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让我讨厌的行为

我的工作原则是,拿钱办事。不过我呆过的大多数企业,不讲武德,会尽全力进行压榨。

从面试的岗位来说,如果我是文案,那自己的本质工作就是做好文案这份工作。事实上从进公司开始,文案工作会涉及:后勤、地推、搬运工等多种角色。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技术性太强的活儿,不管是本部门还是其他部门,或多或少会叫上我。

如果工作不忙,能帮就帮,这是出于工作上的搭把手,一旦工作进入高强度的状态,这就是增加额外的工作量。很多时候,一家企业的工作并不是做不好,而是会耗费一个人太多的精力。

就拿今天来说,从进公司开会,讨论活动,你一言我一语,不觉一上午时间过去,到最后谁也没有商量出来结果。到了下午,又急匆匆赶往另一个地方,进行装修,一阵讨论下来,忽然得到临时消息,说商圈要拆迁重建,所有的设计简单处理。前面所设想的一切装饰,直接被 pass 掉。一来一去,一天时间过去。

我做文案这么多年,到现在也没有遇到太多整段整段时间去专心写文案的时候,多数情况会被人打断,要么是临时安排工作需要找我沟通,要么一场突如其来的会议,要么其他部门需要帮忙……等真正有自己时间去思考,下笔写文案,这一天即将过去,此时我只能匆忙交卷,像个丢盔弃甲的士兵。

我不喜欢事前商量好的工作,变成无休无止的黑洞,从而进入无休止的工作工作状态,但这种不停一个岗位扮演多个角色的现象,频繁发生,使我到现在想起,无比厌烦。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28 日。

我最后一次离开「舒适区」是什么时候?

18 年底,我决定离开呆了一年多的乙方公司,回到甲方工作。我回甲方的理由很简单:公司就在我的住宿附近,每天走路,穿过重大直接到公司,所做的工作,也是我熟悉的教育行业

和乙方相比,甲方实在是舒适区,离开以后,我的生活作息变规律,下班要是多呆一分钟,就是浪费。我每天按时上下班,这样的工作做了四个月,再次离职。

离职这事儿,由不得我,当初和公司谈的是三个月转正,到了三个月,和领导谈话,给的理由是要再等一个月。说这话我就预感不妙,其中一个信号是,我入职时签的协议并不是和公司,而是第三方劳务机构,这意味着教育机构为了节省成本,人事部门是聘用的外包人员。第二个信号是,当初和我谈的部门负责人,开始躲躲闪闪,并不和我正面讨论事情。哪怕是要延期一个月,也是找他的下属来谈。我想到离家近,对公司还抱有幻想,答应下来。

事后不出所料,第四个月,部门负责人继续拖延计划。我知道这是不准备录用的信号,开始走辞职流程。几天后从公司离职,离开走路上下班的工作,踏上茫茫的求职路。

还好,我机遇不错,到了现目前所在的公司,只是这一次,我的工作目的地更远了,要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开始一整天的奔波。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9 日。

我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期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不知道是谁说的这句话,从我工作的经历来看,确实如此。

每次从公司离职,到下一阶段,我会过着很困难的生活。和大多数人找工作的经历不同,我离职,直接裸辞,身边人会先找好下家,顺利过渡。

裸辞意味着会失去经济来源,加上我喜欢到不同的行业,这更加大了找工作的难度。

在我的记忆里,从裸辞到找到工作这段时间,会有一个多月的过渡期。起初我会对未来充满信心,自认为靠着能力,找家比前东家好的公司,不是问题,去见面试官也很有底气,说话响当当。

一周左右,如果没有听到回音,我的底气会掉一半,脑子里会不停浮现:房租、水电气费、生活费等,银行卡不停缩水的数字,使我惶恐。

这之后,我会降低身价,或者调低薪酬待遇,期待接到更多面试邀请,和面试官聊天,会时不时出现紧迫感。

每天睡前,会计算消费,今天有哪些支出不必要,明天哪一顿能节约一点,再看看手机,有没有面试邀请。

日子一天天过去,内心的急迫感降到冰点,躺在床上会问自己,如果当初忍一忍,呆在原公司,是不是会好一点。偶尔胡思乱想到深夜,久久不能入眠。这时我会不停否定自己,但到了白天,又会投入找工作的疯狂时期。毕竟,这是唯一的一条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说来也怪,从裸辞到找工作,我大多会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找到工作。每次当我生活极度困难,要将我打入围墙之中,总能在经济危急时刻,化险为夷。

不知道这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冥冥中有任何指示。经过这么多次不停换工作的痛苦瞬间,现在再看自己当年的意气用事,会发现,有些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这就如同每次做活动,眼看着许多事到了节骨眼,快要完不成,但到最后,所有的事,会在死亡线到来之前完成。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1 日。

