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术

我所居住的房间久了,设备容易坏,时不时要修一修。

前段时间闷墩儿捣蛋,弄坏了水龙头,为此我写了一篇如何修水龙头的文章,再后来,它把热水器的冷水出口龙头弄坏了,我看了看情况,需要特定的设备换器材,难到我了,不得不下楼找物业帮忙。

我很少找物业帮忙,除了想试试自己的修理能力外,还有就是物业过于麻烦,曾经我有过借楼梯换电灯泡的经历,令我实在不愉快,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解决。

楼下的物业是位大爷,手有些抖,耳朵背,我叫他帮忙找物业,他听了,拿出电话簿,颤巍巍地拨打电话。第一个修理工是电工,没办法修设备,拨打了第二个,可以修,问什么情况。物业把电话递给我,我和他沟通了几句,了解情况,他就过来了。

我上楼没多久,修理工来了,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姓陈,他查看了情况,报价 40 块钱,含换设备的钱。我觉得不贵,同意了。

热水器安在我进门的左手边,下面有一个很旧的冰箱,冰箱上面有台电视和 DVD 设备,我原本希望房东搬走,他不肯,要放着。现在热水器龙头就在缝隙里,需要搬开。陈师傅二话没说,搬起来,我赶紧上前帮忙,搬开电视,移开冰箱,他终于能自如的使用扳手。

几分钟的功夫,修好了。他正准备要把电视放冰箱上,我赶紧说,我来,40 块钱没有坑我,已经很好了。我付了钱,加了他的微信,说以后有需要再请他帮忙。等他走后,我清理干净地面的漏水,将冰箱搬回原位。庆幸没有任何损失。

如果要我说生活中有什么不可缺少的技术,必须是修理家用设备。电脑死机能重启,软件崩溃能修复,家用设备坏了,修不好,真不行。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13 日。

我梦想的家园

圣经》里有一所伊甸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曾住在里面。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从经文来看,那是流着蜜与奶,有着青草地的乐园。

我所梦想的家园,希望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所描写的,有一片金色的沙漠,在沙漠里,住着一头金色的雄狮,这片沙漠里有绿洲,靠近海,海边住着一群勤劳的渔民,他们每天会出海打鱼。

海边还有一条玻璃走廊,沿着这条走廊,我可以沿着它一直走向海底,去看海洋里面的生物,从海里能看见明晃晃的天空,透过水面看去的天,鱼儿游在蓝色的世界里游来游去,我就隔着玻璃墙看过去,当然,如果在这条玻璃走廊尽头,有一片开阔地,我能躺在海底沙滩上舒服地睡一觉,那是再好不过。

在我的梦想家园里,最好没有时间,这样我就只需要按照日出日落去进行一天的工作,也不需要有互联网的存在,只要能有一座图书馆,没有人打扰,我能在里面呆一整天。

我希望和亲人、朋友住的要远一点,这样我们就能用书信的方式交流,我怀念速度慢一点的时光,这样我能花时间去好好写字,而不是每天匆匆忙忙交卷,做些非常敷衍的事。

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的居所房顶是透明的玻璃,这样在夜晚睡觉时,天穹为被,我看着漫天的繁星点点,想着牛郎织女、十二星座的故事,慢慢沉入梦里。

可惜,我这个梦想的家园,或许这辈子无法实现,等我写完这篇文章,会从白日梦中醒来。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04 日。

我有很多乐趣

工作之外,我是一个能让自己充满乐趣的人,不过在其他人看来,这些乐趣或许会很无聊。

我的第一个乐趣就是读书。每天睁开眼,我就希望随手摸到一本书,尤其是冬天,没有什么比坐在床上读书更惬意的事,所以我会在床头放些书,以便在休息时间,能有一上午的阅读时间。

我的第二个乐趣是看电影。和别人看电影不同,多数人会当作娱乐或消遣,我会在这之外,思考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这真是件令人着迷的事,毕竟没有什么能比创造一个故事更有趣。

我的第三个乐趣是跑步。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我始终会去跑步,今年疫情,为了跑步,我甚至特意在夜里出门,没有操场,就找一条公路,沿着江边步道跑。跑步还有别人无法体会的快感,尤其是面对繁重的工作,忙完一天出门,能缓解和释放心中的苦闷。

