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按耐不住一颗媚俗的心,去电影院看了灾难片《2012》。之前看到的介绍、片花、海报,让我对这部灾难片产生了好奇,世界末日究竟如何表现,电影特技如何高超地把末日场景展现出来?结果看完发觉上当了,妈逼的,明明是一部喜剧片,非说是灾难片,不能实在找不出宣传理由就把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电影往灾难电影上靠,这对导演以及他们的创作团队很不尊重。
我是乐着看完的,影院里其他角落也此起彼伏发出类似我发出的声音,这让我感到很踏实,说明我这次判断没错。如果说《虎口脱险》是用战争来表现一种喜剧,并且非常成功的话,那么,《2012》用灾难来表现一种喜剧,也他妈成功了。这也是我印象中第一部用灾难背景来表现喜剧的电影。导演埃默里奇别出心裁的做法确实棋高一着。
这种喜感来自:第一,电脑特技的运用对喜剧效果的表达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电脑特技绝对很酷,但不管场面渲染的如何惨烈、惊险,埃默里奇老师都不忘它给我们带来的喜剧效果,每当这种场面出现,我就乐了,一直了到画面切换到没有特技的场景;第二,对白的幽默效果非常好,如何让一个人笑,就是你在讲笑话的时候你不能笑,这一点《2012》做到了。再没有特技的时候,他们都是用一种很焦虑的表情在讲笑话,不管情势多么危急,他们都会慢条斯理地抖着包袱。以前的电影情节都是把一段故事讲完,然后让你感动,现在随着全球变暖,人们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冷血,所以就需要煽情,拿一把扇子在你跟前使劲扇,扇一遍如果你还无动于衷,就会有第二遍,第二遍你还没反应,他就会有第三遍。《2012》一直在扇,扇的天崩地裂的。煽情这东西是这样:第一遍叫煽情,第二遍叫幽默,第三遍叫搞笑,到第四遍就是恶搞了。由于埃默里奇非常知道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所以经常一个桥段煽三四遍,所以把我乐坏了。同时我也不得不对此片略感到有些遗憾,假如:男女主角是朱军和倪萍,那这部电影就完美了。
当然,我觉得最搞笑的是那几艘中国制造的方舟,一个以建豆腐渣工程为本的贵国,能让美国人感到满意,确实很搞笑,同时导演也不忘在世界末日的时候最后一次把中国是世界大工厂的本质表现一下——你就是一个超级大工厂,不是超级大国。这些幽默效果,在国产片中你是看不到的。奇怪的是这部电影怎么能通过电影局那帮笨蛋审查员的眼睛。
人们大概不同意我这样去评论一部电影,你会找到许多让你满意的地方。没关系,你看出什么都正常,我这样感受也正常,难道我看到一个烂俗的故事和一堆搞笑的特效之后悲天悯人吗?鉴于我要对整个团队劳动的尊重,我必须要把它当成喜剧片来看。至少,它让我开心了。事实上,我揣摩埃默里奇的本意,他也是这个意思,希望你笑着离开电影院,而不是悲伤地离开——这只是一次电影的末日,不是地球的末日。用喜剧方式演悲剧和用悲剧的方式演喜剧,哪一个更难,显然是埃默里奇。
也会有人说,人家就一部商业大片,看完乐呵一下,较什么劲。就是,干嘛较劲,要乐呵。
看这类电影之前,建议大家先复习一下两本书:《与物理学家一起看电影》、《电影中不可能的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