我常看的一位新闻记者的稿件

这几天抽时间,断续看完《人物》杂志对老罗最新的两篇采访,由于文章太长,没有细看,有的甚至快速浏览了一遍。

最新的这几篇稿子是谢梦谣老师写的,他在微信公众号里发了出来,前前后后,总共写了六篇老罗的文章。

我看《人物》稿子其实是有私心的,主要是自己也会做一些简单的人物采访,看这类稿子就是学习。我和《人物》这类长期跟随一个人物采访没法比,我和人的交流时间很紧,差不多一天要采访 4 个人,采访完整理了就要开始写稿子,不过这不妨碍我学习他们采访的思路。

谢梦谣老师有个习惯,每次采访完一个人,会将自己的采访大纲发出来,给关注的人学习,我曾经看过他采访李宇春、李诞他们的采访提纲,有一万多字的问题,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仅这一项就已经很惊人了。至于后期的撰稿,那就更不必说了。

我个人的经验是,前期做好准备很有必要,不做准备,遇到话多的,喜欢聊天的人还好,要是遇到不爱说话,一问一答就很恼火。有足够的问题,一是做过调查,许多重复的问题不需要再问;二是别人会觉得做过了解,给人一种尊重感;三是自己不会慌乱,犯一些特别离谱的错误。其实我个人这些地方也做得不够好,采访过程明显能感到自己特别业余,但要做特别专业,深度的采访,时间上也不允许,只能每次看看《人物》杂志,学习他们的写作思路。

原打算写看老罗的一些感受,谁知道写到其他方面去了。今天吃多了,胃不舒服,明天再写吧。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6 日。

新东方的摄影大赛(后篇)

因为是诺兰的粉丝,一直很想尝试《盗梦空间》里的效果。

我在学习全景模式的过程中,发现用这一模式能拍出《盗梦空间》里的效果。不过这一模式的拍摄效果并不理想,更何况对拍摄地点的要求太高。

我继续搜索,发现利用镜面成像的效果也能拍出来。于是我当天下班就去买镜子,第二天和骆老师带着镜子去拍。

一上午的时间,看来看去,没有找到合适的场景。我原以为拍摄很简单,哪儿知道要找对角线合适的地方,非常难。其实西点走廊能拍,但如何体现拍摄的主题,成为一件伤头的事。

还好,下午于老师来了。他找了一个校园操场边的夹角处,将镜面摊在手上,不停测试效果,倒腾了半天,找到一个合适的点。

我看他一会儿蹲,一会儿趴,一会儿跪,够幸苦的,原本想就拍一个校园风光。谁知道他叫我站在操场边跳,我像个傻子一样跳,他用连拍模式拍,拍完叫我去找几个学生。此时,姚老师站在一旁看了一会儿,觉得这事儿很有趣,就和我一起去找学生。

我和她一起到西点教室,生拉硬拽,找了四个学生。

找到后,他又叫我当试验品,找位置,定点。定好了,他就叫学生摆动作。一开始他希望拍学生跳起来的动作,学生不愿意,我觉得跳的难度太大,四个人一起跳,动作和表情还要到位,难度系数直线上升,也帮着他们说话。磨来磨去,最后改成了走。

别看就简单的走,来来回回也走了好几次,到最后才拍到理想的照片。大家在强烈的阳光下,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摄影好玩吗?看别人觉得这是件特简单的事,一旦自己开始,哪怕是运用相同的技术,依旧要重新设计场景。

不过技术再怎么厉害,还是要先有想法,有了想法,再用技术去实现想法,这一过程很艰辛,会遇到很多问题。

新东方的摄影大赛(中篇)|每日抄经:申命记10(一)

原计划昨天拍完全景模式的照片,因为没有手机支架,搁置到今天。

我早上起来把支架放包里,开完会,稍微准备,和于老师从楼上下来,和昨天的同学约好的同学在操场见面。

其实昨天我和骆老师拍了一位全景模式的同学,但那个太简单了,何况还是两人成像,一些肢体语言和表情也不太好。

我这人就这样,凡是要求别人做事,总下不了狠心,有些事明明还能做更好,但不太忍心叫人一遍又一遍来,只能做到一个大概就喊停。做出来的东西往往和自己想象中有所出入。

我就特佩服那些叫演员一遍又一遍来的导演,不做到满意的程度,绝不喊停。很多事就是这样,只要稍微咬咬牙,狠狠心,完全能做更好,出于性格原因,只能达到及格线。

今天和于老师合作拍摄,不好意思过于要求同学,尤其是在中午十二点,顶着烈日下拍摄,期间要换两套服装,试着过了几遍,觉得可以就行。

这次拍摄并不成功,有一个原因是全景模式如果开太久,再次移动,稍微不稳,照片就会出现抖动痕迹,别看两个人和三个人的区别,加上换装,拍摄的难度是成倍增长。

我回到家,从手机导出图片到电脑,由于拍摄抖动,学校的名字有一个出现晃影,我只能打开 PS,用我三脚猫的设计技术修图。

原本很快就能解决的抖动,我花了老半天才搞定。

做完这一切,赶紧打包交稿,至于结果如何,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随思录(73)- 2016-05-24

