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应该有的样子》:爱情不应该只有一种糖水味儿

爱情应该有的样子

《爱情应该有的样子》是一部糖水般的姐弟言情剧,剧里人物的演技不说了,没有仔细看,只在做事时当作背景音乐。

这部剧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感情起伏。对,这是我从头看到尾的感受,其实剧里很多能爆发的点,比如尹亦可(杨颖饰)与徐光兮(赖冠霖饰)恋情遭家人发现,由于他俩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弟,各自父母离异组成的家庭,这里有很大的矛盾冲突能展现,但都很平常的化解了,尹亦可与律师男友(乔振梁饰)的分手,也是很平淡的结束。

整个剧的立足点在于:如何让爱情变得更甜蜜。这甜蜜是建立在没有激烈矛盾冲突的对垒中,说些情话,相互关心,随时解难等等。这题材拍校园剧还能接受,放职场剧,怎么看怎么别扭,不符合快节奏的都市生活

图片

我唯一喜欢的剧情反而是陈也(章涛饰)的这对关系,你会发现一个正在创业,又是离异带着娃的人那种困难,偶尔遇到的无助,确实是很难熬的,这形象有点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的角色,按照这一形象去拍,会更有认同感。

爱情无论是什么样子,没有油儿酱儿糖儿醋儿,甜苦酸咸倒在一起的滋味,那都算不得考验。

图片来源:电影《爱情应该有的样子》剧照

《关于唐医生的一切》:去冒险,创造奇迹

关于唐医生的一切

电视剧《关于唐医生的一切》名字没取好,从播出到结束,反响平平,连豆瓣上面也没有评分。

我注意到这部剧,主要是每天打开电视,推广告,加之家里有医生,兴趣之下,点开看,慢慢追完。

追剧的动力不是唐佳瑜(秦岚饰)和叶弈明(魏大勋饰)间的感情,而是对外科心脏手术好奇,惊叹现今的医疗技术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能在心脏上动刀,替换心脏,还能安装人工心脏,让一个人能通过另一种方式存活。

我记得小时候和父亲讨论过换心脏的事,他说,现在的医疗技术只能换肝,换心脏的技术还不成熟,很容易产生排异反应,导致手术失败。多年后,医疗技术突飞猛进,换心脏已是很成熟的技术,更厉害之处是人工心脏能的诞生,能延续很多人的生命,等到供体出现。

图片

印象里最深的一集是唐佳瑜在宫内给未出生的婴儿做手术,婴儿不停动,尝试三次才成功。

这部剧还解开我一个困惑:一是互联网信息发达的今天,医生的作用是什么?有一集讲一位子宫患病的妇人,经过妇科医生的诊断,找心外科医生确诊,最终确定是心脏方面的疾病。原来一些病能通过血液,流经身体的其他部位,从而引起病变。如果医生没有临床经验,发现不了其中的相关性,无法做出正确的判定。

老话讲,「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句话是不对的,很多病所引起的反应,并不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需要医生全方面,综合判定。

这就是医生的作用,经验太重要了,如果不能判定,就会误诊。

对于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这部剧给了我一个答案:冒险。心脏手术是一切手术的皇冠,曾经被人称为是不可能进行手术,然而体外循环机的发明,让这一切得以实现。我以前读一些医学科普方面的书,读到一些医生冒进,或者做些很难以让人理解的事。看完这部剧,才明白,一名心脏医生如果不对特异病人感兴趣,不愿意去冒险,才是真正的堕落。

图片

这世上从来没有安全的手术,医学永远与患者的生命挂钩,如果只站在伦理角度进行手术,那么人类的未来,则不会进步,这是一种很矛盾的进步方式。理解这些,我才明白为什么医学上有这么多“荒唐”的医疗事件。

我喜欢这部剧,哪怕它没有拍好医闹,没有以手术推动情节,选择用情感建立故事情节,但它能使我想明白一些医学上不曾明白的事,更重要的是,面对生命,有必要冒一些险。永远不要让平庸捆绑自己,去冒险,才能创造奇迹。

