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有一百万可以花,我会做什么

如果我有一百万,那我就是百万富翁,要将这笔钱合理的花掉,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思前想后,我决定拿这笔钱去换时间

我会先拿三十万,在重庆找一个房子付首付,房子最好是两室一厅,一间自己住,一间放书。之后我会存二十万到银行,在接下来的时间,用这笔钱去付每个月的房款。

剩下的五十万,按照我目前的消费进行合理缩减,以每年不超过五万元进行消费,这意味着我有十年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在这段时间里,我准备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事,脑子里已经浮现出不少的专业:写作、英语、摄影、设计、程序、编剧……我会在这段时间给自己定一个学习计划,在互联网上找到行业内最好的大师,向他们学习。感谢互联网,让我能省下高昂的学费,也不用非要通过考试才能报某门课程,更不用早早到教室和同学抢座位。

每天早上起床,我会去跑会儿步,回家时吃完早饭,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学习。

如果我有一百万,那么我就不需要在轻轨上读书,不用每天在上班期间,悄悄地在记下我随时要消失的灵感,更不用隔三差五被人呼来唤去,尤其是你正在很兴奋地写作……

如果我有一百万,我每天能看书、散步、逗猫、养鱼,对了,我还准备养一条狗,这样我就能过上猫狗双全的生活。

如果我这十年里花掉了这一百万,那么我会将现在自己住房子卖掉,这样我又有一笔钱开始计划一段新的旅程。

可是我没有一百万,因为上帝不喜欢坐着空想的人。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11 日。

书:双十一买书之惑

每年双十一是我的买书节,这两年书价一路猛涨,不打折的书价,快与进口书价持平。可见读书真是件奢侈事,不单花时间,更花钱。

我今年买书有些焦虑,我不知道买什么书。购物车装满的书,每天打开,关闭,下不了手。我知道这些书不急着买,它们畅销,有货,也不是非读不可,毕竟时日不久,还没经过时间考验。不知道是不是年岁增大,连买书这件事也变得复杂,总希望多留些时间给好书。

我也不是一本书没买,前几天看槽边往事,和菜头再次推荐《夜晚的潜水艇》,没犹豫,下单。十一月一日,我买了套许子东老师签名版的《重读 20 世纪中国小说》,下单时,脑子会自动蹦出他在《锵锵三人行》里与郭敬明的对谈。

买完之后,我有一种茫然之感,不知道接下来买什么书,想起往些年,每到这时,已经放了好些书在购物车,准备一网打尽。双十一其他物品是否便宜,我不清楚,书是真便宜。一套《木心全集》折算下来,四百多,买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心血。人社版的《鲁迅全集》,值得每个人收藏。四大名著不买套放家里,简直不是中国人……

我买书勤快,读书不快,家里堆了一屋子没看的书,母亲常劝我,不要买了。我也答应。私底下还是偷偷摸摸地买,趁她不在家才敢去取快递。否则看见,又是一阵「紧箍咒」。我买书成瘾,要戒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只能一年比一年少买点,抽烟的要戒烟,不也得慢慢来,我如此安慰自己。

我知道,许多书限于精力,没时间再读,但书放在家中,心里安稳。我知道电子书有诸多好处,可互联网上强盗横行,谁也无法敢保证,哪天要读的书会遭人篡改,更别说有的书会平白无故从书架消失。纸质书没有这种烦恼,白纸黑字,没法篡改,有人要抢,只能破门而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今年买书的茫然,其实是没有帮忙选书的人。我知道有的书是快餐,没必要花太多时间;有的书过于艰深,功力不够,啃着头疼;有的书文辞太糟,读来毫无营养……我领了几张优惠券,不知道怎么办。买书容易,选书难。

昨夜上完好中文课,王老师去电影院看《入殓师》,聊到电影,不免提起《沙丘》,疫情关系,我进不去电影院。王老师说,一定要去电影院看,这是十年来最伟大的电影。既然电影伟大,那小说是怎样的?走不进电影院,先看书吧。我下单买书,又想起和菜头推荐过《银河帝国》,索性一并收了。

买了没多久,王老师批评我乱花钱,一股脑推荐了古典文学、短篇小说、人物传记、长篇小说、影评……一堆书列出来,我眼馋了,赶紧退掉才下单的《沙丘》和《银河帝国》,从王老师推荐的书单选了几本,看余额减少,书单增多,内心狂喜。