今天本打算继续写《中国人》这本书的几点感悟,倒是今天发生不少事情,值得一说。想想还是暂且不表此书,等有时间再写。

星期一,原本今天不上班,因为公司停电,没法工作,谁知领导突发奇想,把会议安排在南坪庆联中学,这是领导投资的另一家公司,如他会上所说,可能以后这里会是根据地。得,要是天天开会跑南坪,那有得玩儿了。

会上来了两位新同事,一男一女,比例协调,搭配干活,不累。就目前第一印象来看,我个人对男同事印象不太好,女同事阴差阳错没有私下接触,不表。为什么对男同事印象不好,简单来说,在会议中场,老大去处理些事情的过程中,有同事叫他俩发表下意见和建议,男同事这时起劲儿了,不断的说这说那,对微信公众号评头论足,有的观念我同意,接受,有的抱歉,不同意,出于运营思维不同以及他不了解情况的同时,下午友好的归家途中,我友好的跟他说了说公司为什么会这样,不知他能领悟多少。

现在想想,是否我有容人之量来做这件事,尤其是有人反对我,或者说在不了解公司情况下对我所做之事指指点点。我不认为新员工来之后,这是种非常好的表现,至少目前来看,我的运营思维在大体上没有太多差别,唯有一些细节方面,需要调整。

我深知公司现状如何,也深知领导在这块的能力如何,简单来说,在能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我所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在任务完成前提下,做到最好。目前来看,我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只是要达到我的所期望的,类似于天花板的要求,还需要不断努力。

今天是认识两位新同事的第一天,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团队是否能再不断磨合中成长,目前来看,还不得而知。我希望抱着种悲观的态度去做快乐的事,更希望不要有人能对我所做的一切指手画脚,因为在现有条件下,还没有人比我更会玩儿微信。我就是这样自信。

随思录(63)-2016-05-03

白日渐长,气温升高,蚊虫纷飞,重庆这个夏天总算是来了。

今日草草读完一本书,写完一篇初稿,修改一篇文章后发送。这个五一也被这些时间带走。

总的来说,这个五一我过得并不快乐,不快乐原因有二,一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文字方面训练不够,思想方面太过狭义,思考问题不够全面,这些都是我的短板,只能靠不断训练得来,勤奋是必要的,我是太懒,每天花在写作上的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真是惭愧之极。二是这几日发生的医疗问题,这也是我刷微信以来,看见的时间最长的刷屏,想想五一开始到现在,第一天事件发酵,连续两天的大面积朋友圈刷屏,如果说刷得我不反感,那是不可能的,但内心觉得,这件事确实有必要管一管,所以再反感,我觉得有必要,这件事虽无法将整个民营医疗体系这颗毒瘤拔出,加以改善,好歹也能引起当局重视。我不知道上面人如何看此事,至少在我看来,民营医疗的坑,是自食恶果,是活该。

我在医疗行业那阵,一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许多医生,不是本着治病救人的想法去看病,而是在考虑如何从患者身上榨取更多利润,记得以前做肛肠科时,我去跟医生聊天,他们一脸笑嘻嘻的跟我大谈患者的肛门括约肌,还略带调笑的说,有的医生技术不达标,在切痔疮的过程中,多一刀,少一刀的后果,有些是治疗失败的,这自不必说,他们心里也清楚,不过不在意,至少在他们看来,金钱是第一位,至于病人如何,与他们无关,就算事后发现治疗效果不如人意,他们也有办法搞定,毕竟医生的专业程度忽悠病人,是有这个能力的,所以每次开会,老总说,我们的技术在重庆市还是不错云云的话,我听着都不是滋味。事实上她清楚每位医生技术如何,就算不清楚,房间里安有监控、录音设备,又怎会不知。

至于为什么医疗行业根深蒂固,在我看来除了百度的问题,最大的环节还是监管力度不行,以前跟扇子聊天,他说我们国家是法家治世,法家是什么?按照现在的理解是,以法律为依据,为准绳的治理。真实情况不是这样,我见过的潜规则实在是太多,拿民营医院发传单来说,我在医院工作那些时候,医院发传单,被城管逮住,之后打电话说要交三千块钱,人事当时有事,领导便叫我去交钱,他一面叫我交钱,另一面便给城管的上级打电话。我还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去城管执法大队,走廊黑漆漆的,静悄悄的,透着股股阴森,在不断指引下,来到交罚款的部门,我坐在他们软绵绵的沙发上,心里像做贼似的,也就在交钱的那几分钟,他们接到上级电话,说这事儿了了,叫我回去,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国家,不是法家治世,是人治,任何黑字白纸的东西,敌不过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就是靠着金钱来维护。如此之事,还有就是医保问题,想想一家10月份开业的新医院,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拿到医保资质,这关系走得多顺溜。

