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后一次离开「舒适区」是什么时候?

18 年底,我决定离开呆了一年多的乙方公司,回到甲方工作。我回甲方的理由很简单:公司就在我的住宿附近,每天走路,穿过重大直接到公司,所做的工作,也是我熟悉的教育行业

和乙方相比,甲方实在是舒适区,离开以后,我的生活作息变规律,下班要是多呆一分钟,就是浪费。我每天按时上下班,这样的工作做了四个月,再次离职。

离职这事儿,由不得我,当初和公司谈的是三个月转正,到了三个月,和领导谈话,给的理由是要再等一个月。说这话我就预感不妙,其中一个信号是,我入职时签的协议并不是和公司,而是第三方劳务机构,这意味着教育机构为了节省成本,人事部门是聘用的外包人员。第二个信号是,当初和我谈的部门负责人,开始躲躲闪闪,并不和我正面讨论事情。哪怕是要延期一个月,也是找他的下属来谈。我想到离家近,对公司还抱有幻想,答应下来。

事后不出所料,第四个月,部门负责人继续拖延计划。我知道这是不准备录用的信号,开始走辞职流程。几天后从公司离职,离开走路上下班的工作,踏上茫茫的求职路。

还好,我机遇不错,到了现目前所在的公司,只是这一次,我的工作目的地更远了,要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开始一整天的奔波。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9 日。

怎么让我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

第五诫: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圣经

原标题是《一件事,让你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昨晚看了这个标题,想了很久,才发现我有很长时间没有和父母有过正常的交流。

今晚出门跑步,沿着长长的江边步道,我陷入很长的回忆。工作至今,我和他们的裂缝在不断加深。我父亲还好,一般不怎么说话,只有喝了酒,会胡乱说些醉话。大多数时间,我是在和母亲交流。

我们之间无论从内心的想法,还是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就拿婚姻这件事来说,在她的观念中,一个人要结婚生子,才算圆满。她把这事看作极为重要的任务,如果我不去完成,她很不开心。和身边人聊天提起这事儿,他们会说,上辈人只有这些能说,其他的也插不进嘴。

还有就是,随着母亲身边人不停成为奶奶,她无法融入到身边人的圈子。我记得她和我说过最深的一件事:现在很多人见面和她聊天,第一句话会问她,为什么不在家抱孙子。她听了这话很难过。

我自然不认同她内心的观念,甚至偏激地觉得这是道德绑架,被身边人裹挟前进。一个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有人陪伴自然是好事,如果没有,那尽全力过好人生中的每一天,也是一种乐事。我母亲太在乎别人说什么了。我时常劝她,有这么多的时间,不去寻找年轻时未完成的事,多可惜。她听不进去,常常以年龄,学不动为理由推脱。我看她整天漫无目的,没有兴趣爱好,不免忧心忡忡。

她不明白,其实我对自身的要求很高,以至于到目前为止,有许多不足,急需填补。抛去天资不谈,更多还是人生晚熟,到了社会才开始醒悟,然而前进的路极为坎坷,我只能尽力不被裹挟着往前走。所以我常常喜欢唱反调,甚至会喜欢那些和平庸做对的人。

我父母希望给一个温水般的环境,让我和这个社会步调一致,完成应尽的义务,他们也好安心。我内心固执,坚硬如铁,不愿妥协。我知道最后双方会很难受,以至于到现在无法得到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理由。

家事难解,唯有写下,暂缓烦恼。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6 日。

考科目一

昨晚睡觉前,我的同事刘老师发微信,叫我多做几次题,这话我没听进去。等我第一次理论没过,脑子里不由想起他的话,真恨不得不睡觉也要多做几次题。

科目一的考场在一个满是汽车零件的楼层里,有些破败,我按照箭头指示,沿着一个小门进去,上三楼。楼道里有不少人,我放好包,手机调至静音,走进考场。

外面暖洋洋,考场有些凉。里面有三间房,刚进来考试的在外面坐着,最里间的人考完,再进入第二间房等待,依次进入。

我第一次考试运气好,外面没什么人,直接进到最里面,坐在椅子上,隔着监控器看考场内的情形,耳边是监考官的说的考试注意事项,诸如:进考场要套上黄色褂子,身份证放在提示器前读考场数字,没交费的要先交费等等。他一边说,一边叫人进考场。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轮到我过安检,进去后我按照提示操作,显示屏出现一个三位数的座位号,我记住号,进考场答题。踏进考场,这感觉仿佛穿越时空,到了高考现场,和高考不同的是,我的考桌摆放了一台很有年代感的电脑。