买完,想起母亲要知道,又要怪我乱花钱。我只好继续打游击,趁她不在家时再取书。

当我母亲「欺骗」我的时候

每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我有时候说谎,那是为你好。我也不例外。

我父亲是驾驶员,常年跟随公司去各地修路。小时候,大多数时间由我妈带着,只有每年暑假,才会和她一起去看父亲。

我父亲常年在四川修路,去过无数地方,记忆中他们每年会换一座城市。我喜欢去他那里,在工地上有许多小朋友,不用一个人每天在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

有一年,我读小学,母亲为了锻炼我,说这个暑假不带我去父亲那里,要自己一个人去。我在家信誓旦旦的向她保证,确保一个人呆着没问题。

不过她走了,我没地方吃饭,外婆要帮忙照看我妈的生意,没有办法照顾我。思前想后,母亲决定送我去幺叔家。

幺叔是村里的医生,距离我家有三四公里。我在他家习惯了几天,母亲见我玩儿的很开心,和幺叔商量,悄悄走了。她一走,当天晚上就出事了。

白天,我有幺娘家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们陪我,到了晚上,他们回家去,我只能一个人在幺叔家看电视。我以前没在幺叔家过夜,这是生平第一次,我有点儿害怕,但不敢和幺叔说,只希望找个机会溜回家。

到了深夜,幺叔和幺娘睡熟了,我一个人关了电视,悄悄地打开门,偷跑了出来,沿着来时的路跑回家。

我一个人在黑漆漆的乡村路走,很怕,心咚咚直跳。夜漆黑一片,时不时跑过路边的房子,外面掉出一只灯泡,亮着灯。我每经过一个,就盼着那是我家的灯。这一路,我最怕遇上恶狗跑来咬我。村里人为了看家,会养许多狗,到了晚上稍微有动静就会狂吠。

我不知道走了多久,快到镇上,看见温暖的路灯,不禁加快脚步。当我踩在了水泥路面,看见沿途一排房屋向前延伸,暖黄的路灯向前,心中的恐惧慢慢退去,盼着母亲在门口等我。

要到家时,我看见外婆正在收摊,走近时,我叫了声「外外」。她一愣神,回过头看,是我,再看了看,没有其他人,问我怎么回来的。我说是跑回来的。她再问,幺叔幺娘呢。我说,没告诉她们。我问她,我妈呢。她说,妈妈去爸爸那里了,你知道的呢。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妈说的是真话。眼泪不觉流了下来。

我外婆在一旁安慰我,等我的心情平复,赶紧打电话给幺爸。原来幺叔幺娘醒来,见我不在,吓坏了,满村找我。接到外婆的电话,风风火火的赶来,左哄右劝,我不听,外婆只能留我在家,决定第二天再送我到乡下

第二天,我回了乡下,幺爸幺妈吸取了经验教训,让他们和我一起玩儿,到夜里我和表哥表弟们一起睡觉,内心的恐惧也消失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我已经喜欢并爱上了村庄。白天我们一起去小河里摸鱼,抓泥鳅,夜晚去捉青蛙,讲鬼故事。等到大家困了,我们伴着溪水的「叮咚」声入睡。此时的月光明晃晃地照在床边,躲在草丛里的蟋蟀唱着摇篮曲,青蛙在田间此起彼伏地伴奏。我对母亲的思念,变成了一种快乐的力量。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10 日。

《心灵奇旅》观后感

去看《心灵奇旅》前,我和同事刘老师有过讨论,到底这是迪斯尼拍的,还是皮克斯?

