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6年5月10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6-05-10 0:31:25 分类: 杂谈

你如果一个月挣100块钱,想变成一个月挣1000块钱很难,但是你一个月挣100万块钱,想变成一个月1000万就很容易了。当某一种东西以代数方式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可能变成以准几何方式增加,这是很可怕的。而在这背后是一种效应在起作用。

那徐静蕾的博客来说,我有一次连续刷新,前后浏览量的数字竟然相差465个,而两次刷新的时间不超过5秒钟,几乎每秒钟有100个人在点击。如果说中国有1.1亿网民,徐静蕾的博客每秒钟有100个人点击也算是正常。最近,老徐又荣升Technorati网站的博客搜索排名第一,有2800多个网站连接了老徐的博客。她的博客几乎变成了交通枢纽,条条网络通老徐。

现在再去分析老徐的博客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已经没什么意义,甚至怀疑新浪是否在老徐的博客浏览量上做手脚也没什么意义了(新浪的博客排名似乎跟编辑们的心情有关),而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既然老徐的博客如此热闹,为何没有通过它赢利?当新浪很自豪地把老徐的博客在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新闻登出来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曾一度掉队的老大气喘嘘嘘赶上来之后并超过所有人之后的骄傲。这有什么可骄傲的呢?第一,中国从来都是人多势众;第二,新浪就是浏览量取胜的。我看到的是,网络民工的辛勤点击只能给老徐画饼充饥,虽然老徐一点都不饿,但是总是有几张画饼在她眼前晃来晃去,再饱的人也会勾起食欲,没有食欲也会有条件反射。

为什么徐静蕾的网络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呢?我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徐静蕾毕竟是个有更重要工作的人,写博客也属于“课间休息”时做的小事儿,有一搭无一搭,能有如此之高的关注度她已经很知足了;第二,对于博客是否能给她带来商业上的回报,并不是她最看重的,她最看重的还是电影;第三,如果她去关注博客的价值,会有人说她不务正业、想钱想疯了、背离博客宗旨等诸如此类的狗屁观点的回击,因为博客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这不是老徐希望看到的。总之,她是很被动地被推向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境地上的。

但是新浪看到了,老徐的这些顾虑恰恰中了新浪的下怀。新浪是一个什么网站呢?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菜市场,它希望能做到是一个拣到筐里就是菜的网站,所以,新浪汇集了全球中文网站最多的中文信息,它的宗旨是,以海量的信息取胜,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可以和新华社相提并论的媒体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网站,但它又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运营,至今找不到一个独特的拳头产品。换句话说,新浪的人只看到的新闻、信息,没有看到产品。所以,当徐静蕾的博客在网上变成一个品牌之后,新浪只能像小朋友在伙伴面前炫耀独有的一件玩具一样,除了显摆一下,就再看不出别的用场了。所以,老徐的网络价值在新浪这里体现的就是一条独家新闻而已。

只能说,老徐的性格正好吻合了新浪的思路,所以至今相安无事。在人们对博客的未来做出各式各样的探讨时,最有代表性的新浪几乎在这方面失语,也许,在新浪看来,只要把名人明星拉过来坐坐就已经完成博客的使命,不管是骡子是马,能拉出来溜一圈就是件光荣的事情。或者,他们对博客如何赢利根本不感兴趣,甚至,他们压根不在乎博客给他们带来的那点小利。这让我想起了“风投”们惯用的思维模式,你有什么赢利模式?在新浪看来,浏览量高算什么赢利模式?但是,如果老徐的博客赢利了,是否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模式呢?创造一个模式去赢利跟通过赢利创造一种模式不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吧。

徐静蕾要拍多少部电影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品牌呢?说不好,但是她在网上轻而易举就实现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她在网上的品牌价值没有被开发出来,实在是件可惜的事情。

徐静蕾在画饼充饥,新浪网在缘木求鱼。真是一对对虾。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