监考官说,答题前要先确认是否本人。我确认完,开始答题。

这是我第一次考,没有经验,不知道做的题对不对。做了几道,错了一个,才知道和手机提示一样,只要错了,立马会有提示。谁知道这一错,立马开启错题模式,好多题没有见过,不免慌了神,直到判断题完,进入选择题才好些。做完交卷,一看分数,差五分及格。我脑子嗡嗡响,心一紧,只能默默走出考场,按照指示,走不合格一边,开始第二次考试。

第二次考试人多起来,我坐在外面,等了十几分钟,进入第二间房间。我看身边人或聊天,或背题,或沉思……我的心里五味杂陈,脑子像煮开了的水,不停冒泡。一会儿觉得考不过可就丢人了,毕竟身边人一考就过;一会儿觉得下载的 app 是不是坑人,很多题完全没见过;一会儿又觉得应该听刘老师的话,多做几次题……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自己太赶了,应该多审题,就像吴军在书里写的,看两遍题目再答题。我脑子做着激烈的斗争,身体跟着众人走。又一次过安检,看座位数,进考场,确认信息,开始考试。

和第一次考试不同,这次每做一道题,我会先看两遍题目,确认无误再点「下一题」,做了大概三十道题,没有错,不觉信心大增,开始加快速度。谁知道这一快,就出错,我调整心态,仔细审题。做到大约第五十题,进入选择题,一直对,气势大增,仿佛胜券在握,再次加快速度,结果又开始出错。我又慢下来,直到最后十题,按照估算,怎么也能过了,不免得意忘形,谁知道最后会连错两题。还好,交卷时屏幕显示我考了 92 分。我叫监考官检查了屏幕,顺利提交分数,终于走进了合格教室,签上名字,飘然地走出考场。

外面阳光正好,准备了这么久的考试过了,考场内紧绷的神经,纷杂的思绪,渐渐散去,心情如同冬日暖阳,浑身舒畅。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4 日。

我不假思索就能做出反应的时候

在我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中,有一条很重要:凡事说真话。小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一条这么重要,长大后开始明白,要做到并非易事。

和真话相反的是假话。说假话的人,会经过周密思考,经过层层的逻辑推演,才能隐瞒不可告人的事。换句话说,说假话的人,要先认为自己说的是真话,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由于年龄关系,到了逼婚的年纪,每次回家,父母会问起另一半的事,我很难为情,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回答,要么不说话,要么找个话题搪塞过去。偶尔逼急了,或者有亲戚朋友在场,只能说几句违心的话,搪塞过去。

书上说,一个人说谎,要用很坚定的眼神盯着别人。我说谎的技巧不高,时常低着头,或者支吾不言,内心告诉我,不应该骗人。

随着年龄渐长,长时间没有动静,父母紧逼,他们已知道我没有找另一半的打算,我和他们的关系变得日渐紧张。我也受够了遮掩,谈及此事,不知为何,总会发怒,最后不欢而散。我无法理解他们急迫的心情,他们无法明白我为何选择过单身生活。观念不同,以至我已经不太愿意说假话,时常冲昏头脑,会用愤怒的言语回击。

说真话需要勇气,尤其是面对身边不理解,不明白,甚至连我自己也无法解释的缘由,只能大方承认单身没什么不好。

生活中,自己和家人的事还是小事。工作中,一些相关的问题,若不说真话,或者隐瞒问题,不及时制止,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而我今年正在承受这一恶果,究其原因,还是觉得不是自己的责任,不太愿意反馈问题。

在《圣经》里,提到上天堂的人,耶稣就曾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小孩子是单纯的,所做的事是不假思索的,他们是敢说真话的人。

不知何时,我才能不假思索地说真话。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3 日。

我最大的恐惧

这两日身体抱恙,前天晚上吃完一顿烧烤,胃不舒服。从昨天开始不停拉肚子,下班回家,整个人有点儿虚,浑身发冷,怕就此倒地。

自从我开始跑步,就很少出现身体不好的迹象,这些年除了偶尔间歇性头痛,几乎不会生病。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写过,自己为什么要跑步,有个原因我一直没说,那就是对生病的恐惧。

