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醒张颂文

《天才基本法》:鸡汤味十足 看太多打嗝
平行宇宙是漫威近年来常用的讲故事技巧,用这一技巧讲故事的优势是,能让许多看似不合逻辑的桥段,变得严丝合缝。
电视剧里的林朝夕(张子枫饰 )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职在一家学校教书。父亲林兆生(雷佳音饰)是位潜心研究数学的退学大学生,患有阿兹海默症。林朝夕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中获得一张照片,和好友纪江(王宥钧饰)穿行到另一个宇宙(芝士世界),从而开始一系列改变人生轨迹的行为。
剧中有林朝夕有两次穿行,一次是和好友纪江,一次是和男友裴之(张新成饰),他们不断改变人生轨迹,使芝士世界里人物的命运变得越来越好。最后一次穿越,芝士世界里的裴之对林朝夕念念不忘,跑来找她,最终被劝回到芝士世界。

看完整部剧,我才明白,《天才基本法》所讨论的核心点是:亲情与爱情。有关天才与数学的关系,只是整部剧的注脚。整部剧过于心灵鸡汤,学生作弊,对体制不公,人才埋没……所有一切的故事,全部变成心灵鸡汤。林朝夕说,自己听够了心灵鸡汤,现在还能打嗝。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何尝不是?
父亲林兆生郁郁不得志,很明显是大环境造成;小学生学奥数,教育不平等,无人追问;艺人纪江与林朝夕的圈子设定,不合理,现实生活哪儿能随便遇上知名演员……更离奇的是,导演有一种魔力,能将种种的不合理全部归到自身问题,不停反思己过。我无法理解这些不合常理的故事结构。

不知道什么时候,讲故事变成煲鸡汤,回顾历史,在讲故事方面,中国人一直是非真现实主义的大师。一本《红楼梦》,能让无数人当作真人真事研究。真的一面不一定是假,逻辑合理,也能是一种真,「现代人都知道,黄河、长江的源头是青海,但古人就认为他们发源于昆仑山,并把昆仑山当成中国的圣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这在地理上真实吗?当然不真实,但这就是我们所接受的现实主义,是属于我们讲故事的美学。」
我们有太多讲故事技巧与方法,不过在《天才基本法》里消失了。如果一味输出鸡汤式讲故事的技巧,那我真希望送这些灌鸡汤的人去心灵宇宙,并祝福他们活在美丽新世界。
图片来源:《天才基本法》剧照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8 月 06 日,修改于 2022 年 09 月 13 日
走向共和:历史的漩涡
最后几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历史回到原点。《走向共和》历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民国成立,共和还是没能成功。
最后一集的重头戏是孙中山的演讲,他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花了十分多钟的时间谈自己的理念。现在看来,他说的话至今仍没有实现,要完成共和,就要推翻专制,推翻集权,这对于拥有两千多年封建主义的国家来说,实在太难。
电视剧的最后,原本建立的民国在袁世凯去世开始破碎,战争不断袭来,民众又要遭受苦难,没有人知道国家真正的出路在何方,大家又开始比谁的拳头大,谁说话的底气足。
其实这段历史我是知道的,但透过影像去看,孙中山花毕生的心血去做的这件事,实在是过于艰难。为什么辛亥革命成功后,距离共和的目标还是这么遥远?电视剧里,孙中山先生说,「我们本来是共和国,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东西,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国就永远是一个泡影。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嘛。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各级行政官员都视法律为粪土,民众,仍被奴役着。民国应该是自由之国,自由是民众天赋的权利。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当权者的自由,权力大的有权力大的自由,权力小的有权力小的自由。民众,没有权力,没有自由。」
