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作家写作的秘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的一套书,初读时,我误以为是巴黎某杂志社的一个栏目,读完第一本才明白,《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创刊于1953年,专注于诗歌、文学和小说。这不是我第一次被名字误导,有部电影名叫《德州巴黎》,我总以为是导演杜撰的名字,后来才明白,美国真有一个名叫「德州巴黎」的地方。
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卧室里写作,他的房子位于哈瓦那近郊的圣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地区。在房子西南一个外形方正的角楼里,有一间特设的工作室,但他偏爱卧房,唯有小说里的「角色」能驱使他爬上角楼。 卧室在一层,和主厅相连。当间的门虚掩着,一本介绍世界飞机引擎的厚书横在门缝里。卧室很大,阳光充足,从东侧和南侧窗户照进来的日光直射在白色墙壁和泛黄的地砖上。
整本书里,唯一令我动容的是斯蒂芬·金的编者话,克里斯托弗·雷曼豪普特和纳撒尼尔·里奇写道:
对斯蒂芬·金的采访始于二〇〇一年夏天,当时距离他在缅因州洛威尔中心区自己家附近散步时被小货车撞倒的车祸事故已过去了近两年。他很幸运地活了下来,但车祸造成他头皮撕裂、右肺衰竭、右腿和右胯多处骨折。事故后第一步的手术将六磅金属植入他体内。就在金接受《巴黎评论》访问前不久,这些金属才被取出。这位作家至今仍然时时遭受着疼痛的折磨。
对于网络上流传的内容,完整地了解作家生平、经历和创作环境,无论从他的语言还是旁观者描述,都很重要,如果只阅读片面文字,反而会造成理解上的误差,这也是《巴黎评论:作家访谈》这本书的重要之处。
《可能性的艺术》:关心政治是在救自己
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带着这种广阔的视野,即使你的研究对象只是一个时代的一个国家,你的问题意识却是来源于潜在的比较。
当理解这两个概念,再去看整本书,已经读明白这本书百分之七八十,其余的章节是根据这两个学术名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换一个说法是:讲故事。
一个是政体是否民主,一个是国家能力是否强大。因此,或许可以把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这两个指标作为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将民主问责作为比较的横轴,将国家能力作为比较的纵轴,大致以此来确立各国政治发展的位置。
没有两者相互推动,国家无法进步,人们的生活也不会获得长治久安。书里列举了两个阵营作为对比,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如果说,作为资本主义的美国代表发达,那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会崛起?这是许多政治学家研究的问题。
不得不说,中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一个奇特的变量,更重要的是,有一代又一代在关键时刻做出英明抉择的领导人,又有勤劳听话的群众共同努力,从而一跃前行。
这本书还解开我一个很大的困惑,以前我常觉得,如果一个政府如果不好,那为什么不换一个呢?书里给出答案,凡是改朝换代,更换政权,从历史的角度看,会陷入更危险的境地,一个和平的政权更迭,往往会演变成糟糕的政变,几乎没有平稳过度,学习「和而不同」,理解每个人与人的不同,去尝试用更文明的方法解决问题,才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祝大家:新年伊始,新春快乐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不变的真理
《红楼梦》是讲什么的?