人生有很多事不公平,唯有生病和死亡谁也逃不掉。活的终点是死亡,每个人都会死,在这之前,病也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我很害怕生病,一旦生病,除了身体变得虚弱,精神会萎靡不振,胡思乱想。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独自一人居住,若生病,凡事只能靠自己,小病还好,若是大病,就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

为了不生病,我或多或少会看一些医学科普方面的书,再加上曾经在医疗行业工作,医生会提到,适当的运动,能避免一些疾病的产生,比如:感冒、肩周炎、颈椎病、痔疮、抑郁症等等。

人的身体真的很奇妙,必须要进行适当保养,才能走更远。我观察过身边大多数人,无论是我的同龄人还是高龄人,他们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身体上的症状,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冬季,由于我常换工作,所以在不同的办公室里,发现身边人到这个季节,只要有一人感冒,整个办公室的人会接二连三倒下。我处在他们之中,反而能免疫。我看似很轻松地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体好,其实内心的恐惧比谁都大。

还好,我靠着运动,尽量避免生病,让恐惧尽量绕道而行,这是我唯一的护身符。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2 日。

我最近的紧张状况

从上个月开始,我在准备考驾照,过科目一的事。直到现在,半个多月过去,我还没去考试,内心极为紧张,忐忑不安。

考驾照前,我问过身边的同事和家人,他们告诉我,科目一很简单。有的同事甚至很轻佻地说,随便做了两遍题,第二天去考就过了。他们越这样说,我的心情就越紧张,心中忧愁。为什么我会这么怕考驾照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这人考试没什么运气。

出于成绩不稳定的原因,从小到大,我考试发挥极其飘忽,时好时坏,平时考试,成绩一般没什么问题,到了重要考试,比如小升初、初升高之类的大考,失误率极高。我记得初升高的考试,我见题简单,做完直接交卷,第一个走出考场,结果只考到县里排名第三的高中。

我从去年报驾校,拖拉至今,给身边人找的理由是工作忙,没时间,只有我自己才知道,其实是不喜欢考试。每次考试,如临大敌,且极为倒霉。

这段时间我认真备考,下载了一个考试 app,按照身边人的建议,先刷完一千多道题,错了四百多道,再慢慢复习,巩固错题,消灭掉。最后集中做试卷,神奇的是,做来做去,还是只能在八十几分徘徊。

前段时间朋友聚会,我提及考驾照的事,有朋友叫我下另外一个 app,我做了,九十几分的几率开始增多。为此对比了这两款 app 的题,发现只能做八十几分的题,考的内容扣分、手势、交通标志多,频繁出现,我记不住,错误率上升。另外一个 app 多是一些交通规则,做起来异常轻松。不过正规考试会遇到什么题,我也没个准。

考驾照于我而言,到底不是件我很喜欢的事,我内心排斥考试,从而导致我十分紧张,在做题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只要错了一道题,那红色的叉出现,会使我的心情极为烦躁,受到剧烈的影响,甚至还会心跳加速,按照如此状态再继续做题,不觉会看错题目,频频失误,分数直线下降。

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人生中失败的次数太多,从而导致考试会放大内心的恐惧。虽然每次错题,心里会不断提醒自己小心,但身体的反应骗不了我,那一道道叉如同一道道重拳,打在我的身上,摧毁我的自信。

现在我把内心的紧张情绪写下来,希望暂缓心中的压力,下周轻松上考场。毕竟,科目一我准备的时间太久了。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8 日。

我常看的一位新闻记者的稿件

这几天抽时间,断续看完《人物》杂志对老罗最新的两篇采访,由于文章太长,没有细看,有的甚至快速浏览了一遍。

最新的这几篇稿子是谢梦谣老师写的,他在微信公众号里发了出来,前前后后,总共写了六篇老罗的文章。

我看《人物》稿子其实是有私心的,主要是自己也会做一些简单的人物采访,看这类稿子就是学习。我和《人物》这类长期跟随一个人物采访没法比,我和人的交流时间很紧,差不多一天要采访 4 个人,采访完整理了就要开始写稿子,不过这不妨碍我学习他们采访的思路。

谢梦谣老师有个习惯,每次采访完一个人,会将自己的采访大纲发出来,给关注的人学习,我曾经看过他采访李宇春、李诞他们的采访提纲,有一万多字的问题,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仅这一项就已经很惊人了。至于后期的撰稿,那就更不必说了。

