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动漫

多年前我看过一部名叫《攻壳机动队》的动漫,看这部动漫的原因是想知道,为什么《黑客帝国》导演的灵感来源于它。为此我在网上下载了 TV 剧集和电影版,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和其他动漫不一样,《攻壳机动队》的剧集和电影版有很大的落差。我初看的剧集,在这里面,并没有令我觉得惊艳的地方,有些类似于打怪升级,不停寻找打 boss 的套路。很难想象,这部动漫会带给人特别多感觉。难道我没有看出特别的地方,还是《黑客帝国》导演看这部动漫的方式和我不同。

我耐着性子看完 TV,接下来开始看剧场版,进入剧场版,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精神世界,里面所探讨的内容之复杂,已经超过了我的脑容量。我记得有一个镜头是素子进入一个佛音袅绕的地方,里面不停出现佛像、金光,背景音乐令人肃穆,这使我第一次觉得,这部动漫所要表达的内容,已经超过我以前看过的所有动漫。日本动漫忽然到了一种令人要仰望的境界。

我觉得《攻壳机动队》在讲诉一个「忒修斯之船」的故事,也就是,一个人在用机械换掉自己肉体的过程,还是原来的那个自己吧?人还是人吗?内心又有何种变化?这或许是未来每个人要去思考的问题,然而这部动漫却在带我去思考。

除此之外,当一个人能在脑部意识存在的过程中,不停到各个地方穿行,超过肉体的精神接触,是神还是科技所做出的改变?

这些问题在我看过这部动漫,时不时会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到现在我也没有得出答案,或许永远没有答案。

我想,《黑客帝国》的导演在看过这部动漫,也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遗憾的是,我们只能去模拟未来世界,最终的未来是什么样,没人知道,唯一能确定的是,人类正在向着换身体零部件这个方向发展,这是《攻壳机动队》对未来的预见。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23 日。

《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如何做出艰难的决定

昨天重温《肖申克的救赎》,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仿佛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在这个梦里看见了我自己。当我看到安迪受冤枉,瑞德去劝慰他时,忽然想起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委屈,不觉泪目。

导演在这里用了很巧妙的方式表现这一幕,起初瑞德从阳光中走进靠近墙角的安迪,他俩的对话开始,安迪一直自责,说是自己杀了妻子,虽然他不是那个开枪的人,但他却因为自己过于内敛的性格,让妻子投身他人怀抱。瑞德说,我不认为你犯了罪,只能承认你或许不是个好丈夫。随后,一阵辩论开始,安迪下决心逃离肖申克,瑞德不愿离去。对话无果,由此结束。安迪起身,走出墙角的阴影,瑞德站在墙角,这一幕呼应前面,刚开始是由明转暗,这一幕由暗转明。

看到这里,我恍然明白,以前在看这部电影,把它当成一个故事,其实这个故事里面包裹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从安迪被误判进监狱开始,投射到现实中的一个人,他或许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受了委屈,不被人理解。进入监狱,这是一次成人礼,如同走进社会,开始明白,这个世界有很多的规则,知道年轻时的积累有多重要。安迪是银行家,喜欢地质学,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已经使他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临周遭环境所带来的困难与挑战,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人,困于高墙内,不愿出来。

除此之外,电影里暗含的时间线,是对毅力的考验,瑞德分别在 20 年、30 年、40 年,分别去听证会。安迪在这期间,前两年受到毒打,后面通过自身的毅力,凭借才智,逃离了糟糕的状态。他开始办图书馆,创造虽限制自身自由,却寻求救赎生活。他无时不刻在希望逃离监狱,过快乐的生活,迫于内心的谴责,不愿逃离。

看这部电影,会很难感受到如此漫长时间里的变化。两个多小时,电影里的人由盛转衰,却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多数人在漫长的时间里,选择在肖申克里度过,只有寻求自由的人,才会逃离围墙,过向往的生活。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03 日。

2021 年 7 月影视书 | 当我在 7 月跑步时我在想些什么?