图片来源:电影《关于唐医生的一切》剧照

《天才基本法》:鸡汤味十足 看太多打嗝

天才基本法

平行宇宙是漫威近年来常用的讲故事技巧,用这一技巧讲故事的优势是,能让许多看似不合逻辑的桥段,变得严丝合缝。

电视剧里的林朝夕(张子枫饰 )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职在一家学校教书。父亲林兆生(雷佳音饰)是位潜心研究数学的退学大学生,患有阿兹海默症。林朝夕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中获得一张照片,和好友纪江(王宥钧饰)穿行到另一个宇宙(芝士世界),从而开始一系列改变人生轨迹的行为。

剧中有林朝夕有两次穿行,一次是和好友纪江,一次是和男友裴之(张新成饰),他们不断改变人生轨迹,使芝士世界里人物的命运变得越来越好。最后一次穿越,芝士世界里的裴之对林朝夕念念不忘,跑来找她,最终被劝回到芝士世界。

天才基本法
天才基本法

看完整部剧,我才明白,《天才基本法》所讨论的核心点是:亲情与爱情。有关天才与数学的关系,只是整部剧的注脚。整部剧过于心灵鸡汤,学生作弊,对体制不公,人才埋没……所有一切的故事,全部变成心灵鸡汤。林朝夕说,自己听够了心灵鸡汤,现在还能打嗝。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何尝不是?

父亲林兆生郁郁不得志,很明显是大环境造成;小学生学奥数,教育不平等,无人追问;艺人纪江与林朝夕的圈子设定,不合理,现实生活哪儿能随便遇上知名演员……更离奇的是,导演有一种魔力,能将种种的不合理全部归到自身问题,不停反思己过。我无法理解这些不合常理的故事结构。

图片天才基本法
天才基本法

不知道什么时候,讲故事变成煲鸡汤,回顾历史,在讲故事方面,中国人一直是非真现实主义的大师。一本《红楼梦》,能让无数人当作真人真事研究。真的一面不一定是假,逻辑合理,也能是一种真,「现代人都知道,黄河、长江的源头是青海,但古人就认为他们发源于昆仑山,并把昆仑山当成中国的圣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这在地理上真实吗?当然不真实,但这就是我们所接受的现实主义,是属于我们讲故事的美学。」

我们有太多讲故事技巧与方法,不过在《天才基本法》里消失了。如果一味输出鸡汤式讲故事的技巧,那我真希望送这些灌鸡汤的人去心灵宇宙,并祝福他们活在美丽新世界。

图片来源:《天才基本法》剧照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8 月 06 日,修改于 2022 年 09 月 13 日

《天盛长歌》:看完解脱了

花半个月时间,连看带听,结束《天盛长歌》,看到二十集,有点纳闷,这剧到底多少集?豆瓣写的是 56 集,我拉列表,70 集,难道是我下多了?

仔细查资料才明白,这部剧是 2018 年最失败的电视剧之一,湖南卫视播出时,收视率不断掉,成为「黄金档有史以来的最低记录,平均收视0.4%,单日平均网播量 4000万,不到同期其它电视剧的零头。」为完结故事,草草收尾。

这部由陈坤、倪妮、倪大红、袁弘、白敬亭等一干大牌出演的电影,改编自天下归元小说《凰权》,应该是很火的一部剧,我耐着性子看完,仔细想了想,如果是我,估计也不太愿意看长达 70 集的言情剧。

《天盛长歌》的故事很单调,两条主线,一条是夺嫡之争,另一条是宁弈(陈坤 饰)与凤知微(倪妮 饰)的感情戏。通过两条主线,延伸出无数支线。

前面二十集讲宁弈(陈坤 饰)与太子宁川(海一天 饰)间的对弈,后面故事延伸出一系列权力之争,其中还夹杂凤知微(倪妮 饰)的感情戏。

整部电视剧没有特别庞大的金戈铁马,也没有强烈的宫斗戏阴狠狡诈故事。我坚持看到三十集,已经有些不耐烦,总觉得七十集的电视剧,再怎么也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 1566》《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的抗鼎之作,没想到无论怎么转,也离不开夺嫡和情爱这两条路。