我个人的经验是,前期做好准备很有必要,不做准备,遇到话多的,喜欢聊天的人还好,要是遇到不爱说话,一问一答就很恼火。有足够的问题,一是做过调查,许多重复的问题不需要再问;二是别人会觉得做过了解,给人一种尊重感;三是自己不会慌乱,犯一些特别离谱的错误。其实我个人这些地方也做得不够好,采访过程明显能感到自己特别业余,但要做特别专业,深度的采访,时间上也不允许,只能每次看看《人物》杂志,学习他们的写作思路。

原打算写看老罗的一些感受,谁知道写到其他方面去了。今天吃多了,胃不舒服,明天再写吧。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6 日。

我所经历的独自一人的旅行

在我读大学时,有过一次独自去峨眉山旅游的经历。

那年不知道受了谁的蛊惑,或是脑子一时发热,决定要去爬峨眉山。

按照既定的方案,一个人出门前,要做些准备。我查了些资料,大致对峨眉山有过了解,于是买了张火车票,背上背包,胡乱塞了些衣物,踏上了峨眉山的旅行。

重庆到峨眉山没有直达的火车,要经过成都,再转一次火车才能到。我第一次去,一路新鲜,眼里看什么都是一副好奇的样子。

出发前,我预计峨眉山会走很久,到了成都转火车,才知道距离如此之近,后来听说,如果天气好,在成都就能看见峨眉山。

我到的第一天已是下午,看天色尚早,决定先爬一段距离,到中途再找一间住宿。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爬山路线。峨眉山分前山和后山,后山要比前山长,如果要看更多的风景,后山是必经之路。不过大多数游客并不会选择爬山,多是直接坐车到峨眉山的三分之二处(雷洞坪),由此开始坐缆车上山,直接到金顶看日出。

我出发前,已经计划走后山,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这条路到山顶有 43 公里,沿途不少寺庙,是上山最长的一条路。

乘车到峨眉山脚,看了看地图,才知道我的爬行路线是: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一线天、猴山、洪椿坪、仙峰寺、遇仙寺、洗象池、雷洞坪、索引殿、天子坪、金顶。至于怎么走,我还要问路,还好,山脚下人多,我找了个当地人,问了路,开始爬。原计划去报国寺转,到了才知道,要收门票,我对佛教由来没什么好感,没有进去。

对我来说,爬山的乐趣在于,能和许多不认识的人聊天,我边走边打听,有人说,伏虎寺也叫无尘寺,寺庙有一股很神奇的力量,终年没有尘埃,甚至连房顶的树叶也没有。还有人提醒,上山前要买一根竹棒,一是用来赶猴子,二是能用它当拐棍。我自认为年轻力壮,就没花钱买竹棍,跟随人流一直走。

峨眉山确实风景好,爬山的途中,随处可见几人怀抱的大树,时不时还能在路上看见不知名的昆虫,其中最惊人的还是蚯蚓,我第一次知道蚯蚓能长到大拇指粗。

报国寺到伏虎寺是段平坦的上山路,走在路上较为清凉,再之后是清音阁。从这里开始有了分水岭,往右边走是前山,往上是后山。这里人烟旺盛,沿途叫卖的人多。我不喜欢凑热闹,不由得加快脚步向前走。

我听人说,前面是一线天,名字来由是两座山峰笔直,只留有一条缝隙,到底如何新奇,我没有发现,走过后和路人聊天才明白,所谓的一线天,就是人挤人慢悠悠往前走的那条石板路。

再往前走,我看见沿途有许多竹棒,估计是爬山的人累了,拿在手里不方便,丢弃在路上,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在往前是猴山,沿途会有许多猴子在路边拦截。

过猴山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走到这里,天快要黑了。此时没多少人路过,据说要结伴而行,我等了好久,没有人,只有一个当地人守在路边,拿着棍子,要价二十块钱才带我过去。我往前看了看,一条路,猴子随地而坐,毫无顾忌,我不敢硬闯,只能和当地人讲价钱,最后花了五块钱,才走过猴山。

小时候看《西游记》,非常喜欢孙悟空,走过那条猴子霸占的路,从此再也不喜欢猴子,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猴群聚集在一起,会有难闻的屎尿味儿。

猴山上面往前,爬过一段陡峭的阶梯,到了洪椿坪,天色将晚,今夜我在这里入睡,这也是我毕生难忘的夜晚。

我走报国寺到伏虎寺那段路,曾被人带着,走过一条岔路,无意间往山的另一边走去,在这条路上我得到一条爬山的重要信息:在峨眉山,除了农家乐能住人,寺庙也可以。

我之所以记得洪椿坪的名字,来源于这里有成片的洪椿树,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寺庙里有四个字:洪椿晓雨。夜色降临,白昼渐暗,成片洪春树里会升腾起细细的水雾,寺庙笼罩在一片雨雾,如梦似幻。