七月一日

雾蒙蒙的天,水汽在空中悬浮,远处看不真切。这天又闷又热,毫无工作的状态,脑袋昏昏沉沉,连吃饭的心情也没有,午饭吃了两个粽子,晚上毫无食欲,看来这个月比上个月更适合减肥。

七月三日

上半年以看电影为主,决定下半年多看几本书。今天打开书没看多久,脑子逼着我去看电影,为了克服这种状态,硬是逼着自己看了一天书,看电影和看书都是学习,想到我是喜欢写字的人,还是决定和书多亲近亲近。

七月四日

放假后,操场上的学生骤减,学校如同四季,每到一个时间段,会有它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学生来了又去,花开花谢,校园有它既定运转的模式,和我一起跑步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

七月六日

浑身冒着热汗,这个天哪怕是脱了衣服也还是热,跑到第四公里连指尖也开始冒汗,仿佛段誉那没有学成的六脉神剑,要是这世界上真有凌波微步这门功夫,许多与跑步相关的运动记录会被频频打破吧。

七月十日

偷懒几天,身体开始横着长肉,同事见到我不停问,为什么我长胖了?多两斤肉这么明显?反过来想,如果两斤肉分开,或许看不出来,如果一直往肚子堆积,则十分明显。看样子要咬咬牙才能把体重再降一个档次,只能增加跑量了。

七月十一日

糟心的一天,到处奔波,忙完已四点过,回想今天的收获却很少。跑步时故意取掉眼镜,我发现戴着眼镜会分身,眼前一片模糊反而更专注。跑着跑着,想到今日的糟心事,又想到所有的事情有个完满的结局,虽然损失了些钱和时间,但比起花更多的时间,这反而是目前最优的结果。毕竟手机完好无损,资料保存完好,闷墩儿做了绝育,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结果呢?存钱,买 13 香。

七月十三日

进入小暑,一年中最热天气来袭,空气里充满着爆裂的气息,还没上场浑身已冒汗,跑时只觉得口干舌燥,跑完热情一蒸,汗水顺着皮肤留下,像是刚从桑拿房里走出来。蝉在路灯下「知了知了」的叫着,重庆的夏天终于不那么温柔了。

七月十七日

今天去医院检查,心里的最后一根稻草飘远了。本以为春天扛过病毒,往后是一片晴空,谁曾想到了夏天如坠冰窟。躺床上睡不着,脑子回想着幺叔的话,再减十斤,又会活蹦乱跳起来。不觉天黑,我从床上爬起来,到操场跑出这半年以来最好的十公里成绩。

七月十八日

翻过墙头,裤子划破了。跑步时总觉得在漏风。庆幸是夜晚,否则光着屁股跑步真丢人。慢慢恢复训练,用原生速度开始跑。前面两公里用力过猛,后面有些跟不上,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还是要稳扎稳打才行。回家,今晚不用洗裤子了。

七月二十日

速度慢下来,渐入佳境。跑步时不停纠正动作,到了最后一公里,终于找到跑步适合的频率。我发现自己跑了这么多年,很难找到那个舒服的频率,有时上场便能找到,有时要跑三五公里才有感觉,更多的是跑完还没有惬意的感觉,但凡找到,我可以永久地跑下去。

七月二十二日

看着月亮从缺到月,跑步时没有劲儿了,便抬头看看月亮,心情不觉好起来。古时的赏月的句子太多了,什么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想来想去,还是喜欢那句「今晚月色真美」。

七月二十三日

很久没有听歌跑步了。今天戴上耳机,才发现音乐让我的思绪没有办法飘走。我跑步喜欢胡思乱想,音乐会控制我的思想,每次思绪飘飞,又会被振奋的音乐拉回来。我也听不到自己脚步的步频,没办法调整跑步的状态,更没办法听见操场杂乱的人声,耳朵在音乐的包裹中失去了许多快乐。看样子要适应听歌跑步需要一段时间,或许不适应才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胡思乱想带给了我许多灵感,这种状态还是很棒的。

七月二十四日

今天换了歌,专门找了跑步的歌单,一路停下来,有节奏感的歌还是少。昨天我听的皇后乐队的歌,整个停下来还是没有感觉,今天的歌有一首的节奏感强,从头到尾听下来,步频开始稳了,慢慢也有跑步的感觉。音乐对跑步有帮助吗?答案不言而喻。很多跑者在训练时也会听歌,甚至教练在训练时也会用音乐给学员找感觉,网上有一个大迫杰的训练视频,教练一边放歌一边给他鼓劲儿。春上村树跑步时也喜欢听歌,他会故意找一张一个小时左右的歌单,听完今天的十公里也完成了。

