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苦读

第一次看《恰同学少年》,印象最深的是毛教员嗜书如命。

有一段场景,拍毛教员的鞋子破了,没钱买新的,杨昌济看见,给了他一块钱,告诉他:书要读,鞋要换。他不好意思接过钱,去买鞋,和买鞋的老人聊天,觉得一双布鞋贵了,准备多去几个地方看看,不注意走进了书店,用一块多钱买了本书。

一个人真如此酷爱读书?多年后,我读到《毛教员:人类智慧的遗产》才相信这是真事:

……按照当时农村的习惯,他6岁便成了毛家的劳动力。8岁时被允许到私塾读书,学的是《论语》、《四书》之类,不过早晚还是要下地干活。到了12岁,他从私塾辍学白天独挑大梁到地里劳作,夜晚帮助父亲算账。这种农业劳动生活一直到16岁,整整持续了3年多的时间。按照现在日本的情况,毛教员在中学毕业之前,几乎一直是作为农家子弟生活过来的。但是,他是个非常喜好读书的青年。还是在上私塾的时候,比起学习经书来,他更是喜欢埋头苦读《水浒传》、《隋唐》、《三国》、《西游记》、《精忠传》等书籍。即使他从私塾辍学并专门从事劳动之后,还依然是如饥似渴、广泛阅读他所能找到的一切书籍,一读就是到深夜。

当然,毛教员也不是完人,他也有偏科的情况:

在校期间的毛教员,其学生生活似乎有惊人的个性。他刻苦攻读自己感兴趣的广泛的社会学知识,而对自然科学则敬而远之,尤其讨厌静物写生。有一次图画考试,他只画了个椭圆形,还振振有词地称之为蛋。但这并不可以说他在二十几岁这一求 知欲最强的时期学习不刻苦。据说,这个学校的学生对学习抓得都特别紧,可像他这样顽强的好学精神还是极其突出的。他早晨早早地就起床,洗漱沐浴后便去自修室学习。下课之后,报纸阅览室或图书馆必定会有他的身影。当时,他尤其对国文(作文)、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倾注了更大的精力。特别是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学校的作文展览室栏里,他的文章不时作为优秀作品被张贴出来。

电视剧里,对毛教员的一些地方做了美化处理,比如他明明是偏科的学生,却将他塑造成各项成绩拔尖的优等生。

要知道,毛教员所生活的年代,学习环境非常糟糕,他身边许多纨绔子弟,要夹杂在这些学生中学习,无论是精神,还是毅力,真非一般人所能比拟。

难能可贵的是,他知道求学路上,最重要的是找一位好老师。电视剧开头,毛教员刚从另外一所学校退学,走投无路之际,得知第一师范免费招收学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去,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杨昌济。

片中详细叙述了杨昌济对他的照顾,除了生活,还有饮食起居。面对毛教员的求知若渴,杨昌济单独给他开课。每周六下午,他会到杨昌济家里学习,从而知道老师无论冬冷夏热,起来的第一件事是以冷水沐浴,「一个人的求学之路上,比冷水更难熬,更严酷者不知有多少,若是连一点寒冷都受不了,还谈什么坚韧不拔?」

如果要问我在《恰同学少年》里学到了什么?我想用八个字概括:言传身教,勤学苦读。

图片来源:《恰同学少年》剧照

参考资料:

《毛教员:人类智慧的遗产》【日】·野村浩一 著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3 月 25 日

作文与写作

不觉凌晨两点过,看《恰同学少年》没停住。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电视剧,没记错的话,看了两遍,今晚是第三遍。重温依旧热血,激情,看那个时代充满勃勃生气的少年人,无比艳羡。

电视剧以青年毛教员为背景,讲述了他年轻时求学的历程,重看,莫名喜欢考第一师范的那段。最后评选一二名,孔校长、老师们讨论半天,拿不定主意,杨昌济来还聘书,孔校长请他看这两篇作文,最后他觉得毛教员该得第一,之所以给毛教员,他认为,文采华章,固属难能,教员的文章笔下粗糙,胸中却有丘壑,立意高远,胆识惊人,给他的评语是:非凡大气。

