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的人物

回到你在第四章中的角色和故事构思。你写了一个开场白,它至少包含了两个角色。考虑我们到目前为止所做的关于开场白及其功能的一切。重写这个场景,记住以下几点。

1、从(a)人物对自己的评价和(b)其他人物对自己的评价中,我们了解到什么?

2、人物的处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3、剧中的世界是如何展现的?

4、潜台词如何处理,没有说、半说、暗示、暗示的内容透露了多少?

5、这个场景在观众心中唤起了什么问题(自觉或不自觉)?


正  文

A:你妈妈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B:是吗?她那时一定很开心吧。

A:不,我们刚分手。

B:分手?为什么呀?你不是很爱她的?

A:我是很爱她,只是……当时我给不起她所要的幸福

B:难道她的幸福不就是和你在一起?

A:是,但是我想给她更多,给她买一个大房子,让她每天不用为生活奔波,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B:可是,你难道没发现,她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已经很快乐吗?

A:我知道,可是……

B:可是什么?

A:我只是喜欢她过得比我好。

B:我告诉你,其实妈妈离开你之后,一点也不快乐。

A:你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呢?

一对情侣来了,男的在给女的拍照,打乱了对话。

说明:

这段对话来自于以前的编剧故事,我曾经写过两个,全部是以父亲的角色写给女儿的,这次我转换了思路,从一对曾经很相爱的恋人,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在一起,多年后,女人的女儿回来,遇到男人,带她来到母亲最喜欢的地方。

简单来说,以前的两个故事是完美的一家人,戏剧性的冲突不强,这次的故事有更多的发展,男女之间恋爱,求而不得的故事,远比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有张力。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7 月 29 日。

外 外

外婆

我妈前两天拍了段视频,画面里,一只飞蛾贴在老家门角,没多久,它扑进夜色消失了。她说,「这是我妈回来了。」我心想,看来外外又走错了屋。

我家和外外家紧邻,一前一后,小时候,读书放学,我常从她家穿过。很早前,外外家的地是土路,凹凸不平,每次从她家经过,会穿过长长的弄堂,走到底,左手边是柴房,右手边是灶屋。外外时常在灶屋忙碌,家里人喜欢吃她蒸的烧白,熏的香肠,我喜欢吃她煨的红苕。

我没见过外外蒸烧白,反而每年会看她制作香肠。在没有全自动绞肉机的年代,外外使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她家有条长凳,腿部有个手摇式的搅粉机。机器原本用来搅胡椒粉,经过改良,用来绞肉。

春节前外外最忙,她会在农贸市场精挑细选上等的猪肉,剁成条状,回家放木盆,撒调料,配比只有她知道,做完这一切,开始搅匀。

搅匀是制作香肠最痛苦的程序,调料里放有花椒、辣椒,赤手伸进去,火辣辣的疼。每次我准备伸手,外外会打手。多数人搅拌会戴手套,外外不戴,她怕塑胶制品不合格,影响肉质,宁愿忍受疼痛,也要保证香肠干净、卫生。

一切完毕,开始灌香肠。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外外绑好猪肠,我会抢着疯狂转摇杆,几分钟后,手臂酸痛,逐渐失去耐心,外外笑着叫我休息,她不急不缓地摇,很轻松。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边摇边说,不能猛摇,力要均匀。我似懂非懂,直到爱上跑步,才明白她话里的含义。

摇杆手酸,还能做什么呢?外外说,来帮我扎针。她拿出根细针,边灌香肠边扎。这活儿简单,我接过针,开始扎。「为什么要扎针?」我问外外。「放气,以免香肠裂开。哎,山山,不要扎这么密,要有间隙。」灌香肠还真有讲究。

香肠灌好,进入最后一道工序:熏香肠。外外会在灶屋横搭根竹竿挂香肠,用砖砌炉子,塞进松树枝,点火,薰烤。此时最难熬,要确保松树枝不冒火,烟不熄灭,外外常拿把扇子,坐杌子上看火,偶尔轻轻扇火,太累了会点头似地打瞌睡。