七月二十六日

奥运会开始三天了,一场比赛没看。奇怪,我跑步,却不怎么看运动比赛,无论大球小球,长跑短跑,跳水游泳,一律不关心。如果有这时间,我宁愿去操场跑几圈,岂不是更快乐。比起看别人运动,我更愿意自己亲身体验运动的快乐。

七月二十七日

懒病犯了,躺床上挣扎半天才起床,到操场跑两圈又觉得起先的挣扎是划算的。这段时间右肩膀部分酸痛,这不是第一次出现问题,做了几天俯卧撑和肩颈运动,酸痛感明显好转。跑步时想起又有两天没有做了,跑完赶紧爬地上做俯卧撑。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坚持对我来说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七月二十九日

每次疫情来,人们才想起戴口罩。跑步时不免有个奇想,如果哪天有种病毒,只要一个人的体重超过十斤,病毒会自然发作,除了运动,其他一切减重的方法会被视为作弊。想必这样,许多人才会没有懒惰的借口。

七月三十一日

下半年第一个月最后一天,无意间看了看这些年跑步的公里数,19 年真是有力气,跑了一千三百多公里,20 年五百多公里,今年到现在跑了七百多公里,这么一对比便知道自己偷了懒,数据真是好东西,只要是正确的便不会撒谎。

附:7 月书单和影片

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李 杨、任文科、郑 义/译 / 张兵一/校译

十个问题,十个答案,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一个问题寥寥几句,回答却用了很长的篇幅。读完有许多不明白的问题得到了解答,其中最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因为社会主义不能饿肚子去做,一个没有经济基础的社会,能确保社会主义正常的运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条无关的线,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可见的压榨、奴役等是很明显的,资本主义最严重的问题是培养了法西斯。社会主义如果错用,会培养斯大林之类的人物。马克思提到的社会主义,也从来没有否认过一个社会的人是人人都是良善的,允许一定的问题出现是太正常不过的事。这本书很好读,读完有所获,能对社会有很好的了解。广告

毛泽东选集(第2卷)

作者:毛泽东

读完第二卷,发现这次花很长时间在读毛选,书实在是好看,除了学习毛的思想外,还能学习他的行文逻辑,学习他的见解和看法,更学习他如何写文章,比起那些绣花般的文章,毛的文字充满时代性,拥有一种力量,更有一种振奋向上的精神。他的文字到现在读来依旧闪烁着鼓舞人心的力量,哪怕相隔再远,依旧能发光发热,借用他在《纪念白求恩》里的一段话做结尾:“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广告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作者:[德]申克·阿伦斯(Sonke Ahrens)

很早在好中文的课上听过这本书,一直苦于不会英语,没有办法学习。上周才知道这书出了,赶紧找来看。我很赞同书里笔记创作方法,更认同人需要一个外接设备去连接自己的知识,但凡喜欢写作的人应该明白,人最重要的是思考而非记忆,背一本书或许有效,但远不如通过自己内在的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更有效果。卡片笔记的重要之处在于不是从0开始写,而是有了自己的笔记,慢慢去完成一篇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记录笔记,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输出,这样的写作更为轻松。方法尊重脑科学,人每天会产生许多的思想,哪些有用,哪些无用?可以先暂时记录,最后再慢慢变成永久的笔记。不过所有的方法需要坚持,我准备按照书里的方法试一段时间,看看成效如何,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能出真知。广告

沟通的方法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

作者:脱不花

沟通过程吃了不少的亏,买来学习一下,还是学到些知识。书里的内容估计不能作为量身定做的方法,只能用来作为参考,算是我个人的启迪,毕竟我这人很直,而沟通是一种很委婉的交流方式,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我要学的还很多。广告

【当当专享眼罩+耳塞】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比尔.盖茨盛赞推荐, 一部实用的睡眠百科全书 睡眠革命失眠解析睡梦秘境

