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惊雷炸响

历史课本讲过宋教仁遇刺的事,前因后果,我现在记不清了,看电视剧才发现,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遇刺前,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当选,欲以党魁身份组阁,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遇刺身亡。

走向共和》从第五十集起,剧情有些沉闷,全在讲参政议政,多数的讨论比较深刻、尖锐。袁世凯当选大总统,极不适应管理,要做事,限制太多,更别说政权里的组织,派系等,要调停,令人头疼。孙中山留给他的并不是清闲的职位,对他来说,完全是烫手山芋。毕竟他没有去西方留过学,根本不明白,在西方做官,无论是谁,官职再大,都会受到弹劾。

我看后面部分,起初没有感觉,细想才发现,剧里讨论的内容,不仅超前,更是大胆,甚至已经触及底线。孙中山希望建立的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民国,通过法律的制约,限制当权者独裁。理想很美好,袁世凯不同意。民众也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

剧里有个部分演的是孙中山修铁路,到一个镇里,遇见有人在选举,很多人连字也不识,更不知如何投票选举。孙中山给民众讲,直到他们明白,才微笑着离开。

看到这里,忽然觉得中山先生的理想是要失败的,他连最基础的启蒙教育尚未打开,已经在大谈特谈三民主义,谈法律的制约,谈民主建设,这是不现实的。他是文化人,不明白老百姓到底怎么思考问题,更不知道我国和西方的差距在哪儿,解决不了底层问题,权利迟早会落到独裁者的手里。

选举政党期间,大家争来争去,细看袁世凯一党,发现他们连怎么提案、讨论,全不会,完全是乌合之众。反观孙中山一边,对于自己的主张非常清楚。梁启超去找宋教仁,看他们议事,深知袁世凯会失败。这使我想起曾经看过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到底如何讨论,如何开会,如何议事……全有规章制度,孙中山也是这本书的引进者,他起初回国和人开会,发现大家不是凭能力,讨论到最后,全部靠谁的人多,枪多,极度野蛮。如果国家交给这帮人管理,没人会放心。

从五十集开始,讨论的问题特别敏感,我前面写文章,许多人觉得这部剧遭到删减,禁播,很大的原因是在为李鸿章平反。他们不明白,后面五十集所讨论的问题,已经远远大过前面的铺垫。如果有人对比删减的片段,我猜测,后面的删减部分会特别的多。

一个人不懂政治不要紧,但不关心政治,许多问题是真的想不明白。

走向共和:历史的漩涡

最后几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历史回到原点。《走向共和》历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民国成立,共和还是没能成功。

最后一集的重头戏是孙中山的演讲,他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花了十分多钟的时间谈自己的理念。现在看来,他说的话至今仍没有实现,要完成共和,就要推翻专制,推翻集权,这对于拥有两千多年封建主义的国家来说,实在太难。

电视剧的最后,原本建立的民国在袁世凯去世开始破碎,战争不断袭来,民众又要遭受苦难,没有人知道国家真正的出路在何方,大家又开始比谁的拳头大,谁说话的底气足。

其实这段历史我是知道的,但透过影像去看,孙中山花毕生的心血去做的这件事,实在是过于艰难。为什么辛亥革命成功后,距离共和的目标还是这么遥远?电视剧里,孙中山先生说,「我们本来是共和国,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东西,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国就永远是一个泡影。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嘛。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各级行政官员都视法律为粪土,民众,仍被奴役着。民国应该是自由之国,自由是民众天赋的权利。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当权者的自由,权力大的有权力大的自由,权力小的有权力小的自由。民众,没有权力,没有自由。」

纵观整部剧,角度始终投射在上层人的视角去看问题,真正的民众到底如何,他们有什么想法,其实是很少涉及的。我记得有个场景,孙中山从日本回国,下火车,遭到段祺瑞的阻拦。他坐在行李箱上,和监守的士兵聊天。他告诉士兵,平均地权这个理念,曾经和袁世凯谈论过,但他没同意。人民的日子太苦了,没有地,没有粮,还在饿肚子,连基础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肯定没有办法谈共和。

