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争斗》:无法忘记的盗窃电影

男人的争斗

图片

2022 年最后一天,朋友圈里不少人发新年祝福,跨年演唱会多到看不过来,我打开电视,连上电脑,从硬盘里翻出《男人的争斗》,一口气看完,内心无法平静,这真是我看过无比精彩的黑色电影
托尼(吉恩·塞维斯饰)是一名盗窃犯,获罪入狱,在狱中表现良好,提前出狱,从狱中出来,有朋友邀请他盗窃珠宝店,他拒绝了。后因前女友背叛,一气之下,托尼决定答应朋友,再次踏上不归路。
偷盗的电影很多,大多靠主角矫健的动作身手,或是精彩的爆破场面,《男人的争斗》两者都不沾边,他所依赖的是细节。犯罪前,托尼告诉三位合作伙伴,不能用枪,否则要蹲一辈子监狱。四人为此在珠宝店进行详细的考察,在正式偷盗前还进行过一次预演,确保当天行动成功。
精彩的地方来了,正式偷盗的过程,导演拍得极好,四人先绑架珠宝店楼上的一对夫妇,通过挖空二楼地板,潜入珠宝店。整个过程从挖掘、打洞、外部行人动态,到潜入珠宝店,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地方,珠宝店里有报警系统,如果声音超过分贝数的响声或突断电,会发出刺耳的叫声,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使用灭火器里的泡沫,消减声音。偷盗的过程时间很长,电影里除了窸窣的敲击声,没有任何背景音乐,这段戏紧张感全程拉满,看得我的心跳个不停,仿佛我也进入电影,与他们共同参与这项偷盗行为。
看完这个片段,有一瞬间,我甚至想去做偷盗者,导演似乎拍的不是电影,而是如何盗窃的教科书,片中四人,靠的不是身手与高科技,采用的是周密的计划,详实的布局以及惊人的胆识,前期做的任何布局,到犯罪实施,全部有所预料,盗窃过程精彩绝伦。
盗窃很顺利,四人偷到的珠宝价值二十四亿,他们幻想各自未来的生活,却不知危险临近。托尼四人中,有人在离开珠宝店时,偷走一枚钻戒,他将钻戒送给妻子,结果落入舞厅老板手里,他们顺藤摸瓜,要挟托尼交出珠宝。
我原以为接下来是警察破案或四人内斗的故事,如果是警察破案,会加入新角色,四人内斗又会丢掉前面交代的舞厅老板、毒瘾患者等角色,从头至尾,导演始终没有落下任何角色,环环相扣,细致入微。片子最后,两个团伙内斗,给托尼安排了一个英勇的结尾。
舞厅老板绑架了托尼朋友的孩子,他前去救孩子,回来路上,得知朋友已拿着钱去交易地点,托尼追赶上去,最后挨了一枪,他开着车,带孩子返回,因流血过多死去。
《男人的争斗》无论是托尼四人还是舞厅老板一行人,没有谁是无罪的,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死去,他们没有受到法律的审判,上帝自由判决。
很庆幸,在跨年之夜,我看了一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盗窃电影。
图片来源:电影《男人的争斗》剧照

《扫黑行动》:曾志伟也救不了的警匪片

警匪片作为一种类型,香港功不可没,在扫黑倡廉的主旋律中,《扫黑行动》登上银幕,看完整部电影,我才发现,整个故事从头到尾,如同一部支离破碎的电视剧,剪完后前言不搭后语,实在是内心煎熬着看完。

电影故事案件聚焦曾经火爆网络的套路贷,从而延伸出暴力催债,黑恶势力等相关的犯罪行为,通过一位女大学生的离奇死亡,由刑侦支队副队长成锐(周一围饰)进行追查案件,不停挖掘,从而找到企业家安亦明(曾志伟饰)为幕后凶手,故事正要结局时,导演又安插一处境外势力联合内地团伙作案的金融诈骗,最终通过警方侦破,成功破案。

