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忍辱负重

李鸿章去世,按理说是整部《走向共和》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导演克制,没有大肆渲染,反而通过慈禧的悲痛,刻画他的重要性。

剧集里,李鸿章给我的感觉是:忍辱负重。他创办北洋水师,甲午战败,签丧权辱国的条约,遭世人唾骂。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康有为要维新变法,创办机构,需要钱。李鸿章派人捐了五千两,康有为拒不接受,认为这是卖国贼的钱,受之有辱。

从慈禧的悲痛程度看,他知道李鸿章受了莫大的委屈,八国联军进京,直接让她带着皇帝一行人逃到陕西,为了回京,又要签协议,没办法,朝廷里只有李鸿章能担此重任,此时,他已身患重病。

签《辛丑条约》这幕拍得荡气回肠,谈判桌上,李鸿章激昂慷慨,先挑拨各国关系,再侃侃而谈,利用外交手段,尽量减少赔款。谈来谈去,最终还是要签字,原本签字的是庆亲王奕劻,他不敢下笔,踌躇满怀,李鸿章见状,走过来对他说:「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 就是千古骂名了。王爷,你还年轻,路还长着,由我来吧。」他接过笔,在众人的注视下,签了自己的名字。

我不清楚导演有没有抬高李鸿章,我只知道他刻画了与中学历史课本不一样的人物。功过是非,原由后人定论,李鸿章肯定是知道的。

我佩服他,一是他有实干精神,能上马杀贼,也能创办实业。二是通晓朝政,减缓争斗,与翁同龢的斗争中,明白「大臣不和,于国家终非幸事。」三是他能隐忍,哪怕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也无视他人非议。四是善于接受新事物,无论是家里使用的器具,还是送给慈禧的显微镜,放现在,他也是一个老顽童。

电视剧里,孙中山去找过他两次,第一次没说完话,直接逐出门,第二次,孙中山劝他领导革命,甚至以总统职位相邀。李鸿章告诉孙中山,「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他知道,不管是维新变法,还是革命,都在推动国家向前,属于他的时代终将翻页。

共和,终将走来。

走向共和:狂风巨浪中的危船

甲午战败,戊戌变法,一浪接一浪打来,清朝破得真不像样子。

走向共和》剧情着眼大处,休息日,在家看了两天,心情真是五味杂陈,历史的走向,不停从眼前翻过:孙文逃亡美国筹钱,到日本开办学堂,改名:孙中山;维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殉国,希望用鲜血唤醒沉睡的人民;慈禧重新掌权,和义和团勾结,相互利用,引八国联军进攻,带皇帝逃亡……

一边看,脑子不停回想:清朝三百多年,历经康乾盛世,最后遭到各国瓜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电视剧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朝廷腐败,国库空虚。这似乎有些矛盾,如果一个朝廷腐败,那银子不流进国库,去了哪里?有一个去向是赔款,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 2100 万元,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对英赔款 400 万两,对法赔款 200 万两;甲午战争赔日本 2.3 亿两白银,这是对外,对内的太多,只需要看朝廷的花销,慈禧六十大寿的消耗已经知道国库为什么空虚了。一个国家经得起多少次折腾?

看到现在,我发现所有的事无不围绕「缺钱」二字展开,李鸿章办北洋水师缺钱,张之洞的汉阳铁厂缺钱,孙文闹革命缺钱……回望康乾盛世,那励精图治的时代,令人唏嘘。

慈禧在落难时,问为什么祖宗的基业会毁在她手里,我倒是想问她,皇帝准备维新变法时,她做了什么?康有为去见伊藤博文,请教变法之道。伊藤博文说,日本之所以能成功,在于有一个自上而下,独揽大权的皇帝,光绪在慈禧的胁迫下,做不得主,变法不会成功。

这不禁使我想到《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提到的事:

清朝皇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每天都要从早到晚工作很长时间。京城与地方高级官员的奏折纷至沓来,有时一天多达上百封,皇帝需要立即阅读并批复。皇帝每天清晨都要举行朝会,制定内外政策。17世纪70年代吴三桂叛乱期间,据说康熙皇帝每天需要处理500件政务,直到午夜才能就寝。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里,清朝皇帝经常提到他们繁重的政务,以及牵涉「生杀予夺」的巨大责任。

清朝的盛世,建立在初期数位勤政爱民的君主身上,一代代的积累,才造就了帝国伟业。

看到现在,我对剧中的人物情感不停变化,有时恨,有时叹,有时悲,有时哀……清王朝这艘危船,正在狂风巨浪中,载着这群人,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甲午战争

看完《走向共和》甲午战争一集,夜不能寐。

要拍好这场戏,实在不易,导演前面做了太多铺垫,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清朝慈禧和日本天皇的饮食对比。前者极尽奢华,后者忍饥挨饿。这场戏拍了两场,一场是战斗前,一场是战斗后。究竟是什么精神力量让日本打赢这场仗,并不是清兵口里所谓的「天不保佑大清」,实在是清朝花钱没有花对地方。

慈禧修颐和园的事大过北洋水师购买军舰,办六十大寿花对钱大过购买炮弹,更别说一群朝堂之上溜须拍马的人蛊惑人心了,办实事,真心要报国的人,没有用武之地,最后还落个屈死的下场。

日本的气节实在令人佩服,从天皇开始,宁愿忍饥挨饿,也要购买吉野号军舰,全民的气势,毅力以及战术,无不令人汗颜,这样的队伍,怎么会打不赢这场仗呢?

最可气的是,李鸿章在朝堂分析军事力量,翁同龢一干人全弄些「正义之师」之类的酸腐之词,丝毫不谈战略战术,后来打了败仗,谈议和,畏缩推诿,这样的人做官,实在是于国不利。

《走向共和》的伟大,在于它不仅照顾了上层人士的看法,还拍了北京城小市民的对话。有摆摊的人就说,不论怎么打,也不关老百姓的事,蒙古人骑着马来了,依旧学之乎者也,清朝人背着弓箭进来,照样汉化。哎,他怎么不想想,清军当年为了让汉人留辫子,干了多少屠城的事儿,历朝历代这些事还少吗,实在是愚昧至极,典型的阿 Q 精神。

写完,睡觉了,气得着不住。

走向共和:魔鬼细节

今天上网查资料,发现孙文曾经上书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晚上看第十集《走向共和》,末尾,电视剧里,孙文见李鸿章,谈自己的想法。其实按照清朝的等级制度,他估计连李鸿章的面也见不到,这么拍,或许是为了体现两个人的思想冲突。孙文真是一个激进派,言辞恳切,态度诚恳,满腔热血,李鸿章完全听不进他的话,没等他话讲完,下了逐客令。孙文虽心有不甘,走的时候,还是向他鞠了一躬。

从孙文的身上,不难看出西方绅士的影子,内心一团火,行为举止却十分优雅,第九集面见康有为,讲话途中,康有为插话,孙文用礼貌中带些客气的语言告诉他,在西方,如果提问,需要举手。康有为举手,提问,孙文这才做出回答。真是非常文明、儒雅的一个镜头。一个人的教养、胸襟、气魄,全在这些言谈举止中。

《走向共和》里有很多细节,全在演员的语言、肢体动作,比如太监称呼自己「奴才」,官员称呼「大臣」,皇帝称呼慈禧「亲爸爸」……这些言语可见阶级制度有多森严。

动作表演传神的太多了,随便举几个例子,太监无论何时,永远是弓背行走,比人低一等,大臣面对皇帝和慈禧,也是微微欠身,不敢喘大气。慈禧的演员也是一绝,一言一语,无不透露出威压,轻描淡写的话,反而令人发怵。李公公也很厉害,谄媚的表情,随时在脸上……