孙中山希望先改变上层人的想法,由上至下去完成共和,然而上层人各有算盘,要推行下去,是很艰难的,他只有威望,没有实权,这是不行的。二次革命的失败也是如此。美国的南北谈判,也是在拥有实权的情形下,避免最小的伤亡进行和判。国情不同,无论孙中山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历史只能在漩涡里打转,一次又一次。

电视剧结尾,孙中山说,「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确实是事实,但他不明白的是,一个集权专制的国家,会想尽办法,扰乱民众的耳目,剥夺民众的权力。只要民众是一盘散沙,共和的理念绝不会实现,它永远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一个形式,民众只能一次次地走向它。

写完这最后一篇观后感,我的耳边又响起电视剧的片头曲:「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向曙色。」

走向共和: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孙中山和袁世凯,无论是历史还是电视剧,他们终会相遇。相遇前,两人中间隔着一个慈禧。

慈禧的角色极其复杂,性情捉摸不定,电视剧里,她时而英明,时而昏庸。杨度的评价很中肯:「一个国家要把一个人哄高兴,这算什么事儿?」

辛丑条约之后,慈禧忽然要维新,学国外的君主立宪,派人去考察。终于要迎来曙光了,我不禁感慨。

这期间,孙中山在外倡导革命,从夏威夷到日本,从日本到旧金山,不停找人,筹款,谈他的革命理想。孙中山应了康有为的评价,他背后的反骨,确实很大。后期康有为已经迷失方向,有很深的抱残守缺思想。梁启超身为他的学生,也不得不退出他那一派,转身投向革命。

走向共和》特别喜欢用对比的角度叙述故事,康有为对比孙中山,有一幕讲筹款,康有为将筹得的款项全部塞于自己的兜里,让演戏的人饿肚子。孙中山筹款,戏子们低声下气地说,自己也要养家糊口,还请他行行好。孙文听后,果断将捐来的钱给他们,还取下左手腕戴的表送给他们。相比康有为一心保皇,念及的是虚无的幻想。孙中山却知道,革命的火种,离不开人民的支持。筹钱,闹革命,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高高在上的皇位,而是普天下的人民。看到这幕,我才算懂得他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这不是一句口号,他是在脚踏实地践行自己的理念。

电视剧演到第三十八集,历史的走向已经清晰。依慈禧的性格,维新、立宪不过是心血来潮的念头,用袁世凯的话说,真这么干了,谁还哄「老佛爷」开心,要做这事,再怎么也要等她西去才行。

袁世凯的算盘打得好,可他忘了,革命的火种在孙中山的号召下,四处蔓延,共和的理念正从穷苦的老百姓的心里滋生,那些清朝廷弃之不用的人杰,正在用武装斗争的方式走来。

「……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走向共和:「小人」袁世凯

李鸿章离世,向慈禧保举袁世凯担任他直隶总督的职务。看见这幕,我想起的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袁世凯出场至今,我对他始终没有好感,琢磨许久,如果要恰当定位,我会给他一个「小人」的称谓。

小人是什么形象?用语言描述是:反覆无常,为一己私欲,毫无原则。看《走向共和》越久,这感觉越强烈。以至于到后面,我会有意无意将袁世凯的形象和《黄金三镖客》里的图科(Tuco)画上等号。

袁世凯在《走向共和》出场的第一幕混迹于妓院。那时他在朝鲜立了战功,清朝廷却要杀他,没办法,落难逃窜,躲在妓院,等风声过去,再寻出头的时机。这一幕,他对女人虽然言语粗鲁,却让人心里有些敬佩,毕竟落魄的他,没有沉醉温柔乡,思考的是如何东山再起。

到后面,他不断显露出自己的私利,两面派的作风实在太多,李鸿章签署甲午战败条约,遭世人唾骂,他为讨好翁同龢,跑去请他退位让贤。为向上爬,动用私权敛财,再用这笔钱讨好上面的人。有一幕我记得特别清楚,慈禧回京,中途乘坐一辆火车,请人算吉时,精确到秒。袁世凯从李莲英处获取消息,花一万两银票,让火车司机分秒不差按时到京。慈禧大悦。