忙完,春节已至,全家老少会围坐在四方桌前吃年夜饭。

一年又一年,冬去春来,日子仿佛永远在循环,仿佛外外永远会准备年夜饭,直到她变成一只飞蛾,朝着明亮的光飞去。这一切,戛然而止。

注释:

外外:外婆

自行车和故事

利用以上所有的研究,写下以自行车和年轻人为中心的故事。如果您无法确定细节,或者没有提出结局,请不要担心。试着去寻找主要的冲突,并将自行车作为中心。有的会很有分量,有的可能只有几行。


正  文

每次我看见一辆自行车从我身边过去,不禁会想起一个模糊的身影,他不停追风,似乎希望能破风前行。

那些年我很孤独,心里像是没有任何的波澜,如果一个空空的洞,总需要一些事情被填满。如果你的家里始终只有一个人,会明白我内心的孤单。

还好,生命里出现了另外一个人,我的哥哥,至少他要我这么叫他。他的出现,让我的生命里有了另外一种快乐,那是由:轮子,钢丝,车链子,脚踏板,响铃,橡皮,油漆,坐垫……组成的机器,他说,这是自行车。

这辆自行车的出现,使我有了许多的好奇。哥哥说,他曾经骑着它,靠两个轮子,去过遥远的西方世界,据说他是从西藏的路一直穿行,沿着成吉思汗西征的路不断向西,他指着自己黝黑的皮肤,不断强调阳光多么刺眼。一路上遇到多大的风沙,自行车掉链子时推着他们在茫茫的沙漠向前。阳光般的微笑出现在他面孔,那是如此的自信,骄傲,仿佛人生中有许多波澜壮阔的事情在他血液里流淌。

他喜欢旅行,印象里他像是一个背包客,每次回家,见过我一面,收拾好物品,开始骑着那辆自行车奔向遥远的地方。而他每次回来,注定会和父亲母亲打闹一场。

我喜欢听哥哥讲他沿途旅行的故事,尤其是他一个人独自上路。他说,英国时遇到一位小偷,偷掉了他的车座,他只能推着自行车去一家二手市场找一个合适的车座。每次说起这事儿,他不免嘲讽一番英国人,在他的眼里,没有莎士比亚的优雅与绅士,英国也成为一个比乡村好点儿的城镇。

思考:

写这个故事,脑子里忽然想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小说,脑子不停向前,思绪胡乱,已经不知道故事应该往什么地方发展,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以我为观察视角,哥哥骑自行车流浪,和父母不停发生争执的故事。他每次回来,会给我讲稀奇古怪的见闻,但在爸妈眼里,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处旅游,始终不如有个安分的事业好。可这是哥哥想要的吗?我不知道。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4 月 12 日。

自行车的问题

写下自行车可能出问题的清单。 


正 文

问题清单:

1、自行车链子掉了

2、车胎爆了

3、铃铛生锈

4、座椅掉了

5、刹车失灵

6、车的铐脚弹簧松动

7、车把手方向是歪的

8、警告灯毁坏

……

思考:

提到自行车的问题,想到的第一个词自然是:掉链子。这个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每次关键的事情出了问题,脑子里会不自觉崩出来这个词。

我骑自行车,最怕链子掉了,记得有一次从村里骑自行车回家,由于掉链子的问题,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后来我慢慢明白,在这个问题花了很多的时间,一生遇到的次数也没有超过五根手指,这种完全能忽略不计的错误,或者说人力不可控制的错误,其实真的不需要去花精力关注。

除了掉链子,自然还有车胎问题,和链子不同的是,车胎爆了,还能骑行,不过是费力罢了。为此,当共享单车推出时,我曾经看过它们的车胎,平台为了防止补胎,特意将车轮做成实心,不需要打气,哪怕是钉子扎破,也不会影响车胎的正常使用。我不不清楚是不是论坛的原因,导致每次骑共享单车,会非常费力。