这段使我想起王老师上课时曾说的文采与技艺:

文章千古事,妙手偶得之。妙手,并不是工程师之手,它超乎设计之上,游走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可训练但不可速求,可吸收而不可摹刻。

要写出超乎技巧之外的文字,非常之难,苏轼、李白、杜甫一生写无数诗词,多数人知道的也只是那么几首,很多时候,他们也不是随便能写出来的是好诗词,可见要有高超的笔法,确实需要妙手才能写成。

我以前喜欢那些读起来舒服,零模两可的文章,看多了不免脑子会成浆糊,今天读到《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书里介绍文化与符号,提到文言文的优劣:

……在中国,韵律、诗性联想以及表达简洁并不是为了方便,更是文学目的。中国文人经常乐于为了风格而牺牲精确性,这启发我们在智识之外也要靠直觉去理解他们的作品。

这不免使我想起王老师在课堂上讲的 Writing is fun,有如下 5 点:

1、Writing is fun.首先求精准描述,其次求创造性表达。两者都做不到,至少要大胆去写。大胆尝试写各种文体、写各种场景下使用的文本,用文字去探险,用文字去打头阵,用文字去充当十万精兵。

2、Writing is fun.写自己理解的东西,写自己相信的东西,修辞立其诚,保持内里的诚实,不将写作降格为修辞练习,不做油嘴滑舌的文痞、文丐。不要变成瘦狗拉硬屎,让自己平添诸多苦痛。

3、Writing is fun.就是每天都写,空下来就写,想到就写,在手机上写,在电脑上写,在笔记本、卡片、餐巾纸上去写。日积月累,就成为专属于自己的财富,长在自己身上的本事,风刮不走,雨冲不走。

4、Writing is fun.就是在练习了基本写作技能之后,专注于自己的细分领域,英文叫 niche,nicht 就是山体或大教堂里的「小壁龛」、小神龛,那里供奉的不是大神,而是一个个细分的小神、小圣徒。找到自己的 niche,你可以把学到的写作技巧全都用上,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小圣徒」。

5、Writing is fun.也是一种自动写作,潜意识写作,当你正襟危坐,什么也写不出来的时候,不妨放出思维的野马,让它随着你的指尖在键盘上奔驰。写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这个动作本身。写作的意义,在于不断地重复把「思维之网化成字符之线」这个过程。山鹰如何训练它的翅膀,猎豹如何训练它的四腿,写作者就如何训练自己的文笔。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写作这么难呢?多数人追求文笔,忘了精准表达,追求文采,忘了立意。一篇文章,如果立意高远,表达精准,其实就是一块璞玉,久经雕琢,自然会成为传世佳作。

最后一天

这是网络招生的最后一天,我从初四上班至今,整整十六天,明天终于能关掉闹钟,休整一天。

一开始我很抵触学校将我临时调到咨询岗位,初六调岗,上午搬完电脑,下午开始咨询,我更后悔了,才发现原来招生高峰期的咨询信息如同潮水,无穷无尽。

我以前做文案,听竞价同事谈数据,没觉得有多少,到咨询岗位亲身体会,才发现数字换算成通话时长与次数,变成无穷无尽的烦恼。

半天下来,任务没完成,人已累瘫,回家倒头睡。正式开始第一天,依旧没完成,我总结经验教训,外加些技巧,摸到门路,往后的每天按时完成。

哪怕如此,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休息,不停说话,回到家已精疲力竭,吃过晚饭,上床休憩,才逐渐恢复精力。这真不是件轻松的活,估计是我从乙方换到甲方做过最累的工作。

身体累还在其次,物质也没有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前期我没有找到工作的意义。

庆幸我遇到了王老师,一天深夜和他畅聊,他告诉我,「c.s.路易斯曾经整夜牙疼,所以心烦意乱,后来他明白了,不是牙疼本身,而是意识到牙疼这件事,让他心烦意乱。解决之道,就是不去想它,不能在实体的痛苦之上再加上意识的痛苦。」

我告诉王老师,自己并不知道工作的意义,毕竟我有私心,叫人来学厨师,获取工资。他回我,我做这件事「让孩子和家长远离颠倒梦想,踏踏实实尽可能追求幸福生活。」

我眼前一亮,确实如此,生活中与网络上接触的人,谈的全是些与自己毫不相干,且无力改变的事,虚假与迷惑的信息太多,反而忘了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靠复利的力量前行的重要性。

我告诉王老师,每天会听到电话那头出现很多生活艰难人的声音,新疆打工的人要不到钱;做清洁工公司扣钱不让走;经济紧张刚毕业的学生……人们的生活很苦,学厨师,希望度过艰难时刻,我能做什么呢?