我的第四个乐趣是抄经。这是从去年开始,每天夜里会做的事。抄经是件很奇妙的事,高兴有时,难过有时,失意有时,困惑有时……为了能每天坐在桌子前抄经,甚至要每天回家,这意味着失去了和朋友聚会的夜生活。还好,我朋友不多,所以到现在能坚持每天抄经。

为什么我会有这些乐趣呢?我觉得是好奇心驱使,这个世界有太多我觉得心情有趣的东西,使我不停去一探究竟,甚至去亲身体会。很多时候,只有尝试过,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而我在这些乐趣中,希望有一天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我不停向前的动力。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02 日。

我所梦想的居所

自从喜欢上跑步,我对冬天便无法产生好感,如果要我选择一个梦想的居所,那么它符合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四季如夏。

夏天会使我产生强烈的跑步欲,而我也不需要每天出门前,挣扎半天。

我不喜欢冬天,除了会使我减少跑步欲望,还会让我每天早上醒来,躲在温暖的被窝里面思考,如何才能快速离开被窝,这会浪费我不少时间。

在有夏天的居所里,我还需要一条宽敞的跑道,跑道最好是塑胶的,还要靠近海边,有成片的椰树林,我会沿着长长的跑道,不停向前跑。这条路可以不那么平坦,有些阻力,这样我跑起来不至于太过顺畅而懈怠,因为舒适的跑道锻炼不出有速度的跑者。

每天早上醒来,我会出门跑一圈,回来时,沿着长长的海岸线游回来(虽然我现在还不会游泳),游完回家,打开门,闷墩儿早已在门口等我,我给她倒上一天的猫粮,再切一个菠萝作为一天的早晨,吃完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的床和书房一定面朝大海,每天阳光会第一时间光临房间,当然,如果日光太强,我会降下窗帘,让细密的光照在房间各处,不至于太炎热。我会在房间里看书或写字,直到夜里。

鉴于我不会煮饭,所以最好是能离超市近一些,超市里不止卖零食和饮料,还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最好是有家罗森便利店在附近。我会在肚子闹脾气时,出门觅食,但愿服务员见到我时,服务不会太坏。

这是我梦想的居所。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30 日。

我最喜欢我居住地的哪个地方

书桌和猫

每天下班回家,忙完家务,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书桌前看一部电影。

我的书桌上有两层书架,上面堆满了书,每天我会在这两层书前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般来说,我会忙到半夜才会上床睡觉,这里成为我停留时长最多的地点。不过我这人不喜欢打扫,但每过一段时间,还是要做些扫洒除尘的活儿。

我会先整理书桌,边弄边纳闷,为什么书桌总能冒出书,明明清理完一堆书没多久,又会出现一堆,来来去去,总有新书出现在桌上。

书桌也会出现一些新的物品,买的喵喵打印机、手机支架、眼药水、电吹风等,这些物品会时不时提醒我,今年,或这段时间,有过怎样的变化。

清理完书桌,我会开始打扫书架,第一层除了堆有满满的书,还有日历、创可贴、笔等,时间长了,它们也会泛起时光的尘印。我会翻翻日历,清理书上的灰尘,每次做这事,会觉得愧疚,看着书架上的书很多没读,有多少次暗下决心要读,一觉睡醒,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角落的书。

清理完第一层,开始清理第二层,上面有许多书,有的已经跟我历经过一次搬家,有的套装书是我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收集来的,还有一些是学习写故事的书……我当初怕它们染上灰尘,故意在最上面一层放没有拆封的书。我看着这些书,再看看现在自己所读的书,两相对比,发现自己阅读的兴趣有所转变,以前读书,总是心急火燎地要找到一个唯一的能提高技能的秘籍,哪儿知道「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又怎么会懂得「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的道理。

忙完这一切,我的书桌整洁干净了许多,看看这些成果,一切有了新变化,不知道明年,书桌又会出现哪些改变我习惯的物品,又会有哪些我没读过的书放在书架上。我翻了页日历,坐在电脑前,点开一部老电影,再次进入另一个世界。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26 日。

我和表兄妹最大的冲突

现在回忆我和表兄妹,忽然发现我们有很久没有联系了。我记得小时候大家,外婆还在的日子里,过年时节,表兄妹会聚在一起,那时外婆会给每个人发红包

小时候最欢乐的日子就是每年吃团年饭,我们会在一起聊天,那时不论年龄大小,大家似乎都很欢乐。我现在还记得,当年小时候,外婆家还点着昏暗的黄色灯泡,地板是凹凸,家里人很多,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其乐融融。