学习内容大纲
报名方式
《电影的故事》:站在好莱坞商业的另一面
读完《电影的故事》,我对百年影史的宽度,又向前拓宽不少,对电影的了解,又有了些微妙的变化。我花一个月时间粗略读完,面对书中提到的电影,有些庆幸,有些迷惘,庆幸的是,从电影开始至今,每个时代,我会有至少一两部电影看过,迷惘的是,书里提到的电影,还有很多没有涉及。
《电影的故事》严格来说并不适合一般读者,书中所列举的电影,如果不是专业从业者,或许这辈子也无法看见。用作者的话说,这本书主要是探讨电影艺术和创新,收录的电影也是每个时代具有大胆创新的杰作,从无声的默片时代,到数字电影时代,电影始终在向前不断延伸。
默片时代的电影,可以说是初创,对于电影未来的发展,并没有太多人有预料,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赚钱的工具,只需要将人集中到一个房间内,播放一个片段,就能收钱,书里出现最早的一个片子是《火车到站》,通过拍摄火车穿过的镜头,让人们在屏幕前第一次感受电影的魅力。那时对于电影的创新才刚起步,而在所有技术条件处于初开期,它伴随商业的脚步向前。
电影的技术虽然在欧洲国家不断发展,可真正得以运用成熟的国家还是美国,从影片的发行量来说,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美国的电影数量也在不停增加,说美国占据世界全国电影屏幕,一点也不夸张。我自己在看预告片时也粗略算过,美国基本上每天都在推出新的片子,除影院里的片子,还有迪士尼+、网飞、苹果+等各大流媒体,全世界估计一大半的影业来自美国,更别说一部好的电影,在美国有很好的产业化运作,能通过电影改编成电视剧,再变成物品进行售卖,不停推出续作等等,强烈的商业氛围,不停挤压世界其他影视产业。人们仿佛很难看见欧洲、非洲、澳洲、美洲等电影。
庆幸的是,电影世界始终多姿多彩,它不仅仅只有商业化一面,还有艺术和创新。《电影的故事》恰好弥补了这一板块的不足,在以好莱坞为首的娱乐影视帝国中,作者卡曾斯从头至尾,所介绍的电影,几乎没有主流电影。它可以是非洲的第一部电影,也可以是亚洲奇特的拍摄方法,更可能是南美洲的一部纪录片,无论有无看过,它会在书里做出完整的介绍,从而尽量让每一部极少数人不知道的电影得以发出些许微光。
在好莱坞大片不断占领市场份额的当下,《电影的故事》给那些希望远离娱乐,从源头去了解它的艺术性,观赏性,甚至在影视上不断开创独特道路的人,多了一份选择。
《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学写段子,读这本书就够了
《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是我读的第一本外国人教脱口秀创作的书,读了三分之一,我很确定,它是一本真正能教人成为脱口秀演员的书。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用书里的方法学写段子,刚开始有些阻碍,再后来,写顺了,发现掌握一种诀窍,关键的是,书里的许多方法,和我以前读过的写作技巧方面的书,有很多相通的原理。
要理解脱口秀,先要明白,人为什么会发笑,简单来说,人发笑,得到的是一种出乎意料的答案。如果要讲一个笑话,先要学会铺垫,慢慢酝酿,得到超出预期的结果。用现在的话叫埋梗,你的笑点好不好,要看你的梗是否能出乎意料。
笑话要有效果,必须能让你感到意外。但如果不能让你先形成预期就不可能让你感到意外。这就是笑话所做的事:让你预期一件事情,然后用另外一件事情制造意外。
事实上,许多小说和电影,全部遵循埋梗的原则,我喜欢的两位反转大师:欧·亨利和希区柯克,全部是埋梗的高手。好的段子,有启发与寓意,使人能久久回味,不时想起,还觉得好笑。
知道原理,如何写?书里也给出相应的方法。段子的创作,首先要有想法,想法来自哪里?自然是生活。我们每天出门,见到的人,遇到的事,全是写脱口秀的原材料。多数情况,开始写,会觉得这也能写,那也能写,想多了,反而不知道怎么下笔。我相信,哪怕是多年的脱口秀演员,开始冷启动,也会有类似的过程。
我的做法是,选定一个目标,按照书里的步骤进行创作:
Step 1选择一个铺垫,列出各种假设:「对于这个说法我有什么样的假设?」 Step 2选择一个目标假设,找出连接点:「是什么使我产生这个目标假设的?」
Step 3列出几个对连接点的再解读:「除了目标假设以外,还有什么针对这个连接点的再解读?」
Step 4选择一个再解读,完成故事2:「关于这个铺垫,有什么具体的情境可以解释我的再解读?」
Step 5写一个可以解释这个故事2的笑点:「在铺垫之余,还需要什么信息来讲清楚我的故事2?」
每一步,会延伸出许多点,每个点,又会发展更多的点,这时,不用着急,任由思绪发散,等到实在想不出,再开始理逻辑。
需要提醒的是,写段子,逻辑很重要,哪怕是编,也要经得起推敲,脱口秀演员,为什么叫演员?自然是能以假乱真。段子不好笑,还能改,如果逻辑有问题,那肯定是一次失败的段子。逻辑藏在细节里,这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如果实在不知道写什么,可以尝试从喜欢的事物开始写,明星八卦、挤公交、上错车、办公司玩笑……我觉得脱口秀最大的魅力在于,每个人有自己的经历,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去创作,你看《脱口秀大会》上面的演员,他们每期会定一个主题,每个人上去讲的段子,舞台风格,语言语气等,全不一样。写段子,能让人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
一个好的脱口秀演员,要勤奋,善于思考,用我朋友 Lucy 的话说,优秀的脱口秀演员,每天都在想怎么写段子,完全沉浸其中。逗人笑不是件容易的事,否则也不会有很多喜剧演员患抑郁症了。
我从七月底开始写段子,每天写一条(十月太忙,有几天没写),已经过去三个多月,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我不太在意,唯一使我在意的是,我写出来,能不能将自己逗乐。取悦别人太难,那取悦自己总行吧?