医疗行业的改革是越改越乱,这只是冰山一角,医生的无德,一切向前看,政府不作为,监管不力,宣传的夸大,欺骗等行为,这些种种纠缠着,会像癌症病毒般不断蔓延,扩散。民营医院就像已经养大的娃,如果要杀,杀不得,杀掉的话公立医院没有办法接住这么多患者,惩罚,没用,几百上千万,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九流一毛,效益好,几个月时间就赚回来了。又不能强行降低他们的经济效益,民营医院的医生之所以如此坑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在患者身上赚取高额费用,想想真是可怕。

有此问题,也使我想到最近所思考的另一问题,也就是这个社会,人们都在崇拜金钱。盲目的崇拜金钱,以赚取为目的。现在想想,如果只是为赚钱而赚钱,不折手段的赚取,不仅医疗行业会这样,食品、教育、环境等与人息息相关的行业,哪一项不是这样。

就正如我昨日所看书中所言:正义和道德是两回事,正义是支撑一座大厦的柱子,道德则是这座大厦的装饰。现在看来,正义如果说是法律,道德如果说是良知,那我们国家,这两种问题,在百度这件事上,同时出现崩塌。柱子撑不起大厦,道德的装饰,自然无处着力。真令人瘆得慌。

随思录(51) - 2016-04-15

又是一夜超时工作,好在今天是为自己,倒是心情愉快不少。为了追一个热点,倒真是忙得像条狗。

我是不喜欢最热点的,对我来说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只是我大哥昨天叫我写写科比。今天下班回家,我依旧在床上睡了一会,便开始写。期间耽误不少时间,无非是老总给了我部手机,这手机不断震动,期间也发来不少群邀请,我一个个的进,一个个的发链接。中间被几个群提出来了,估计是不让发链接的。算了。

这些看似零碎的时间,倒消磨我不少功夫。期间也写写停停,等到弄完。时针已跳至现在。不知这样工作为何。反正我自己做事儿,没这么积极过,倒是倒腾别人公司的事儿,跑得比谁都快。

所幸的是,今日有人来咨询,这是件好事儿。不幸的是,我的工作虽开展,但后续工作跟不上,商城除了两个云南旅游的项目,古路驿站的项目现在连影都找不到。老总心也大,资源多,想不断整合。现在人手也不够,弄得我累得个半死不活。可这份工作是自己选择的,不做不行,必须咬牙做下去。至少现在来看,我连续推了两次微信,阅读量已渐长,这是件好事。各种打法虽不尽如人意,倒是能带来一些超预期效果。如果我再花时间做好一点,稍微好一点点,不知会不会有更大的潜力。

一步一步来吧,今天开会,又有不少事堆积过来,真是累得吐血。

站点地图索引的问题|每日抄经:民数记㉜

眼皮直打架,强撑力气去研究了谷歌的收录问题。前些天我 site 网站,发现谷歌许多文章没有收录,重新加了一段代码,验证失败。

今天下班,准备重新按照步骤试一试。前些天我按照加百度代码的方式,将谷歌的代码放到首页底部,试了无数次,完全不行。今天我按照要求,放头部,重新验证,成功了。看来不同的搜索引擎,连代码放置的方式也不一样。

我以前对搜索引擎后台不了解,许多操作完全是看天书。好在每天坚持去看后台数据,慢慢习惯了平台的设计,我就借此机会随便点点,这才发现谷歌没有收录,有一个原因是没有提交站点地图。

站点地图可以理解为网站的索引,也就是一本书的目录,和书不一样,网站持续更新,页数不停增加,书会越来越厚,目录也会增加。

你看,做网站和写书是一个道理,书讲究排版,设计和装帧等等,网站自然要看设计、字体、布局等等。知道怎么写一本书,自然会明白如何做一个网站。

飞水说我的博客没有计划就是这个原因,所有的文章没有锁定一个行业研究下去,这是非常糟糕的建站方式。

按道理来说,提交了网站链接,搜索引擎自然会去爬相关的页面,谷歌搜索引擎倒好,还要提交网站地图,这是为什么,我无法理解,难道是为了节约爬取时间?相反,百度只要提交了网址,直接过来爬取页面,完全不用担心收录问题。

还有一点不理解的地方,谷歌只要提交了主站网址,直接认定了页面,百度却会随时变动页面,我不得不做许多内链去指向主站。这也是两个搜索引擎不同的地方。

我相信在不停使用过程中,还有更大的区别。不过现目前的当务之急不是这些事,而是怎么优化网站,使打开速度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