寺庙的价钱不贵,我记得住了一个两人间,才六十块钱。这对于动不动就上百的农家乐好多了。我交了钱,拿了门牌号,去吃斋饭。兴许是很久没有吃东西,连一碗粥吃起来也格外香甜。

住宿的房间在寺庙左面一排房的背后,要过去,需要走一条长廊,长廊左转,就是住房,右手边是临空悬崖,远处绵延起伏的群山,水雾弥漫,如同一幅翠绿的山水画。我到这里才有些后悔,这半天只顾爬山,没有好好去这些寺庙转悠。不觉对古代先贤们能找到如此地方,修建一座寺庙满心佩服。

就这样,我在一片水雾弥漫,微风吹拂,甚至有些微微潮湿的木质地板的房间里,度过这凉爽的一晚。

记不得是早上五点还是六点,一阵敲钟声响起,我从梦里醒来,脑子有些迷糊。原准备继续睡,但钟声不绝,没办法,只能起起身。

寺庙的僧人有做晨课的习惯,我洗漱完,来到寺庙主殿,见有僧人跪在蒲团上念经,声音轻微,听不清楚,四周除了火光,一切昏暗,肃静。整个空间在佛像的笼罩中,变得如此庄重。我第一次觉得佛像有威严的气势,很不习惯,转悠了几圈,退了出去。

等到天微亮,我吃完早饭,看了看行程,还没有一半的路,和沿途的人一起爬山。从这里,还在向上爬的人没多少,走起来也轻快。

不知道是我体力好,还是怀着满满的兴奋劲儿,我就像放飞的笼中鸟,不停向上,不断超越人群。我听人说,前面的路很陡,有条山道叫:九十九道拐,还有名叫:钻天坡的陡坡。至于怎么陡,大家都第一次来,没有印象。不过要打退堂鼓已经不行了,沿途没有索道,没有公交车,要么两条腿向上,要么向下。我在路上,还见过有男生带女生来爬峨眉山,走到半路爬不动,蹲在地上哭,更有人带着小孩来爬。估计他们和我一样,对后山的 43 公里没有概念,仿佛一下午就能到。

我事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泰山、华山、青城山,在古书里描写壮丽,但要论上山的路程,没有一个能和峨眉山比的,这些山大多半天就能到,峨眉山哪怕说体力再好的人,也要花一天时间登顶。

我此行的目的是爬山,由于时间紧,担心爬到半途天黑,没有找到寺庙,一个人落单,遇到猴子会很惨,而我也不知道一座寺庙和另一座寺庙相距多远(忘了在山下买地图),只能跟着人快步走,每到一座寺庙,抬头看,确定位置,继续向上。以至于九十九道拐不觉爬过去了。

爬山除了体力和毅力,如果在峨眉山,我要推荐你到陡峭的山阶时,往后看。我在爬到钻山坡,有点累,不觉回头,望见远处一条瀑布,从山间流出,直坠入地,顿时响起李白所写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原来所谓的银河落九天,不是存在于李白的诗里,而是真切地存在于这大山间。

往后我再往上,会时不时回头,看看远处时而雾气笼罩,时而金光闪闪的丛林。只是到这里,我的登山之旅已将近终点。

从雷洞坪到金顶,差不多已爬完峨眉山的后山,再往上就是金顶,只有一条路,大多数人会在这里乘坐缆车上金顶。我依旧往上爬,但为了看日出,必须要找个地方休息,还好,距离金顶不远的地方有个天子坪,寺庙已几近拆毁,正在新建,临时搭建了几间客房,没什么人住,我就在这里住了一晚。

看日出,就要赶早,但金顶的日出不是天天有,还要看运气。我第二天醒来,天还没黑尽,继续往上爬,到了金顶,一片迷雾笼罩,风伴着浓重的湿气,不一会整个人便浸泡在了浴缸里。

我心情有些低落,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日出,站在山顶,一片迷惘,我知道计划落空了。转而一想,我这一天半的爬上经历,所见过的景色,是许多人未曾见过的,不觉心情又好起来。我随意在金顶上转了转,见游客慢慢增多,知道这片难得的清静即将不在,不觉慢悠悠往下走。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5 日。

如何用热水壶煮螺蛳粉?