我也不追求完美的段子,毕竟天天写,时好时坏是件很正常的事,如果不好,睡一觉,醒来继续努力。承认自己不是天赋型选手,做个勤奋的段子手,不丢人。
经过几个月的创作,现在我变得坦然,写段子成为生活的调剂,以前我看见一件事,会赶紧写下来,发朋友圈,现在却会在脑子里酝酿,琢磨能不能写成一个段子,日积月累,自然会有存储很多的段子,写完是一个开始,并不是结束,还要修改,反复打磨,这又是一个永无止尽的循环了。
一个简短的段子,如何变长呢?《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里有一种类似于卡片创作的方法:「你的笑话可以通过卡片分组的方式来整理进不同的目录。如果你已经用笑话勘探器写下你的笑话,根据你的话题前提,它们通常就已经是一个类别了。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从一个前提得到的笑话反而会与从其他话题得到的笑话更加匹配。」
我的段子多和跑步、单身、相亲、工作有关,它们是一个大体系,如果以后要组成一个故事或很长的内容,只需要从其中提取内容,重新打磨,找到契合点。
如果你对脱口秀感兴趣,想试试写段子,读这本书就够了。
《看不见的剪辑》:动起手来,开始剪吧
深夜读完《看不见的剪辑》,是本好书,有理论,有实践,相互结合,印证,能透过剪辑师的角度看见电影之美。
电影是一种艺术,具有声光电影,剪辑师的作用是将一堆拍好的素材,拼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里面需要的是高超的技巧。要写好电影剪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好,作者鲍比·奥斯廷(Bobbie O'Steen)是一名优秀的剪辑师,她剪辑的《世界上最好的小女孩》获得艾美奖提名。父亲是著名电影剪辑师理查德·梅尔(代表作《虎豹小霸王》),丈夫为好莱坞传奇剪辑师山姆·奥斯廷(代表作《唐人街》《毕业生》)。她还有机会采访到许多优秀的剪辑师,这本书所谈的剪辑内容,绝大多数是第一手优秀剪辑师的创作心得。
书的前半部分是理论,介绍剪辑工作,比如剪辑师要不要去片场,这需要看导演的安排,有的导演需要剪辑师跟随,有的则不需要。还有剪辑师如何剪片子,印象最深的是初剪,影片拍完,剪辑师差不多要先剪一个初版,给导演过,再决定要不要补拍镜头。
前半部分的知识如果没有实际剪过片子,一般人难以明白,比如机位的摆放,声音和音乐的进入,如何欺骗人的眼睛等,所有的理论知识中,其中景别概括要注意,这与其他的书分类不同,这本书分为:
大特写镜头 (tight close-up ):截掉部分下巴和头顶
特写镜头(close-up):头部
近景镜头 (dose shot ):头部至肩部或头部至胸部
中近景镜头(medium close shot ):头部至腰部
中景镜头/中全景镜头(medium shot/medium fall shot ):头部至膝部
全景镜头 (full shot ):全身
中运最鏡头 (matum long shor):中等距商表现小群体或某个地理位置
远景镜头 (long shot):地理位置全貌
相比我读过的其他编导书,作者的分类更详细,更有利于镜头的表现。
了解理论,才能更好进行实战,作者列举了《毕业生》、《唐人街》、《后窗》、《法国贩毒网》、《十二怒汉》、《体热》、《一夜狂欢》和《虎豹小霸王》等作品,一个作品解决一个问题,其中涵盖喜剧、悬疑、动作、推理、情色、蒙太奇等等。
庆幸的是,书中的电影,多数我看过,电脑里也有片子,看的过程中,打开对照书本学习,对剪辑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发现许多我以前看电影忽略的地方,比如《毕业生》里有一个镜头,摄影机是从女人膝盖下方拍摄,人的视角根本不会从这个点进入,可摄影机架在那里,观众却不会觉得突兀。还有《十二怒汉》里有一个镜头是补拍的,剪辑师切的动作很快,观众也看不出来。类似的场景太多,只有专业的,或者只有亲自剪片子的摄影师知道内幕。
整本书里,我觉得最受益的部分是最后一页:
现在你阅读了所有的剪辑知识,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动起手来,将它们运用到你的剪辑中。你可以选择永远旁观剪辑的过程,但只要你没有真正和一部电影「较量」过,你就不会知道每个剪辑师在必须面对数不胜数的决定时该如何抉择:我该从哪儿开始剪切?该从哪儿结束?我剪切掉什么?剪辑工作是没有真正的准备阶段的,训练来自于实战。