宁弈在争斗过程中,很明显是有皇帝宁世征(倪大红 饰)的支持,宁世征的顾虑也很明显,通过宁弈压制常海和太子他俩,削弱权力。有场戏是常海进宫面圣,宁弈毫不客气与常海对峙,最后拿不出证据失败。这场戏走太快,更何况哪儿能一见面,直接撕破脸皮,多数的权力争斗不是在明面,而在暗处,这么写不合逻辑,更不符合人物性格,暴露太快。

对比《走向共和》,李鸿章和翁同龢间的斗争,从来不是摆在明面,他两人的斗争是在剧情推进中,进行的暗斗,这部剧还有一点,人物是有一个历史走向,大环境中沦为不良人。李鸿章深处漩涡,成为大清的「裱糊匠」,电视剧也没有张狂地表达,它是一层层,走到一个关节点,身不由己的不得已。

《天盛长歌》里的凤知微是整部剧里最省心的角色,特别是后期有赫连铮(张晓晨  饰)和顾南衣(白敬亭 饰)的保护,她与人争斗的事,全部能一一化解,前有皇帝、宁弈、辛子砚等人相助,后期加入的人,成为非常稳固的叙事线,毫无危机感,这有什么看下去的兴致呢?

不知道编剧是不是暗含创作套路,不会埋伏笔,有意将所有的故事围绕宁弈和凤知微,他两人是主角不假,但很多故事悬疑已经遮盖不住,比如凤知微的身世,宁弈登基等等,故事写到一半,已经很明显。

这部剧要说优点,或许只能是颜值和服装道具了,确实制作精美,但我已经看太多精美的服装布景,《梦华录》《风起洛阳》《宸汐缘》等等,如果每一部作品,要用颜值、服饰来掩盖剧情的不足,确实有些过于为难我了。

《天盛长歌》的收视率惨淡,不叫好,或许真的是用 70 集的剧情考验每个人的耐性,遗憾的是,剧情太弱,反复拖沓,现在终于可以解脱了。

图片来源:《天盛长歌》剧照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8 月 16 日,修改于 2022 年 09 月 09 日

走向共和:惊雷炸响

历史课本讲过宋教仁遇刺的事,前因后果,我现在记不清了,看电视剧才发现,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遇刺前,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当选,欲以党魁身份组阁,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遇刺身亡。

走向共和》从第五十集起,剧情有些沉闷,全在讲参政议政,多数的讨论比较深刻、尖锐。袁世凯当选大总统,极不适应管理,要做事,限制太多,更别说政权里的组织,派系等,要调停,令人头疼。孙中山留给他的并不是清闲的职位,对他来说,完全是烫手山芋。毕竟他没有去西方留过学,根本不明白,在西方做官,无论是谁,官职再大,都会受到弹劾。

我看后面部分,起初没有感觉,细想才发现,剧里讨论的内容,不仅超前,更是大胆,甚至已经触及底线。孙中山希望建立的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民国,通过法律的制约,限制当权者独裁。理想很美好,袁世凯不同意。民众也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

剧里有个部分演的是孙中山修铁路,到一个镇里,遇见有人在选举,很多人连字也不识,更不知如何投票选举。孙中山给民众讲,直到他们明白,才微笑着离开。

看到这里,忽然觉得中山先生的理想是要失败的,他连最基础的启蒙教育尚未打开,已经在大谈特谈三民主义,谈法律的制约,谈民主建设,这是不现实的。他是文化人,不明白老百姓到底怎么思考问题,更不知道我国和西方的差距在哪儿,解决不了底层问题,权利迟早会落到独裁者的手里。

选举政党期间,大家争来争去,细看袁世凯一党,发现他们连怎么提案、讨论,全不会,完全是乌合之众。反观孙中山一边,对于自己的主张非常清楚。梁启超去找宋教仁,看他们议事,深知袁世凯会失败。这使我想起曾经看过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到底如何讨论,如何开会,如何议事……全有规章制度,孙中山也是这本书的引进者,他起初回国和人开会,发现大家不是凭能力,讨论到最后,全部靠谁的人多,枪多,极度野蛮。如果国家交给这帮人管理,没人会放心。

