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的背后

我到大竹听过次数最多的中学名字,不是县城里顶尖的大竹中学,而是大竹四中。当地人习惯称四中为:东柳中学,东柳是大竹县下辖的一个乡,由于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东柳中学广纳英才,后来获批,改为:大竹四中。去年中考,四中成绩超过竹中,一跃成为最有名的初中。

要说与竹中的区别,其实有很多,最主要的或许是行政级别,除此之外,四中和竹中最重要的不同是:只有初中,没有高中。或许这是它能超越竹中的一个原因:用心一也。紧抓初中教学质量,不需要分散精力做其他维护,可见学校和人一样,只要专精,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四中很大,学生很多,传闻学校操场无法容纳所有的学生,做操需要分年级,第一节下课初一,第二节课初二,第三节初三,庆幸没有高中,否则高中生估计要排到下午做操,到了夏天,站久了,非晒脱一层皮不可。

学生多,最直观的是看班级,四中每个年级均在 20 个班以上,不过我更喜欢一位家长的版本。

去年冬,我从庙坝打顺风车回大竹,有位家长的女儿在四中读初一,闲谈中,她说自己的女儿睡觉恼火,一张铺,两个人睡。我听了很惊讶,这怎么能睡着。学校的床有多小,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都知道,平躺下刚好,要翻身,得小心翼翼。家长说,没办法,学校的床铺不够,女儿喜欢,非要去,哪怕和人挤一挤,也要去读。我问家长,舍得?她说,舍不得也不行,苦的话,只苦这几年,读出来就好了,本来女儿在家娇惯,吃点苦也好,大不了她放假回家,多弄点好吃的。

相比县城的其他中学,四中地处较偏,我偶尔路过,会看见家长提着保温盒站在校门外,眼巴巴望向学校里面,孩子放学,递给他们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等他们吃完,再接过来,拿回家洗。这情景,总让我想起小时候,母亲也是站在校门外,拿着饭盒等我。

不过我家里对教育这事儿有遗传,到了我幺舅,更恐怖了,家住自贡,妹妹考上成都七中,每周来回几百公里接送,最后一年冲刺,直接在外租房陪读。

到大竹久了,我听过无数关于四中的传闻,校领导的版本,老师的版本,学生的版本,更多的,还是家长们口中的版本。

四中的背后,也是整个家庭对孩子殷切的期盼。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3 月 07 日

如何读好《红楼梦》

我有位朋友,自从推荐看《红楼梦》,会在曹公的笔下入梦。这不禁使我想起读第一遍时的情景。

从读书开始,我便听说过四大名著,《红楼梦》更是在许多文学家的眼里排第一。

听的次数太多,不免好奇,心里有过无数次读的念头,但想起书里写的全是女儿家情情爱爱的事,兴趣骤减。

我中学年代喜欢武侠、修仙、玄幻一类的小说,再次也要是青春类的言情书。

到大学,我觉得自己要提升些品味,不免读些《西方哲学史》《悲剧的诞生》之类的书,这些书偏哲学,读来头大,完全是一头雾水钻进去,出来之后脑子一团浆糊。

不知道是不是大二还是大三,闲极无聊,我在网上下载了 txt 版本的《红楼梦》,放进诺基亚 6120C 手机,迷迷糊糊地读,读完一回后悔,一个头两个大,完全看不进去。

我这人有个习惯,一本书,无论能否读懂,硬着头皮,哪怕是胡乱翻,也要翻完。

重庆的夏天炎热,我每天赤身躺在床上,拿着手机一页页看《红楼梦》,看一会儿,睡一会,睡醒之后又看,反反复复。

第一遍看完,除了记得香菱学诗有点意思,书里其他的人物,故事全忘光了。我继续投身武侠、仙侠、玄幻的世界。

出生社会,我开始买书,发现市面关于《红楼梦》的版本真是多,买完一套又一套。买完书,不能做摆设,要看。

每一年,我会拆一套《红楼梦》,恰好我在这时又上了好中文课,听王老师讲红楼,分析书里的语言,才明白《红楼梦》里的语言与我们不同:

「现代汉语是一个相当年轻的语言,这个新语言不断利用欧洲古代和现代的概念和比喻来丰富自己。古汉语是一门充满诗意的、模糊的、缺少公认定义的语言,而现代汉语则是一种具有明确定义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媒介。它能传达技术知识,也能探讨最深邃的哲学思想。这种情况是漫长翻译工作的结晶。」

现代汉语不断拉丁化,在向更加逻辑严密,准确的方向前行。古汉语充满诗意,用来表达精准的事物便显得捉襟见肘。

《红楼梦》的语言体系与现代人使用的语言不同,读来不免有些吃力。好处是,古汉语是非常公平的语言,「最大的优势就是独立于各种方言而存在,不存在北京胡同串子更占便宜,吴侬软语之乡吃亏上当的现象。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照样是一代文豪。搁现在,他需要先学会如何区分『你丫』和『我丫』,口语有一个大毛病,过于直接,过于单一,面对中国人崎岖蜿蜒的思想错综复杂的关系时,立即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弄清楚语言问题,《红楼梦》读来犯困则是件很正常的事。我个人的经验是,《红楼梦》读一遍远远不够,至少五遍,上不封顶。

我告诉朋友,读《红楼梦》睡着是件幸福的事,在曹公的笔下入梦,强过百万倍郭敬明。

参考资料:好中文第六期

中文何处去?

中文分古文和现代中文。古文已经没什么人用了,大多数人使用的还是现代中文。现代中文何处去?我想,离死也不远了吧。

我待过很多平台,很多限制看不懂了。前段时间知识星球上写《走向共和》,写一次删一次,什么原因,没有告知。为了测试,我去即刻发,不但没事,好几篇还给加精,到底是什么问题,不得而知。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豆瓣,以前写文章,写完立刻显示,现在稍微涉及一些敏感词汇,立马进入审核阶段,再放出来,到底是审核什么内容,没有具体说明。

文章尚且如此,视频平台更严了,视频号、抖音、快手、B 站,更是重重难关,重重难过,我印象最深的是 B 站,抄经视频,我发了两百多个,突然有天,没有任何预兆,一口气全部封掉,我去投诉,问为什么封我,他们说我是传播宗教。行,我去平台搜抄经的视频,恍然大悟,原来佛经能抄,《圣经》不能抄。

至于一些让你发,不让人看的技术手段,就不说了。很多事,不写字,不做视频的人无法察觉。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古文,因为它有韵律,优美,有诗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公平性。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照样是一代文豪,写出来的文章并没有地方性语言。如果放在现在,你要先区分「你吖」和「我丫」之间的区别。

现代中文是一门年轻的语言,问题在于,它无法解决中国人复杂崎岖的思想,不能委婉地表达意思。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古人学文,要读《诗经》,当表达内心的感受,会用里面的花草表达内心想法。大家相互能理解揣摩。现代中文没有,最好的办法是写的简洁、明白、清晰、准确,多数人接受的中文教育,首先是学习那些很有诗意的文章和小说,这不对,最重要的是先学会写清楚,有一定的逻辑,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

现代中文的问题是:管太多,爱造词。造的词比马列翻译局还多,若不加以解释,不明白意思。电冰箱、电视机、自行车也是造词,为什么会生动形象呢?那是前辈们花了苦功夫,逐字逐句翻译过来的。

著名学者雷立柏认为:「现代汉语是一个相当年轻的语言,这个新语言不断利用欧洲古代和现代的概念和比喻来丰富自己。古汉语是一门充满诗意的、模糊的、缺少公认定义的语言,而现代汉语则是一种具有明确定义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媒介。它能传达技术知识,也能探讨最深邃的哲学思想。这种情况是漫长翻译工作的结晶。」可谓定论。

如何才能学好中文,最快速的方法是:精通一门外语,最好是会翻译。鲁迅留学日本,懂日文和德文;张爱玲能用英语写小说:林语堂的《吾国与民》是用英文写的……用西方的语言灌注中文,才能重新激活语言。要学好中文,还要明白,中文很难学,要下苦功夫才有所成。