现在想来,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还是李鸿章和洋人谈办合资银行,一位奴才端着三杯红酒,走过来双膝跪在洋人面前,双手高举托盘,请他端酒。洋人吓坏了,赶紧站起来扶他,叫他不可。李鸿章说,这是大清的礼节,不必如此。洋人很不好意思,端起酒杯,放了一枚硬币在他的托盘里。

看完这一幕,我心有感慨,新旧对比,强弱对比,文明与野蛮的对比……这些冲突无时不在这部电视剧凸显。

可仔细一想,人权、公民、民主、自由……这些观念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走向共和》告诉我,清朝以前是没有的。

我,不过也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些事,实在惭愧。

走向共和:孙文出场

走向共和》第九集末,孙文出场,这一幕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实在喜欢。

孙文的出场具有历史意义,导演安排他和康有为对话。孙文介绍自己是医学博士,康有为说,这里没有病人。孙文说,这里全是病人。康有为问他,什么病。孙文直截了当:愚昧之病。接着洋洋洒洒大谈特谈,自由、平等、博爱,最后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这番言论,放现在也令人激动。最后,康有为自然不同意孙文的药方。孙文就此别过。

同样是改制,康有为是保皇派,孙文是革命派。各有方法,都是为国,但意见不同,无法达成共识,只能各干各的。

我看孙文出场,正气凛然,目光如炬,康有为看似激进,实则犹豫,这番对谈,他虽不同意,但也没有反对,心里还是希望孙文能干成这事儿。

孙文的出场总使我想起毛教员,他一生也走过很多弯路,试过无数方法,最后才总结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干革命,不流血牺牲,不行,这是先辈们流血牺牲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走向共和:文人风骨

重温电视剧《走向共和》,看前四集,有一幕讲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没有钱,有商人死了,请他的幕僚汤生写篇悼文,出价八千。汤生不肯,自觉有辱斯文。张之洞来写,八十个字,写完拿去换钱,汤生自觉惭愧,张之洞没有怪他,到是非常欣赏他,知道他的气节,文人风骨。

国家疲敝,贪污腐败盛行,再看朝中大臣为了振兴国运,许多不齿的事,不做也不行。李鸿章的海防捐,张之洞的卖字求存。宁愿背上后世的骂名也要去做,只要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牺牲小我也是甘心情愿的。更难得的是,许多事明知是错的,还要想办法周旋,权衡,保大舍小,只可惜忠诚烈士不生在一个清朗的盛世。

3 月 19日

《走向共和》第六集,李鸿章整顿北洋水师,一杀,一赦,一奖,一激,办事果敢老练,不愧是从戎马过来的人。事后幕僚杏芳问他,为什么不查走私军舰的事,他说,牵涉面太广,追查会乱了军心。

幕僚觉得这事事关国体,不能视而不见。李鸿章说:「要杀人,没人比我更便当,北洋在手,军权在握,想杀谁使个眼色,就会有人忙着帮我去杀。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为官者,不可不戒。倘若有了杀生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比如说啊,县衙的差役、收税的小吏、官员的随从,如果把权力都用得无所不用其极,那真是国将不国。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是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也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呀。」

这番言论,可以说是为官用人的法门,事后他还平价,张之洞人文锦绣文章能救苍生,但干干实事的人,不能一手遮天。随后追忆他的恩师曾国藩,锦绣文章,经世致用,能影响的也就几个人。将帅下面成千上万的人,能全部影响吗?显然是不现实的。

越看越佩服李鸿章,以前读历史,只知道他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看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这事确实不是他一人之错。

谁主沉浮?

