了。
我:这回你知道什么叫盲目崇拜了吧。
———————————
插播一条信息:贵博客最近在调整服务器,所以会有无法访问的情况发生,过几天就好了。

带三个表 @ 2009-11-25 3:38:33 分类: 闲扯

自从我在博客上说了一嘴陈琳死前的秘密让人头皮发麻,这事儿到现在还没消停。当时写那篇博客,考虑欠周,不该那么说,只是把当时整个采访过程做得比较郁闷的心情抒发一下,没想到我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句话,勾起了无数人的想象,从第一个问我“到底是什么不能说”一直到昨天最近一个问我“到底是什么不能说”都让我很烦。我说不说是我的权利,不是我的义务。甚至,还有人用知情权来吓唬我,嘿嘿,哥们是学法律的,你碰到我的硬处了。

现在风波平息了,反正谁再问我也不会说的,但我可以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不能说。因为那段内容不是在采访中得知的。我的录音笔有个毛病,就是关掉的时候后面大约有十分钟的信息会丢失,以前没注意过,后来在一次采访中,对方在采访马上结束的时候,突然妙语连珠,让我很高兴。结果回家一听,没有录上,让我大失所望,我觉得很奇怪,明明当时录上了,怎么丢了?于是我在家做了几次试验,发现还真有这个问题。谁懂这方面的技术,给解释一下,我用的是三星牌YEPP的破录音笔。

这里顺便问问,有没有生产录音笔的厂家,赞助一下连质量好的录音笔都买不起的《三联生活周刊》,以免老出岔子。因为知道录音笔有这个问题,每次采访,到最后都要等上几分钟,然后再关闭。

那次采访结束后,摄影记者开始给他们拍照片,我就把录音笔放在桌子上,一直没有关,然后让开了。我到一旁跟朋友聊天,小蔡大约拍了一刻钟的时间,这期间,被采访者一直在说话,当然,也被录下来了。那段令人“头皮发麻”的内容就是在这段时间录进去的。

当晚,实习生在整理录音的时候问我,这段录音的内容要不要?我说,这是人家私底下的聊天,最好不用。但实习生还是很认真地把录音整理出来了。

因为那段我不能用的录音不是发生在采访过程中,即使它再轰动、再刺激、再他妈什么,我也不能用,这是我该遵守的一个什么东西,不然以后谁还信任你。在这之后,我的朋友,我的朋友的朋友,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所有八竿子打得着和打不着的人,以及有知情权诉求的人,还有那些喜欢哥德巴赫猜想的人,都好奇那些内容究竟是什么。短信、电话、邮件接二连三地过来。没想到人们的好奇心这么强。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然后让我知道了,你觉得我是该公开呢还是该公开呢还是该公开呢?

我跟那天的被采访者都是第一次见面,没什么交情,也许这次采访完之后这辈子都不会见面,我完全可以不负责任地把这些东西写在杂志上,因为连朋友都不是,谈不上出卖朋友。但我认为,那是对人的不尊重。尊重这事有时候很小,但很重要。

我喜欢在博客上编造朋友的隐私和段子,你看我每次编一些土摩托的段子,他一边乐的直揉搓自己的乳房,一边在博客上说:“王三表在博客上说的那些你们都别信,没一句真的。”我再补充一句:“但是真得很符合土摩托的。”

那段录音,我删了,那段录音整理的文字,我毁了。没事别瞎鸡巴问了。我去看巴萨对国米去了。

带三个表 @ 2009-11-25 1:44:57 分类: 杂谈

这段时间,我对新唱片的期望只有一张,那就是Susan Boyle阿姨的专辑I Dreamed A Dream,自从towerrecords开始发售预告一来,我望眼欲穿。因为11月17日左右才正式发售,之前的保密工作做得还不错,在互联网上根本找不到新专辑的下载,只有一些曲目介绍。今晚,我终于得到了新专辑。

大概,如果没有先前的英国达人的选秀节目,我可能也不会关注苏阿姨,因为她翻唱艾莲·碧姬老师的I Dreamed A Dream确实很棒,就像上次那个卖手机的小伙子Paul Potts一样,以《今夜无人入睡》一夜惊红。而我对苏阿姨的期待倒不是想听听她究竟会唱得怎么样,关键是她把歌曲演绎的如何,以及她究竟会唱什么歌。新专辑听了,作为一个业余歌手,她有些生涩或笨拙,但这反而成了她的特点。