中文是一门很活的语言,永远堵不住。我相信它会以另外的方式流传。《教父》的导演科波拉很喜欢《红楼梦》,他曾在接受 GQ 杂志专访的时候,解释为什么喜欢读《红楼梦》,他说:「中国人花了很多时间为许多事物取了诗意的名字。比如我俩见面,不能在普通的地方见,要在迎宾楼上见。我们分手,也不能普普通通就分手,要到长亭去告别。如果我跟你在长亭外告别,那么你永远会记得我们这次的告别。」

希望现代中文也会有自己的大观园,在那里,有一群诗意浪漫的人,将它重新激活。

参考资料:

好中文第六期课件

《教父》的导演科波拉为什么在读《红楼梦》

读不懂的书

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其实并不是,我的读书生涯,有很长的时间是在和读不懂的书作斗争。

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起初,要学识字,一个字一个字累积,从字到词,句,段,最后通过阅读文章,逐渐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我读不懂的书很多,古人的经史子集,很多读不懂。前天夜里临睡前,来了兴致,从书堆里找出《说文解字》,准备读几页,翻开第一页,读不懂。睡一觉,早起查资料才明白,要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说文解字通论》作基础才能读明白。没有古文基础,很难读懂。

古文读不懂,小说我也不一定能读懂,最近读完《双城记》,看译者介绍,说是反映法国大革命的书,透过一个侧面,凸显革命。我读完两卷,确实无法从书中明白故事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联。第三卷实在是读不进去,只好草草翻页了事。

国外名著读不懂,有很多原因,西方国家的宗教观我不了解,历史背景我不知道,人情世故隔着层薄膜,说到底,还是自己对世界另一头的事知之甚少。我在阅读《帝国的崛起 : 从普鲁士到德意志 》也遇到类似情况,作者用详尽的资料书写普鲁士与德意志,面对密集的人民、地名、条约、历史事件,我读来一头雾水。

《双城记》是本名著,我读不进去,按照以前的脾性,哪怕强迫,硬塞也要读完。现在我不这么想了,一本书读不进去,勉强读,也是种折磨。高中时读《红楼梦》,翻完两页直犯困,后去读武侠小说,才重振精神。等大学重新翻阅,读到香菱学诗,才渐入佳境。现在,《红楼梦》是我每年会翻一翻的书。

一本书读不进去,或许真的是我与书没有缘分,对于知识的积累不够,无法体会其中的内在含义。

我的阅读生涯还犯过一个错:过于的贪多求全,追求阅读数量,忘记阅读的质量。许多书不能读完就扔,要反复读,随人生年龄与阅历,重新翻阅,才能找到乐趣所在。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我读过很多遍的书,我对故事的理解,最大的差异在于读过《圣经》与没读过,我从书里获得救赎,甚至在人生道路上,希望变成一名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人。我常在夜里想起那位与鲨鱼搏斗的老人,在睡梦中梦见非洲沙漠那头金色的狮子。

我不会放弃读那些读不懂的书,正是它们,让我知道,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有多重要。正是它们,让我明白,人生中还有许多要去补充的知识点,也正是它们,让我不断走出阅读的舒适区,探索阅读的边界。对我来说,读那些读不懂的书,无非是给自己多增加一点时间成本,多花点精力去探索,我认为这是值得的。

敲完司马迁写的《史记》

史记书桌

《史记》是本巨作,我很想读,每次打开,看见古文,又会犯怵。

去年夏天,好中文第六期开课,王老师说,学中文,从敲《史记》开始。为什么敲?他说,电脑敲和手抄效果相同,是古典学习法,学好中文,要下苦功。听完课,我当天晚上打开电脑,踏上敲《史记》的道路。

我抄的《史记》版本分上下两册,王老师建议先敲下册,再敲上册,表卷不敲。第一天,我敲完一千多字,才知道泥潭深陷。

手抄和电脑敲《史记》有区别,手抄是依葫芦画瓢,哪怕不认识字,也能唬弄写过去。电脑不行,我用拼音输入法,要不停找字。古文是单个字的意思,白话文是词意,用拼音输入法,单个字输入很费劲儿,偶尔遇到生僻字,要不停翻页,耗费很多时间。遇到不会读的字,还要打开字典,查字,再敲。我敲《史记》遇到最困难的一卷是《西南夷列传》,生僻字太多,几乎是靠查字典熬过来的。