《恰同学少年》最后几集,讲过青年毛教员的一些事迹,这些事我曾在《毛教员:人类智慧的遗产》中读过,一是体育,二是调查研究,三是保卫长沙。

青年时期的毛教员特别注重身体锻炼,除了电视剧里提到的雨中锻炼,洗冷水澡,他还发明了一种「六段运动」,坚持不懈。他的老师杨昌济叫他将自己的锻炼心得,写成文章,后拿去投稿,刊登在《新青年》报刊上。

现在从科学的角度看,锻炼确实有助于一个人的头脑变得活跃,毛教员也认为「体育并非仅仅是为强健筋骨,还可以增进知识,因为知识原本是认识世界之事物并判定其道理的,故而需要依赖于肉体。直观依赖于耳目,思家则依赖于脑筋。唯有肉体完全才有知识的完全。」

他的文章概括起来,主要还是两句话:「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其精神随之。」

毛教员深知身体强健,才能做更多的事,更何况在国贫民弱的年代,强健筋骨,做好一切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关锻炼的好处,现在的、文章、视频,已经泛滥成灾,真正能体会到锻炼快乐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就像毛教员教杨开慧「六段运动」时告诉她,锻炼还需要自身动起来,书里写的只是一个人的经验总结,心得体会。

从书中来,又到社会中去,寻找经验与真理,也是毛教员的个性。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曾和萧子升一分钱不带,徒步旅行,沿途以坐霸王船,卖字,写对联为生,实践是他一生的写照,因为书里写的并不一定是真理,对与错也没法辨别,检验的标准,唯有实践。这也为他走向革命,写出《实践论》《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奠定基础。我特别推荐阅读《农村调查报告》,书里有篇寻乌调查,堪称调查研究的范文,我曾多次拜读,钦佩不已。

电视剧的最后,校长孔昭授给毛教员的评价是:通身是胆。我无不赞同。很多年听老辈人讲故事,总觉得他的问题颇多,读完《毛选》五卷,再读他的书信集,新闻选等作品,才对他由衷佩服,从此以后,再也不相信那些传来传去的闲谈。

一个人青年时的样子,或许不能注定他未来的发展,但所凝聚的毅力、胆魄、品德与修养,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它们会随着时间,凝聚成星星之火,星火不灭,必成燎原之势。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图片来源:《恰同学少年》剧照

参考资料:

《毛教员:人类智慧的遗产》【日】·野村浩一 著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4 月 14 日

要读书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里,毛教员有很多朋友,其中一位名叫:蔡和森。杨昌济临终前,曾写信给章士钊,推荐两人:「吾郑重语君,毛蔡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杨昌济是当时的大学者,第一师范开办前,校长孔昭授亲自带上聘书去请他,能得他的推荐,可见蔡和森和毛泽东在他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很多人忽略蔡和森的重要性,主要原因是他英年早逝,去世前只活了三十六岁。他走太早,人生有很多愿望没有完成,但这不妨碍他与毛教员成为好朋友,更不妨碍他能预料未来会有一个党派存在:我预料三五年中,中国必有一个克伦斯基政府出现。换言之,必定有个俄国的二月革命出现,主持的人必为一干摇身一变的旧军阀政阀财阀。而结果产生一个不牛不马的德奥式的革命政治。这样一回事,我预料有少数青年也会参与其中,但我不愿你加入。我愿你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这种预言,我自信有九分对。因此你在国内不可不早有所准备。

在与教员的书信中,他们甚至讨论过党纲党纪等问题,至于教员以后能写出《论持久战》,也不足为奇了。

电视剧里自然没有表现蔡和森的重要性,反而拍成了他成为毛教员的跟班,倡导者。他俩有相同志趣不假,对未来国家走向有共同的愿景,这些都不为过,只是表现手法,不太尊重历史。

相比毛泽东的父亲,蔡和森最幸福的莫过于有一位供他读书的母亲。他母亲葛健豪(原名葛兰英)曾经是湖南的名门望族,与曾国藩家族、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等都有联姻关系。由于家道中落,又遇上不幸的婚姻,最终提出离婚,带蔡和森和蔡畅(女儿)离开,独自抚养两位孩子成长。

蔡和森受母亲的熏天,酷爱读书,常常在干农活儿时和蔡畅背书,哥哥起头背一句,妹妹接下句,妈妈有时也会参与。他家虽简陋,屋里的书是真多。这也可以看出葛健豪对子女的教育有多注重。