暴力催债与黑恶势力的电影,从香港警匪片开始,拍过无数部,无论是成龙的《警察故事》,周润发的《英雄本色》,又或是梁朝伟和刘德华出演的《无间道》,《扫黑行动》估计是部彻头彻尾的烂片,曾志伟作为出演过《无间道》的人物,演技没得说,可惜导演的水准太差,整个故事跳来跳去,安排的情节极不合理。有场戏是成锐去找安亦明,原本希望能看见一场精神紧绷的对峙,可在三言两语,一团和气的状态下,快速结束对话。

安亦明拥有上亿身价,女儿会时常去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店光顾,在成锐破案的过程中,还会将父亲的罪证拿去交给警官,类似大义灭亲的剧本,仿佛是一种普法的教科书。

刑侦副局长杜于林(王劲松饰)的故事更不可思议,作为安亦明背后的帮凶,透露出的是洗心革面的决心,这完全突破一个走上犯罪道路上恶人的认知。

《扫黑行动》似乎拍得很艰难,它希望做一些剧情上的突破,可挑选的题材却是一个四处碰壁的故事,警察队伍里一脸正气,哪怕是坏人也要学会忏悔,金融诈骗里,凶手不能太坏,甚至连一些暴力、凶残的画面也不用出现,唯一遭受暴力催债的女大学生,到底是如何走上不归路,交代得也不清不楚,实在是无法挑出电影的好。

扫黑,扫黑,电影直到最后,扫出来最大的黑与内部的黑社会没有关系,一切的矛头指向境外势力,这似乎正应了曾经大街小巷贴的横幅标语: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无乱强基。

《扫黑行动》,不看也罢。

图片来源:电影《扫黑行动》剧照

《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看完如释重负

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

盗墓类的电影,从西方《夺宝奇兵》《古墓丽影》开始,一直到东方的《鬼吹灯》《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给我的整体感受是:电影将一种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变得理所应当,而包装盗墓的正义感成为每部电影不停轮回的事。

西方世界对主角的包装是考古学博士,导演赋予一个人极高学问与身手,从而建立核心观点:不是谁都有资格去盗墓,否则遇到墓葬内的机关,只能深陷重围,无法逃脱。东方世界的盗墓是家传行当,又或是有人获得一本盗墓秘籍,多是研究风水的行家。《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是前者,陈晟的父亲是卸岭力士,他自然接过衣钵,将盗墓传承下去。

西方世界的盗墓是一种考古行为,考古学家受到外力的逼迫,不得不做一些违背意愿的事,最终故事的结局走向光明,劳碌一阵,反而无法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器物。东方世界的盗墓大多有个人恩怨,家族中有人盗墓,遭遇背叛死去,多年后,孩子长大成人,开始踏上寻找父亲死亡真相的秘密,相比西方世界的贪欲,个人恩怨反而是盗墓中的重头戏。《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的故事推动来自于陈晟父亲的离世,追寻真相,寻找真凶,成为故事的脉络。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在讲盗墓的故事,往往有一点相同:多数人在经历过盗墓,只会空手而归。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大多是以二战、神话和科幻作为整个故事的架构。天下霸唱的系列电影却是以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作为整个故事的雏形。

看《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过程中,有一刻我忽然想起,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墓葬内永远不会有巨大的空间,古人的墓地大多隐秘,要拥有影视作品里的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观看盗墓类电影,是一种道德伦理的思考,然而,所有的盗墓类电影,却通过幽默、正义等方式,彻底转化了人们内心的罪恶感,通过娱乐的方式,强调故事的新奇有趣,紧张刺激。

《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的改变更彻底,盗墓的家族是盗亦有道,只有在村里人受到巨大的灾祸,才会进入墓穴,将死去人的陪葬品取出来,作为应急之用,以减小人内心的罪恶,从而强化盗墓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成为每部电影永远不变的旋律。