庆幸输入法有记忆功能,经过前期磕绊,后期熟悉用字规律,速度也有所提升,敲的同时,我还掌握到一种特别的方法。

前期对古文不熟,我看一个字,敲一个字。熟悉后,我先看一句话才开始敲,别看这细微变化,它相当一种背诵。我以前读不懂古文,通过短暂记忆,逐渐熟络。敲到第二本书,再读《史记》,已没什么障碍。原来用古人方法学古文,才算真正的学习,这是苦功,没办法偷懒。

敲完下卷,进入上卷,时间也从下半年,进入上半年。上半年是繁忙期,不停出差,一路奔波,我背着电脑走哪儿敲哪儿,候车室、酒店、餐厅、大巴车……只要有一节课的时间,我会赶紧从包里摸出电脑敲,前期敲一节课时间,约能敲一千二百字,到后期,能敲约一千五百字,每次也不贪多,敲三至五页收工。

很多次,我不停看进度条,发现爬行速度还不如一只蜗牛,放弃的念头不停冒出,转念又想,司马迁当年替李陵申辩,遭遇大祸,郁结愤闷,为舒缓心情,发愤在竹简上写《史记》,他将自己的经历记录在《太史公自序》里,感叹身体受到损伤,过错太大,转念又想,自己所读的书,又有谁不是在冤屈中写成:「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比太史公,我还有什么抱怨。从此,如果生活和工作遇到不顺意的事,我会找个时间,打开电脑,疯狂敲击键盘,尝试舒缓心中郁结之气。

我很喜欢记录,敲《史记》,每次打开软件录视频,再传到网上,时不时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敲。我的回答很简短,或严肃,或正经,或玩笑。一开始敲,主要是学中文,到后面是感受太史公的艰难困苦,心中有种无法言说的体会。

以前我总觉得,《史记》好难读,古文不易懂。等我敲完整本书,明白自己已越过一座高山,站在山巅,眼前已是一片青草地。

关于人物的事实

参与者:所有团体、个人

1、以几部大戏的开场戏为例。

2、选择场景中的一个主要人物

3、认真浏览课文,根据以下内容写出我们对该人物的了解。(a) X人物对她/他自己的评价和(b) 其他人物对X人物的评价

4、要具体。把文中给你的证据写下来。我们是在寻求剧作家给我们的事实,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观点或对人物“可能是什么样子”的猜测。


正  文

以欧·亨利《最后一片树叶》为例

苏对琼西的评价

1、苏并不富有;

2、她很热爱艺术;

3、她住在加利福利亚;

4、她得了肺炎;

5、她是位坚强的女孩;

6、她对精神上的需求大于物质;

7、她想去那不勒斯湾写生;

8、贝尔曼先生是位伟大的艺术家。

医生对琼西的评价

1、活不久了;

2、脑子有问题;

3、应该好好享受生活

4、有五成希望活下来;

5、度过了一段危险的时光

琼西对自己的评价

1、我快要死了;

2、我肯定没办法去那不勒斯写生;

3、我很想画画;

4、如果树叶掉光我就会死去;

5、最后一片树叶为什么还不掉下去;

6、原来是贝尔曼先生救了我。

写一本书。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4 月 20 日。

有感《元宵节叹香菱》

昨夜元宵,夜读王老师所写《元宵节叹香菱》,感慨良久。

去年十二月,我开始重读《红楼梦》,断断续续,睡前读一章。前几日刚读完香菱学诗一节,仿佛无论读多少遍,促使我读完整本《红楼梦》的原因,只能是香菱的命运。

香菱的命运是孤苦的,童年在元宵节被人拐走,之后被卖被抢,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居住在大观园内,薛宝钗叫她进园,她很开心,这开心不为别的,只因有机会学写诗