从五十集开始,讨论的问题特别敏感,我前面写文章,许多人觉得这部剧遭到删减,禁播,很大的原因是在为李鸿章平反。他们不明白,后面五十集所讨论的问题,已经远远大过前面的铺垫。如果有人对比删减的片段,我猜测,后面的删减部分会特别的多。

一个人不懂政治不要紧,但不关心政治,许多问题是真的想不明白。

走向共和:倔强企鹅

十次起义,终于在武昌成功了。远在美国的孙中山看见新闻报道的消息,恨不得立刻飞回中国。

走向共和》里孙中山的戏份不多,导演着力的是两个点:窘迫和激昂。窘迫占多数,从头至尾,他不断筹钱,起义,闹革命。激昂是他不停宣讲,有的是筹钱,有的是劝人加入革命派。一次次挫败,没有打到他,反而越挫越勇。他靠内心信念,团结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

孙中山如何拥有天下为公的思想,电视剧没有说明,他出场介绍自己是医学博士,给人看病,诊断人民的病,给国家开药方。药开对了,要有效果,很难,毕竟他所治的是顽疾,需要持续不停用药,中途不能断,一旦中断,病情会死灰复燃。

辛亥革命的成功,历史课本告知的成果是推翻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成功了吗?没有,袁世凯最后复辟了。

中学的课本只告诉结果,没有过程。袁世凯为何复辟,导演拍的很详细,起义只是一半的成功,仗没有打完,国家分为南北两派,北边是袁世凯的部队,南边以共和的名义各省分治,要真统一,只有两条路:要么打,要么谈。打,很难,孙中山没有兵权,但有威望,袁世凯有兵权,威望只限北边,要收复南边,需要费花很大的气力,对双方来说都不是划算的买卖。结果只能是谈。

谈判是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最文明的方式,美国南北战争也是在谈判中取得胜利。辛亥革命的谈判结果,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内阁分别由南北五名官员担任。

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最后还是袁世凯搅浑了,他没当多久,受不了,决定复辟。之所以做这种选择,原因很多,有一点最重要:他是从专制制度走过来的人,受不了三权分立的制约。民国的制度,参照西方设立,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不实际。袁世凯从战争走来,朝廷里起起伏伏,几次丧命。他知道手中无权,只能任人宰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有大权在握,才会安心。

其实孙中山知道袁世凯内心的想法,否者也不会说「我知道他的心,他却不懂我在说什么」。袁世凯确实不懂,他只会操控权力,胸襟与气度不足,更别说他不知天下为公的意思。

写来写去,我看明白了袁世凯,却没弄明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如何形成,不过他却使我想起沃纳·赫尔佐格拍的《在世界尽头相遇 》,片子最后,冰天雪地的南极,一群企鹅向海边走去觅食,只有一只掉转头,朝着反方向,往更险的冰山走去。

走向共和:狂风巨浪中的危船

甲午战败,戊戌变法,一浪接一浪打来,清朝破得真不像样子。

走向共和》剧情着眼大处,休息日,在家看了两天,心情真是五味杂陈,历史的走向,不停从眼前翻过:孙文逃亡美国筹钱,到日本开办学堂,改名:孙中山;维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殉国,希望用鲜血唤醒沉睡的人民;慈禧重新掌权,和义和团勾结,相互利用,引八国联军进攻,带皇帝逃亡……

一边看,脑子不停回想:清朝三百多年,历经康乾盛世,最后遭到各国瓜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电视剧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朝廷腐败,国库空虚。这似乎有些矛盾,如果一个朝廷腐败,那银子不流进国库,去了哪里?有一个去向是赔款,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 2100 万元,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对英赔款 400 万两,对法赔款 200 万两;甲午战争赔日本 2.3 亿两白银,这是对外,对内的太多,只需要看朝廷的花销,慈禧六十大寿的消耗已经知道国库为什么空虚了。一个国家经得起多少次折腾?