我骑自行车有个很不好的习惯,不太喜欢握刹车,小时候手掌小,刹车和车把手的距离太宽,完全无法握住,长大了,发现设计师似乎没有考虑过人的手掌舒适感。为此,我遇到紧急事件,会经常性跨下自行车,用脚去刹车。

自行车带给我很多快乐,我很少骑一个完好无损的赛车,它们要么车把手有问题,要么警告灯毁坏,又或是脚踏板缺一块,而童年很希望有一辆拉风的赛车,它外形炫酷,能根据路况调节档位,骑行非常省力。只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等我长大后,有能力购买一辆赛车,却没有买车的新鲜感。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4 月 11 日。

写作是……

参与者:所有小组,个人(1分钟)

尽量多写一些短语,每个短语都以「写作是……」开头。


正  文

从去年抄经开始,我每天在写作,积累了一年的素材,今年开始释放到微信公众号上。

看过去的文章,慢慢发现,我的写作是私密写作,是对自己的思考与反省,而大众化的写作,需要一个对象,我还没有形成一种自我意识去和人沟通,对话的写作方式。

自我写作是不是不好呢?并不是,它是一种内心的声音,有些文章适合放出来,有些不适合。写作毕竟是一种遮掩的艺术,不能全部掏心掏肺地写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会用隐喻,用委婉的方式去和人沟通。

很早前我不明白这一道理,觉得写作是我行我素,想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为此往往会伤害到人。这些写作如果隐藏起来,多年后放出来,或许没有问题,可当下放出来,是件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毕竟文章放到公共空间,这时会不属于自己,每个人对一篇文章的看法不一,会产生很严重的分歧。

我每天看去年的文章,通过不停写作,发现在总有话要说,总有要写的事,不过要到更大的舞台,还需要接受一些特定的训练,比如讲故事的技巧,如何妥帖地写一些劝勉人的话,婉拒别人的邀约等等。

从私密写作到更大的舞台,我需要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对象。

如果要问我写作是什么,我只能说,它是一种记录,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思考方式,是和内心的对话,是通往自由之路的大门……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4 月 02 日。

独角戏

参与者:所有小组,个人(10-15分钟)所有小组,个人(10-15分钟)

1、根据以下类别,写出20-25个字的清单。

1)十一「物」(动物的、植物的、矿物的;自然的或人为的;没有人)。

2)六种颜色。

3)五种感觉或情绪。

2、现在重新写出清单,按字母顺序(只以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为指导,即先写出所有的A词,然后再写出所有的B词,等等)将类别混在一起。

3、就某一特定主题或相当重要的东西,如「战争」写一篇演讲稿。有两条规则:你的特定主题不能提到名字,而且列表中的单词必须绝对按照这个顺序全部出现。第一个出现的必须是「蚂蚁」,最后一个是「动物园」。

4、再次,建议不要计划,只要发动起来,让文字来引导你。这些关键词是脊梁,而你使用的其他词语则是它们之间的桥梁。如果看起来没有「逻辑上的意义」,不要担心--事实上,如果看起来完全不合逻辑,离经叛道,如果能让你发笑,那就更好了。

5、试着用同样的词表来探讨其他主题:教育、艾滋病、忠诚、内疚、信任等。千万不要在写作中提到这个词,让这个词帮助你找到你的形象和表达方式。

6、在使用相同的列表进行上述所有练习后,思考不同主题的施加如何刺激新的、新的想象的创造。


正 文

单词清单:

,狗,壁虎,喇叭花,煤炭,石油,天然气,杯子,咖啡,手机,电脑,红色,白色,蓝色,紫色,橙色,绿色,愤怒,开心,愉悦,轻松,焦虑

重写清单:

壁虎,杯子,白色,橙色,狗,电脑,愤怒,红色,焦虑,咖啡,开心,喇叭花,蓝色,绿色,猫,煤炭,轻松,石油,手机,天然气,愉悦,紫色

关于忠诚的主题。

一只壁虎从墙上掉下来,落在桌子上的杯子里。它沿着白色的内壁向外爬,脚刚碰到橙色的桌子,趴在地上的听到了响动,睁开眼,望了望。它的眼睛起初看向电脑,随后目光落在杯子附近,壁虎转动眼睛,发现了狗,狗爷看见了它,愤怒地咆哮了两声,向壁虎冲过来。

壁虎看见了狗嘴里红色的舌头,一阵慌乱,焦虑地向前跑,钻进了放咖啡的盒子里。狗看着盒子不停咆哮,壁虎躲在盒子里,为自己逃过一劫而开心。

天渐渐暗了,夜色慢慢降下来,狗子累了,躺在地上呼呼大睡。壁虎悄悄地从盒子里钻出来,爬到高处,它看见了阳台里的喇叭花,阳光下,蓝色的花朵有些的光芒。它顺着墙壁爬过去,希望从绿色的藤蔓那里过去,钻进喇叭花里睡一觉。

壁虎沿着墙壁爬,一只猫看见了,跳起来,伸出爪子一拍,壁虎掉进了煤炭里。猫不停翻腾,壁虎沿着缝往里钻,轻松地躲过了它的袭击。壁虎钻到了箱子底,发现底部黏糊糊的,它闻了闻,原来自己踩到了石油。壁虎赶紧往上爬,脚踩到了一块光滑的屏幕,原来这是一部手机,有微光从屏幕里出来,里面有一个关于天然气如何而来的教程。壁虎痴迷地看着屏幕里不停滚动的视频,已经被里面动态的画面吸引住了。

他坐在手机屏幕面前,用手不停翻动画面,忽然,翻到了一朵紫色的喇叭花,抬了抬头,看见高出那朵蓝色的喇叭花。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沉迷其中。

壁虎从屏幕制造的虚拟影像中清醒,重新开始旅行,这一次它的目标是阳台上的那些喇叭花。它要逃离危险,从幻影里走出来,钻到喇叭花里做一个甜蜜的梦。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3 月 30 日。

情节和对话

参与者:所有小组(15-20分钟)所有小组(15-20分钟)

1、分成四五人一组的小组。

2、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家庭”。

3、决定每个人是家庭中的哪个成员。

4、“一家人”在一起做一些普通的事情。你可以选择一些家务事(在家里看电视),但想想所有的。

其他的可能性:在公园里野餐,观看狂欢节游行等。

5、你要创建一个由冻结的“情节时刻”组成的进程,以展示一个故事。这些将采取静止图像的形式—就像一系列的快照。这个故事是关于冲突是如何产生并最终解决的。避免陷入身体上的冲突,而专注于心理上发生的事情。

6其顺序如下:

1)家庭从事其活动。

2)有一个冲突,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

3)试图解决冲突

4)冲突最终得到解决。

7、与全组分享结果。

8、重放其中一个序列。这一次,当每个凝固的时刻被显示出来时,想象每个角色的头顶上都有一个空白的“语言泡泡”。

9、现在,听众提出语音气泡中的内容。

10、对所有的序列重复这个过程。

11、每个“家庭”小组现在要写出剧本。使用“演说泡泡”练习中的建议,但要允许故事的发展。填补主要情节事件之间的空白。


正 文

1、微信群里,一家人在为新疆棉花的事情讨论。

2、幺舅在新疆工作,支持新疆棉花,要抵制所有棉花

3、我决定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如果产品不好,说什么也是白搭。

4、我妈在群里发图片,不停干扰对话。

5、二姨爹出来叫我们安静,说一天为这些事争吵不值得。

6、吵来吵去,最后群封了。

对话:

幺舅在群里不停发新疆棉花的事。

我:我只穿皮马棉。

幺舅:你就不能支持国货?