作者:[英]马修·沃克(Matthew Walker),译者:田盈春

好书,读完才知道睡八个小时有多重要。这本书很详实,有理有据,是很严谨的科学读物,不像一些神神叨叨的书,告诉你一些虚头巴脑的伪科学。书里有很多关于睡眠的知识,尤其是睡眠对于人的疾病(抑郁症、痴呆等)影响,良好的睡眠甚至会让人有饱满的精神状态。书最后的一些睡眠贴士很好,看完了我也想赶紧睡个好觉。

赌徒鲍勃

看完只觉得惊艳,大导演拍犯罪片喜欢按照逻辑去叙事,鲍勃是个赌徒,不仅赌博,还赌自己能不能完美犯罪。和其他赌徒片所不同的是,导演拍片丝丝入扣,故事到了最后二十几分钟进入高潮,最后以一丝幽默结尾,实在是有趣。

我要我们在一起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不赞同电影里的价值观,但拍的还挺好看。看的时候不停想起一句话,在那些年,我们会为这些单纯而美好的故事流眼泪,因为那时的我们坐在电影院,会相信故事里所发生的一切。当然,不排除我前面看的一部大烂片是《你的婚礼》。

蓝风筝

没有谁能在一种糟糕的体制中活下去,更没有谁是旁观者。国内电影看少了,才知道有一位这么敢拍的导演,现在的老演员把最好的演技献给了这部电影,这个时代。

笑傲江湖

看这部毫无印象,从改编来看,算是很成功的一版,尤其是音乐,奠定了第二部的基础。从故事来看,幽默与正直并存,演出来丝毫不违和,我很喜欢。

笑傲江湖2

林青霞出演的东方不败,许多镜头实在是太经典,水中喝酒,床榻躺卧,落崖飘飞,这些镜头有过后来人的模仿,她却演出了独特的魅力。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一位好演员会给片子加太多的分,而有的人天生吃这碗饭。林青霞、张曼玉、王祖贤……这才是香港电影。

你的婚礼

终于熬着看完了,放到一个小时确实坚持不住,看完之后赶紧关了,连片尾曲也觉得多余。这电影不停模仿《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拍出来真是没有可圈可点的点,还以为日本的反拍拙劣,这部电影的模仿更让人尴尬。顺便说一句,男女主角没选好,很失败。

一个国家的诞生

故事分为两部,上半部是美国南北战争,以总统死亡结束,下半部以3K 党成功为基调,串联故事的是一个家庭,上半部孩子死亡,下半部另一位投身 3K 党,可以想见国家对家庭的影响。由于这部电影是默片,许多故事需要字幕解说,在那个时代,要拍一部这种电影,难度是真的大,这导演很有野心。

新龙门客栈

这世界上,估计除了张曼玉,没有谁还能演金镶玉这个角色,泼辣、风骚、豪爽、重情重义,因为她,这片子变得让人无法忘记,无论看多少遍,张曼玉的这个角色都让人无法忘怀。除去这部片子,张曼玉是我目前为止驾驭风格最多的演员,《青色》里的妖媚,王家卫电影里的千姿百态,真是一位让人无法忘记的演员。我重看这部电影,才发现《大话西游》里的一段配乐来自这部电影的开头曲,那些西北的曲子一吹响,整个人进入了浪漫的大漠世界,诗、酒、剑、笛,所有的武侠元素全部在这部电影里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青蛇

贪、嗔、痴、情,徐克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给出人性的答案,而是用人和妖的感情来探讨这一事,如果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故事会落了下乘。人性是复杂的,妖精是简单的,在徐克的镜头下,男人始终是靠不住的,无论他是书生还是和尚,强行压制自己本性的欲望,用妖精来戳穿这一幻象,这是我小时候不明白的道理。

倩女幽魂3

没有了张国荣,换了梁朝伟,故事变成了喜剧。前一二部也有喜剧,只是这部和一二没有了什么关系。王祖贤是真美,在最美的年龄,在香港电影最好的时代,遇见最好的导演和演员,演了最好的电影,这才是真正的绝代风华。

倩女幽魂2

第二部多了许多延伸的故事,不再是以情为主线,相比来说更为复杂,打斗更为频繁,遗憾的是多了不相干的事,和纯粹的第一部比就差了很多味道。王祖贤真是漂亮,真没有谁比她更适合演这部电影了。这部电影的台词也值得琢磨,尤其是许多画外音,小时候真没看明白。