我一直觉得迪斯尼是幸运的,尤其在读了《一生的旅程》之后,更加肯定了这一想法。迪斯尼的 CEO 罗伯特·艾格回忆和乔布斯谈皮克斯的收购时有这么一段记录:

……《钟楼怪人》《大力士》《花木兰》《人猿泰山》《幻想曲2000》《恐龙》《变身国王》《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星际宝贝》《星银岛》《熊的传说》以及《牧场是我家》,我们将迪士尼动画在过去十年推出的一系列电影投射在屏幕之上,屋里变得鸦雀无声。其中有的影片在票房上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的简直就是灾难。而在口碑上广受赞誉的影片,更是一部也没有。在这段时间里,迪士尼动画已经损失了将近4亿美元的成本。

在同一时期,皮克斯却打造出一部接一部的精品,在创意和票房上获得双丰收。从科技上来说,皮克斯在创作中正在使用的数码动画技术,我们仅仅浅尝辄止过——而我们可是迪士尼呀!更重要的是,皮克斯与父母和孩子之间都建立起了坚固的纽带。

从小到大,每当有那个台灯般的小人在屏幕前跳动,我知道,关于梦想、勇气、正义、爱……这些人类追寻的美好品质会从身体里苏醒。从《玩具总动员》到《寻梦环游记》,没有哪一次我不为皮克斯的故事欢呼。

今天,当我再次坐在《心灵奇旅》大屏幕前,心中的喜悦,无法言说。

《心灵奇旅》是一个从灵魂角度追溯人生的故事。探讨灵魂是件不容易的是,但皮克斯在《寻梦环游记》中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这一次自然驾轻就熟。讲灵魂故事的好处是,我们谁也没见过灵魂,而内心的恐惧源于自己,不过皮克斯从来不释放恐惧,我第一眼看见那些天蓝色的圆球,有一种「真希望自己的灵魂也是这样」的感觉。

故事里,一位名叫乔伊·高纳的音乐老师在人生处处失意时,得到一次梦想的演出机会,却因失足掉进下水道摔成重伤,灵魂到了「生之来处」。每个灵魂会在这里寻找自己的兴趣,搭配性格,再重返人世。乔伊阴差阳错遇到了很难转世的「二十二」,这是一个数字,或许她曾经有名字,也或许在「生之来处」生活太久,已经忘了。

为了让自己的灵魂回到身体,乔伊·高纳和二十二一起开始旅行。二十二不小心进入了乔伊的身体,乔伊不小心进入了一只猫的身体,从而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旅行。二十二在乔伊的身体里,帮他解决不少问题,一位不得志的人变得更为阳光开朗,从而走出人生的阴霾。二十二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这两位相互帮助的朋友,他们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妙,寻找生活的意义。最后,乔伊·高纳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却没有获得喜悦,反而一片茫然,内心告诉他,梦想不是人生的全部,生活才是。一个人能忘我的弹钢琴,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和生活交朋友。

生活是苦还是甜,每个人的感受并不一样,但在《心灵奇旅》一百多分钟的时间里,没有哪一刻我们不会希望自己也过上这样的生活。

是的,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伤心有时,快乐有时,难过有时,高兴有时。当我们走进电影院,去看《心灵奇旅》的那一刻,每个人在黑暗的角落里,无不在为最后时刻的到来欢呼,哪怕这只是片刻欢愉。

我记得罗伯特·艾格第一次走进皮克斯,曾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场景:……中庭的两边是狭长的用餐区,中庭尽头便是影院的主入口。有的人在悠然散步,还有人在三两成群地聊天,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大学学生会,而不是一家电影制作公司。创意的能量让这里生机勃勃,每个人看上去都适得其所。

你看,无论一个人地位有多高,能力有多大,对生活的观察,才是生活本身。这或许就是灵魂所存在的意义。

请记住:我们之所以相信自己有灵魂,那是因为一片树叶不会记得你触摸过它,但你会记得。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9 日。

重庆轻轨二三事

去年我在 B 站上传过一个视频,拍摄的内容与轨道交通员的指挥手势相关。视频发出去,隔了一段时间,有人留言,说标题错了,重庆的轨道交通应该叫「单轨」,不应该叫「轻轨」。我回了几句,就没理他了。

网友说的对吗?按照严格的定义来说是对的。不过问题在于,他们只在网络了解重庆,脱离了实际生活语境。如果到过重庆,随便走走问问,不难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将单轨称作:轻轨。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我在网上查资料,有人写道,重庆的轨道交通从 2004 年开始修建,先将 2 号线作为观光线开始试运行,由于媒体、建设单位等一系列错误引导,促使「轻轨」一词植入进了市民的心中。这期间官方也曾纠错,明确表示重庆没有轻轨,但许多已经深入人心的事,要更改可不简单。近年重庆轨道修建迅速,现在不仅有单轨(2、3 号线),还有地铁(1、4、5、6、10号线),以及正在修建的都市快轨(主城区至璧山、铜梁、合川、江津等城市间之间的轨道交通),如此复杂的轨道系统,远不如统称为「轻轨」简单。