我们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大家吃饭,聊天,商量着吃完去街上买什么烟花,姐姐们会讨论看什么电视,大家无话不谈。

这一晃,数年过去,大家忙碌自己的生活,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我们不停长大,外婆也在多年前去世,家里没有了凝聚力,开始各自分散。

我妈常说,家里面的人,各自成家,大家变成小家,除了偶尔会在家族群里说上几句话,似乎并没有多少来往。我和表兄妹之间的来往也日渐疏远,这里面有一个原因是,大家都各自成家,慢慢有了自己的生活,要不停围着工作、孩子转悠,能聚集在一起的时间,逐渐被他们各自的孩子侵占。

写到这里,忽然发现,外婆在时,不管多远,姨娘和舅舅们会带着表兄妹回来。现在外婆不在了,大家只是相互走走,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粘贴复制祝福语。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离开了传统的社会,转而进入到没有人情味的城市,各自流离失所。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25 日。

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

写下这个题目,我脑子里跳出来三个字:蛮子洞。我第一次听见蛮子洞的名字是在读小学,那是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

我回家告诉母亲要春游这事儿,告诉她要去蛮子洞,母亲说,那地方在距离镇上几公里之外,曾经住着野人,现在野人已经没有了。

我之所以记得这次春游,主要是每次遇上活动,我母亲会给我零花钱,还有就是,我真想去看看蛮子洞。

出发去春游当天,我揣着母亲给的五块钱,再带着一些水果饼干,放到书包里出发了。

在我的印象里,那是第一次全年级组织去春游,每个班在老师的带领下往前走,一班二班三班……大家都穿着校服,一直沿着镇上走,从上往下,一条路走下来,像是在参加游行,又像是在检阅部队。

走到镇的尾端,有条岔路,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向岔路走去,原本平坦的水泥地,也换了样子,四周青草,一条土地向前延伸。

蛮子洞是什么样子?我跟着队伍走,脑子里一直在想。大概走了半个小时,听老师说,到了,大家原地解散,各自活动。我们便去看蛮子洞。

所谓蛮子洞,就是在一个半山腰上的两个大洞,那洞不上不下,就在中间,从外面往进去,黑漆漆一片,我们爬不上去,只能在远处看。至于洞是什么时候有的,又是做什么的,没人清楚。我记得老师说,这个洞曾经真有野人居住,只是后来野人被赶跑了,然后就这么空着。很多年以后,大概是抗战时期,有红军住在里面,帮着镇上的人打日本人。我们听老师讲故事,坐在草地上吃午饭,到下午开始返校回家。

现在细细思考,那蛮子洞虽然在半山腰,只适合居住,并不适合和敌人周旋,如果有人围剿,洞里敞开,又没有隐蔽的地方,手榴弹扔进去,怎么也挡不住。关于野人的传说,也不可信,因为洞是直接在岩石上凿出来的,野人就算再厉害,没有智商,不会使用工具,挖不出这洞。

我个人反而觉得这是某个年代有人为了存储粮食,特别开凿的粮仓,洞在半山腰,又很大,放粮食进去,只要有一人守在外面,就能防止人抢粮。为了不让人知道,故意散布山上有野人洞消息,防止人去偷粮食。

不过这是我个人的猜想,至于春游时的那蛮子洞到底有什么用处,只能是个谜,就像春游回家,我妈给我的钱去哪儿了,我至今也记不起来了。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13 日。

我的互联网名字

我现在的微信名叫:小山,这是在有了微信才取的,主要是我的名字里有一个山,但我在互联网上却有很多个名字。

我初中第一次接触互联网,通过台式电脑和这个世界连接,发现这一根网线是多么神奇,人们只需要拨号,打开浏览器或社交软件,申请一个账号,取一个名字,就能在互联网上遨游。

我记得小时候受《华英雄》《卫斯理》电影的影响,曾经给自己取过:天煞孤星,宇宙浪子的名字。后来始终觉得那是别人的名字,不属于自己,思前想后,给自己想了一个简单的名字:幽。因为我很喜欢神秘感,互联网带给我很新奇的感觉,许多人能在这里很轻易的认识,也可以在招呼也不打就离开,偶尔有一天,又莫名其妙地冒出来。