倩女幽魂

决定在做杂事时,打开电脑听一些老片,英语不好,只能找些国产片。翻了翻硬盘,找到了这部,重看发现以前有些记忆还是模糊的。比如宁采臣原来是去收租才到的兰若寺,聂小倩原来还有一个妹妹,燕赤霞有一个对手等等。看的时候,不觉想起书生与女妖,这是多少上京赶考书生的梦啊。这些梦成为文人笔下的作品,现在拍出来,还是过于美好。我在 17 年给这部电影打了四星,现在决定改成五星,毕竟儿时我曾想过当自己是宁采臣。

吉祥如意

大鹏拍的其他电影,没法看进去,谁知道这部记录家族的片子真好。第一次觉得拍得内敛克制,有些空镜头真是神来之笔,比如他的奶奶死后,一家人为怎么照顾王吉祥而争吵,最后出现一个空荡荡的房间,还有些屋外漫天飞雪的镜头,仿佛也在诉说一家人的繁杂的心情。片子演了将近一小时,回到观影现场,有观众问大鹏,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他愣了好久没回答,最后完结也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借用王老师在讲《活着》这部电影的一句话,我们国家的人,无论外面多繁华,诱惑多大,宣扬什么主义,和自己都没什么关系。唯一有关系的就是家,活着回家是一个人最大的信仰(大意)。

大内幕

原本以为是很普通的黑帮片,里面有现在扫黑电影的各种元素,可是看到后面才发现,这部电影有很多可取之处,重要的是不会把许多事全部拍出来,而是选择很克制的方式表达,以前我看那些扫黑电影,无论任何细枝末节都要拍出来,其实大可不必,很多情节交代完全没有必要,观众自然会明白,看看这部只有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就会明白,电影的最后出现的转折也很合理,用女人的仇恨去报复黑帮,脱离了一般俗套的警探破案。黑白电影拍出来的女人真是漂亮,仿佛永远不会老去,我很喜欢。

走进电影院看《天堂电影院》

一个人离开故乡,才能成就自己。《天堂电影院》里的托托(雅克·贝汉饰)在时隔三十年后,回到自己的故乡,看见电影院残破不堪,内心不剩唏嘘。他问儿时小镇的人,电影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身边的人告诉他,「经济衰退、电视、录影带等行业的兴起,让这个小镇的电影院没了生意。」

电影院能被取代的吗?疫情之前,我觉得可以,疫情之后,我认为不能。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天堂电影院》,不时听见身边的男女窃窃私语,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成为了电影外的一部分。反观电影,一群人挤在拥挤的教堂里看电影,吵杂喧哗的气氛与银幕上的故事成为一种无法代替的存在。

在娱乐不发达的年代,电影成为人们共同的话题,让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了谈资。我喜欢这部电影,它勾起了我儿时看电影的回忆,我在观看时,重温了曾经那些美好的时光。

一个人有多喜欢一部电影?《天堂电影院》里有两个小细节:银幕上播放一部电影,演员的台词还没说出来,有人在台下能一字不错说出电影里的对白。还有一个故事是一群执勤的人走进来拖一位正在看电影的人离开,理由是有人举报他重复看了十遍所喜欢的电影。

相对于故事的主线,我反而更喜欢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却令人开心的小事。电影院里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然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对片子的胡乱剪辑,相信深处在这个时代的人深有体会。

阿尔弗雷多(菲利浦·诺瓦雷 饰)是放映师,每次在播放片子前,会在教父的指导下将许多吻戏减掉,躲在一旁的小托托(萨瓦特利·卡西欧 饰)偷偷发笑,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荒诞的事。正式放映过程中,许多人为了看不见吻戏抱怨连连。这些毫无理由的审查制度,再对照我国的审查制度,不禁有些讽刺的意味。阿尔弗雷多对小托托说,生活比电影难多了。这句话除了暗示生活,或许更能说明生活并不像电影那般,总能让人随心所欲地删减掉片段。生活也不能像电影那般具有跳跃性,能让小托托眨眼间从儿童跳到青年。生活始终要一天天的过。