盗墓的电影千千万万,能拍好的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并不成功,拍出来的故事常经不起推敲,《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就是其中的一部,整个故事别说逻辑,连故事的完整性也不具备,看完整部电影,我并没有一种内心的愉悦,反而受到一种极端摧残,看完后整个人如释重负。

图片来源:电影《牧野诡事之卸岭力士》剧照

《万里归途》:隐秘的部分

万里归途

看过无数爱国电影,我听过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回家。」

《万里归途》也不例外,一群人在经过数天黄沙漫天的跋涉,最终乘坐飞机,回到远在天边的中国。这是一个关于撤退的故事。努米亚共和国突发战乱,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张译 饰)与外交部新人成朗(王俊凯 饰)受命前往协助撤侨。战火中,撤侨的人数众多,分批进行,他们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任务,又不停挑战更危险的关卡,送走一波侨胞,得知死去好友的女友白婳(殷桃 饰)还带着一行队伍撤离,两人又踏上危险的撤离之路。

《万里归途》抛弃热血的战斗场面,通过塑造两位手无寸铁的外交官,演绎了一段逃生之旅。故事中,这次任务并没有宗大伟,然而好友不幸中弹死去,这项任务自然落在他身上,宗大伟只能带着成朗,一路穿越弹雨,不停向前。

导演似乎特别喜欢用特写镜头突出人在极端状态下的神态,宗大伟作为电影的主演,在角色塑造方面,独挑大梁。有一个镜头是他与沿途遇到的努米亚共和国劫匪对峙,作为对赌,双方各自朝自己的头部开枪,从而获得生存权,手枪里有一颗子弹,镜头前的宗大伟在嫉妒恐惧状态下表现出失神,惶恐,传递出的精神快要崩溃的瞬间,可圈可点。

看完整部电影,我唯一没有获得答案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跑到战火纷飞的地方去工作?一个人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会到比自己国家危险的地方去?

阅读人类迁移的历史,大多数是在自然资源挤兑严重,遭遇外地入侵,遭受迫害,又或是听说某个地方有一夜暴富的财富,上荣华富贵,铤而走险。《万里归途》却不是,凡是看过新闻,会本能对中东地区充满恐惧。从一个安定富裕的地方,跑到更加险恶的地方,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如果跳出电影,《万里归途》的人们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理由是:作为一种大国使命,前去援建项目,从而在无法预料的状况下,一个国家爆发了内战,导致人们不得不撤离。

电影只拍了撤离的一部分,没有告知援建的一部分。一群人在承载着维护国与国之间和平安定的状态下,前往危险的地方,而作为保护他们的后盾,有理由为这群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

或许,《万里归途》所赋予的意义,并不是安全回家,而是有一天,国家不再以援建的理由,派遣老百姓到危险的地方工作。这才是真正的大国崛起。

图片来源:电影《万里归途》剧照

《后窗》:希区柯克的魔法阵

后窗

《后窗》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希区柯克电影,第一次被其精妙的构思吸引,谁能想到通过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观看邻居举动,能一举破案侦破嫌疑。看完不免细想,隔着窗户是种偷窥行为,那么我是不是在希区柯克所编织的故事里,已经侵犯了不为人知的秘密。

弗里斯(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是一名摄影师,由于站在赛道中间拍摄,不幸摔断腿,只能绑定石膏,坐在轮椅养伤。他在家无所事事,来照看他的有两人,一是护士斯特拉(西尔玛·里特饰),二是女友丽莎(格雷斯·凯利饰)。每天,弗里斯会坐在轮椅,从窗户外观看邻居们的生活。通过观察,他发现对面有家邻居有作案嫌疑,为此开始通过层层推理,侦破案件。

《后窗》拍摄的场景简单,然而却有些不可思议,从现实生活来说,并不会存在居住如此近,能看清楚邻里间一切事的楼栋,弗里斯坐在窗户前,透过他的眼睛,邻居们的生活清晰可现:右手边是钢琴师,每天晚上会有不少人前来聚会,音乐与热闹不停上演;前面是楼里有养狗的夫妇,喜欢跳芭蕾舞的女子,为爱烦恼的女人,自然还有凶杀嫌疑犯。这一切,到了希区柯克的镜头前,变得顺理成章。