因为有这种神秘感,我甚至将自己的账号性别改为:女,这是因为我年轻时玩儿游戏,喜欢带女生升级,如果有好感,就会加 QQ 聊天,现在和身边人谈起这些事,还觉得很有意思。可惜我现在对游戏的兴趣乏乏,哪怕知道越来越多女性玩儿游戏,也觉得非常无聊。当年怎么会喜欢做这些事呢?估计是真觉得年轻的时间能随便挥霍吧。

除了游戏和社交,我还喜欢泡论坛,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论坛,这是类似于百度贴吧的产物,人们因为兴趣爱好组合在一起。我常常在一个名叫侠客社区的地方晃悠,注册名字时,一个字没有办法注册,我只能给自己想了一个英文名:xysjou。名字是我的姓名首字母和 Jay(周杰伦)的改编:Jou,Jou 又含有「幽」的意思。这个名字还引起了一个很大的误会,因为太像发广告的账户,以至于论坛的斑竹(管理员)思考了很久才决定通过。

有了论坛,就有了马甲(小号),为此我在论坛里申请了很多的小号,有事没事就跑去装新人,因为新人会有人很热情地打招呼,我会装作和熟识的人不认识,从而可以再次建立另一层联络。不过一般来说,这样的伪装维持不了多久,毕竟许多聊天的语气,很少有人能真的隐藏。

我以前很喜欢在互联网上聊天,就是大家能从互不认识,到感情渐深,靠着一些若即若离的联系维持这份情谊。偶尔会有新人进来,可以再去聊天,认识人,建立关系。来来去去,网络就像是一个聊天市场,大家能私聊,也能公开在论坛发帖,热心求助,也会有人回应。

随着论坛的没落,到微博兴起,再到手机革命,微信……社交场景的变得越来越孤立,更何况愿意帮忙的人也逐渐减少,网络也变得更加透明,没了那份神秘感,原本的神秘感也消失了。

我现在很少聊天,唯有敲下这些文字,怀念曾经的那段神秘时光。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12 日。

对我影响最大的家庭成员

在我家,爷爷不叫爷爷,叫姥姥。至于为什么,我姥姥说,叫爷爷不好听。他这么一改称呼,使我很多年才知道,身边很多人家里面的称呼,和我不一样。

我家流传着许多姥姥的故事,我记忆最深的事和他读书经历有关。姥姥名叫:徐书田。曾祖父之所以会取这个名字,其含义是:如果不好好读书,那就在家种田。

还好,家里面的兄弟,我姥姥不负所望,经过苦读,考上了泸州医学院,通过刻苦学习,进了四川路桥当了一名医生。要知道,在他那年,我们县里只有三个人能考上大学。

不过姥姥的运气不好,因为祖上是地主成分,当年斗地主,姥姥被撤职,回了家,街上的人,没事就绑着他斗,叫他认错。我姥姥骨头很硬,哪怕是脖子上用细绳挂上砖头,跪在地上,勒出了血,他也不认错,为此还对最高领导人有意见。

姥姥能逃过这一劫,还得益于他学了医。据家里人说,当年看守他的狱警得了一种怪病,镇上没有医生能治,姥姥看了他的病,开了药,打了针,就治好了。狱警为此特别照顾他,等到后来事态缓和,姥姥才得以逃出生天。

我姥姥的医术有多好呢?其他人的评价我不清楚,我母亲说,当年生我时,三天没有生下来,姥姥和幺叔、大姑(他们的医术也是和姥姥学的)他们一起动手术,剖腹产,才把我解救出来。如果当年姥姥没有学医,就没有现在写字的我。

在我家,姥姥就是权威,有威严,不过他不凶我,很喜欢我,甚至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考上复旦大学。我一直很喜欢姥姥,有一个原因是,他在家里对规矩不怎么在乎,尤其是逢年过节,家里虽然会过节,但会省去许多繁文缛节,一些祭拜鬼神之类的传统,他很不喜欢。因为他是学医的,相信科学,封建迷信他最是厌恶,不过每年春节,大年初一祭拜祖先,他丝毫不马虎,不管怎样,也要去坟前看看先祖。

