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颓在我的“栏杆意象”后面留言说,“气宇轩昂”这个词,原作“器宇轩昂”,现在也出了“气宇轩昂”,现汉已通用。
我不放心,赶紧查了一下成语词典。就像肥皂我只用雕牌一样,词典我只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手里的《新华成语词典》也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02年版),一查,发现只有“气宇轩昂”,没有“器宇轩昂”。不过我的通假字输入法里有固定的词“器宇轩昂”。
在《新华成语词典》例,“气宇轩昂”作如下解释:气宇:气度,气概。轩昂:气度不凡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昂扬,气度不凡。宋·蔡絛(音tao1)《铁围山丛谈》卷三:“林中书彦振摅气宇轩昂,有王陵之少戆。”这大概是出处较早的记载。
然后我咨询老颓,成语词典里没有“器宇轩昂”,只有“气宇轩昂”。颓说:“气”在古汉语里,和此接近的,只有人的精神状态这一释意。但是“器”在古汉语里,一直就有气量的意思。论语里有“管仲之器小哉”,汉朝蔡邕也用“器量弘深”夸过人。
你瞧人老颓,多有学问。于是老颓翻查《现代汉语词典》1005页第二条,就是“器宇”:<书>人的外表、风度:~不凡,~轩昂。我也赶紧查《现汉》,结果在1082页找到了“器宇”,解释内容一样。而没有“气宇轩昂”这个词。
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但是收录的成语有如此大的出入,看来还不是很严谨,老颓说:“早年校对常见错误中,就有气宇、器宇这一条。对专业校对来说,成语字典不算字典,专业校对只认现汉、辞源、辞海。”于是我又长学问了。
我又看了看两本词典的定价,《新华成语词典》定价39元,《现代汉语词典》定价68元。显然,谁钱多听谁的。
前几天,有朋友请吃饭,档次比较高级,女士们一人一盘燕窝,男士们一人一盅煲汤,就是那种很小但是里面做得比较粘稠号称很有营养的汤。端到我跟前,我拿勺子捞了一下,以我对动植物属性的了解,这是大补汤,里面有鹿茸、某类雄性动物的生殖器以及其他补品。
有人介绍,这道菜叫“气宇轩昂”,俺看着眼前的气宇轩昂,实在没有气宇轩昂的尽头把它吃下去,但大家都低头在吃,我也只好小心翼翼一口一口吃,吃得我浮想联翩的。吃完后,我坐在那里等着自己身体是不是有气宇轩昂的反应,是否会流鼻血,结果,什么反应都没有,我估计这个气宇轩昂是假的。
虽然我喝的这碗汤没什么效果,但我觉得这个汤的名字起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含蓄中不乏男子气魄,哪个男人不希望自己变的气宇轩昂呢——除了梦想中国的男选手之外。不过看了梦想中国,我到真觉得中国男人该多吃点气宇轩昂,要不都成了面瓜了。
十多年前,听媒体圈的前辈们讲过一个段子,说有个名记者被四川的一家药厂请去,该药厂是专门做壮阳药的,请这个记者去很显然是希望他能帮助在报纸上宣传一下这个药,好吃好喝好招待一番后,临走,厂长送了记者一大包壮阳药。这位记者身经百战,留了一个心眼儿,回北京上飞机的时候把药吃了,下飞机后直奔女朋友家,结果上床后没三分钟就被女朋友从床上踹下来了,这位记者二话不说,提起裤子直奔飞机场,买张飞机票又杀回四川,一个箭步闯进厂长办公室,大怒:“你们的药都是假的,你让我怎么宣传?”如今,像这样神农尝百草的敬业记者罕见了啊。
有个在电台工作的朋友说,他们电台每天晚上都是被各种壮阳药的广告占据着,有个卖假药的,天天在节目里宣传自己的药,说是蒙药,到底是“蒙人的药”还是“猛药”还是“猛腰”我不清楚,但是他给药起的名字非常猛,叫“忽必烈”,比我以前看到的“三大哥王”还要猛,你想想啊,忽必烈,忽然一下必然让你成为烈马一般,那女的不得都去抓栏杆、撕床单了。
说到“抓栏杆”,这又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从一些怨妇般的诗词里不妨能看出,中国古代春药制造技术不太发达,或者说还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都是像西门大官人这种有钱有势的人享用着。有很多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常常对唐诗宋词里面的“栏杆”感兴趣,为什么人动不动就倚栏杆,扶栏杆?我看了很多这方面的论述,基本上都是因为人在哀怨、惆怅或是无奈的时候才有如此动作。可是为什么人会哀怨、惆怅或是无奈呢?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大都是为情所伤,为情所困。所以,抓住一根东西,一种愁绪涌上心头,千思万絮,命系栏杆。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文学评论家们也仅仅写到这里为止,伤感乃人之常情,尤其是在唐宋滥情的年代,写出这类诗词也属正常。
但是,我认为,仅仅理解到伤感这一步还不足以解释清楚唐诗宋词里“栏杆意象”,更深一层的意味是中国古人性压抑的表象。那时候的男人女人在性方面都得不到满足,所以无法达到抓栏杆的地步,这怎么办呢?带着一次次的遗憾,伤感、失望之情油然而生,人们只能提起裤子,走出闺房,仰望星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郁闷从牙根里蹦了出来,于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栏杆诗篇”便一首首地创作出来。