从镜头的剪辑来说,希区柯克堪成高手,它用一系列蒙太奇的镜头进行拼接,使观看者通过弗里斯的眼睛能看见一切。在电影里,弗里斯为看清对面,曾用过长焦相机镜头,希区柯克通过对镜头进行处理,从而得到一个长焦相机的画面,很难想象,在他的脑海中,是否对整个画面做过一番精确的构思。

初看《后窗》,会误以为这是一部爱情电影,故事开头并没有直接进行推演,而是先带入弗里斯和丽莎的争吵。弗里斯是喜欢野外,爱好自然的摄影师,丽莎却优雅大方,是一位出入上流社会的女性,片中每次音乐家里有聚会,她会流露出非常艳羡的眼神,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其中。

我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完全沉浸在希区柯克高超的讲故事手法里,这次再看,发现丽莎竟然是如此地明艳动人,从她对弗里斯的态度来看,完全是毫无保留的奉献,从起初的与他争吵,到后面为破案不顾一切,迎得弗里斯的赏识,仿佛从一个猎物变成了猎手。

弗里斯对于丽莎毫不掩饰的爱,表现犹豫,他似乎尽量表现自己绅士的一面,可面对丽莎的表白,眼神不自觉游移,时而表现的狂热与愤怒,与丽莎的争吵,也以她的退让止步。

两人的爱情贯穿整个凶杀案,对于真相的执着,弗里斯始终有一种坚定。在他的推理过程中,丽莎似乎又变成她的助手,帮助她去寻找真相。

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评价希区柯克的电影,称他将所有的爱情场景拍得像凶杀场面,而凶杀场面却又像爱情,仿佛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爱情与死亡的主题一线相隔。仔细想想,无论是《后窗》,还是《惊魂记》《迷魂记》《美人计》等影片,爱情与死亡总是他反复使用的故事手法,而在凶杀场面,常常表现出的心跳加速、满脸冒汗等场景,确实像是一个人在爱情中的表现。

现在,我们常说希区柯克的电影是悬疑而非惊奇,如何解释两者的不同,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枚安在桌下的炸弹爆炸了,这是惊奇;我们知道炸弹被安在了桌下,但是并不知道它何时会爆炸,这是悬疑。」

《后窗》过半,我们已经知道谁是凶手,然而,能使一个人知道答案,还能坐在屏幕前看完整部电影的人,只能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

图片来源:电影《后窗》剧照

《罗生门》:天际投下的光芒

《罗生门》是导演黑泽明和编剧桥本忍两人第一次携手创作的电影,桥本忍在《复眼的印象》中,全程回顾电影的创作历程。我重看这部电影,第一次发现结尾与前面所讲述的故事有些不搭,片子似乎走入另一个方向,朝着主题背道而驰的路前行,最终的结尾,已脱离故事主体,给人留下一些迷惑与不解。

黑泽明起用编剧有一个习惯,一般只和一位编剧合作两部电影,而能合作三部电影的编剧,只有桥本忍。两人携手创作出《罗生门》、《生之欲》和《七武士》,如果说《罗生门》是两人初次见面磨合的作品,那《七武士》则奠定了他俩不可撼动的影史地位。两人都是杰出的创作人,惺惺相惜,相互成就,哪怕是彼此分开工作,黑泽明依然导演出如《》、《梦》、《用心棒》、《影武者》等经典电影,桥本忍则写出《夺命剑》、《切腹》、《白色巨塔》等优秀的剧本。