今天我重看这些镜头,忽然想起,我家从姥姥开始,最注重的就是读书问题。无论如何,一个孩子也要读大学出来,不管学校好坏,学历至少得是个大学生。父亲母亲、大姑幺姑、幺叔幺娘,无不对孩子的教育看得紧。

姥姥在时,常说:「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近日才明白,古代人对于读书的执着是对的,一个人的才华、文气、文风与骨气,全在「读书」二字,敢以死相谏的人,莫不是读书养成的「士气」,反而作奸犯科,玩弄朝政的小人,真不爱读书。

教育是国之根本,青年时代的毛教员和蔡和森,受到湖湘学派的熏陶,加上大师的指点,成长飞速。现在想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靠自身努力,确实需要一些机遇,甚至社会的熏陶。

遗憾的是,蔡和森牺牲得太早,他去世后,毛教员曾如此评价:「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失去如此革命战友,毛教员的悲痛之情,无人能体会。蔡和森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他说过的话:「革命就是不免有牺牲的,我们不应该过分为死者悲伤,而应该沿着烈士的道路继续前进。」

图片来源:《恰同学少年》剧照

参考资料:

《蔡和森的牺牲,也许改变了历史进程》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4 月 13 日

勤学苦读

第一次看《恰同学少年》,印象最深的是毛教员嗜书如命。

有一段场景,拍毛教员的鞋子破了,没钱买新的,杨昌济看见,给了他一块钱,告诉他:书要读,鞋要换。他不好意思接过钱,去买鞋,和买鞋的老人聊天,觉得一双布鞋贵了,准备多去几个地方看看,不注意走进了书店,用一块多钱买了本书。

一个人真如此酷爱读书?多年后,我读到《毛教员:人类智慧的遗产》才相信这是真事:

……按照当时农村的习惯,他6岁便成了毛家的劳动力。8岁时被允许到私塾读书,学的是《论语》、《四书》之类,不过早晚还是要下地干活。到了12岁,他从私塾辍学白天独挑大梁到地里劳作,夜晚帮助父亲算账。这种农业劳动生活一直到16岁,整整持续了3年多的时间。按照现在日本的情况,毛教员在中学毕业之前,几乎一直是作为农家子弟生活过来的。但是,他是个非常喜好读书的青年。还是在上私塾的时候,比起学习经书来,他更是喜欢埋头苦读《水浒传》、《隋唐》、《三国》、《西游记》、《精忠传》等书籍。即使他从私塾辍学并专门从事劳动之后,还依然是如饥似渴、广泛阅读他所能找到的一切书籍,一读就是到深夜。

当然,毛教员也不是完人,他也有偏科的情况:

在校期间的毛教员,其学生生活似乎有惊人的个性。他刻苦攻读自己感兴趣的广泛的社会学知识,而对自然科学则敬而远之,尤其讨厌静物写生。有一次图画考试,他只画了个椭圆形,还振振有词地称之为蛋。但这并不可以说他在二十几岁这一求 知欲最强的时期学习不刻苦。据说,这个学校的学生对学习抓得都特别紧,可像他这样顽强的好学精神还是极其突出的。他早晨早早地就起床,洗漱沐浴后便去自修室学习。下课之后,报纸阅览室或图书馆必定会有他的身影。当时,他尤其对国文(作文)、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倾注了更大的精力。特别是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学校的作文展览室栏里,他的文章不时作为优秀作品被张贴出来。

电视剧里,对毛教员的一些地方做了美化处理,比如他明明是偏科的学生,却将他塑造成各项成绩拔尖的优等生。

要知道,毛教员所生活的年代,学习环境非常糟糕,他身边许多纨绔子弟,要夹杂在这些学生中学习,无论是精神,还是毅力,真非一般人所能比拟。

难能可贵的是,他知道求学路上,最重要的是找一位好老师。电视剧开头,毛教员刚从另外一所学校退学,走投无路之际,得知第一师范免费招收学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去,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杨昌济。