纵观整部剧,角度始终投射在上层人的视角去看问题,真正的民众到底如何,他们有什么想法,其实是很少涉及的。我记得有个场景,孙中山从日本回国,下火车,遭到段祺瑞的阻拦。他坐在行李箱上,和监守的士兵聊天。他告诉士兵,平均地权这个理念,曾经和袁世凯谈论过,但他没同意。人民的日子太苦了,没有地,没有粮,还在饿肚子,连基础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肯定没有办法谈共和。
孙中山希望先改变上层人的想法,由上至下去完成共和,然而上层人各有算盘,要推行下去,是很艰难的,他只有威望,没有实权,这是不行的。二次革命的失败也是如此。美国的南北谈判,也是在拥有实权的情形下,避免最小的伤亡进行和判。国情不同,无论孙中山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历史只能在漩涡里打转,一次又一次。
电视剧结尾,孙中山说,「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确实是事实,但他不明白的是,一个集权专制的国家,会想尽办法,扰乱民众的耳目,剥夺民众的权力。只要民众是一盘散沙,共和的理念绝不会实现,它永远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一个形式,民众只能一次次地走向它。
写完这最后一篇观后感,我的耳边又响起电视剧的片头曲:「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向曙色。」
走向共和:笔墨斗争
慈禧崩逝,电视剧走向尾声,去世前,她毒死光绪皇帝,任命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长子溥仪继承皇位,要求张之洞提笔写诏书,定谥号。
张之洞是慈禧钦点的探花,原因是他写得一手好文章,为官后,每次张之洞上折子,她会亲自审阅。
古代朝廷,特别看重一个人的文笔,文气与文风。康有为考科举,落榜的原因是翁同龢不喜欢他的文风,过于狂狷。
进入朝廷,如果一个官不会写文章,只能请师爷帮忙了。
《走进共和》里有一段讲袁世凯与瞿鸿禨的斗争,导演表现的一种方式是上奏折,弹劾。瞿鸿禨有位学生,名叫岑春煊,文笔了得,经常帮老师拟折子,弹劾朝廷大臣。我去查了资料,才知道电视剧对他的表现力不够,多着力他的落魄清廉,笔力方面,不如真实记载:
在任期间,岑春煊严肃吏制,建立警察制度,一举弹劾四十余名官员,人送绰号「官屠」,与「钱屠」张之洞、「士屠」袁世凯并称「清末三屠」。
电视剧里有许多表现文笔的段落,起初是外国记者,李鸿章抓住一个人的把柄,会请英国记者莫里逊执笔,通过外国人的报纸,传达到慈禧面前,引起重视。张之洞办的汉阳铁厂差钱,曾为一名过世的商人写了八个字,换来八万两银子。袁世凯在落魄闲暇期间,请他的好友帮忙写兵书,只因他文采不好……
古代会写文章的人,堪比将帅,指挥千军万马杀敌。我每次看见这些段落,不免汗颜,相比古人,自觉给他们提鞋也不配。
很早前,我不明白古人的文章怎么会这么好,后来才发现,他们下过苦功,幼年背书、抄书、断句,打下基础,这之后才开始学作文。学好汉字是需要下苦功的,并非三年五载能学会,十年八年有小成,已是很了不起的事。
学习是一回事,古人对汉字的态度也是一个原因,在《清代与传统文化》里有段介绍:
中国人对汉字简直可以说是崇拜。按照他们的说法,创造文字乃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用脚去踩字纸;为了促进这种崇敬,惜字会雇人走街串巷地去收集废纸,并以祭祀一般的庄严肃穆将它们放入祭坛中烧掉。这些祭坛被称为「惜字塔」,几乎在传统中国的每一座城市、城镇和乡村都能找到,如今只有一小部分被保存了下来。
写字,除了沟通交流,讨论国事外,古人相信文字具有神性,它沟通的是天与地,只有敬之、爱之、信之,才会花很长的时间学习,成为大家。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香囊会绣有「安」、「平」等字,过年时,家家户户会在门前贴「福」字。那是人们相信,文字是一道护身符,能驱邪避灾。
电视剧里,瞿鸿禨过于清廉,结伴人少,他自知与袁世凯斗争会失败,写了道弹劾自己的折子,交给学生岑春煊,叮嘱他卖个好价钱,过点好日子。岑春煊含泪收下,开价五十万白银。至此,袁世凯在丁未党争中取得胜利。
参考资料:《清代与传统文化》
走向共和: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孙中山和袁世凯,无论是历史还是电视剧,他们终会相遇。相遇前,两人中间隔着一个慈禧。
慈禧的角色极其复杂,性情捉摸不定,电视剧里,她时而英明,时而昏庸。杨度的评价很中肯:「一个国家要把一个人哄高兴,这算什么事儿?」
