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教你如何写文艺评论的书

加拿大乐评人卡尔·威尔逊写了一本评论席琳·迪翁的专辑《让我们谈谈爱》的书,书名也叫《让我们谈谈爱》,最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的33 1/3系列中的一本,上海文艺几年前引进了这个系列丛书的部分版权,以“小文艺·口袋文库·33 1/3系列”出版。

这本《让我们谈谈爱》可以说是33 1/3系列中的一个奇葩,出版后影响最大,最后还以单行本的方式出版,取名《让我们谈谈爱:一场穷究品味之旅》,台版书名是《好品味,坏品味?一场拆解音乐品味的聆听实验》。我曾经推荐给很多出版社,希望能出中文版,但最后都没了下文。

33 1/3系列是怎么策划出来的呢?这要从2003年说起。当时英国有一家持续国际出版集团,以出版学术、文艺书籍为主,最初策划出版了“33 1/3文学系列”。后来编辑大卫·巴克,一个资深乐迷认为,这个系列完全可以复制在唱片专辑上,找一些乐评人,就一张专辑写五六万字,详细、立体分析这张专辑,让读者一览尽知。因为巴克发现,很多经典专辑虽然很受欢迎,但对多数听众来说,大都一知半解,媒体上发表的评论多是就事论事,带着评论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即使像莱斯特·邦斯这样的乐评人,最多也就絮絮叨叨写五六千字而已,要是罗伯特·克里斯高,评论一张专辑可能只需一百多字。要是把一张专辑的乐评写到五六万字会是啥样呢?于是有了33 1/3专辑系列。在选题上,专辑必须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作者可以撒开欢儿围绕着专辑的方方面面去写。从2003年到2005年,持续国际出版了近30本专辑系列丛书,2005年,持续国际被新星资本管理集团收购,2012年,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收购了持续国际,尽管期间出现并购事件,但这个系列一直在持续出版,至今已经出版了161种。

每一个作者在评论一张专辑时都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引经据典,把专辑中每一首歌背后的故事,艺人在某个阶段的状态,甚至音乐性、文学性、社会背景、唱片业的生态……都糅进去,你看一本书,实际你可能了解一段历史。这些作者可谓八仙过海,什么招数都使出来了。

但是,当《让我们谈谈爱》出版后,人们发现,过去的乐评人写的这个系列显得有点太中规中矩,还是以传统的乐评方式去分析一张专辑。《让我们谈谈爱》是33 1/3系列中的第52本,2007年出版,完全超出了评论家之前的写作框框。

卡尔·威尔逊

卡尔·威尔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乐评人呢,记住,他从一开始就对独立、另类音乐情有独钟,过去给媒体写的乐评都是写这类音乐,他几乎不会触碰那种主流的流行音乐,他在Slate杂志供职,负责音乐评论。当他选择席琳·迪翁的一张专辑作为手术对象时……

实际上是这样,持续国际的编辑找到威尔逊,希望他能为这个33 1/3系列写点什么。威尔逊说,也许他会写兰迪·纽曼的《老好人》(Good Old Boys)或者Pere Ubu的《现代舞》(The Modern Dance)。编辑听完后一咧嘴,这两张专辑太偏门,写出来谁买啊。威尔逊也知道他的提议吓到了编辑,于是他去美国唱片协会网站,看看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专辑都有哪些,也许他会选择“老鹰”乐队的一张专辑,这样编辑就不会咧嘴了。结果他发现,在排名前20位的畅销专辑中,席琳·迪翁的就有三张。为什么不写写她呢,她就是我们加拿大人。

当威尔逊决定写专辑《让我们谈谈爱》后,他想到之前一直在写一本关于品味话题的书,但写了一半,发现写得有点过于学术,读者肯定不爱看,这并不是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扔在那里再没写。他灵机一动,为何不拿《让我们谈谈爱》作案例,来剖析一下音乐品味问题呢,之前那些关于品味的素材就可以用到正地方上了。

于是有了这本读起来非常不一样的《让我们谈谈爱》,书出来之后很轰动,还拿了很多奖,甚至连影星、导演詹姆斯·弗兰科都是这本书的忠实读者。现在这本书已经被很多大学选为教材。它特别适合刚刚知道什么是听后感、观后感、读后感并且想写点什么的人阅读。

我以前写过一段乐评,后来觉得音乐里面的信息量太小,慢慢就没兴趣写了,因为写来写去就会写成八股文。我看这本书可能跟别人感受不太一样,于我心有戚戚焉。列举如下:

一、刚看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文字很精彩,开始想做些笔记,或者在书上划出重点。但后来发现,做笔记可能会把一半内容都抄下来,再做点批注大概能成一本书;划重点的话书就会被画花了。威尔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尤其是在人们写文艺评论时遇到的一些比较抽象的“审美”“品味”,或者比较感性的“喜恶”“滥情”,他如庖丁解牛,鞭辟入里,写得非常精彩;

二、如果我三十年前看到这本书,绝对不会去写音乐评论,过去写的那些文字都太可笑太幼稚了。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觉得这个家伙就坐在我面前,指着我的鼻子嘲笑我;

三、以前我觉得中文世界没有乐评,看完之后,我更加坚信在中文世界没有乐评一说;

四、由此可以推断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文艺评论大都是扯淡;

五、这本书实际上是针对肚子里有两滴墨水想从事评论这个行业的文学、文化、文艺青年的写作指南,如果你悟性好……能在书里看到各种如何写评论的答案;

六、卡尔·威尔逊用反省自己多年的乐评经历总结了有乐评人这个角色以来在表演过程中存在的缺憾,这些毛病几乎在每个评论家身上都出现过,难得的是,他可以让自己抽离出来,以一个上帝视角观察自己,解剖自己;

七、很多人认为威尔逊在以一种宽容的心态从拒绝到接受《让我们谈谈爱》这张平庸得没法再平庸的专辑,实际上他只是想找到一个支点,然后把“品味”这个沉重的地球撬起来。他真的做到了。《纽约杂志》评论这本书时写道:“一本评判席琳·迪翁音乐美学的书有可能会出现大约3000种不同方式的错误……相反,这本书却非常深刻地正确。”我觉得,所有热爱音乐的人,都会接受一些晦涩偏门的音乐风格,也会接受一些无聊的音乐,这似乎无关品味,而是人的情感需求所致。但自从有艺术审美以来,所谓品味——即对雅俗的判断被划出了一条界线,而这条线关乎的不是你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而是一种世俗标准,你喜欢席琳·迪翁就比较低级,喜欢“传声头像”就比较高级。没有人愿意被当成低级文艺动物对待,因此都在掩饰自己的某些喜好和品味。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化私生活》,就是想说生活中有很多人本来特别喜欢刘德华的歌,非总跟人谈论莫扎特;明明喜欢喝燕京啤酒,却话里话外老提罗曼尼·康帝(56万美元一瓶)……慢慢地有些喜好变成了隐私。品味这玩意其实常常跟虚荣连体;

八、威尔逊的这本书不会触动或改变乐评现状,评论家们还会继续以自己的方式(能力)去评论任何一张专辑。如果你是个评论人,发现书中提到的某些内容可能说的就是你,请不用慌张,甚至不用惭愧;

九、实际上“专辑评论”这个行当很快就会绝种,“33 1/3专辑系列”大概是留给世界最后的遗物。互联网出现后,消灭了很多东西,比如专辑这种形式几乎快成大熊猫了。过去,由于录音介质的改变,让我们在某一个阶段欣赏音乐家的作品会以专辑为单元,音乐家也通过这个有限的储存空间构思自己的作品。数字时代,音乐家不再受存储空间的限制,有点不知所措,要么一张专辑塞进去20首歌,要么出于商业成本和市场风险的考虑,每次只出四五首歌。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听众欣赏习惯不会因为音乐家或唱片公司的意图而跟进。相反,人们越来越习惯去音乐平台上去找自己喜欢的某一两首歌或某一类主题、风格、情绪的作品集,这些集锦少则有30首,多则上百首,甚至通过大数据推算和标签关联根本不用你再去选择曲目,人们已完全没有了专辑概念。不久的将来,专辑会变成一种音乐遗产或音乐符号,就像今天人们谈论78转黑胶唱片一样。

十、看完这本书,我找出《让我们谈谈爱》,打算听一遍,算是对卡尔·威尔逊的敬意。但勉强听完一首歌后,我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再听第二首了。这本书没有改变我对席琳·迪翁的不好的印象,我还是不喜欢她所有的歌曲,包括那首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仍然是我最不想听的歌单中的一首。事实上,卡尔·威尔逊在书中对她音乐上的批判我是相当认同的,至于威尔逊对她的宽容,我的耳朵不同意。我始终坚信的一点是:接受平庸的艺术有时跟品味无关,是跟情绪有关。我们在欣赏一个作品时,往往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刺激到我们的情绪、情感,让我们的情感跟着作品走,而不是因为什么作品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接受这个作品。我甚至认为,对平庸艺术的接受不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对那些伟大的作品的不尊重。

通过二维码购买《让我们谈谈爱》

不许联想2022年

新款T恤上架·旧款T恤五折

通过二维码进入微店

或通过链接

www.teeer.cn

进某宝“不许联想专卖店”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
()
x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