片中详细叙述了杨昌济对他的照顾,除了生活,还有饮食起居。面对毛教员的求知若渴,杨昌济单独给他开课。每周六下午,他会到杨昌济家里学习,从而知道老师无论冬冷夏热,起来的第一件事是以冷水沐浴,「一个人的求学之路上,比冷水更难熬,更严酷者不知有多少,若是连一点寒冷都受不了,还谈什么坚韧不拔?」

如果要问我在《恰同学少年》里学到了什么?我想用八个字概括:言传身教,勤学苦读。

图片来源:《恰同学少年》剧照

参考资料:

《毛教员:人类智慧的遗产》【日】·野村浩一 著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3 月 25 日

作文与写作

不觉凌晨两点过,看《恰同学少年》没停住。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电视剧,没记错的话,看了两遍,今晚是第三遍。重温依旧热血,激情,看那个时代充满勃勃生气的少年人,无比艳羡。

电视剧以青年毛教员为背景,讲述了他年轻时求学的历程,重看,莫名喜欢考第一师范的那段。最后评选一二名,孔校长、老师们讨论半天,拿不定主意,杨昌济来还聘书,孔校长请他看这两篇作文,最后他觉得毛教员该得第一,之所以给毛教员,他认为,文采华章,固属难能,教员的文章笔下粗糙,胸中却有丘壑,立意高远,胆识惊人,给他的评语是:非凡大气。

这段使我想起王老师上课时曾说的文采与技艺:

文章千古事,妙手偶得之。妙手,并不是工程师之手,它超乎设计之上,游走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可训练但不可速求,可吸收而不可摹刻。

要写出超乎技巧之外的文字,非常之难,苏轼、李白、杜甫一生写无数诗词,多数人知道的也只是那么几首,很多时候,他们也不是随便能写出来的是好诗词,可见要有高超的笔法,确实需要妙手才能写成。

我以前喜欢那些读起来舒服,零模两可的文章,看多了不免脑子会成浆糊,今天读到《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书里介绍文化与符号,提到文言文的优劣:

……在中国,韵律、诗性联想以及表达简洁并不是为了方便,更是文学目的。中国文人经常乐于为了风格而牺牲精确性,这启发我们在智识之外也要靠直觉去理解他们的作品。

这不免使我想起王老师在课堂上讲的 Writing is fun,有如下 5 点:

1、Writing is fun.首先求精准描述,其次求创造性表达。两者都做不到,至少要大胆去写。大胆尝试写各种文体、写各种场景下使用的文本,用文字去探险,用文字去打头阵,用文字去充当十万精兵。

2、Writing is fun.写自己理解的东西,写自己相信的东西,修辞立其诚,保持内里的诚实,不将写作降格为修辞练习,不做油嘴滑舌的文痞、文丐。不要变成瘦狗拉硬屎,让自己平添诸多苦痛。

3、Writing is fun.就是每天都写,空下来就写,想到就写,在手机上写,在电脑上写,在笔记本、卡片、餐巾纸上去写。日积月累,就成为专属于自己的财富,长在自己身上的本事,风刮不走,雨冲不走。

4、Writing is fun.就是在练习了基本写作技能之后,专注于自己的细分领域,英文叫 niche,nicht 就是山体或大教堂里的「小壁龛」、小神龛,那里供奉的不是大神,而是一个个细分的小神、小圣徒。找到自己的 niche,你可以把学到的写作技巧全都用上,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小圣徒」。

5、Writing is fun.也是一种自动写作,潜意识写作,当你正襟危坐,什么也写不出来的时候,不妨放出思维的野马,让它随着你的指尖在键盘上奔驰。写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这个动作本身。写作的意义,在于不断地重复把「思维之网化成字符之线」这个过程。山鹰如何训练它的翅膀,猎豹如何训练它的四腿,写作者就如何训练自己的文笔。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写作这么难呢?多数人追求文笔,忘了精准表达,追求文采,忘了立意。一篇文章,如果立意高远,表达精准,其实就是一块璞玉,久经雕琢,自然会成为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