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第一季《吐槽大会》的文章里写道: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讲脱口秀。看完第二季,更加肯定了这一想法。
这一季看下来,第一次发现能把脱口秀讲好,确实是件很难的事,以至于整季看下来,没有任何一集能带给我新鲜感,仿佛这节目成为死循环,陷入无法逃离的泥沼。
从职业的选取来看,第一季《吐槽大会》,除笑果文化一众的脱口秀演员,横跨演员、歌手、相声、主持,到第二季,大多是以歌手和演员为主,唯一能制造爆点的一期是邀请体育明星前来助阵,重量级人物是国足队长冯潇霆,请来的是刘国梁、林丹、范志毅等体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整期看下来,不痛不痒,仿佛在刻意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敏感话题,我看完这期,只想说两个字:「退钱。」
第二季给我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许多明星将自己的家事摆上舞台,比如伊能静谈再婚、潘粤明谈离婚、王岳伦怕老婆……整个舞台成为明星间相互揭短的闹场,透露出许多无奈与辛酸。如果一个人自己去讲这些事,还会引发同情,触发笑点,而一群嘉宾上台,纷纷对主咖吐槽,似乎成为一种奚落,连基本的同情心也没有,毫无笑点。
更为致命的是,在第二季里,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尬的一位嘉宾:马景涛,不知道他怎么准备,按理说,有过对稿、排练,不至于演这么差,我全程脚扣地看完,隔着屏幕,我也能感受到整个舞台透出的凉意,如果是我在节目现场,估计会悄然退场,马景涛以一己之力,将刘嘉玲这位主咖请来的嘉宾所制造的欢乐效果,全部降到冰点。
第二季也不乏亮点,在大胆捞钱的程度上,李诞成为整个季度的广告口播,为了推广手机,有一季还特别邀请品牌厂家一人坐在嘉宾席讲脱口秀,庆幸的是,厂家请来的人台风还不错,没有将整个节目变成广告大会,这么做,不好,也不坏。不得不说,从广告植入效果来看,《吐槽大会》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观众不反感的同时捞钱。
我在观看《吐槽大会》第二季的过程中,一直在想,线上节目和线下到底有什么不同,看多了,开始明白,《吐槽大会》是精心安排好的一出电影,它能通过安排观众、演员、嘉宾、舞台、灯光等一切环境和人物,达到最佳效果,后期还能通过剪辑,将不好笑的梗剪掉(马景涛除外),从而制造密集的笑点,去用尽一切手段和方法,呈现完美的节目效果。
线下的舞台,一位脱口秀演员上场,一束光打在舞台上,无论好与不好,能不能带动观众情绪,全是自己的事,它更像是一出话剧,要应付各种突发状况,与观众的交流,也更为真实,这是节目所无法比拟的。我永远无法想象,如果一个演员在上面吐槽,忽然一位台下的观众冒一句话,上面的人应该怎么临场发挥。
写到这里,我不觉想起张绍刚常念的那句口号:「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第二季《吐槽大会》请来的嘉宾,既没手艺,也无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