我:我支持,也要找一个理由,毕竟三聚氰胺的事我还没有忘记。

幺舅:那是过去时了,你要看看当下。劝你有机会去新疆走走,看看。

趁此时间,我去查了下事情的经过,知道原来是劳工问题,才会有此事。

我:原来是劳工问题

幺舅:你现在才知道,反应太慢了。

我:不会英语,在等翻译。

二姨爹:你们又开始争吵了,一天没事做了?

我:我的工作有一部分是说服别人,不然别人也不会买我的创意。

幺舅又发大美新疆的视频链接。

我:国人是健忘的,过几天该买还得买。

幺舅:你什么时候去美国?记得戴口罩。

我妈此时在群里发她旅游的图片,干扰对话。

我:正在学英语,努力积累财富,有了五百万就移民。

幺舅:外面的月亮是要圆些?

我:那国内月亮洒的月光,也照不到我身上啊。

幺舅:你就是个咬卵犟。

我:我只是说说我的看法。

这段话发出去,出现一个感叹号,提示群禁言,对话中断。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3 月 29 日

三人行

瓜儿是我的老友,初中认识,高中熟识,距离和他上次见面,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时间了。小莫今天打电话给我,说约着见过面。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的新鲜事,不知是人到而立之年,还是胆子肥了,总之,他终于肯和我见面了。

为什么说终于,自然是以前我老说他不作为,成天东想西想,不去踏实地做些事。一个人说多了,反而反感,一来二去,哪怕知道我是真心实意,也会有些生疏。

我上次和他见面,还是在他的婚礼上,一转眼,他已有了千金(女儿),近些年身体有些微恙,需要好好调理。

接完电话,我从床上起来,开始洗漱,等一切完毕,他已到了我住所门口。他进屋,给家里人汇报情况,给我满屋的书录了一个视频发过去。小莫和我俩约好在三峡广场碰面,闲聊几句,我和瓜儿下楼,慢悠悠往目的地走。

路上我和他闲聊,谈了他的病,他说,慢性病,调理得当,活几十年没什么问题,「每两个月复查一次,拿一大包药,天天吃。」到底是什么原因得的病,我不清楚,反正不是 007,也不是 996。或许一个人不该太闲,老人常说,闲着闲着,没事儿生病。

我发现他还是很喜欢聊社会性的话题,比如:口罩的形式主义,中美和谈的必要性等等。对于不对,我不清楚,反正脑子没有经过绿色网络的净化,还算不错。每当他聊这些话题,我会不由得想起《人生七年》里的 Neil,他的人生前四十八年在迷茫中度过,到了后面,当了英国的议员,逐渐有了好转。如果瓜儿生活在英国,或许有机会去做个议员,可在现阶段没有博士毕业文凭,他能做的事,实在是太少了。

到了三峡广场,小莫还在路上,行至鲍师傅,依旧有人排队。我想到小莫会带小瑜儿出门,决定去排队买点吃的,顺便自己也尝尝这家店的糕点为什么将近两年时间还会有这么多人排队去吃。做这事我忽然发现自己的心变得柔软,按照我以往的性格,肯定不会顾及小莫带着孩子这事儿,也不会去思考要买点儿零食哄哄他。

重庆这几天在降温,出门时飘着零星的雨,风很猛,买完糕点,见到小莫一大家子,我们决定去新开业的金沙天街一馆转悠。

进了商场,明亮的灯光,身体开始回暖,我们不买东西,随意闲逛。我去过二馆,对比之下,一馆所卖的物品,和教育相关,玩具、零食、幼儿教育等,从幼儿到高中,完全囊括,无怪乎亲子市场火爆。

小莫近日有了第二个孩子,现在满心思想着赚钱。瓜儿似乎决定永久性地呆在小镇,不考虑其他。我依旧过着我行我素的生活。人生很奇妙,一切仿佛没有变化,但在生活的逼迫下,要往前走。