电影《罗生门》的故事源于两人的谈话,第一个镜头落在一块「罗生门」的城门上,大雨漂泊的旧门里,云游和尚(千秋实饰)、砍柴人(志村乔饰)和乞丐(上田吉二郎饰)在谈论一件离奇的事件:一名叫金泽武弘(森雅之饰)的武士和他妻子真砂(京町子饰)路过荒郊野外,遇到强盗多襄丸(三船敏郎饰),武士被杀害,妻子遭到强盗的强奸,惨案发生,围绕武士的死,砍柴人、强盗、妻子以及巫婆,各执一词,谁是凶手,谁在说谎,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在桥本忍的回忆录中,《罗生门》原名叫《竹林中》,他写这出剧的原因是,在众多作家中,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还没有导演搬上银幕,桥本忍花三天时间完成初稿,第一幕开场并不是电影成型的样子,他的第一稿更为精炼,一出场是武士和妻子走在荒郊野外,其后的事与拍的过程一样,结尾在巫婆讲述结束。黑泽明看过初稿,觉得过于精炼,不够一部电影的体量,希望他能改长一点。桥本忍提出加入《罗生门》的元素,可回家苦思冥想,始终无法在剧本里增加内容,不得已,黑泽明只好自己亲自修改剧本,定稿。影片拍出来,将近一个半小时,桥本忍的剧本拍出来,确实短了。

我叙述《罗生门》的创作过程,有一个原因是,在巨大的娱乐浪潮推动电影前进的过程中,真正用心去创作剧本的人,不停反复打磨的导演和编剧,变得越发稀有。多数人只看见镜头前演员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并不明白在演员的背后,其实有更多人在推动一部电影从无到有。黑泽明和桥本忍所创作的剧本,无论是《罗生门》,还是《七武士》,都经过无数次煎熬才成形的作品。

反观《罗生门》,从现有的技术来说,或许能拍出比它更为刺激视觉效果的作品,然而在用镜头讲故事方面,它却拥有无法撼动的地位。桥本忍是那种为了一个朝代的人,到底是吃两顿饭还是三顿饭计较到底的编剧,《罗生门》里的打斗不华丽,却是人在真实状态下所做出的本能动作,演员面部表情的惊恐、害怕、恐惧、游移等,在镜头前的表现力,也是现今不少演员做不到的。

重看此片,我发现电影其实只有三个场景,一是城楼下,二是竹林里,三是公堂前。三个场景的布置很简单,然而公堂前的场景尤其简单,演员的背后是墙,铺满地的碎石子营造出堂前的感觉,如果我的观察没错,黑泽明应该是直接将摄像机在演员前面,对准演员的上半身,要求他们面对镜头演戏,这不是所谓的无实物表演吗?

观看的过程中,我不停想起美国导演罗伯特·奥尔特曼(Robert Altman)说过的一句话:「最让我郁闷的事就是当人们自称看过我的片子时,他们实际上只看过一遍。」我看第一遍黑泽明拍的电影并不愉快,看多了,才逐渐发现其美妙之处,直到现在如痴如醉,偶尔生活和工作,遇到一些场景,会出现电影的片段。不得不说,有些电影,确实需要反复观看,才能从中获得乐趣。

《罗生门》部伟大的电影,它不止带给我观看上的体验,使我重新认识电影,更重要的是,它「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为日本电影赢得了首座金狮奖(最高奖项),对战败后很多丧失希望、一蹶不振的人来说,它犹如天际投下的一线光芒。」这是黑泽明和桥本忍携手创作的第一部电影,也是迈向影史的第一步。

图片来源:电影《罗生门》剧照

《乱》:黑泽明无比伟大

乱

黑泽明的《乱》和《七武士》都涉及到战争问题。在两部电影中,战争的特点不一样。《七武士》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两个贫穷的村民,带回七名武士,经过一番战斗,有几名武士死去,他们最终保卫了村民,其他几人在没有欢呼与感激的场面中离开。《乱》的战争更为宏大,它由一位老君主自身造成,在将土地一分为三后,发生了不可预估的灾难,战争中没有谁值得同情,但我们却看见了一个更加纷乱的社会。