……
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你会人你的亲身经验中提炼出自己的智慧见解,你可以确信:五年后你将成为比现在更优秀的剪辑师。将所有技巧和手法都掌握,其美妙之处就在于你一旦开始剪辑,并学会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时,它们就会变成你的第二天性。
无论如何,要学会书里的剪辑内容,最重要的还是动手,现在我已经初步学会 pr 的使用方法,接下来会尝试用书里的方法试着做几个剪辑方面的训练。
《复眼的映像》:日本的「莎士比亚」
《复眼的映像》是桥本忍一本回忆录,他在书中记录了日本战后一代黄金编剧的创作历程,最重要的是黑泽明之间的关系。
我喜欢黑泽明的电影,看过他三部电影:《生之欲》《罗生门》《七武士》,无疑不是影史上的杰作。三部电影的编剧正好是桥本忍,书中关于编剧的技巧写的最多的篇章,正是这三部电影。
《罗生门》的剧本是桥本忍和黑泽明第一次合作,起初,黑泽明看上的是桥本忍创作的《雌雄》,由于剧本篇幅太短,没有办法拍成电影,黑泽明要求桥本忍改长一点。桥本忍极力表现,一口答应,可改来改去,翻遍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也没有找到修改方法。最后还是黑泽明亲自修改,确定好剧本,才能在银幕上看见这部电影。
《生之欲》是桥本忍写的最顺的剧本,黑泽明找他,告诉他写一个只能活七十五天的男子,他会发生什么故事。通过这一想法,他俩逐步将框架完善。这是我第一次读到剧本创作的过程,起初,有想法,通过想法去完善故事的概念,再去搭建框架,等故事雏形没有问题,最后才开始写剧本,《生之欲》可以说是书到渠成的一个剧本,电影拍出来也大获成功。
到了《七武士》,黑泽明和桥本忍的高光时刻到来,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看过两遍,对于故事的印象很深。我抱着浓厚的兴趣读下去,才知道《七武士》的创作也差点流产。
黑泽明原准备拍一部武士切腹的电影,整个团队通过查资料,桥本忍剧本已要完成,却卡在一个极小的细节:德川时期到底是一日三餐,还是一日两餐。如果是一日三餐,剧本中,午饭那场人物谈话的重头戏没有逻辑问题。遗憾的是,查遍资料,德川时期是一日两餐。剧本只能夭折,这个故事不能拍。
有了这次失败,黑泽明才想到《七武士》,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篇章,桥本忍详细描写了黑泽明如何带领编剧完善剧本,从闭关,写作时间,人物设定,形象设计等方面,详细展示这部剧的创作过程。这是非常详实的编剧创作手册,难掩兴奋之情。
《七武士》使黑泽明一跃成为世界级的导演,桥本忍更是国宝级的编剧。接下来,黑泽明的至暗时刻来临。
黑泽明使用编剧有个原则,一般只合作两部剧,桥本忍破例合作了三部,在《复眼的映像》后半部分,黑泽明似乎迷失创作方向,到达顶点,再拍电影,总有不如意的地方,他甚至抛弃以前惯用的剧本创作模式,重新用一套写作剧本的方法。桥本忍在很长时间里无法明白,直到黑泽明拍了《梦》,他去看完,才知道黑泽明是在向艺术家的创作方向迈进。
读完后半部分,我脑子里冒出另一位导演:李安。近几年李安拍的电影水准不高,很多人不明白,其实看看黑泽明,不难发现,导演到达一种顶峰,会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拍摄,过程注定困难重重,要突破,必须有失败,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再次超越。
与其说《复眼的映像》是桥本忍的回忆录,不如说他写的是与黑泽明并肩创作的影史回忆录,书里有日本战后最强的组合,正是有了他们,日本电影才得以在世界立足。如果说黑泽明是世界级的大导演,那么编剧桥本忍,必定是日本的「莎士比亚」,他和黑泽明所拍的《七武士》,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学院的教科书影片,无论是不是电影学院的学生,要了解整个电影史,必定无法忽视他俩所创造的这一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