以前我总觉得小莫是我们中走得最远的人,甚至和他商量过去外面的城市看一看,今年他为了赚二娃的奶粉钱,已经在谋划。大环境不好,如果再往外面走,开始全新的生活,是好是坏,无人知道,小莫说「准备孤注一掷,赌一赌。」我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现阶段似乎稳扎稳打要好得多。可如何稳扎稳打,没有商量出个结果。

瓜儿到现在也没有个目标,以前我总说他贪生怕死,瞻前顾后,现在我已经不说了,我知道,一个人用言语教育没什么用,如果找不到目标,最好的方式或许是找个有成长空间的事去做一做,谁也不清楚未来会怎样,至少有事做会好过游手好闲一辈子。

小莫和瓜儿现在对我未来的寻求很是担心,我不说找,也没说不找,毕竟像我这么龟毛,浑身带刺儿的人,要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太少了。我自然知道装作糊涂过一辈子,可往往到了一定程度,自己会很讨厌如此过活。我就喜欢自在点,舒服点,没有人没关系,我还有求知欲,还有无穷无尽的精神世界去追寻,还有星辰大海等我去遨游。再不行,等以后小瑜儿长大点,我将自己所学所知教给他也行。我带他读好书,求真知,健体魄。

午饭我决定请他们到近年很火的网红串串店吃,瓜儿不能喝酒,少了一个人,兴致去了三分之一,我和小莫边吃边聊,再后来聊到家庭问题,他和家人为去哪里的事有些意见。瓜儿和我不知道如何帮腔,毕竟外出打工是大事,马上二娃又要出生,小莫现在出去,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我听他妈的意思,似乎远方的那位亲戚对人并不好。

饭后下起了大雨,我们到重百超市转悠,小莫一家去看了看电器,我这才发现市面上卖的冰箱全是双开门,一个个做得硕大无比;燃气灶还带吸烟装置,能不跑油烟。回想百年前人们的生活,再看看如今,说不幸福,那是没有对比。

回家的路上,瓜儿和小莫一家人去轻轨站回家,我打着伞返回,中午喝了酒,风一吹,脑子疼起来,人反而清醒,隐隐地找到了如何给小莫解围的方法。等他明天酒醒,再和他讨论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3 月 21 日。

消失的「二中」

我的老家在镇上,学校有所中学,坐落在一条名为「大水巷」的巷子里。巷子尽头有口水井,往右拐,便能看见二中的大门。

二中不仅是我的母校,我姥姥、妈妈、表哥、表姐、我、表弟、表妹……全部在二中读书,它虽是镇里的中学,教学质量却能在全县排第三,校长的行政级别与县里的中学齐平。我读书那年,一个学生能考进二中是件很自豪的事。

我家距二中很近,学校的铃声伴我起床,陪我入睡。它还是我的游乐场,儿时放学,我常跑二中玩。

早些年,学校外有排楼房,前面是正街,为方便人进出,楼房有条小路,直接连接老师和女生宿舍,往前走,有扇大门,门前有条斜坡,左手边是家印刷厂,右手边是学校操场。

斜坡很陡,读小学,我在这条路上学会了滑旱冰,凭一股气,在朋友的一阵怂恿,我穿着旱冰鞋从坡道俯冲,心惊胆战。这次之后,破了胆,脚上的溜冰鞋带我穿过镇的每一个角落。

二中的操场破烂,一条臭水沟包裹在外围,再由煤炭渣子铺满,内圈球场与篮球场共用,外圈是跑道。踢足球的学生经常将球踢进臭水沟。白天操场是运动场,到了夜里是约架的地方。许多学生打群架,喜欢约在操场,我曾经凑热闹,参加过一次,后来这场架没打起来,学校领导赶来,大家一哄而散。

操场还是许多人挨球踢的地方,时不时有路过的女生挨球,我也曾挨过一位高年级同学一脚球,当时很生气,如果不是身边的同学劝住,打一架是免不了的。

操场正中是国旗台,台面小,刚好够三四个升旗手站立。旗台两边长满参天大树,一边是供老师学生休息的水泥桌凳,另一边是乒乓球台。儿时的我经常跑到树下玩,有层台阶是厚石块堆砌,我会用手指扣住石缝往上爬上,以证明自己很勇敢。