从两部电影来分析,很难说哪一部更伟大。《七武士》像是一种反思,武士们对村民的拯救是否值得,用死亡的方式换来和平,是否值得。《乱》中原本一个已经和平的社会,由一个的决定,变得战火纷飞,国家似乎又回到一个轮回,人类对于和平的期盼,或许真是可遥不可及的事。

《乱》中饰演一文字秀虎的仲代达矢在《七武士》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演员,然而在与黑泽明合作的《影武者》里却成为主角,并一举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他与日本许多著名导演都有过合作,包括:冈本喜八、黑泽明、小林正树、五社英雄、成濑巳喜男等,可以说,在日本影坛,几乎找不到没有跟他合作过的导演。仲代达矢在《乱》中的表演极具挑战,从一个手段残忍的暴君,到时而疯癫,时而清醒的疯人,中间的过渡转变,塑造了不不扣的精湛演出。

《乱》的拍摄,场面宏大,有两场大型的战争,黑泽明在导演过程中仿佛已经有了精心的规划,他的镜头几乎是固定的,其中有一个场景是一文字秀虎战败,从房里痴痴呆呆地走出来,烟雾环绕,他背面是熊熊燃烧的大火,前面是千军万马分成红蓝两队站立。黑泽明给了一个固定的正中间场景,等他走下,两军推开,机位立在一旁,一文字秀虎在众将士的犹豫中,走出围栏。

一文字秀虎有今日的下场,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电影开头,他准备将土地一分为三,由三个儿子:太郎孝虎(寺尾聪饰)、次郎正虎(根津甚八饰)、三郎直虎(隆大介饰)继承。然而三郎性情直率,不建议父亲分地,一文字秀虎勃然大怒,将其驱逐出境。后三郎得到邻国赏识,入赘为婿。

事情正如三郎所言,老君主一文字秀虎在大郎的城府居住没多久,引起一番争论,他身边的狂阿弥(秀虎臣饰)用戏谑的唱腔,在大庭广众之下,将大郎讽刺为傀儡,不得已,大郎只好请老君主签协议,不得干涉政事,受到胁迫的老君主出于愤怒,带随从离开城府,到二郎城下。谁曾想,二郎却以大郎有命为由,只允许老君主入城,其余人必须在城外,老君主没办法,只好再次离开,回到曾经起义的地方。

老君主万万没想到,自己做出的决定,会自食恶果,两位儿子为了夺权,联合攻打老君主,整个战争场面拍得真实,场面宏大,调度难度估计也耗费不少人力物力。相比《七武士》中机智的村子保卫战,《乱》中宏大的场景比比皆是,而这场戏中,老君主不忍见证失败,导致失心疯,大郎在二郎的算计中被枪击中,死去。

疯了的老君主,四处飘走,黑泽明将他置身在一个苍茫的大背景下,选的景色也是山坡或灰石岩,大风不停吹,再配上老君主苍白的脸与发,破烂的华丽服饰,镜头下的他更添悲怆。

这部电影是我看的第一部黑泽明导演的彩色电影,片中他那几近饱和的色彩,绚丽中透出无数悲凉,无论是善良的人,还是残暴的人,在饱和度极高的颜色下,充满阴郁,而整部电影中,哪怕是最无辜的人,对神佛充满信仰的人,依旧会遭到杀害。这或许是战争残酷的地方,而黑泽明的电影之所好,在于他追求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每一个观看他电影的人,或多或少会带着反思从电影院中走出来,让人久久难以忘记。这就是黑泽明的伟大之处。

图片来源:电影《乱》剧照

《大红灯笼高高挂》:历史的行程

大红灯笼高高挂

无论是谁,看完《大红灯笼高高挂》,对于颂莲(巩俐饰)的同情,或者说,旧社会女人的地位,会生出无限同情。

张艺谋的这部电影,我分三次看完,不是不想看,而是拍得太好,有点儿怕看完。影片第一幕,颂莲的特写镜头出现,我内心一震,不觉想起《巴顿将军》出场,导演也是用特写镜头开场。颂莲开始和继母对话,迫于家境贫穷,不得不嫁进陈家大院,作四姨太。