香菱在大观园学诗是书里极为浪漫诗意的情节,书里的评价是「呆」,不眠不休,以至于忘我。

学诗需要老师,薛宝钗推荐了林黛玉,香菱在她的教导下学习,尝试写了三首,写完第二首,林黛玉看完评价,书里有如此描述: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

香菱写诗有无天赋,我不知道,她的「呆」劲儿,我很喜欢。一个人能有如此恒心与毅力,做什么事不能成功呢?我喜欢的作家村上春树提及写小说,也有如此感触:

小说这东西,多少有些文才的人或许一生中都能轻而易举地写出一两部来。与此同时,聪明人大概很难从写小说这种劳作中找到期待的益处,估计他们写出一两部小说就会恍然大悟:「啊哈,原来如此,就是这么一回事呀。」就此转变心思,琢磨着与其如此,还不如去干别的行当效益更高。

文学创作这事儿,确实需要一些「呆」劲儿,要下苦功,走险路,哪怕如此,也不能保证一定成功。

我总觉得,一个人要想拥有诗意的世界,最应该向香菱学习,她的「呆」,胜过大观园内无数金钗。

只希望这世界像香菱般「呆」的人多一些,如她般命运的人少一些。

即时写作,即时诗词(四)

参与者:个人(4-6分钟)

练习12和13中描述的工作对于任何作家来说,同样可以作为热身。只需翻阅一本字典、一本杂志或一本小说,随意地在单词上登陆,然后写下你的回答。一如既往,不要计划,不要停顿,只管写。到最后,你会有20-25个短语的清单。选择五个你最满意的。玩弄它们的顺序,创作一首诗。试着一周内每天都这样做:五天,五首诗。这对你的一周有什么启示?它对你的想法有什么启示?它对你的写作方式有什么影响?


正 文

短语清单:

小山:名字,大山,远山,山色,湖光,黛眉,山丘,绿树,鲜花,柳色, 恶搞,调皮,习惯,网名,自己,忙碌,跑步,读书,看电影,偏执,学习,猫咪,家务,工作

选择词语:

湖光,猫咪,调皮,恶搞,山丘

《恶搞》

湖光

猫咪,调皮

山丘

猫咪,调皮

湖光山丘

猫咪,调皮

恶搞,恶搞,恶搞

猫咪调皮

感想:

今天特意用自己的网名写诗,想知道通过自己的名字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想到小山,自然会有大山,远山,山丘,绿树等,古人喜欢写山,还有「残阳还傍远山低」、「小山重叠金明灭」等诗句。古人写山,能有万千种写法,我也准备试一试。

山的联想过渡到我自己,延伸出后面猫咪、工作、读书、跑步、偏执等和自己相关的词语。我在这些词语中,故意选了五组毫不搭调的词,想试试能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

看着这五个词,我忽然想到了日本俳句大师小林一茶,一幅猫咪在湖水,山丘间跑来跑去,调皮可爱的画面直接映入了我的脑海。通过排列组合,自然成了今天的诗。

取名字的时候,我有些犯难,如果取猫咪,过于直白,不好玩儿,这首诗本来就是我恶搞出来的,不过是借了猫咪的身影,自己躲在一旁。想来还是用《恶搞》为名更有意思。

词是胡乱联想,诗是随意恶搞,要成为真正的诗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哩!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3 月 02 日。

我最难忘的一首诗

诗很难读,也不好读。记得去年读《江城》,何伟在书里写,为什么我们要读诗。他告诉同学们,一位英国的诗人在千年前给爱人写了一首诗,到了现在,我们跨过时光岁月,跨过种族界限,直到现在,我们在遥远的国度,还会为一首诗而感动。

一首诗,从前年穿越而来,要体会一个人当时的心境,是件很困难的事。我读诗,很多时候囫囵吞枣,很多诗过于含蓄,无法领会诗人的心境,自觉惭愧。

诗人到底要说些什么呢?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有一集他在节目里花很长时间讲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我中学课本中的一首诗,以前老师甚至要求我们背过。这首诗在我看来,平平无奇,无非是一首抚今追昔的诗。

梁文道讲这首诗时说,体会这首诗,要知道这首诗的时间。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他看过唐朝繁盛时期,经过动荡的安史之乱,最后进入唐朝衰退时期。