辛丑条约之后,慈禧忽然要维新,学国外的君主立宪,派人去考察。终于要迎来曙光了,我不禁感慨。
这期间,孙中山在外倡导革命,从夏威夷到日本,从日本到旧金山,不停找人,筹款,谈他的革命理想。孙中山应了康有为的评价,他背后的反骨,确实很大。后期康有为已经迷失方向,有很深的抱残守缺思想。梁启超身为他的学生,也不得不退出他那一派,转身投向革命。
《走向共和》特别喜欢用对比的角度叙述故事,康有为对比孙中山,有一幕讲筹款,康有为将筹得的款项全部塞于自己的兜里,让演戏的人饿肚子。孙中山筹款,戏子们低声下气地说,自己也要养家糊口,还请他行行好。孙文听后,果断将捐来的钱给他们,还取下左手腕戴的表送给他们。相比康有为一心保皇,念及的是虚无的幻想。孙中山却知道,革命的火种,离不开人民的支持。筹钱,闹革命,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高高在上的皇位,而是普天下的人民。看到这幕,我才算懂得他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这不是一句口号,他是在脚踏实地践行自己的理念。
电视剧演到第三十八集,历史的走向已经清晰。依慈禧的性格,维新、立宪不过是心血来潮的念头,用袁世凯的话说,真这么干了,谁还哄「老佛爷」开心,要做这事,再怎么也要等她西去才行。
袁世凯的算盘打得好,可他忘了,革命的火种在孙中山的号召下,四处蔓延,共和的理念正从穷苦的老百姓的心里滋生,那些清朝廷弃之不用的人杰,正在用武装斗争的方式走来。
「……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走向共和:忍辱负重
李鸿章去世,按理说是整部《走向共和》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导演克制,没有大肆渲染,反而通过慈禧的悲痛,刻画他的重要性。
剧集里,李鸿章给我的感觉是:忍辱负重。他创办北洋水师,甲午战败,签丧权辱国的条约,遭世人唾骂。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康有为要维新变法,创办机构,需要钱。李鸿章派人捐了五千两,康有为拒不接受,认为这是卖国贼的钱,受之有辱。
从慈禧的悲痛程度看,他知道李鸿章受了莫大的委屈,八国联军进京,直接让她带着皇帝一行人逃到陕西,为了回京,又要签协议,没办法,朝廷里只有李鸿章能担此重任,此时,他已身患重病。
签《辛丑条约》这幕拍得荡气回肠,谈判桌上,李鸿章激昂慷慨,先挑拨各国关系,再侃侃而谈,利用外交手段,尽量减少赔款。谈来谈去,最终还是要签字,原本签字的是庆亲王奕劻,他不敢下笔,踌躇满怀,李鸿章见状,走过来对他说:「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 就是千古骂名了。王爷,你还年轻,路还长着,由我来吧。」他接过笔,在众人的注视下,签了自己的名字。
我不清楚导演有没有抬高李鸿章,我只知道他刻画了与中学历史课本不一样的人物。功过是非,原由后人定论,李鸿章肯定是知道的。
我佩服他,一是他有实干精神,能上马杀贼,也能创办实业。二是通晓朝政,减缓争斗,与翁同龢的斗争中,明白「大臣不和,于国家终非幸事。」三是他能隐忍,哪怕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也无视他人非议。四是善于接受新事物,无论是家里使用的器具,还是送给慈禧的显微镜,放现在,他也是一个老顽童。
电视剧里,孙中山去找过他两次,第一次没说完话,直接逐出门,第二次,孙中山劝他领导革命,甚至以总统职位相邀。李鸿章告诉孙中山,「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他知道,不管是维新变法,还是革命,都在推动国家向前,属于他的时代终将翻页。
共和,终将走来。
走向共和:甲午战争
看完《走向共和》甲午战争一集,夜不能寐。
要拍好这场戏,实在不易,导演前面做了太多铺垫,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清朝慈禧和日本天皇的饮食对比。前者极尽奢华,后者忍饥挨饿。这场戏拍了两场,一场是战斗前,一场是战斗后。究竟是什么精神力量让日本打赢这场仗,并不是清兵口里所谓的「天不保佑大清」,实在是清朝花钱没有花对地方。
慈禧修颐和园的事大过北洋水师购买军舰,办六十大寿花对钱大过购买炮弹,更别说一群朝堂之上溜须拍马的人蛊惑人心了,办实事,真心要报国的人,没有用武之地,最后还落个屈死的下场。
日本的气节实在令人佩服,从天皇开始,宁愿忍饥挨饿,也要购买吉野号军舰,全民的气势,毅力以及战术,无不令人汗颜,这样的队伍,怎么会打不赢这场仗呢?