要往上爬,有犬儒的一面不行,还是要有实干的精神,袁世凯通晓兵法,朝鲜战争打过胜仗,甲午战争前,已经发急电告诉李鸿章,不能开战。他还有卓越的眼光,知道取长补短,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建立警察部队,办女学堂,废科举,创办实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些事,无不是利国利民的举措。

从袁世凯的性格来看,他有李鸿章实干的精神,却没有他的胸襟与气度。电视剧里,李鸿章是站在朝廷,国家层面解决问题,忍辱负重,离世后获得「文忠」谥号。袁世凯是用实干精神往上爬,从没想过一个人爬到后面,是否会掉下来,不然辛亥革命成功,也不会复辟。一个心中没有天下与百姓的人,再怎么爬,也是自私的。

李鸿章知不知道袁世凯的野心?电视剧里,幕僚盛宣怀曾提醒过李鸿章,却得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回答。或许在李鸿章的心里,真正的答案并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是朝廷真的没有人才可用了。

走向共和:忍辱负重

李鸿章去世,按理说是整部《走向共和》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导演克制,没有大肆渲染,反而通过慈禧的悲痛,刻画他的重要性。

剧集里,李鸿章给我的感觉是:忍辱负重。他创办北洋水师,甲午战败,签丧权辱国的条约,遭世人唾骂。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康有为要维新变法,创办机构,需要钱。李鸿章派人捐了五千两,康有为拒不接受,认为这是卖国贼的钱,受之有辱。

从慈禧的悲痛程度看,他知道李鸿章受了莫大的委屈,八国联军进京,直接让她带着皇帝一行人逃到陕西,为了回京,又要签协议,没办法,朝廷里只有李鸿章能担此重任,此时,他已身患重病。

签《辛丑条约》这幕拍得荡气回肠,谈判桌上,李鸿章激昂慷慨,先挑拨各国关系,再侃侃而谈,利用外交手段,尽量减少赔款。谈来谈去,最终还是要签字,原本签字的是庆亲王奕劻,他不敢下笔,踌躇满怀,李鸿章见状,走过来对他说:「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 就是千古骂名了。王爷,你还年轻,路还长着,由我来吧。」他接过笔,在众人的注视下,签了自己的名字。

我不清楚导演有没有抬高李鸿章,我只知道他刻画了与中学历史课本不一样的人物。功过是非,原由后人定论,李鸿章肯定是知道的。

我佩服他,一是他有实干精神,能上马杀贼,也能创办实业。二是通晓朝政,减缓争斗,与翁同龢的斗争中,明白「大臣不和,于国家终非幸事。」三是他能隐忍,哪怕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也无视他人非议。四是善于接受新事物,无论是家里使用的器具,还是送给慈禧的显微镜,放现在,他也是一个老顽童。

电视剧里,孙中山去找过他两次,第一次没说完话,直接逐出门,第二次,孙中山劝他领导革命,甚至以总统职位相邀。李鸿章告诉孙中山,「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他知道,不管是维新变法,还是革命,都在推动国家向前,属于他的时代终将翻页。

共和,终将走来。

走向共和:甲午战争

看完《走向共和》甲午战争一集,夜不能寐。

要拍好这场戏,实在不易,导演前面做了太多铺垫,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清朝慈禧和日本天皇的饮食对比。前者极尽奢华,后者忍饥挨饿。这场戏拍了两场,一场是战斗前,一场是战斗后。究竟是什么精神力量让日本打赢这场仗,并不是清兵口里所谓的「天不保佑大清」,实在是清朝花钱没有花对地方。

慈禧修颐和园的事大过北洋水师购买军舰,办六十大寿花对钱大过购买炮弹,更别说一群朝堂之上溜须拍马的人蛊惑人心了,办实事,真心要报国的人,没有用武之地,最后还落个屈死的下场。

日本的气节实在令人佩服,从天皇开始,宁愿忍饥挨饿,也要购买吉野号军舰,全民的气势,毅力以及战术,无不令人汗颜,这样的队伍,怎么会打不赢这场仗呢?

