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考本科证

去年二月,我决定重考本科证,问班主任姚老师,她说,可以继续读,不过以前的专业撤销,一些科目不能考,要拿本科证,需要考另外的科目相抵,才能凑满学分。说完,姚老师发来专业科目表,我核对完,发现只剩两科没考,有一科是我最头疼的《计算机网络原理》,涉及算数,我考不过,按照等比计算,这一科与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务员制度》相抵,接下来还有一科,任选一门,由于报考时间冲突,我选了《中国行政史》。

去年我决定要拿本科证,主要的想法是:拿证等于加工资。我工作所在的学校有规定,升一个级别,每月能多拿几百块钱。我仔细盘算,报考费一科四十,两科八十,再买两本书,考过拿证,无论如何也是纯赚的生意。

冲着每月多拿几百块钱的动力,我在网上买书,复习,报考,四月中旬早上六点左右坐公交转轻轨回北碚,参加考试。

很多年没参加自考,重回考场,监考变得越发严格,以前还能偷偷摸摸带手机进考场,现在要逐个盘查,不允许所有的电子设备带进考场。从上午九点,到下午四点半,每两个小时,我会和手机进行隔离。

考完出来,我没什么信心,临考前看的复习资料,没有一道题蒙对,一些 app 上的历年考题也不对。

五月查成绩,全挂。如果按照我以前的性格,肯定不考了,但想到每月能多拿几百块钱,心里又燃起斗志,决定十月再考,我偏不信过不了。

到十月,我工作太忙,忘记报考,错过考试机会,只有等来年四月再考。

今年上半年,我工作更忙,不过报考时间还是有,三月缴费,四月考,等到中旬,我出差回重庆,发现自己还没翻过书,只好突击复习。我在网上找自考软件,做真题和以前考过的题,后来找到一个小程序,把这几年出的题看了下,进考场发现出的题全是我看过的。

考完出来,我又花一个小时把那小程序的题看了几套,去考《中国行政史》,发现里面的题还是我看过的,但是时间不够,没记住,尤其是名词解释,各个朝代的行政制度,那是真复杂,一本书全是考点。如果我半夜不睡觉,熬一熬,或许还能记住,但年纪大了,过两点不睡不行。

和去年相比,这次考试,除了每个月多拿几百块钱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我还明白一些道理,这是王老师在好中文课上讲的一件事:

特斯拉的总裁伊隆·马斯克有个观点,最好的入门书就是大学教材。为了造出火箭,他看了很多本大学火箭和航天专业的教材。

为什么大学教这么有用?那是因为大学教材有以下特点:

明确的受众

循序渐进的学习曲线

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

这就是马斯克成功的原因之一,永远不要怀疑大学教材的普适性。

除此之外,马斯克还喜欢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这是基于物理学所产生的思考,在马斯克看来,所有的原则不能违背物理原则,否则就是不成立的,他曾经在公共场合分享他的思考方法:

第一步:识别和定义你当前的假设。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我有一个小时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会花55分钟思考问题,5分钟思考解决方案。」

第二步:将问题分解为基本原则。

我们都知道特斯拉的电池很好,不过以前电池组很贵,马斯克用第一原则思考问题,「电池的物质成分是什么?材料成分的股票市场价值是多少?」

它有钴、镍、铝、碳、一些用于分离的聚合物和一个密封罐。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解,然后说,「如果我们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这些东西,每样东西的价格是多少?」

这就像每千瓦时80美元。你只需要想出聪明的办法,把这些材料结合到电池单元的形状中,就可以得到比任何人都要便宜得多的电池。

第三步:从头开始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马斯克的思考方法,除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外,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些目标去思考问题,获得解决方案。我考试的目的是拿证,书自然是密集的知识点,广而全,方便考官出题,涉及专业的知识,肯定需要买其他的书,拿《中国行政史》来说,里面每个朝代的官员阶级,都可以出一本书,我喜欢的历史学教授赖瑞和,曾经写过三本唐朝的官员制度。这些对于研究唐朝官员文化,非常有用,不过对于我来说,主要目的是拿证,要更深入研究,那是另外一件事。我读书这么多年,才会区分读书的目的性,算是非常后知后觉。

现在我只剩一科。我重新核对报考科目,发现除了《中国行政史》,还能考《中国文化概论》,随便考过一科,就能拿满学分。这次我决定上双保险,多花点时间复习,能过一科就毕业,我还真不信了。

释义:

第一性原理:又称为第一原理(英语:First principle),哲学与逻辑名词,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第一原理相当于是在数学中的公理。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在物理学中,第一性原理,或称从头算,指从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出发,不外加假设与经验拟合的推导与计算。例如利用薛定谔方程在一些近似方法下解电子结构,但不从实验数据得到拟合参数的从头计算法。

参考资料:好中文第七期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