托托的成长历经儿童、青年和盛年。因为喜欢电影,在阿尔弗雷多的教导下,他成为了放映员,度过了愉快的童年。青年时期,他坠入爱河,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阿格妮丝·那诺 饰),无奈他的爱情被爱莲娜的父亲所阻断。阿尔弗雷多建议他离开故乡,不要回来,他离开小镇,最终成为了知名的导演。

整部影片并没有告知观众,为什么阿尔弗雷多要叫托托「出去闯荡吧,永远不要回来」,他似乎知道托托只有离开所在的小镇,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仿佛一个人不念故乡,不停往前,毫无牵挂,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成功又如何?托托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在工作中成为一个空心人,床边的人换了一位又一位,「始终找不到自己所爱的人」。

离开家乡三十年的托托,在阿尔弗雷多死去后回到了故乡,此时许多的人与事已经变换了模样,天堂电影院在爆炸声中变成了停车场,他依旧爱电影,只是再也找不到童年使用放映机时的快乐。

走进电影院看《情书》

看完《情书》,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气温骤降,仿佛下一秒天空将飘下淡淡的雪花。《情书》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雪景,渡边博子(中山美穗饰)躺在雪地里,似乎在做梦,没多久,她从睡梦中醒来,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雪花,眯眼抬头,仰望天空,快步向大雪皑皑的山下走去,参加未婚夫藤井树的祭日。

死亡是许多电影里不可或缺的主题,这是终点还是起点?参加完祭日的渡边博子载着藤井树的母亲回家,在他的房间找到一本毕业纪念册,尾页有一个他家的旧址,渡边博子写了一封信寄出去。这封寄往「天国」的信,意外收到了回信。

看《情书》的整个过程,使我想起读书那些年写信交笔友的时光,网络不发达的年代,通过信件往来是件很温暖的事,写信的人通过邮筒寄出,一天天数日子,盼着收到回信。那些思考良久写下的字,真心实意,成为一种相互倾述的方式。

电影里,渡边博子收到回信,她并不清楚写信的人是谁,事后才明白,未婚夫中学时曾和一个同名异性的同学在同一个班读书,渡边博子通过「藤井树」的讲述,得知未婚夫的中学时光。

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有将近一个小时在交代故事,导演岩井俊二很有耐心,慢慢地完善渡边博子为何会收到「天国」的回信。通过信件,能看见两个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家庭,因为信件与思念,联系在了一起。时隔多年,现在看来这个故事还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同名异性的人在同一个班是件极低的概率性事件。

有两封信我的印象很深,一封是渡边博子问「藤井树」,自己的未婚夫初恋是谁。一封信里她似乎在自言自语,很想知道自己是否和初恋有同样的容貌。「藤井树」也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反而讲了许多未婚夫的往事,直到电影最后,那本《追忆似水年华》的借书卡背面,出现的铅笔画,她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或许初恋的美好也在于此,含蓄的表达,毫无察觉的关注,细小的关怀……成为今后的怀念。多年后,谁也不知道谁喜欢过谁,谁也没能踏出表白这一步,直到各自走向不同的人生,直到有一天走进电影院,看了一部关于初恋的电影,才知道自己曾经给喜欢的女孩写过情书。

走进电影院重温《指环王3:王者无敌》

今天去电影院看完最后一部《指环王》,历经将近一月的漫长旅程,终于结束。坐在银幕前,看着山姆(西恩·奥斯汀 饰)关上门,大屏幕出现 The End 的字样,心里有种淡淡的伤怀。

看整部电影我没有很激动,哪怕是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惊起内心多少的波澜,反而是那些很小的事,令我有种难以言说的感动,我知道,胜利的天秤终归会抵达正义之岸,我只需要再次见证这既定的事实。

再重温最后的王者之战,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出现了混乱,尤其是「白城」米那斯提里斯,印象中那是雪白圣洁的城,银幕前的它居然有些斑驳。整场战争不是守卫王城,反而是一边倒的局面,如果没有阿拉贡(奥兰多·布鲁姆 饰)、莱戈拉斯(奥兰多·布鲁姆 饰)和金利(约翰·里斯·戴维斯)饰)带着亡灵前来,这场战争的结局不会偏向正义之师。我完全没有想到,多年后,自己的记忆会出现许多错误,这不禁使我怀疑曾经有没有看过《指环王》。我只能在时间的记忆里去拼凑一些点滴的回忆。

经历过第二部的战争,最后一部,我反而喜欢听皮平(比利·博伊德饰)在「白城」唱歌,歌声空灵,仿佛在安抚一位失心疯的父亲;我喜欢烽火狼烟燃起的雪山,镜头一座一座的拍过去,看着山川湖海,谁能不赞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我喜欢霍比特人勇敢、聪明、执着的执着,他们不如精灵高贵,不如人类聪慧,只因为他们喜欢自己家乡。看着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如此美好,怎么能让邪恶的一方赢得胜利?