这一幕完,镜头来到颂莲与轿子错过的场面,又一转,她踏进了陈家大院,与她的第一个对手相遇:雁儿(孔琳饰),从故事的走向得知,雁儿是名希望成为姨太的丫鬟,颂莲同情她,给过她一次机会,结果被无情出卖,最后用家规惩戒,致使雁儿死去。接下来,颂莲与二姨太卓云(曹翠芬饰)、三姨太梅珊(何赛飞饰),也发生许多争斗,其中与二姨太的争斗,是众多看点里,特别出彩的一出戏。

颂莲刚进家门,受到二姨太的热心照顾,她对二姨太也是掏心掏肺,直到雁儿点灯在屋里扎小人(刻的颂莲名字)事发,才将二姨太抖出来,出于气愤,她在给二姨太剪头发之际,用剪刀划上二姨太的耳朵,三姨太看在眼里,告诉颂莲自己怀孕时,二姨太所施的手段。

张艺谋所塑造的颂莲是大学还没毕业的知识分子,内心的倔强与不甘,始终推动整个故事向前,进入大院,她却丝毫没有逃离院子的心。灯笼在电影里不断出现,张艺谋在片中,通过中轴对称的美学,营造了大宅深深的幽闭环境,每一个镜头,放在那里便是一幅画。颂莲在进门时,张艺谋特别拍摄了点灯师如何点灯的动作,这场面拍得极细,像是一场隆重的庆典。确实,灯笼往往预示着院子中四位女人的结局,点灯得宠幸,熄灯受冷落,封灯打入冷宫。灯亮灯灭,四位女人在陈家大院里不停争斗。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镜头好,布景也别致,宅院里的一切物品,按照老物件样式还原,似乎那些物品,一直放在哪里。电影里有几位姨太坐在一次吃饭的镜头,桌子板凳和那口铜火锅,物件的做旧程度,和现制的器物,差距明显,可见当年拍电影,张艺谋所下的功夫特别足。

演员、镜头、器物的功夫下足,还有声音,仔细听,电影里存在着回声,起初,我以为是收音没做好,一直往前看,从头到尾,回声会根据镜头的方位,忽大忽小,由远及近地传递出来,张艺谋的活儿做得如此精细,实在令人叫绝。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是恢复高考后首次招生的学生,不过他报考的年龄超五岁,后在工友的建议下,抱着一丝希望,选了六十张照片,写了封信给文化部黄部长,后经商议,决定增加招生名额。张艺谋凭借一封信改变了命运,如果没有他,估计很多人无法看见《红高粱》《活着》《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后来的那些作品。奥运会也会少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总导演。

张艺谋凭借自己的果敢,靠一封信走出了咸阳棉纺织厂,颂莲在电影里不停打转,反问自己「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但「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四季轮回,大院幽深,一年过去,陈佐千(马精武饰)娶了五姨太,颂莲得了精神病,陈家大院里的事,如同历史,不停轮回。

图片来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黑亚当》:DC 走上漫威老路

黑亚当

看完 DC 的《黑亚当》,仿佛看完一部漫威电影,这个时代似乎喜欢以拼英雄为主,反而忘了,只有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英雄立住了,才会有众多的群英荟萃。

《黑亚当》是不折不扣的仿冒片,剧情,故事,情节,无一不向漫威借鉴。一个沉睡五千多年的人——黑亚当(道恩·强森 饰),通过一段咒语,获得重生,通过研究历史,黑亚当并不是正义化身,他的出现,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为此,四大英雄集结,开始靠武力镇压黑亚当。

整个故事看下来,《黑亚当》不外乎两条主线:前期内斗,后期外斗。通过武力镇压黑亚当,四大英雄发现真正的敌人并不是黑亚当,而是伊斯梅尔·葛雷哥(马文·坎萨林饰),争夺沙巴克王冠时,他通过死亡到冥界,获得重生的力量,最后在与黑亚当的打斗中失败。