小升初,我进了二中,从此开始苦读。二中的名气在外,吸纳了不少成绩好的学生,我读书那年,班里乌泱泱挤满人,只留两排过道进出。那些年没有空调,夏天风扇在头顶旋转,冬天窗户关不上,真不知道我是怎么从燥热的夏季和冰冷冬季度过三年初中时光。

二中的老师严厉,认真负责,教我的班主任姓章,出了名的爱拖堂。上午第二节课后,如果下雨,课间操会取消,有将近二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章老师常「霸占」时间,将四十五分钟的上课时间变成六十五分钟,最后一年,她和体育老师沟通,将所有的体育课变成英语课。至今我也不明白,她如何与体育老师达成的协议。

读到初二,有谣言流出,说二中要搬迁。母亲告诉我,县城正在修新学校,有位老板斥资五百万,要挖空一座山修学校,提出的要求是二中老师必须去任教。事情没有证实,很长一段时间被当作谣言,同学们也不相信,直到高中部开始搬迁,谣言得到证实。

高中搬完,开始轮到初中,学校担心家长闹事,一年搬一个年级,初三教完的老师直接到新学校带初一,章老师教完我们,也调往一中教书。

这次回老家,我发现几乎没人喊二中,反而叫它「屏锦中学」。大水巷已经重新修建,巷子里的瓦片房全部拆光,成为老师们的停车场,学校的校门、操场、宿舍、食堂……全部重新修过。

我来到校门口,准备走进去逛校园,有保安阻拦,禁止进入。这时我才明白,曾经那所与人方便的二中消失了,不会再有孩子将它当作游乐场。现在它包裹严密,与世隔绝,连同我所有的回忆也一起尘封。

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日

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三岁看到小,七岁看到老。在我家,一个人最重要的岁数不以三和七作为判断,而是以十来作为依据。

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日是十岁。印象中,前九年的生日很简单,这一天我会得到,母亲给的一张十元的人民币作为零花钱,放学回家后,还会获得一个手掌大小的蛋糕,生日对我来说,就是这两样礼物,年年如此。

不过,偶尔也会有例外,记得有一年生日,我还遭到过一顿暴揍。那一次我自觉过生,能随意支配大人,要这要那。为此,我向母亲要了一辆将近二十块钱的四驱车,母亲看了看价格,直接拒绝,拉着我回家。回到家,还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我觉得很委屈,在家里闹脾气,谁能想到一个人的生日会这么过呢?我一边流泪,一边期望有人来拯救我。

别说,还真有人来拯救我,夜快要降临时,姥姥打电话,叫我和母亲去他家为我庆生。母亲为了让我开心,终于给我买了那辆四驱车。多年后我才明白,人生中所有的事情,光靠流泪和任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就这样恍惚过了九年,我的第十个生日来临,这一天忽然变得不一样了。那天我母亲特别允许我睡到十点。中午慢慢临近,家里人全来了,姥姥、奶奶、外婆、表舅、表姨、表哥、表姐……一家人全部来为我庆生,家里摆了三桌席。

我记得姥姥那一天特别高兴,为此还给我准备了一个特别大的蛋糕。这是我至今为止收到过最大的蛋糕。那一天一家人都很欢乐,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收到祝福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

这快乐过于短暂,十岁过后,学业繁忙,我的生日变成了一句问候和祝福。到了二十岁,我已经离开家人,到更远的地方学习,要再将一家人聚在一起,成为了种奢望。在我向三十岁靠近时,我姥姥、奶奶、外婆……家里的亲人相继离世,我知道,一家再也回不到十岁那般幸福的快乐时光。我的生日也变得越来越简单,连我自己也不太愿意去记住这一天。

我那关于十岁生日的美好时光,藏在我最深的记忆里,时不时短暂浮现在脑海,成为温暖的回忆。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