看到现在,我发现所有的事无不围绕「缺钱」二字展开,李鸿章办北洋水师缺钱,张之洞的汉阳铁厂缺钱,孙文闹革命缺钱……回望康乾盛世,那励精图治的时代,令人唏嘘。

慈禧在落难时,问为什么祖宗的基业会毁在她手里,我倒是想问她,皇帝准备维新变法时,她做了什么?康有为去见伊藤博文,请教变法之道。伊藤博文说,日本之所以能成功,在于有一个自上而下,独揽大权的皇帝,光绪在慈禧的胁迫下,做不得主,变法不会成功。

这不禁使我想到《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提到的事:

清朝皇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每天都要从早到晚工作很长时间。京城与地方高级官员的奏折纷至沓来,有时一天多达上百封,皇帝需要立即阅读并批复。皇帝每天清晨都要举行朝会,制定内外政策。17世纪70年代吴三桂叛乱期间,据说康熙皇帝每天需要处理500件政务,直到午夜才能就寝。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里,清朝皇帝经常提到他们繁重的政务,以及牵涉「生杀予夺」的巨大责任。

清朝的盛世,建立在初期数位勤政爱民的君主身上,一代代的积累,才造就了帝国伟业。

看到现在,我对剧中的人物情感不停变化,有时恨,有时叹,有时悲,有时哀……清王朝这艘危船,正在狂风巨浪中,载着这群人,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甲午战争

看完《走向共和》甲午战争一集,夜不能寐。

要拍好这场戏,实在不易,导演前面做了太多铺垫,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清朝慈禧和日本天皇的饮食对比。前者极尽奢华,后者忍饥挨饿。这场戏拍了两场,一场是战斗前,一场是战斗后。究竟是什么精神力量让日本打赢这场仗,并不是清兵口里所谓的「天不保佑大清」,实在是清朝花钱没有花对地方。

慈禧修颐和园的事大过北洋水师购买军舰,办六十大寿花对钱大过购买炮弹,更别说一群朝堂之上溜须拍马的人蛊惑人心了,办实事,真心要报国的人,没有用武之地,最后还落个屈死的下场。

日本的气节实在令人佩服,从天皇开始,宁愿忍饥挨饿,也要购买吉野号军舰,全民的气势,毅力以及战术,无不令人汗颜,这样的队伍,怎么会打不赢这场仗呢?

最可气的是,李鸿章在朝堂分析军事力量,翁同龢一干人全弄些「正义之师」之类的酸腐之词,丝毫不谈战略战术,后来打了败仗,谈议和,畏缩推诿,这样的人做官,实在是于国不利。

《走向共和》的伟大,在于它不仅照顾了上层人士的看法,还拍了北京城小市民的对话。有摆摊的人就说,不论怎么打,也不关老百姓的事,蒙古人骑着马来了,依旧学之乎者也,清朝人背着弓箭进来,照样汉化。哎,他怎么不想想,清军当年为了让汉人留辫子,干了多少屠城的事儿,历朝历代这些事还少吗,实在是愚昧至极,典型的阿 Q 精神。

写完,睡觉了,气得着不住。

走向共和:魔鬼细节

今天上网查资料,发现孙文曾经上书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晚上看第十集《走向共和》,末尾,电视剧里,孙文见李鸿章,谈自己的想法。其实按照清朝的等级制度,他估计连李鸿章的面也见不到,这么拍,或许是为了体现两个人的思想冲突。孙文真是一个激进派,言辞恳切,态度诚恳,满腔热血,李鸿章完全听不进他的话,没等他话讲完,下了逐客令。孙文虽心有不甘,走的时候,还是向他鞠了一躬。

从孙文的身上,不难看出西方绅士的影子,内心一团火,行为举止却十分优雅,第九集面见康有为,讲话途中,康有为插话,孙文用礼貌中带些客气的语言告诉他,在西方,如果提问,需要举手。康有为举手,提问,孙文这才做出回答。真是非常文明、儒雅的一个镜头。一个人的教养、胸襟、气魄,全在这些言谈举止中。

《走向共和》里有很多细节,全在演员的语言、肢体动作,比如太监称呼自己「奴才」,官员称呼「大臣」,皇帝称呼慈禧「亲爸爸」……这些言语可见阶级制度有多森严。

动作表演传神的太多了,随便举几个例子,太监无论何时,永远是弓背行走,比人低一等,大臣面对皇帝和慈禧,也是微微欠身,不敢喘大气。慈禧的演员也是一绝,一言一语,无不透露出威压,轻描淡写的话,反而令人发怵。李公公也很厉害,谄媚的表情,随时在脸上……