《黑亚当》的故事太老套,看来毫无记忆点,明显出于下风的四位英雄,在黑亚当的手下,完全经不住打,电影中似乎也并不能看出来黑亚当内心真正的愤怒,直到电影不停回闪,通过增加时长,来弥补前面的剧情的不足,交代剧情。这已经成为好莱坞惯用的拍摄手法。

DC 系列不乏杰作,《蝙蝠侠三部曲》、《超人:钢铁之躯》、《正义联盟》、《X特遣队》等,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这些系列的人物刻画,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导演的性格,每部电影有其独特的个性与记忆点,《黑亚当》所有的一切,全部在向漫威靠拢,已经完全脱离 DC 属性,成为不折不扣的爆米花电影。

纵观整个 DC 系列,评价和口碑最好的《蝙蝠侠三部曲》,用的特效最少,打斗场面也不多,完全靠故事情节成为超级英雄的神作。或许,DC 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为英雄增加更多特效属性,而是找一个真正会讲故事的导演,延续以往的风格,不停向前。

模仿、借鉴,跟着漫威的路走,永远只能在原地打转,更何况《复仇者联盟》过后,漫威进入一个瓶颈,拍的电影,越来越没有看头。

《黑亚当》,学习漫威,成也特效,败也特效。

图片来源:电影《黑亚当》剧照

《雷神4:爱与雷霆》:无法共鸣

雷神4

漫威构造的宇宙,从《复仇者联盟》前后,发生衔接问题,前面所塑造的人物、故事,后面的系列跟不上脚步,到现在,也没有产生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

《雷神》系列是《复仇者联盟》前后的产物,拍到第四部,已经完全脱离故事线,成为令人无法接受的一部电影。

在《雷神4:爱与雷霆》里,一位星球求神保护的人,获得黑暗力量,妄图消灭众神,雷神索尔(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饰)、女武神瓦尔基里(泰莎·汤普森 饰)和寇格(塔伊加·维迪提 饰)踏上消灭黑暗势力的路。在此期间,雷神遇到八年未见的前女友简·福斯特(娜塔莉·波特曼 饰),惊讶地发现她获得了雷神之力。

很难想象,《雷神4:爱与雷霆》的故事错复杂,包含拯救世界和前女友的爱两条路线,简·福斯特获得雷神之锤的能力很奇特:患了癌症,更令人惊讶的是,雷神之锤碎裂成块,还能奇迹般地修复,她变成女雷神的每一部,在观看过前三部的人来说,都觉得不可思议。编剧似乎完全抛弃以往设定,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完全不理会任何逻辑,很难想象,一个成年人会对这部电影抱以更高的期望。

剧情的编排似乎也有严重的问题,按理来说,通过冷幽默似的处理情节,是外国人的拿手好戏,《雷神4》里,搞笑的情节过于尴尬,正剧中希望带些冷幽默的处理,也极其不自然。有一段讲索尔一行去求助众神之主宙斯的帮忙,宙斯拒绝出手,反被索尔击杀,一行人看着索尔等人逃走,没有丝毫阻拦,插科打诨一阵,如此严重的硬伤,实在是到了无法弥补的地步。

谁知道,编剧还能继续往下写,到最后一战,雷神甚至带着孩子们与黑暗势力征战,孩子们怎么能和成年人打仗,还能占据上风呢?无论是谁看见这些情节,也不会接受这种处理故事情节的方式,有些过于敷衍。

电影到底是什么?每一个进场观影的人,在进入银幕的世界时,希望拥有短暂的,与现实抽离的部分,好导演,好编剧和好演员所要做的,无非是让人们相信,自己获得了一种精神世界的满足感。很显然,《雷神4》并没有让我度过一段愉快的观影体验,它与成年人走太远,无法建立起共鸣。

图片来源:电影《雷神4》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