昨天写了吃螺蛳粉,今天写写煮螺蛳粉。

螺蛳粉怎么煮,简单来说就是直接把粉和调料放锅里煮就行。如果这样,那我何必写这篇文章呢。

我煮螺蛳粉,不是用的锅,而是电热水壶。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清楚螺蛳粉需要自己煮,买来的时候,还以为只需要像方便面那么泡一泡就能吃,谁知道打开包装,看说明书才明白,原来还要自己动手,才能吃上臭烘烘的粉。

没办法,买来了,不吃浪费,送人舍不得,只能研究怎么煮。说明书写的很简单,煮粉分三步:

第一步:粉放进开水煮。

第二步:十分钟后煮好换冷水再煮。

第三步:水开,放调料,和粉一块煮一会儿起锅即食。

说明书上写的是用锅,我只有热水壶,不知道行不行,在网上搜索,发现有人用热水壶煮过,我大致看了教程,再看说明书,开始煮粉。

其实煮粉不难,难的是怎么判断粉是熟的。在说明书里写着:用筷子夹粉,稍微用力,能断就是熟了。

如果你煮过螺蛳粉就知道,买来的包装里,粉有些黄,硬邦邦,像石头一样。能解决熟的问题,其余的不过是味道好不好,至少吃了不会拉肚子。

我第一次煮,等水开,直接把粉丢进热水壶,泡二十分钟,泡完了,粉变成乳白色,也变软了。看样子似乎能吃了,不过为了谨慎,我还是倒掉水,换上冷水再煮一次。这过程我一直在想,万一煮化了怎么办。

还好,我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这个步骤顺利完成。按照计划,还应该放调料煮一会儿,不过这样煮了,估计热水壶没法用,只能简化。

我将调料全部倒在碗里,冲开水泡,再放粉进去,搅拌,开始吃。

我刚开始吃,觉得粉没有入味,吃到后面才慢慢入味,这才明白,原来调料和粉一起煮的过程,就是确保能入味,省去这个步骤,只能多泡一会儿味道才会出来。

这是我第一次用热水壶煮螺蛳粉,能煮熟,吃了没拉肚子,唯一的遗憾是不入味,后面按照表嫂的方法试了试,才知道煮粉也是有讲究的,她的方法如下:

冷水和粉一起下锅,煮开之后关火,焖十分钟左右,捞出,重新和干净的水还有汤料一起,基本煮开就OK了。

可见不同的煮法,螺蛳粉的味道也不一样,有机会再买几包,尝试不同的方法,争取成为煮粉小能手。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4 日。

第一次吃螺蛳粉的经历

我吃螺蛳粉,还是一些同事的带动,后来才知道,许多人,尤其是女生,特别喜欢吃螺蛳粉。

我个人对食物没有太大的挑剔,只要不是太难吃,味道好坏,并不重要,吃螺蛳粉也是好奇,希望知道它有什么魅力。

很多人觉得这道食物是臭的,说实话,我闻起来倒不觉得,不知道是不闻过臭豆腐臭的原因,反正螺蛳粉还不算臭。

说到臭,我看陈晓卿的《风味人间》,里面提到鲱鱼罐头,镜头里有人为了吃这道菜,还要把鼻子夹起来,我都想试一试。

螺蛳粉是什么味道呢?我去的那家店不大,每次去,还没走到门口,就会闻到一股浓浓的酸味。店的招牌是黄色的,名字记不起了,反正是有「螺蛳粉」三个字。

这家店是先付款再上粉,我一般去,除了点一碗螺蛳粉,还会点一根广味香肠,我觉得没有什么会比它更配这道菜。

重庆的其他食物不一样,螺蛳粉最大的味道除了酸外,还有辣。重庆的辣混合有麻的口感,但螺蛳粉是单纯的辣。我起初只能吃微辣,到后面能吃中辣,特辣只能望而却步。

我个人喜欢吃螺蛳粉上面黄色的脆皮,每次吃,我会泡在酸辣汤里,等软了,混合酸辣味,吃起来很有嚼劲儿,还有就是油炸花生米,也是调味的极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螺蛳粉里面的粉,熬过之后能入味,这才是这道美食的精华所在。

至于为什么螺蛳粉没有螺丝,我前段时间写文章,查了一下资料,介绍说螺蛳熬过汤之后,丢弃了,只留下汤汁。

本来今天想写煮螺蛳粉,累了,明天再写吧。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