每当佛罗多(伊利亚·伍德 饰)和山姆在前往末日山的途中,回忆他们共同的夏尔,不停提起春天的草莓,夏天的香果,夜晚的歌舞声,还有世界上最好的大麦酒……那片曾经他们迷恋的青草地,有属于他们快乐的时光,我由衷地祝福他们能回到家乡,重归平静的生活。

指环王》最后的结局有些伤怀,世界进入人类统治时代,阿拉贡成为刚铎的王,霍比特人在夏尔过上田园般的生活,佛罗多带着巴金斯乘精灵的船去治病……生活一切如常,仿佛这一切从来没发生过,仿佛这一切只存在于每个人的记忆里。

由《盗梦空间》引发的释梦|每日抄经:申命记4(一)

看电影其实是走进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电影却能延长我们生命。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延长生命的方法:做梦。

大多数人做梦,只是梦了,诺兰却拍了一部《盗梦空间》。从营销角度来看,这是很好的创意,一个人在做梦,就是走进了潜意识,自己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人所梦到的事物,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当然,也有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所拼凑起来的人或事。

我有用过佛洛依德的方法解梦,以前还进行自我剖析。所以我不相信周公解梦那一套,梦到什么会有什么后果,那只是毫无逻辑的瞎扯,更何况周公解梦无法解释我梦到钢铁侠、超人之类的超级英雄该如何解。

佛洛依德的解释之所以能立住脚,其实就是梦是现实世界的投影,从深层次的解释就是,梦是一个人的性意识觉醒。我反而觉得性意识或许是动物的本能。

诺兰有没有看过佛洛依德的书,我并不清楚,从电影来说,他的故事逻辑在于梦的层次,也就是一个人可以潜到梦的第几层,进入之后能不能植入一个想法在人的脑子里。

故事的设定很有趣,为了产生戏剧冲突,他还在里面加入了类似于人体白细胞的元素,一旦受过梦境训练的人,梦中出现的人物还会开启攻模式。这真是开脑洞的创意。

当然,故事的设定远非如此,因为梦境过于真实,就需要一样物品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实回到现实生活中。

小李子扮演的角色到最后有没有回到现实生活中,如果按照以往诺兰的电影结尾,我相信他回到了现实世界。毕竟一个导演在镜头前几乎不用很残忍的死亡方式,内心一定是柔软的。

诺兰对超级英雄世界的贡献|每日抄经:申命记3(二)

我看诺兰的电影很早,第一部叫《记忆碎片》。看完第一反应是:太神奇了,电影还能这么拍。那一刻,我仿佛打开了一扇奇特的大门。

其实看完电影,我并不知道这位叫诺兰的导演有多牛,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是他拍的,但这部电影用倒叙的方法讲故事,确实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开始注意诺兰的电影,还是我对科幻电影的痴迷。记得有一年,我忽然想看蝙蝠侠系列,去网上找片源,发现有很多部蝙蝠侠,我一部部下载,慢慢看。那时我也是有时间,那么多部蝙蝠侠电影,能一直看,他们的情节太雷同了,塑造的英雄永远高高在上,立于不败之地,直到我看了诺兰拍的蝙蝠侠三部曲。

我觉得诺兰对超级英雄电影是一种颠覆性的创造,在他的镜头中,蝙蝠侠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诺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探寻蝙蝠侠所存在的意义。他一点点拨开蝙蝠侠的伪装,从蝙蝠侠童年的故事开始,到他如何练成好身手,经过怎样的磨砺,一点点成长起来。他会失败,会迷惘,有痛苦,内心也会挣扎,他所要面对的敌人除了小丑,还有自己的内心。

