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ct Standards: Declaration of Walker_Comment::start_lvl() should be compatible with Walker::start_lvl(&$output) in /home/wangxiaofeng/wangxiaofeng.me/wp-includes/comment-template.php on line 0

Strict Standards: Declaration of Walker_Comment::end_lvl() should be compatible with Walker::end_lvl(&$output) in /home/wangxiaofeng/wangxiaofeng.me/wp-includes/comment-template.php on line 0

Strict Standards: Declaration of Walker_Comment::start_el() should be compatible with Walker::start_el(&$output) in /home/wangxiaofeng/wangxiaofeng.me/wp-includes/comment-template.php on line 0

Strict Standards: Declaration of Walker_Comment::end_el() should be compatible with Walker::end_el(&$output) in /home/wangxiaofeng/wangxiaofeng.me/wp-includes/comment-template.php on line 0

Strict Standards: call_user_func_array()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a valid callback, non-static method GoogleSitemapGeneratorLoader::Enable() should not be called statically in /home/wangxiaofeng/wangxiaofeng.me/wp-includes/plugin.php on line 339
» 读书

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带三个表 @ 2014-08-29 1:59:58 分类: 杂谈


我不是一个读过很多书的人,原因是我读书很慢,两百页的书可能要看一周。回想起过去读书的经历,小时候在农村,别说书,连有字的东西都很少见到,直到上初中之后,才有机会读书。当时家里穷,书店里很多书看得见买不起,省下的钱差不多都买复习题了。不过,我家附近的公园里有一个公共阅览室,里面有几十种杂志可以借阅,周末会花上一天时间去阅览室看杂志。上高中后,我经常去景山公园西城区少年宫图书馆,图书馆不大,藏书大都是文史哲一类的通俗读物。我花了两个假期泡在图书馆,闲书杂书看了不少。但跟当时的北京孩子比,可能只是他们阅读量的四分之一。

真正让我有机会大量阅读的是上大学,图书馆里的书可以随便看,杂七杂八看起没完。当时五四大街书店书摊云集,各种合法非法书籍到处都是,尤其是那时候掀起了新一轮启蒙思潮,出版了很多现在根本无法出的书。我把饭票钱省下来,每次去都不会空手回来。

到大学二年级,发现书虽然看了不少,但是越看越糊涂,完全没消化,也消化不了,感觉自己的三观正处于破碎阶段,说通俗一点就是脑子看乱了。记得当时跟同学通信,我在信中探讨一个什么破问题的时候竟然写了16页纸。同学吓得赶紧骑车来找我,问我出什么事儿了(肯定觉得我疯了)。我怀疑了一晚的人生之后,决定不看书了,先前看的那些书(主要是学术思想类书籍)对我来说简直是太高深了,甚至有些书今天看起来都还有些吃力,更何况当初呢。一个饿了三天的人,你突然给他一堆吃的,极容易吃出问题。我那次放弃读书之后,直到十多年后,才正式开始重新读书。中间这十年,我看过的书不超过20本吧。

让我重新对读书产生兴趣的是,长时间不读书,才知道自己究竟缺少哪方面的知识储备,再看起书,就有针对性了,不像以前那么盲目地拿起什么都想看。

那是我去贵刊工作之后,第一次开会,我发现同事们手里都拿着一本奇奇怪怪的书,一看书名都是很深刻的那种。明明是在开会,怎么还要看书呢?用现在的话讲一个个都挺装的。不过单位的选题会也跟聊天差不多,从来不那么正式,所以有人开个小差,假装自己很有学问可以点缀一下这本杂志倡导的内部的文化氛围。

但是这种文化氛围对我影响很大,你瞧瞧人家看的都是什么,那书深刻的都能让你不寒而栗。我想,该好好读书了。回想起当初读书,老想从高深的书中寻找明白的道理,现在应该看点通俗的东西。我大学学法律,没正经学,所以先从法律开始,比如论人权论平等论自由论民主之类的读物。

多年不读书,把自己的脑子清空,书中没整明白的道理,慢慢在生活中感悟出来了。再次捡起书,知道自己想看什么了——弥补大脑中缺失的某个领域的知识。这时候,已经有了互联网。当时的互联网上的内容,和书本上的内容比较接近,没那么碎片化。但是我始终没有培养起屏幕阅读的习惯,甚至,我曾经把网页上的文字打印出来,在纸上才能看下去。90后的孩子们跟我正好相反吧。

后来,读书成了我放松、缓解紧张焦虑的方式,把一本书读进去,可以暂时抛开很多烦恼。现在到处都是浮躁,与其被卷入到这种挣扎中,不如把门关上,闭目养神或是找本闲书看看。读书也越来越随意,越来越休闲。不管是枯燥的学术书,还是通俗的畅销书,从里面找乐子成了我阅读的一大乐趣。

这几年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尽量不看五十岁以下中国人写的书。当然,这不是一个绝对的规则,只是在面对这个范围之内的书,尽量慎重选择。一来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作者,估计我也从他的书里面吸收不到太多有益的东西,二来是这个时间段中国人的价值观都出了问题,很多书写得不着调,何必在这类书里面浪费生命呢。三来是谢绝看畅销书。

我一般不会去看他人推荐的书,这可能跟我当年写乐评的经历有关。一般单元类作品评介(如针对一本书一张唱片一部电影一场戏的评论),或多或少带着作者主观的局限,未必符合他人口感。我读书的习惯是,在看某一本书的时候,发现自己对另一个领域里的知识了解的不多,便会去找这个领域里的书。比如我看一本摇滚歌星的传记,看着看着就会对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心理变化产生兴趣,然后就会找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看看;看着看着就会发现,心理因素的形成跟大脑成熟过程有很大关系,然后就会去找跟大脑有关的书看;看着看着就会觉得大脑这个复杂的东西把人变成各种各样思维的动物,然后就会对人的进化产生兴趣,去找一些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书看;看着看着就觉得人性的形成和国家的形态有很大关系,然后就会去找一些关于人性或者国民性的书看看;看着看着就会发现国民性是从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然后就会从史书上去准找答案;看着看着就会发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根源了,然后去找一些西方历史方面的书看,看着看着发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挺有道理,为什么在古代中国就没有形成这种普世价值观呢?然后又会去翻一些古代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书……这一翻不要紧,发现过去的伦理道德的缺陷全都体现在今天的网络评论上了……

其实,随便看一本书,都会让我发现书与书之间的链接,之后阅读的延展方向也不确定,反正链接是无数层的,可以随时“点击”下去。我看的书里面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只有不断分叉的路口,有兴趣看下去,是自己眼里看到了风景,这根本没法跟人分享。

我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人询问如何读书、读什么书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如果你喜欢读书,肯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直接会去找你想读的书了,现在多方便找书啊。凡有此疑问者,其实是想吃麦当劳了。

读书对现在很多人来说已经变成一种很奢侈的行为,因为读书不会让你立竿见影成为什么或者得到什么,它只是让你的精神世界享受沐浴,愿不愿意去感受这个都是很个人的事儿。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人的心灵世界里大概没有太多精神的东西——大都活在解决最基本的生存层面上。即使今天,人们仍然在解决生存问题——更高级的物质生存问题,至于精神层面嘛,看看大片选秀微博微信,已足够。读书反而成了一种很不划算的时间成本支出,它换来的精神世界又会让你在现实中顷刻间被击碎——因为你在跟人交流时很可能因为使用的词汇不同而显得落伍,这会让你感到深深的自卑。

13 个黑猩猩响应 “读书” 作为黑猩猩,我要说两句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