现在想来,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还是李鸿章和洋人谈办合资银行,一位奴才端着三杯红酒,走过来双膝跪在洋人面前,双手高举托盘,请他端酒。洋人吓坏了,赶紧站起来扶他,叫他不可。李鸿章说,这是大清的礼节,不必如此。洋人很不好意思,端起酒杯,放了一枚硬币在他的托盘里。

看完这一幕,我心有感慨,新旧对比,强弱对比,文明与野蛮的对比……这些冲突无时不在这部电视剧凸显。

可仔细一想,人权、公民、民主、自由……这些观念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走向共和》告诉我,清朝以前是没有的。

我,不过也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些事,实在惭愧。

勤学苦读

第一次看《恰同学少年》,印象最深的是毛教员嗜书如命。

有一段场景,拍毛教员的鞋子破了,没钱买新的,杨昌济看见,给了他一块钱,告诉他:书要读,鞋要换。他不好意思接过钱,去买鞋,和买鞋的老人聊天,觉得一双布鞋贵了,准备多去几个地方看看,不注意走进了书店,用一块多钱买了本书。

一个人真如此酷爱读书?多年后,我读到《毛教员:人类智慧的遗产》才相信这是真事:

……按照当时农村的习惯,他6岁便成了毛家的劳动力。8岁时被允许到私塾读书,学的是《论语》、《四书》之类,不过早晚还是要下地干活。到了12岁,他从私塾辍学白天独挑大梁到地里劳作,夜晚帮助父亲算账。这种农业劳动生活一直到16岁,整整持续了3年多的时间。按照现在日本的情况,毛教员在中学毕业之前,几乎一直是作为农家子弟生活过来的。但是,他是个非常喜好读书的青年。还是在上私塾的时候,比起学习经书来,他更是喜欢埋头苦读《水浒传》、《隋唐》、《三国》、《西游记》、《精忠传》等书籍。即使他从私塾辍学并专门从事劳动之后,还依然是如饥似渴、广泛阅读他所能找到的一切书籍,一读就是到深夜。

当然,毛教员也不是完人,他也有偏科的情况:

在校期间的毛教员,其学生生活似乎有惊人的个性。他刻苦攻读自己感兴趣的广泛的社会学知识,而对自然科学则敬而远之,尤其讨厌静物写生。有一次图画考试,他只画了个椭圆形,还振振有词地称之为蛋。但这并不可以说他在二十几岁这一求 知欲最强的时期学习不刻苦。据说,这个学校的学生对学习抓得都特别紧,可像他这样顽强的好学精神还是极其突出的。他早晨早早地就起床,洗漱沐浴后便去自修室学习。下课之后,报纸阅览室或图书馆必定会有他的身影。当时,他尤其对国文(作文)、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倾注了更大的精力。特别是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学校的作文展览室栏里,他的文章不时作为优秀作品被张贴出来。

电视剧里,对毛教员的一些地方做了美化处理,比如他明明是偏科的学生,却将他塑造成各项成绩拔尖的优等生。

要知道,毛教员所生活的年代,学习环境非常糟糕,他身边许多纨绔子弟,要夹杂在这些学生中学习,无论是精神,还是毅力,真非一般人所能比拟。

难能可贵的是,他知道求学路上,最重要的是找一位好老师。电视剧开头,毛教员刚从另外一所学校退学,走投无路之际,得知第一师范免费招收学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去,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杨昌济。

片中详细叙述了杨昌济对他的照顾,除了生活,还有饮食起居。面对毛教员的求知若渴,杨昌济单独给他开课。每周六下午,他会到杨昌济家里学习,从而知道老师无论冬冷夏热,起来的第一件事是以冷水沐浴,「一个人的求学之路上,比冷水更难熬,更严酷者不知有多少,若是连一点寒冷都受不了,还谈什么坚韧不拔?」

如果要问我在《恰同学少年》里学到了什么?我想用八个字概括:言传身教,勤学苦读。

图片来源:《恰同学少年》剧照

参考资料:

《毛教员:人类智慧的遗产》【日】·野村浩一 著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3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