除此之外,快速修建,没有统一规划,轻轨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标识,从 04 年规划至今,不少出入口标识,一会儿是数字,一会儿是英文,常常分不清楚。一些换乘地指示也不明确,大多数换乘是面对面,然而有些地方却是上下换乘。我曾经乘坐10号线到龙头寺站,由于指引不清楚,站了半天,一位好心人跑过来提醒我,方才知道这站是上下换乘。

我每天乘坐轻轨上下班,中途会经过两个重庆北站,其中一个站名叫:重庆北站南广场。一个叫:重庆北站北广场。自从用了这两个站名,闹出了不少事,以前只有一个北站,人们出行只需要前往一个站,现在分成了南北两个站,一字之差,误使许多人常常坐北站的高铁,跑到了南站,南站跑到北站。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分清楚北站北广场和北站南广场的区别是什么。每次去成都,取票时会再三确认站名。

网友在互联网上称重庆为「魔幻城市」,其实他们哪里知道,重庆人只要出门,一路上会遇到不少「魔幻」的事。如果你来重庆旅游,问当地人去某个地方,他没有告诉你,不要怀疑,因为他真不知道。重庆的发展实在是太快,快则生乱,乱则无序。从来没有谁真正将这座城市梳理清楚。

人和城市的连接,随着路的改变而消亡。贺知章曾写《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忽然觉得他是幸福的,毕竟多年后,他还能沿着故乡的那条路,找到回家的方向。重庆人现在有了路,却看不见儿时的故乡。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8 日。

关于虚假和夸张的思考

刚工作出来那两年,限于能力有限,我曾从事过一段医疗行业文案。

做医疗行业的文案,自然要去了解各种治疗方法,我刚工作,什么都不懂,每次去看医院的治疗方法,看一些医疗科技,发现许多技术完全没有听过,不觉惊叹我国医疗技术的先进。看得多了,不禁有疑问:这么高科技的医疗器械,耗资不菲,公立医院没有,一家民营医院怎么买来的?

并不是我看不起民营医院,而是我入行时,接受的培训中,有一点是:医院以盈利为目的。既然是盈利为重点,不是以治病救人为前提,那会舍得投资吗?从我的观察来看,大多数民营医院舍不得在医疗器械上进行投资。

很简单,盈利驱动的医疗模式,注重赚钱,自然会把钱投在赚钱的盈利模式上,最快的方式自然是做营销,而治病救人的医院,会先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目的不一样,带给人的影响也不同。

呆久了我才发现,原来所谓的先进仪器,多数情况是概念包装,一个简单的医疗器械,通过营销包装宣传,能成为一种新技术,有时没有技术,也可以用一些概念性的词语,进行包装。包装后,医疗设备会对外宣传为「技术升级」。

去看病的患者,有个特点非常明显,多数人不会等到发病去医院,只会等到实在是忍受不了,影响到了生活才去看病,这种焦急的心情,不免会有「病急投医」的心情,此时去医院,加上医生诊断,自然会选用更「先进」的治疗方法。

随着对行业的不断深入,我也知道搜索引擎上的绝大多数医疗文章并不来自医生手笔,医生看病还来不及,哪儿有时间在网上写文章,做科普呢?为此我从来不在某度上面搜索医疗相关的内容。

做文案这一行久了,往往会陷入很艰难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为了生活压力,会做许多迫不得已的事;一方面会去自我说服和催眠自己。尤其对于虚假和夸张,更是难以分清。每个人的道德感不一样,对于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在我看来,经过包装的医疗器械或许是虚假宣传,但在其他文案眼中,这或许真是技术升级。在这个社会,要坚持守护一些美好的品德,是件非常艰难的事,而去融入并理解这个社会的允许规则,随着它的起伏行动,才是生存之道。

