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每天早上醒来,我会打开手机,点开App,看消息,起床,唤醒客厅里的智能音箱,播报每天的新闻和天气,接下来,无时无刻,我不在与互联网打交道。
互联网带给我许多信息,我使用它工作、学习和娱乐,通过连接,能看见千万里的世界,掌握前沿的知识,它无孔不入,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在获取便利的同时,我也试着摆脱它,比如写作、抄经、练字、看电影、跑步,这时我有大段时间与互联网切断联系,进入没有互联网的生活。
阅读《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唤醒我一些记忆,有一件事是手写信。学生时代,我交过笔友,知道郑重写一封信需要在心里不停酝酿,也明白期盼一封回信时不安与焦虑。收到信,打开瞬间,内心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这感觉,现在只有网上购物,拆包裹才能体会。
手写信件的消失,似乎是文字变成噪音的开始,从互联网制造的声量看,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谩骂与诋毁,最终衍生出一个词:网暴。
前段时间有位粉红头发女孩遭网暴的新闻,使我想起去年也遇到过类似情形,我发了一篇书评,一堆人跑来骂我,甚至有人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我的豆瓣,开始进行无差别攻击。
很多人在分享信息的过程,或许没有意识到网上总有些蛆虫在盯着你看,毫无顾忌。我为什么判定查我的人是搜索关键词,通过豆瓣来的?很简单,那篇文章有些时间,我只在豆瓣书评发表过,豆瓣又允许搜索引擎抓取,这是很基本的逆推思路。
我自己有博客,每天通过博客,也知道大致有什么人搜索什么词来访问。很早前我做写作训练,写过几篇《EVA》的拆分文章,搜索引擎通过匹配,给我导入一些流量,那个词很奇怪,前段时间去查,才知道原来是和性相关的关键词。我能获取到这些词,相信平台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多数人不知道,当你打开互联网,基本上已经在处于真空状态,它们能窃听你的录音,读取你的剪贴板,扫描你的相册,哪怕是你在某个页面停留的时间,点击某个按钮,一律可以通过系统记录。
不要觉得不进行任何操作就是安全的,要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太多了,毕竟你用的是它们设计好的软件。
邪恶的是,许多平台通过算法,会推一堆你喜欢的内容,比如:黑丝、大白腿、新垣结衣……是个正常的男人,能拒绝诱惑?好吧,我不正常,每次给我推,我赶紧划开。如果我要看,还需要你这些视频?呸,老子科学上网看无码的不香吗?
被人网暴过后,我忽然明白了,没必要和这些人争论,也不需要理他们,实在是心情不好的话,再去找几个骂我的人出出气。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无论发什么内容,会有人在留言区自顾自地讨论,攻击。我不参与,也不说话,就看着。
如果实在要说什么,写什么,就跑到外网去,或者在三天可见的朋友圈里。
在没有互联网前,或许有100件事,1000件事消失,然而在拥有互联网时,网暴这种行为和现象是不存在的。
不过我依旧感谢互联网,在众多的噪音中,我不停学习,通过互联网,我能看见世界著名导演的教学视频,能读到前沿的学术资讯,能找到好中文导师……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估计只能做一只井底之蛙,不知道天下之大,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