最可气的是,李鸿章在朝堂分析军事力量,翁同龢一干人全弄些「正义之师」之类的酸腐之词,丝毫不谈战略战术,后来打了败仗,谈议和,畏缩推诿,这样的人做官,实在是于国不利。

《走向共和》的伟大,在于它不仅照顾了上层人士的看法,还拍了北京城小市民的对话。有摆摊的人就说,不论怎么打,也不关老百姓的事,蒙古人骑着马来了,依旧学之乎者也,清朝人背着弓箭进来,照样汉化。哎,他怎么不想想,清军当年为了让汉人留辫子,干了多少屠城的事儿,历朝历代这些事还少吗,实在是愚昧至极,典型的阿 Q 精神。

写完,睡觉了,气得着不住。

走向共和:魔鬼细节

今天上网查资料,发现孙文曾经上书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晚上看第十集《走向共和》,末尾,电视剧里,孙文见李鸿章,谈自己的想法。其实按照清朝的等级制度,他估计连李鸿章的面也见不到,这么拍,或许是为了体现两个人的思想冲突。孙文真是一个激进派,言辞恳切,态度诚恳,满腔热血,李鸿章完全听不进他的话,没等他话讲完,下了逐客令。孙文虽心有不甘,走的时候,还是向他鞠了一躬。

从孙文的身上,不难看出西方绅士的影子,内心一团火,行为举止却十分优雅,第九集面见康有为,讲话途中,康有为插话,孙文用礼貌中带些客气的语言告诉他,在西方,如果提问,需要举手。康有为举手,提问,孙文这才做出回答。真是非常文明、儒雅的一个镜头。一个人的教养、胸襟、气魄,全在这些言谈举止中。

《走向共和》里有很多细节,全在演员的语言、肢体动作,比如太监称呼自己「奴才」,官员称呼「大臣」,皇帝称呼慈禧「亲爸爸」……这些言语可见阶级制度有多森严。

动作表演传神的太多了,随便举几个例子,太监无论何时,永远是弓背行走,比人低一等,大臣面对皇帝和慈禧,也是微微欠身,不敢喘大气。慈禧的演员也是一绝,一言一语,无不透露出威压,轻描淡写的话,反而令人发怵。李公公也很厉害,谄媚的表情,随时在脸上……

现在想来,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还是李鸿章和洋人谈办合资银行,一位奴才端着三杯红酒,走过来双膝跪在洋人面前,双手高举托盘,请他端酒。洋人吓坏了,赶紧站起来扶他,叫他不可。李鸿章说,这是大清的礼节,不必如此。洋人很不好意思,端起酒杯,放了一枚硬币在他的托盘里。

看完这一幕,我心有感慨,新旧对比,强弱对比,文明与野蛮的对比……这些冲突无时不在这部电视剧凸显。

可仔细一想,人权、公民、民主、自由……这些观念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走向共和》告诉我,清朝以前是没有的。

我,不过也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些事,实在惭愧。

走向共和:孙文出场

走向共和》第九集末,孙文出场,这一幕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实在喜欢。

孙文的出场具有历史意义,导演安排他和康有为对话。孙文介绍自己是医学博士,康有为说,这里没有病人。孙文说,这里全是病人。康有为问他,什么病。孙文直截了当:愚昧之病。接着洋洋洒洒大谈特谈,自由、平等、博爱,最后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这番言论,放现在也令人激动。最后,康有为自然不同意孙文的药方。孙文就此别过。

同样是改制,康有为是保皇派,孙文是革命派。各有方法,都是为国,但意见不同,无法达成共识,只能各干各的。

我看孙文出场,正气凛然,目光如炬,康有为看似激进,实则犹豫,这番对谈,他虽不同意,但也没有反对,心里还是希望孙文能干成这事儿。

孙文的出场总使我想起毛教员,他一生也走过很多弯路,试过无数方法,最后才总结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干革命,不流血牺牲,不行,这是先辈们流血牺牲总结出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