写这首诗,他已垂垂老矣,重新回到岐王的住所,看见了旧人,那时曾经风头鼎盛的人物,退去了昔日风采,借用物是人非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他知道,自己再也看不见曾经的盛世,而许多未完成的事,终究要完不成了。

杜甫在生命的青年时期,遇到了曾经风头正盛的人。多年以后,他们再度重逢,这时各自如同落花,在世间飘零。两个人这一见面,有什么话要说呢?又需要说什么呢?言语在此时是多么的无力,只能互道珍重。

梁文道说,这首的好在于,杜甫有千言万语,却没有写出来,因为历代写王朝兴衰的诗太多太多,然而它们写得太过直白,而杜甫的这一首它藏得最深,不露丝毫痕迹。

写完这首诗没多久,杜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22 日。

【好中文】吹热风,听冷雨,不归路

一转眼,好中文第六期结束,王老师做最后一课的预告,我才发现时间过好快,仿佛夏天的余热还未消散,本学期已进入尾声。

第六期开课前,我呼朋唤友,邀请身边人加入好中文,有人参加,有人徘徊,有人观望……现在看来,参加这学期的人是有福的。

从第一期到第六期,一路走来,王老师的课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明白什么叫:深不可测。王老师不仅有海洋般的微笑,还有渊博的学问,听他讲课,如沐春风。

每一期,好中文的课都不同,第六期与前五期最大的不同,莫过于从西方文学进入到中国古典文学。读书至今,我一直在想办法学古文,却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古文学不好,真的是不够努力?工作多年,我发现身边很多人也读不明白古文,多数人会舍近求远,读翻译过的白话文。如果白话文好,何必学古文呢?可见古文的学习方法有问题。

在古代,语言与文字是两种体系,弄懂古文,要找到学习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抄经典。王老师选了两本书,一本《古文观止》,一本《史记》,任选一本抄。我选了《史记》。

抄书听起来是非常笨的学习方法,其实这是进步最快的方法,连苏东坡也抄过,我不抄,行吗?上课至今,我已经抄了五百三十七页《史记》(11月14日止),从一开始认字艰难,畏惧古文,到现在明白大致意思,全靠这种笨办法。老话还是有道理,「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没有什么学习方法比得上抄写。

如果要我选择本期感受最深的课,非摄影课莫属。王老师以普利策摄影奖作为课件,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多数摄影课不同,王老师不讲构图色彩,也不讨论如何选相机,他注重照片的实质问题,人性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这些才是摄影的终极意义。

人性无法琢磨,更无规律可循,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摄影师拍美好的画面,也拍摄令人不适的图片,试问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恶的深渊,又怎么明白善的美好?更何况,多了解点恶,也能为无法预测的事做些心里准备,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指不定何时会重演一遍。人是健忘的,但照片会唤醒记忆。

我上完摄影课,获得启发,买了相机,开始走上街头,记录身边的人与事。一段时间的拍摄,我也逐渐明白,那些拿着相机不顾一切靠近死亡的人,他们是报信人,镜头里所记录的内容,如同一封封信件,传给未来,作为见证。

王老师除了是好中文课的老师,还有一个身份:编剧。每学期,他会讲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东方的曹雪芹。东西两位大家的魅力,至今无人能敌,但要真正读明白、弄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王老师去过莎士比亚的故乡留学,曾经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漫步,也在全国各地漫游,知道各地的风俗习惯,更明白「中国幅员辽阔,一个地方的生存经验,到了另一个地方往往并不适用。」无论东西,只要有莎翁与曹雪芹的陪伴,一个人就不会迷失。

最后,我要回到好中文的预备课,谈谈写作。「法国人说,写作就是跟文字谈一场恋爱。司马迁说,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个是有人爱,一个是干大事。」要学写作,在好中文的课堂,可以同时拥有这两项。

现在,我有了西方的源头,找到了东方的活水,今年我还回到故乡,吹到了夏天的热风,听到了冬日的冷雨,走进了儿时的电影院。我马上要打开放映机,找个绝佳的位置坐下,重温每一期好中文写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