我受姥姥的影响很深,相信医学和科学,崇尚真理,对繁文缛节特别不喜欢,以至于到现在许多规矩都不明白。如果去一个地方做客,有太多的规矩和讲究,极其不舒服。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常邀请我去他们家,我不愿意去,因为太多人把家里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弄得极为讲究,更别说吃饭不能插筷子在碗里,要等年长的人先动筷子等等,各种拘束和别扭,不够自在。我从小就生长在一个连鬼神都看很淡的家庭环境,再设立各种拘束,自然不舒服。

姥姥在世时,常念叨几句话:「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生而不读书,不如喂头猪」,「当官不为民办事,不如回家卖红薯」。受他的念叨,我读书不敢马虎,但越读到后面,越发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以至于并没有如他所期望的,考上复旦大学。

在姥姥的心里,一个人当官,要为民办事,他的这句话使我在很长时间里,无法理解现在为官者到底是不是在为人民服务。社会的规则和他所说的有很大差距。哪怕现在,看见一些不平事,我的心里依旧会很愤怒。

姥姥是在我读大学时去世的,他去世时,幺爸从他隔层的楼房里,翻出来成箱的药,许多药已经过期了,只有少数能用,他有囤药的习惯。我也有这习惯,只是我所囤的物品,不是药,而是书。

如果现在他还活着,该有多好。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07 日。

我所经历过的一件英雄事

今年 2 月,疫情严重,冒着传染的风险,我离开家,从四川乘坐高铁,回到重庆工作的住宿。我回家前,坐高铁还没有硬性规定戴口罩,在家呆了几天,返回时,进站时已经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

回到住宿,每天在家工作,时不时会出去跑步,偶尔工作需要,也会冒着风险跑出去。对我来说,这段时间什么都好,唯一的问题是一日三餐怎么解决。

我住的楼下对面,有家超市,每天开着,我时不时去买点儿饼干、牛奶之类的当早餐。午饭和晚饭需要走一段距离,跑到罗森便利店,才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刚开始我附近的店还时不时半开着门做生意,到后来管控严格,饭店不开门了,只有楼下超市和罗森便利店开着。我的早餐靠楼下店卖的牛奶和饼干解决了早饭,午饭和晚饭靠罗森里的食物。

我经常去楼下超市买东西,和阿姨已经很熟悉。倒是罗森便利店很陌生,刚开始不知道吃什么,本来想吃关东煮,谁知道一连几天没有,问了店员,才知道疫情期间,规定了不能煮。没办法,我只能吃包子、烤鸡腿之类的熟食,没过几天,包子也不允许卖了。我不知道吃什么,店员建议我吃便当。这时我才知道,原来罗森里有蛋包饭、鸡排便当之类的熟食,还提供加热服务。

去的次数多了,和便利店的售货员熟识,由于戴着口罩,没什么交流,只是买东西,付钱,提货之类的交易,从他们的眼神里能看得出,我是位常客。

我原以为,疫情持续的时间不会多久,谁知道这一呆就是一整月,罗森便利店的熟食,我挨个吃了个便,到最后连店员也不知道推荐什么产品给我了。还好,我这人不挑食,每天换着花样吃,也不嫌腻。

我每天跑出去,必须戴口罩,那时口罩断货严重,价格高昂,我一个口罩差不多要戴一周才丢,还好大多数只是出去半个小时,回来就挂在通风口,反复使用。哪怕如此,口罩的数量也在减少。

有一天,为了节约口罩,我没有戴口罩出门买午饭,楼下的物管大爷也不管我,因为他已经知道我走不远,要么中午出去买饭,要么晚上出去跑步(我跑步不戴口罩,一般九点过才出门),已经熟识,更何况街道冷清,几无人。我也是胆子大,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去罗森。

我照常去买饭,叫店员帮忙热饭。我站在那里等,她和我聊天,忽然发现我没有戴口罩,便走进里屋,拿了一个口罩给我,告诉我说,这是自己买的,店里的已经用完了,叫我戴上。我连忙推辞,不好意思说为了节约口罩,故意没戴。她很执拗,非要我戴上。我知道口罩在当时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但碍于嘴笨,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只能接过,戴上。

此时,微波炉里的饭也热好了,她照常给我打包好,我提着便当,说了声谢谢,戴着口罩,往家走。人生第一次觉得,街道上吹起的风,不再寒冷。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0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