诺兰成功开创了超级英雄的另一个世界。正是因为诺兰的挖掘,打开了超级英雄世界的大门,才有了以后超级英雄的新纪元,说现在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是在拓宽诺兰蝙蝠侠系列的河流,一点儿不为过。

但真正让我认识到诺兰厉害之处的电影还是《盗梦空间》。

看了张艺谋的《一秒钟》

「那是你女儿啊?不过就出现一秒钟的时间。」放映员范电影(范围饰)说完这句话,张九声(张译饰)用恶狠狠的语气让他不停放 22 号电影。看到这里,仿佛那位拍《活着》的导演又回来了,只是碍于现阶段的审片制度,这部电影有很多内容受到限制,没有办法展开。

一秒钟到底能讲出什么故事?电影里就一个画面,这么一个画面,让一位父亲从劳改营里逃出来,追着跑了很长的路去看女儿出现在镜头的画面。在追逐的过程中,张九声遇到一位偷电影片子的刘闺女(刘浩存饰),故事如此来回,反复,造成冲突,随着情节的展开,谜团慢慢拨开。

我喜欢这个故事的表达方式,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张九声看那一秒钟的电影是为了看女儿一眼;刘闺女偷电影片子是为了做一盏灯罩赔给人家;范电影为了保住他的位置不停放电影,最后举报了张九声……简单的几个小人物,在漫天黄沙的世界里,活成了一粒粒尘埃。

我喜欢这个故事,哪怕知道它在审片过程中,将很多批判与讽刺的地方删除,它依旧不失为一部好电影。电影里面很多地方欲言又止,留下很大的空白,还有些地方让人看不明白,有点儿不清不楚。整个故事里最让人无法理解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张九声结束了劳改,不急匆匆地赶回家和女儿团聚,反而要去寻找那张一秒钟的底片。稍微思考,按照故事的走向,他的女儿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不在了。前后关系相连,自然能明白一位父亲动不动歇斯底里咆哮的原因,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见女儿。这是很悲惨的故事,女儿为了争「先进」死去,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张九生会说:「争什么争,没事儿和大人争什么。」

如果说,《活着》里的葛优演活了一位悲苦的父亲,那张译演活了一位悲痛的父亲。

张艺谋拍活了父亲,每个父亲有不得已的苦衷,哪怕看似有官威的范电影,不停在影片中强调「这位置只有我能干」,处处打压他的竞争对手,背后说出了一位父亲的苦衷。他告诉张译,儿子小时候将洗影液当成水喝了,自己一时疏忽,造成了他成脑袋出了问题,没办法接班。

漫天狂风吹过,沙砾处处飘散,谁都是没有根的人。他们全部是时代的一粒沙,失去了人生中最挚爱的人。

走进电影院看诺兰的《信条》|每日抄经:申命记3(一)

诺兰的新片《信条》上映,今天看完。

从以前的电影来看,诺兰的电影较为慢热,这部电影一反常态,一开始几分钟,激烈的打斗开始,接着就是一系列的追逐戏。

电影的速度很快,如果不全程紧盯屏幕,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主要是电影并不是按照正常的叙事方式,而是同一条时间线上,采用两个故事并行的方式讲故事,看正向故事,不禁要去注意反向故事,原本互不关联的平行线相互交错,时不时还会影响未来结局的走向,自然令人看起来很懵。

许多人陷入一些科学知识的怪圈,其实完全不用考虑过于专业的术语,这些知识只是为了让故事看起来更有逻辑,只需要看故事就行。

在电影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开头出现一把枪,那最后一定要扣动扳机。《信条》自然要遵循这一原则,从女主最后跳水,解释了她前面看见有女人跳水的事,名画收藏仓库里自己和自己的打斗,解释了为什么戴着面具不说话等等,所有前面出现不明白的地方,故事后面都有交代。科学知识使得整个故事变得更能自圆其说,不至于使人看起来不符合逻辑。

诺兰的电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会让人误以为无法解释的科学现象是可以发生的,要把复杂的科学知识解释给看电影的人,让他们明白,就真的很考验导演的功力。

不过这么多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却是我无法理解的事,或许有的电影也是要踮踮脚尖才能明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