王老师说,既然命运有所安排,自然有其道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布道家,自己还需要织帐蓬为生。耶稣自己也是木匠,亚伯拉罕,以撒雅各,都要劳动。路得还要捡麦穗养活婆婆……我们凭什么不工作。

我想起经文里的报信人:

……有一天,约伯的儿女正在他们长兄的家里吃饭喝酒, 有报信的来见约伯,说:「牛正耕地,驴在旁边吃草, 示巴人忽然闯来,把牲畜掳去,并用刀杀了仆人;惟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 他还说话的时候,又有人来说:「 神从天上降下火来,将群羊和仆人都烧灭了;惟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 他还说话的时候,又有人来说:「迦勒底人分作三队忽然闯来,把骆驼掳去,并用刀杀了仆人;惟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 他还说话的时候,又有人来说:「你的儿女正在他们长兄的家里吃饭喝酒, 不料,有狂风从旷野刮来,击打房屋的四角,房屋倒塌在少年人身上,他们就都死了;惟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

既然我无法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那做一个报信人吧,倾听他们的烦恼与忧愁。我想到自己还能写字,不妨将他们的事做个记录,也是好的。

往后的每一天,我靠着这样的信念去工作,忙完一天,夜里选一件事记录,如同王老师所言:「你要祝福许多人,也会因为这些人而得到祝福。」

我打完电话,最后几天回电,听到最多的回复是:「我找到工作,有时间再来学。」手机的另一头,人们的拒绝或委婉,或直接,我的内心却充满喜悦。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2 月 19 日

考 证

前两天接到位新疆人的电话,说是替弟弟咨询考厨师证的问题,仔细了解,得知他弟弟原来开餐馆,近年谋到份儿好差事,在铁道部做大锅饭,工作稳定,待遇尚可,苦于没有厨师证,办不了五险一金。

餐饮行业的人特别不喜欢考证,认为没什么用,只要手艺在,去哪儿都吃香。从一方面来说,这确实没错,没有顾客会在乎厨师拿了多少证,说不定酒店的大厨还不一定有街边小吃店的味道好。

可是人生的变数和机遇没有办法预料,一个人永远不知道下次自己会去什么地方。万一有机会去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去一些知名的酒店工作,进去前还是有一定的门槛。这就像公务员考试,一些岗位必须要研究生、博士生才有资格。

考厨师证分理论和实操两部分,难不成?一般来说,初级、中级、高级不难,高级以上,难度会上升。我们学校的学生,中级完全不是问题。出生社会时间长的人,理论是个坎,需要下点功夫。

按照我们学校老师的标准,出校的学生,拿中高级证书完全没有问题,只是限于年龄限制,少数人能考中级(22岁,6年工作经验),高级没有办法。

很多厨师看不起证书,我个人的观察,那些行业里知名的大师,没有证书的少,尤其是行业协会的人,自然是有证书,用来装点门面,也能唬倒一片人。以前写老师的简历,最怕他们没有荣誉与证书,不好包装,只能从所工作过的名企入手。

多数人不明白的是,这个社会是看证书与资历的世界,有清华北大毕业证的学生去面试,和其他大学是同等起跑线吗?