赫尔佐格拍过一部名为《在世界尽头相遇》的纪录片,片子的最后,一大群企鹅在极度严寒的冰雪世纪里行走,有一只走着走着,忽然调转了步伐,背离它们,向着相反的地方离去。它到最后是生是死,我并不清楚,不过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总有人要学着与群体保持距离,去做一些看起来常人无法理解的事。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7 日。

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看见「价值」二字,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来:钱。谈钱固然没问题,思前想后,我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从事过赚大钱的项目,所做的事,与赚钱相去甚远。我要谈的价值,应该是自己观念的转变。

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想法,源于昨天看罗翔的一个截图,提到人要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再慢慢走出有限性,扩大自己的范围,走出自己的局限性(大意)。要快速扩大自己的局限性,对我来说,自然是阅读。

去年我读了不少的书,在书里,我不停走出自己的有限性。我在《美国人的性格》里,读到美国人在二战前后,家家户户有了汽车、电冰箱、电视机……还能坐着飞机各种旅行。一般人在读这些内容时,或许会惊叹美国的发达,我读到这段,也有些惊叹,佩服美国的科技力量已远超世界许多国家。

后来我读吴军的书,提到人类的发展,其实是能量创造的过程,当一个人只能维持自己的温饱,自然无法再去从事其他的创造,一旦能量富裕,才会去做更多事。美国人所创造的能量,在二战前后,已经不是解决温饱,而是在享受生活,按照同时段比较,才会发现巨大的差异。

进一步思考,一个国家从工业革命开始,一步步走来,我们国家直接从半殖民半封建走来,将他国百多年的路在短短十多年里走完,这期间会有何种问题?或许我们国家的科技走太快,人的思想观念,还需要改变。

在这本书里,还提到美国当初建国时,有一个原因是最开始是欧美人逃难到北美洲,慢慢建立起来一个国家。读到这里,再去看看许多人偷渡、逃难,尤其是不少战争国家,一旦开战,邻国会成为收容所。我慢慢明白,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会离开自己的故土?他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交圈子……如同将自己连根拔起,到另一片土地上扎根。如果一个国家能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为何会有这么多人要舍弃故土,重头再来?真是活不下去了,才会有如此决绝的决策。

我每次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会给我新的思考,新的启发,阅读不停使我走出局限,让我走出更大的范围。或许我这辈子在物质上不够富有,但不妨碍我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这就如同我今日所写,所思之文,有价值的东西,不仅仅是发现物质生活的价值,内在的精神价值,走出更大的局限性,才是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6 日。

音乐的灵感

村上春树曾经在文章里提及音乐,说自己很多的小说灵感正来源于音乐,而写作时会常常反复听一首歌。他甚至是黑胶唱片的发烧友,家里收藏了许多唱片。

我有过一段尝试听音乐工作,却发现自己无法适应。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音乐在我的工作中,很少能帮助我,对我来说,没有音乐的环境,反而能使我安心工作。

我观察过身边人,发现不少人有听音乐工作的习惯,而我一旦戴上耳机,意识会随着旋律飘飞,从而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忘了工作。

音乐是否会有助于一个人创作?我去查过一些资料,有效果,音乐有些神奇的功能,能安抚一个人创作的情绪,影响脑部神经,调节情绪。

我个人唯一靠音乐作为陪伴,还是早先跑步,为了适应延长跑步的时间,会听音乐。每次到操场,我点开一张动感的歌单,反复听,在音乐的帮助下,逐渐适应了跑步。

后来有一天,我发现音乐会影响跑步时的心绪,扰乱跑步节奏,身体会跟随音乐的快慢起伏,影响我的运动状态,为了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我开始逃离音乐。现在已经摆脱音乐,独自享受跑步的乐趣。

我从来没有在音乐中获得过灵感,更没有如同村上春树那般,能靠音乐写一本小说。我听音乐,似乎有些功利,有时候是赶潮流,听听当下的网红歌曲;有时候是音乐人推荐,想知道那位音乐人的好;有时候是看完一本歌手的传记,打开歌单听听;有时候希望弄明白一首音乐为什么好听……

总之,我对音乐的欣赏,似乎并不纯粹,这或许是我到现在没能领略音乐之美的原因,它是我生活的背景,可以有,但不是必需品,这也是我不会在音乐 APP 付费听音乐的原因。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有机会在一首音乐里找到灵感。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4 日。