很显然,她录制的是一张翻唱专辑,而且我一向很喜欢新歌手翻唱,因为从新歌手演唱不同时期不同人的作品最能看出他的功力。优劣一耳了然。

回想起2005年,李宇春老师获得超女冠军,我曾经给宋柯老师发短信,歌词大意是:建议她的新专辑10首歌9首翻唱1首原创。宋老师说会考虑。然后李宇春老师就弄出那么一张很恶心的专辑,好在没档次没判断的玉米们倒是优劣不分,照单全收。不然李宇马上从春天跌入冬天,变成李宇冬。

作为唱片行业的局外人,有时候指指点点会很让人讨厌。有本事你来做,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在超女超男快女热火朝天的时候,这边还没怎么关注英国达人,如果Paul Potts或者苏阿姨在此之前个人专辑火了,我们这边一定会都出翻唱专辑。但是他们看到的就是美国偶像之类的节目,再加上天娱这么一个乡镇企业啥都不懂,再跟内地的音乐乡镇企业结合,你看看出来的那些选秀歌手的唱片,有几多能听也?

乡镇企业就是乡镇企业,包装的再时髦,你也还是乡镇企业。这么多年我看到的就是一波波乡镇企业出入这个行业。每当我走近这些乡镇企业的员工,总会有种幻觉,他们好时髦啊,说的洋文,穿的洋衣,听的洋歌,吃的洋餐……但却都怀有一颗坚定不移的拳拳乡镇赤子之心,自然,他们做出的东西也是乡镇企业水平的。但你真的拿到城乡结合部去卖吧,人家还真不买账,觉得你在山寨人家乡镇企业。

贵国流行音乐的水平大抵如此。

那个卖手机的Paul Potts的唱片几百万几百万地卖,那些快女超女的唱片几张几张地卖。这就是差距。事实上,至今没有哪个选秀歌手录一张翻唱专辑,因为业内人士都是一些耳聋眼瞎的人。你看广州那帮生意人,天天打着发烧唱片的旗号到处翻唱,卖得不亦乐乎。另一帮傻逼天天较着劲原创。原你妈逼创啊,在贵国到处都是山寨的年代,还他妈哪有原创。这些业内乡镇企业家以及下手唯一相信的就是港台或者外国,他们只迷信,不自信,人家没玩过的我们坚决不玩。

你看吧,接下来的新秀们,一定会以翻唱为主,因为他们可能醒悟过来了,其实不是醒悟,是有外国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了。最后又变成新一轮的乡镇水平。

所以我还是听听来自比乡镇更遥远的农村苏阿姨的唱片,这张唱片翻唱了很多过去的经典歌曲,还都是我喜欢的。Paul Potts也好,苏阿姨也好,他们完全有能力出一张原创专辑,而且人家的原创力量毋庸置疑,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录制原创专辑反而录制翻唱专辑呢?因为他们不是乡镇企业。

选秀本身就带着模仿秀的色彩,观众听众想感受的就是这些选手与原唱之间的差别,如果你能超越原唱,有自己的特点,观众就有更大的期望值,你要是唱别的歌会不会也与原唱不同并且带给我新感受呢?这么多年我只听一个版本,希望能听到不同的版本。这就是潜意识中的市场,当歌手真的这样做了,消费者没有任何接受上的障碍——因为你就是靠翻唱让我认识的。

但我们这帮乡镇企业家不这么想,乡镇企业家都具备什么特征呢?打个比方,就是本来就不会穿衣服,出门参加活动一定要穿最贵的衣服。可实际上你作为乡镇企业家的符号已经深入人心,你穿的朴素一点,人家会觉得你更有魅力,结果你非要上身阿玛尼,下身安踏运动裤……有什么样的乡镇企业家,就会有什么样的乡镇原创作品和包装出来的歌手。因为他们从来都对穿一身安踏感到不自信。可它恰恰符合你啊。如果你觉得哪个歌手的水平是乡镇企业及的,再想想他们的公司和老板——出门一定是阿玛尼+安踏组合的。

苏阿姨就是一身安踏出来的,人家也没觉得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为什么?这就是市场法则。你遵循一种规律,人家看着你就顺眼,你不这样,你横竖看着都别扭。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