为什么很多人学校要去挂靠一些名牌大学呢?比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等等,有些家长很吃这套,至少冠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也是一种脸上贴金的现象,虽然有些爱慕虚荣,但这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况且不是对学校有过了解的人,也不会知道这些事。

开车有驾驶证,读书有毕业证,教书有教师资格证,能考证的厨师,建议还是要去考,万一有机会进些好单位呢?人生的机遇无法预料。考厨师证,如果国内混不下去,还能以技术移民的方式去国外谋出路,要知道,在美国吃中餐是非常奢侈的事,一般是在非常重大的节日和纪念日才能去一次中餐馆。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2 月 22 日

不读书

早上,张老师打着电话走进办公室,半小时后,挂断电话。她喘口气,喝口水,对同事说,娃儿闹脾气,不来学校了。原来今早要来学校报名的孩子和家人拌嘴,气得在家摔碗,母亲怎么劝,甚至提出给他一千块钱也没办法。

教育这行是真辛苦,孩子喜欢的,家长未必支持,家长同意,孩子未必愿意,双方同意,亲戚朋友如果横插一嘴,又会鸡飞蛋打,时不时还要调节家庭纷争,用同事们的话说,「只要没来学校,会有无数变数。」

职业教育不比其他教育行业,K12 能和孩子考大学挂钩,艺体能包装「低分考大学」,少儿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职业教育呢?只能告诉孩子,好好学技术,掌握一技之长,拿技能证书,改变命运。再要说厉害点,只能讲国家政策,中考五比五的比例,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云云。

多数家长是不明白或不理解这条路,其实也难怪,我国的教育制度的设计,更多还是偏向读书考大学,忽略技能学习的宣传。这两年稍微有些好转,但力度还是不足。

我所接触的学生,多数不喜欢读书,至于为什么,他们也不清楚,反正看见字会犯晕,我时不时会劝他们好好读书,熬过这些年,会好很多,没有人听劝,偶尔遇见投缘的,会推荐些书,但我知道,这只是一厢情愿。

后来我反思,问自己,如果一个陌生人在我十五六岁时走过来,告诉我要好好读书,会听吗?我的答案也是否定的。人是不听话的动物,年轻时总觉得前路光明,等岁月蹉跎,后悔已晚。

进一步说,读书这事儿是被动的,不如游戏、电影能主动接受,别说孩子,成年人有几人读书?以前家里人给我牵姻缘,我半开玩笑地说,另一半要找读书的。他们问来问去也找不到。

古人说「财主读书,瘪三看戏,古时,穷人家的孩子是没书读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把演员叫做戏子,而不是艺术家,那是因为,喜欢看戏子的人是不喜欢看书的。」

「读书太奢侈了,我们常说囊萤、映雪的典故,似乎是说读书要克服物质的条件,其实不然。寒窑里的人本来可以去看皮影戏,也可以像阿Q 一样在破庙里想着吴妈二睡去。读书是最不自然的一件事。所以,中国历代王朝都为这件事设置了极重的奖赏。」

社会结构设置也是为不读书人设置的,毕竟社会也不允许那么多人有空闲时间读书。

我始终觉得,一个孩子能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哪怕他所学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知识,至少他曾经拥有过更为富裕的「财主」生活。

写到这里,估计你已经忘了那闹别扭的娃儿。张老师上午劝了家长,下午哄了孩子,母子达成共识,明天到校报名,期待明天事情不会再有反转。

参考资料:好中文第六期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2 月 18 日

贫 困

今天学校来了位家长,带了六姊妹,为的是给家里第二位姊妹报名学西点。强调六姊妹并无他意,和接下来要说的事也没关系,这只是一句简单的介绍。

家里六姊妹,经济自然不富裕,我们都没想过会有人报名,没想家里的老二已经在外打工半年,存够钱,爸妈只需要补贴些钱,她就能上学。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美国,或许没有什么稀奇,毕竟许多学生读大学已经开始半工半读,然而在我国,却是件令人敬佩的事,不是真喜欢这行的人,做不出来这样的事。

这件事让我想起前两天的两通电话,他们都是学生,初中毕业,在厂里打工,等存够钱再来报名。我和其中一位同学聊过,他说自己现在广东,一个月差不多能拿一万多块钱,只是学不到什么技术,才决定趁年轻,多学点技术,等存够钱,夏天再回来。

相比多数只需要闷头读书的学生,能有如此志气,已经很厉害了。

很早前,我在学校也采访过一位学生,和他聊天,总在谈怎么赚钱。我问他是不是缺钱。他说,是,来学校的学费是自己赚的,但是生活费还需要自己想办法。庆幸老师知道这事,安排他去学校食堂帮厨,缓解了生活上的问题。他之所以还要赚钱,无非是找点生活补贴。