读完《孤独的价值》

我给孤独的一个定义是:被需要。

生活中我的存在感不高,和身边多数人所不同,下班只想早点回家。在屋里哪怕呆上一整天不说话,心情也会变好。和我相反的是,身边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不工作时,会和好友商量着去某个地方游玩。

不过对于从事一些特殊行业的人来说,与孤独共存,或许是通往前进的唯一办法。这些人往往沉在一个角落,默默做事,慢慢敲开黎明的一束光,从果壳里汲取营养。他们会与孤独共存,但没有人会知道,这期间是何种力量陪伴他们度过漫长的时光。

我在早年间读过一本关于观测彗星的书,提到一个人在天文台默默地做记录,等候彗星的到来。很多时候我在想,这样的人是如何忍受孤独,独自一人在那里做事。后来读关于基因方面的书,发现孟德尔也是如此,一个人在土地里研究豌豆基因。人类在文明与科学前行的路上,靠着一批批孤独的人向前点亮灯光,从而使大众获益。

或许,对于孤独来说,与其对抗的最好方式就是拥有无法按下暂停键的生活。当一天的生活已经被排满,人自然会像一艘潜水艇般沉入海底,不被外界所干扰。不停忙碌,会忘记时间的存在,自然不会受到孤独的侵袭。

我觉得人类不断前行,最大的阻力或许是承认自己是群居动物,而那些闪着光芒的星,会远离群体,在一边独自思考,缓慢沉淀,积累。无论成功与否,这些人在一生中所贡献的财富,不比群体的力量渺小,而人类正是靠着与孤独为伴的人,一步步迈向文明之光。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3 日。

如果我能发明一些东西,会是什么?

看见这个题目,脑子里冒出许多东西,我现在一个一个的盘点。

第一件需要发明的东西是:病源探测器,之所以希望发明这个,是因为医学家曾说,只要找到病源,就能找到解决传染病的最快方法,在《血疫》这本书里也提到,人类为了攻克埃博拉,寻找病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到现在也没有谁能找到。如果能发明这样一件东西,能帮医学家们很大的忙。

第二件我需要发明的东西是:真话套索。在《神奇女侠》里,有这么一件物品,许多人在套上这么一条绳索,就不能说假话,如果有这么一样东西,用来测试一个人的真心,就不必这么麻烦,也不会有男女会问「你爱不爱我」这样的问题。当然,如果不爱,为什么双方要在一起呢?实在是无法理解的事。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情人间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内心是感受不到另一半对自己的关心。不过我发明真话套索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套取男女间的真心话,更多还是希望警方在破案时,少走些弯路。

第三件我需要发明的东西是:心灵净化器。人类所提倡的美德有:真、善、美,诚实、勇敢、正义、公正、公平……希望在这样一件东西里,输入一种指定的命令,一旦一个人内心作恶,心灵净化器会让对方的心里长出一根刺,只有做一件善事,刺才会消失,一个人的作的恶越大,一个人的刺就越痛。然而要研究这样产品,面对的问题是:谁来界定人类的心灵?谁来规定一切美德?每个人的内心对一件事物的判断不一,要制作这么一件东西,似乎只有独裁者才会喜欢,人或多或少保持点儿秘密或空间要好些。

第四件我需要发明的东西是:辟谣传输器。在网络上有句话叫: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与辟谣的较量,就是欺骗与真相的较量。花太多时间去求证一件事到底是真是假,并不值得,如果有这么一样东西,能纠正谣言,或许人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争执。然而所谓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人们从哪一方面去判断真相,这或许是需要花很长时间讨论的问题。

……

其实我还有很多东西希望发明,但纵观这些发明,一旦出现这样东西,自然会滋生另外一件事,如同医学家和疾病缠斗,一样疾病的问题解决,另外一种疾病不断冒出。所谓的发明,从另一面来看,或许就是一种破坏。我们拥有了先进的科技,也面临了无休止的工作;我们拥有了富裕的物质生活,也伴随着肥胖的痛苦;我们拥有了先进的文明,却写不出一部超越四大名著的文学……

或许我们创造的这些事物,原本就是一种破坏,唯一能做的,应该做的或许是去寻求内心的安稳,无病无灾,顺遂的过好这一生。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