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尚类型杂志编辑跟我约稿,我婉拒了,哪怕编辑是个美女。
这些年来,有很多定价在20元以上的杂志编辑跟我约稿,我都不写。
一直觉得,自己没有那种生活氛围和气质,写不出他们需要的文字。
你看看我周围的这帮人:张小强、罗永浩、老六、陈晓卿、土摩托……
这些人身上的衣服(含内衣)加在一起还不如某些人一条皮带值钱。
有时候也想过,假装自己高雅、时尚一点,也把自己S造型一把。
结果发现,自己都要笑场。
不是那块料,就尽量离不熟悉不理解不明白的领域远一点。
我是一个没什么品位没什么情趣没什么时髦没什么热情的人。
2009年6月11日的日志
记得老六在“饭局通知”论坛混的时候,他的网名叫“见招拆招”,你听这名字,够贱的。后来,有段时间他发贴的水准和质量严重下降,大家开始批评老六,认为他不该灌水,有失一个论坛领导者的风范。这时,有人在后面跟贴说:“这人不是老六。”大家仔细一看,可不,ID的名字叫“见招折招”,就那么一点,差距就这么大。现在上网的人基本都是二五眼,很少看文字(那看什么呢),于是,这个“见招折招”确实唬住不少人。据老六讲,该生为了能混进论坛,没少跟老六费口舌,连身份证复印件都发过来了。
如果没有人揭发,这个人可能会一直以山寨的方式发贴子,对他来说,这是件很过瘾的事情,相当于现在的孩子们玩的Cosplay。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人最初学语言的时候,其实是在模仿。贵国又是个模仿大国,从制度到产品都在模仿。到了商业社会,模仿那是必需的。
唱歌的付笛声的弟弟付红生,跟他哥哥长得如出一辙,出门经常被当成他哥哥,被拉过来合影。他从来都不拒绝。有时候,给别人留下一个好感觉是对的,你把事实说穿了,人家会很失望。
我也干过类似的事情,有一次参加个研讨会,桌子上都摆着与会者的名字,我看见自己的名字就坐下了。没一会儿,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就过来了,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还有一支笔。“王老师,您好,我一直很崇拜您,您能给我签个名吗?”没问题,不就是写几个汉字吗。我把笔和本拿过来,“你叫什么名字?”女孩告诉我名字,我就给她写了一句话,类似生活多美好之类的话。然后在下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就在我要写自己的名字时,女孩突然说:“王老师,我可喜欢您写的那首《重头再来》了,把我们下岗工人的心声都写出来了。”我一听,哦,原来是把我当成那个写歌的王晓锋,我赶紧在下面写上“王晓锋”。女孩兴高采烈地走了。
她“have a dream”,咱别破坏了。这样对她来说是一个带着一辈子的回忆。
前天,小强老师突然问我,在饭否上的罗永浩是不是真的?我说真的假的都不重要。结果后来看见罗老师在博客上声明,说那个饭否上的罗永浩是个山寨版。罗老师很不厚道,人家不过是想过过彪悍的人生的瘾,你一下给戳穿了,人家还怎么玩啊。不过罗老师是一个道德优越感很强的人(罗老师本人对此亦有贡献),很爱惜自己的羽毛,平时饭局的时候,大家在胡扯,他在一旁舔自己的羽毛。
你看我就很厚道,如果有人在饭否上冒充我,我就不揭发出来。
平日走在南锣鼓巷,观察往来行人,觉得脸上都特文学特文艺。
傅翀说:是不是他们脸上看着都特豆瓣?
我说:没错,脸上不是写着影评就是书评。
我家附近有家餐馆,平时门可罗雀。
一次吃饭,跟老板攀谈。
你们这么做菜不行。我说。
那我该怎么改进?老板问。
在这附近溜达的人,都觉得自己特有品味个性。你的菜得往这方面靠。
怎么靠?老板问。
你必须把你的菜风格弄得豆瓣一些才行,他们现在吃这一套。
老板点点头。
一周后,路过饭馆,老板招手。
我的菜已经改进了,你进来看看。老板说。
菜谱上有:豆瓣土豆丝、豆瓣扣肉、豆瓣回锅肉、豆瓣肺片、豆瓣鸡、豆瓣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