李白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就说明了这为浪漫主义诗人心中并不是永远豪放的,在他准备度过销魂的春宵时,却发现自己不行,所以只能“沉香亭北倚栏杆”,这和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呢?李白无非是想通过这些豪放的诗句来平衡掩饰自己,哪不行就补哪儿,尤其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如果你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这两句诗写出了李白的矛盾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他为什么仰天大笑?肯定是对某些事情无所谓啦,关键就在下一句“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是什么东西?一种“茎矮、柔软、无毛、叶细线形”的草本植物。李白同志在这里强调自己不是“蓬蒿人”,以往的评论家们认为李白不是那种没有气节的芸芸之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李白试图通过这种无所谓的姿态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就是说,李白虽然性能力上差一些,但是还嘴硬,这也验证了后来很多人明明自己不行,非要最嘴上更胜一筹的心态。
再看看晏几道,他说“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栏杆遍。”闺房里女子啊,真是美貌欲滴,可是自己不行,春宵成了春怨,没办法,闲的蛋疼,只好看着美女靠着栏杆。把无奈的神情写得活灵活现。
皮日休大概写得更直接一些,“倚栏杆处独自立,青翰何人吹玉箫?”这个女子靠在栏杆处自己用手把皮日休的东西勉强弄起来,只能靠吹箫来解决问题。
秦观的“人尽夜久凭栏”意思是,他折腾了一晚上,筋疲力尽,还是不行,所以披上衣服,点上一支中南海,靠着栏杆无可奈何。
不知道李清照碰见的是什么男人,反正这个男人让她很失望,不然李清照为何能写出那么多哀怨的词句呢。下面这一首最具代表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摧花雨。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 ”这男的那话儿太小,只有一寸,弄了半天,只弄出“几点摧花雨”,还不够滋润的呢,你说李清照能满意吗,所以她只好靠着栏杆一点情绪都没有了。遇到这样的男人,她不成为怨妇谁成为怨妇?
不过,最心急火燎的还不是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还是要含蓄一些,不然有些失态。男人则不同,急了真的会挠墙。最著名的就是辛弃疾,他一到关键的时候就不行,有词为证:“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是什么?宝剑也,在这里暗喻什么不言而喻。他反反复复地看着自己的那话儿,就不行,他急了,真急了,拼命地拍着栏杆,妈的,者是咋整的呢?可是没人会帮助他。这是唐宋诗词里面表现最剧烈的一首。
写到这里,列位看官大概明白了,所谓唐诗宋词里的“栏杆意象”只不过是文人们用一种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性能力欠缺的问题。随着科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不断突破自己,挑战自己,解决了自古以来男人抬不起头的问题。也许我们都注意到了,为什么现在很多床都是铁制的而不是木制的?因为铁更结实一些,不至于把它摇散了。
如果这些诗人都活在今天,他们会多幸福。
=================================
附:大仙早期名作《倚不倚栏》
千尺危楼,一人独倚。
家住11层,便有了倚栏的条件,虽有“恐高症”,但还是壮着胆子,想倚出点境界来。
一倚再倚,倚到腰酸腿疼,扁桃腺发炎,还是没倚出个明白。
倚,人家说:“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不能倚。
不倚,人家说:“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得倚。
倚的时间短了,人家说你心不诚,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倚的时辰久了,人家说你白费功夫,“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想倚出点新潮色彩来,结果还是“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想倚出点喜兴劲儿来,最终还是“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
凉台上转悠半天,摆了许多姿势,到头来还是没倚出个名堂来。
倚栏这关都过不去,又怎敢倚天屠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