我深知赚钱的不容易,每次遇到这样的学生,心中充满敬佩,只是囊肿羞涩,帮不上忙。

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区县,家里富裕的少。每年寒假,教务处的领导和老师,会去家访,他们回来说,许多学生的家太难走,比如巫山、巫溪、奉节这些地方,群山环绕,蜿蜒盘旋,第一次开车去的老师,没有不开吐的。

我们学校的学生,他们在初高中老师眼里,或许是不读书,不服管的一群学生,但我见多了,慢慢明白,多数学生的家人并不在家,一年回来一次,照顾他们的是爷爷奶奶,还有就是离异的家庭也不少。生活在如此环境,能好好读书的,少之又少。

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对他一生真的很重要,看看《红楼梦》里的香菱,如果没进大观园,无论怎样也成不了「诗魔」。

只希望这个社会对经济困难的孩子们好一些,让他们的爸妈不用远走,也能找到心满意足的工作。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2 月 17 日

经 历

通电话的次数多,会有一些类似的情况,比如找我们学校的家长,从事或正在餐饮行业,非常支持孩子报读。

今天遇到九锅一堂工作的家长打电话咨询。我第一次知道这家店的名字,还是他们投放的电梯广告,黄色的底板印有硕大的「能喝汤的酸菜鱼」字样,下面是一排小字:选用农夫山泉矿泉水煮鱼。

那段时间,每天进广告,会洗一次脑,边洗边想:酸菜鱼的汤难道不能喝?这种定位的意义是什么?在遍地林立的火锅、小面店,要开辟出一种特色的餐饮模式很难,许多店一会儿吹「三斤耗儿鱼」,隔段时间又吹「鹅肠长长长长」,甚至连一盘毛肚儿也要拿来喊两嗓子,现在开始走怀旧路线,门店必须像 80 年代的风格,店的名字也要新奇有趣。不得不说,在重庆,能坚持三年不倒的餐饮店,除了那些苍蝇馆子,大店是很少的。

九锅一堂的广告出来,我没做调查,自觉没什么人去吃,没想到过了一年又一年,我的工作换来换去,它的连锁店越开越多。最后我进了新东方,九锅一堂的人事经理时不时到我校参加招聘活动、校企共建班、企业签约仪式,我校的学生也时不时安排去企业参观。

今天咨询的家长在巴南区的分店工作,据说学校开学半个月后分流,按照 5:5 的政策,成绩不好的需要找学校。学校每年送九锅一堂工作的学生多,他们看在眼里,成了最好的宣传口碑,自然会想到我们。家长说,虽然时不时有些学生不如人意,但总体而言是过关的。

多数时候,一个人做餐饮,除了技术好,加上点职业素养,再通晓些人事,不会混得太差。

餐馆有起有落,生意有好有坏,一位厨师所有的经历,会成为人生抹不去的财富。毕竟,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家,厨师越老越吃香。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2 月 16 日

学厨师很简单吗?

打接电话次数多,听到不少人对厨师的技术不屑,比如一般人会觉得学重庆小面是件很简单的事。我会问他,市面上数种辣椒,知道用哪种吗?花椒的品种又该如何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人们最大的误区是将一种谋生的手艺理解为家庭菜,通俗来说是赚钱和不赚钱的区别。

最无语的是,不少人受短视频蛊惑,自认为网络上免费的视频会学到技术,动不动拿「你们新东方网上不是有教学视频,我照着学就行」,「某某机构连克数、品种讲得一清二楚,不需要学了。」

这些人不明白,网上视频经过剪辑,省略了许多重要的信息,拍摄中,重要的操作步骤,烹饪老师明确告知此处不能入境。至于某些烹饪大师研发的菜品,保密要求只会更严。

当然,一些家常菜如:麻婆豆腐、回锅肉之类的不存在这些问题。别看菜品简单,要做出好味道是很复杂的。

我记得 20 年疫情刚开始,学校各项教学工作没法开展,学生没办法到校,我和摄影老师去学校直播,老师做了两次麻婆豆腐,一次面向学生,一次是政府部门组织的免费烹饪班。针对学生,多数人已经入门,实际操作比理论详细,针对免费烹饪班,理论要多于实际演示。不同人群,教学方法不一样,网络视频能做到这点吗?更别说有老师亲自在旁指导,效果更不一样。

