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8年11月18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8-11-18 22:27:26 分类: 闲扯

P1010160
南锣鼓巷旁边有个雨儿胡同,每次我回家都要走雨儿胡同。
在这个胡同里面有家宾馆,叫华凯宾馆。
晚上路过这里,发现宾馆上面的霓虹灯由于某个部位短路,
造成另一种效果,英文名字hotel的“h”上面短了半截。
就变成了“notel”,大意是:本宾馆没有电话。
其实,有一天你若路过这家宾馆,要是仔细看看的话,
会发现,其实宾馆没有的是窗户。
而从外面看上去像窗户的东西,其实是一种装饰物。

带三个表 @ 2008-11-18 3:29:50 分类: 杂谈

据说央视的领导认为他们新办公楼被唤作“大裤衩”不雅,在央视内部征集一个好听的名字。结果被捅到网上,然后就有很多人献计献策。一旦成为网事,就变成恶搞了。果然,有人给央视领导出了一个好主意——智窗,听着不仅有档次,似乎还跟佛教沾点关系,鲁智深、央智窗,就是谐音听起来有点别扭。但是鱼和熊掌从来都此事古难全,央视领导只能择其一。

领导们完全是多虑,叫“大裤衩”怎么了?谁让你把楼盖成那个样子了?要是盖成三棱子形状,我们不都叫金字塔了嘛;您要盖成四棱子状,我们就叫“电视机”了。大裤衩就大裤衩吧,可能刚开始听着别扭,时间长了,估计新闻联播都会这样称呼。

这事也怨央视,当初盖楼的时候不先起好名字,你不命名,咱老百姓可不就替你命名了么。如果当初起个名字,领导也就没现在的烦恼了。不过现在随便改一个名字,比如叫“鬼见愁”或者起一个很湿意的名字“洗洗体外”或既象形又会意的“膝膝体歪”或者更暧昧一点的名字“嬉戏体位”什么的,天天在新闻里面提,时间长了大家一定能接受,你们平时都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校正一个名字,那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吗。不过,我认为,这跟戈培尔的“谎言说上一千遍就是真理”还不一样,这种强行改变人们认知方式的做法,不会收到什么好效果。

因为形象思维永远是人的第一反应。人们在感知世界的时候,总喜欢用一个比较形象的东西来形容,这样容易记住,我们祖先在创造文字的时候都是先创造一批象形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才慢慢把文字抽象会意。人类通过眼睛来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要占通过感官获取信息的90%以上,第一反应都是形象,难道央视领导当初在看草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朱军的《艺术人生》?

央视新办公楼被叫做“大裤衩”,最初是不是传统媒体先造出来的,我没有考证过,但我怀疑肯定是网络先这么叫开的。传统媒体管得还是比较严的,但凡有点粗俗的词汇都会被替换掉。但是网络百无禁忌,于是人们喜欢发挥想象力,怎么形象怎么来。如果你明白互联网是个什么东西,会发现,互联网首先颠覆的是自己的名字。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为自己命名的权利,都是一生下来别人给起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得背上一辈子。你现在就是去派出所改名字,没有点关系也不行。但是在互联网上,人们都可以重塑金身,想叫什么就叫什么,你看现在的网名,都起的很形象,尽可能把自己的想象力和母语发挥到极至。互联网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交流几乎是以文字为主,网络交流是扁平式的,没有形象感和立体感,文本式信息传播更需要形象的东西来辅助理解,这使人们用文本实时交流时回到了最初的“象形文字”时代,一个死了多年的“冏”字突然复活且赋予新的意思,这都是现在互联网单一扁平笨拙互动方式给逼出来的。也就是汉字不能随便造,否则人们指不定造出什么文字呢。

互联网让语言回到了粗糙时代,它既不讲就又讲究,人们随心所欲滥用文字,让语言前所未有的活跃。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担心母语被网络语言糟蹋得面目全非,其实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语言文字不就是在劳动中创造的吗,大家天天用十个手指头劳动,一定会创造新的语言。一种词汇究竟有多久生命力,关键还是看你使用的频率和传播广度,互联网的传播广度是人们无法控制的,人们都容易接受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但同时互联网也是制造速朽语言的填埋场,因为它太局限于某一类群体和空间中,这和当年梨园、江湖里流行的春典是一样的;同时它又太容易被趋同心理的人当成一种时髦来滥用,因此很容易过时。大家不必担心汉语的未来,这就像人们从《康熙字典》里翻腾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汉字在网上滥用,你看被常用的不就是那个“冏”字么,而且我相信,两年后使用这个字的人会越来越少。

央视的领导试图为办公楼正名,那楼本来盖的就不正,名字怎能正得过来?您这一呼吁,“大裤衩”就更深入民心了。其实把办公楼叫做“大裤衩”,央视领导应该感到荣幸,因为那是民意啊,你们央视做节目什么时候顺应过民意啊?这回终于有一次让民众表达话语权的机会,您说我们能错过吗。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