最可气的是,李鸿章在朝堂分析军事力量,翁同龢一干人全弄些「正义之师」之类的酸腐之词,丝毫不谈战略战术,后来打了败仗,谈议和,畏缩推诿,这样的人做官,实在是于国不利。
《走向共和》的伟大,在于它不仅照顾了上层人士的看法,还拍了北京城小市民的对话。有摆摊的人就说,不论怎么打,也不关老百姓的事,蒙古人骑着马来了,依旧学之乎者也,清朝人背着弓箭进来,照样汉化。哎,他怎么不想想,清军当年为了让汉人留辫子,干了多少屠城的事儿,历朝历代这些事还少吗,实在是愚昧至极,典型的阿 Q 精神。
写完,睡觉了,气得着不住。
走向共和:魔鬼细节
今天上网查资料,发现孙文曾经上书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晚上看第十集《走向共和》,末尾,电视剧里,孙文见李鸿章,谈自己的想法。其实按照清朝的等级制度,他估计连李鸿章的面也见不到,这么拍,或许是为了体现两个人的思想冲突。孙文真是一个激进派,言辞恳切,态度诚恳,满腔热血,李鸿章完全听不进他的话,没等他话讲完,下了逐客令。孙文虽心有不甘,走的时候,还是向他鞠了一躬。
从孙文的身上,不难看出西方绅士的影子,内心一团火,行为举止却十分优雅,第九集面见康有为,讲话途中,康有为插话,孙文用礼貌中带些客气的语言告诉他,在西方,如果提问,需要举手。康有为举手,提问,孙文这才做出回答。真是非常文明、儒雅的一个镜头。一个人的教养、胸襟、气魄,全在这些言谈举止中。
《走向共和》里有很多细节,全在演员的语言、肢体动作,比如太监称呼自己「奴才」,官员称呼「大臣」,皇帝称呼慈禧「亲爸爸」……这些言语可见阶级制度有多森严。
动作表演传神的太多了,随便举几个例子,太监无论何时,永远是弓背行走,比人低一等,大臣面对皇帝和慈禧,也是微微欠身,不敢喘大气。慈禧的演员也是一绝,一言一语,无不透露出威压,轻描淡写的话,反而令人发怵。李公公也很厉害,谄媚的表情,随时在脸上……
现在想来,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还是李鸿章和洋人谈办合资银行,一位奴才端着三杯红酒,走过来双膝跪在洋人面前,双手高举托盘,请他端酒。洋人吓坏了,赶紧站起来扶他,叫他不可。李鸿章说,这是大清的礼节,不必如此。洋人很不好意思,端起酒杯,放了一枚硬币在他的托盘里。
看完这一幕,我心有感慨,新旧对比,强弱对比,文明与野蛮的对比……这些冲突无时不在这部电视剧凸显。
可仔细一想,人权、公民、民主、自由……这些观念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走向共和》告诉我,清朝以前是没有的。
我,不过也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些事,实在惭愧。
走向共和:孙文出场
《走向共和》第九集末,孙文出场,这一幕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实在喜欢。
孙文的出场具有历史意义,导演安排他和康有为对话。孙文介绍自己是医学博士,康有为说,这里没有病人。孙文说,这里全是病人。康有为问他,什么病。孙文直截了当:愚昧之病。接着洋洋洒洒大谈特谈,自由、平等、博爱,最后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这番言论,放现在也令人激动。最后,康有为自然不同意孙文的药方。孙文就此别过。
同样是改制,康有为是保皇派,孙文是革命派。各有方法,都是为国,但意见不同,无法达成共识,只能各干各的。
我看孙文出场,正气凛然,目光如炬,康有为看似激进,实则犹豫,这番对谈,他虽不同意,但也没有反对,心里还是希望孙文能干成这事儿。
孙文的出场总使我想起毛教员,他一生也走过很多弯路,试过无数方法,最后才总结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干革命,不流血牺牲,不行,这是先辈们流血牺牲总结出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