很多人觉得烹饪简单,或许是多数人没有见过一道菜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更不知道一些菜前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复杂的菜,花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也是有可能的。

无论菜多难做,在厨师看来,只要不遇到慈禧太后这种想从豆芽里吃到肉的刁钻食客,都是件幸事。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2 月 14 日

人生三友之律师

今天接到位家长的电话,说是开学不能带孩子来学校报名了。我问为什么,这才知道她是清洁工,在北碚上班,计划过完年领完工资就走。谁知道公司不放人,还克扣了九千多块钱的工资不给。我听到很惊讶,劳动法已经推行多年,怎么还有这种事?

九千多块钱在部分人眼里或许不是个小数目,大多数人还是很在意这笔钱。我给她出主意,说,这种事可以找律师帮忙解决,或者直接去劳动局进行劳动仲裁。她说,自己没什么文化,如果找律师,要钱。我说,如果没记错,国家规定,律师在一年里有两三次帮人免费打官司的义务,今年才二月份,你多去跑跑,指不定有律师会帮忙。最后告诉她,不用担心孩子的学费问题,学校能贷款,分期付,无利息。最后闲聊几句,挂断电话。

西方有句谚语:「一个人这辈子要有三个朋友:牧师、医生和律师。」生活在医疗、教育昂贵,法律法规模糊的土地,更是需要这样的朋友。我一月份得过场大病,去诊所开药打针,前后花了五六百,还没医好。后来回老家,到幺叔那里看病,才有所好转。

至于教育,问题自然也有,其中最严重的是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我每次下区县,站在校门口,会不自觉想起这事儿。

庆幸的是,现目前唯一没有遇到法律纠纷,出生社会,偶尔吃点亏就算了,也不计较,但越看新闻,越不明白法律到底是站在哪一边。我心中唯有靠着几条经文的律法指引我前行: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2 月 13 日

我的十年朋友圈观察

十年前的四月十九日,微信朋友圈诞生,九月二十七日,我发了人生中第一条微信朋友圈,那天夜里,我抄完《春江花月夜》。如果不发这条信息,别说十年前,睡一觉起来,我连昨天做的事也会忘光。

微信里的朋友圈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十年时间,我已经从三言两语的文字,变成长文创作者。这是无法预知的变化。

我的朋友圈看去,十年时间,绝大多数人的朋友圈变成了转发、广告的宣传阵地,按照一万小时定律计算,多数人在朋友圈里已「躺平」,也就是说,这是一万小时的流水线作业。只有少数人在展现生活,极少数在发表意见,传递思考。

我基本上每天会发朋友圈,早些年写不出精准的文字,心里有话,表达不出,只能写些云山雾绕的文字。这是我的问题吗?后来看张小龙对朋友圈的设计才明白,写字的门槛很高,拍照低,朋友圈特意降低创作门槛,只要会拍照就能发朋友圈。正是如此,越是喜欢用手机拍照的人,离文字表达的能力越远。至于转发文章,复制微信公众号里的内容,更是让许多人彻底「躺平」。

我无意批评如此使用朋友圈的人,写字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我写字,有一个原因是生活所迫,以前从事文案工作,几乎天天在修改与写字间轮转。曾经我也喜欢转发别人的文章,后来发现,转发并不会提高创作力,我靠写字为生,任何降低文字表达的行为会让我警惕。

至今为止,我所混迹的平台,多数还是以文字创作为主,我的手机里可以没有任何图片、视频类的 app,但绝不能没有用文字表达的产品。

从我个人的观察看,十年朋友圈,多数人已经彻底放弃文字表达,沦为转发和晒图的机器,张小龙很成功的让人们放弃思考,逐渐成为情绪大过理性的物种。

庆幸唐朝没有朋友圈,否则我真的无法读到《春江花月夜》。我也很幸运,还在不停向难以企及的好中文攀登。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4 月 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