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思录(47) - 2016-04-09

进入新公司差不多有一周时间,这段时间说忙不忙,只觉得各种事情各种混乱不堪。新上手的事情还没弄清楚,结果公司才来一个月人倒比我先走,其原因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摄影。不知怎的,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在填炮眼,隐隐有种不安的感觉在里面。

认识苟雪梅是刚进公司不久,这个女孩给我的感觉还不错,一看就是自来熟的人。只可惜我们才相识不久,她于昨天跟我们离职。公司组建这个部门是今年三月份的事,原本是想找一个人解决就好,领导不懂这一行,又想做,就招了苟雪梅,谁知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又要跑市场,又要写策划,又要写文案,真是糟糕至极。

我是三月底去面试的,当时也知道是一个人在做这块,和领导聊得也不错。谈过两次,有一次是工资没谈妥,后来双方做了妥协,我才进来。

公司以前是做金融这一块的,现在老总手里有一些资源,想进行整合,我大概看了下,差不多有20几个,零零散散的。由于微信是服务号,一月只能推四次,一些平台的搭建也没完成。我随便翻了翻便知道这微信要做起来是有可能的,只是需要好好的做内容。

等到进来后的第一天便在开会,第二天第三天跑市场,第四天苟雪梅说她离职了,今天没有活动,休息,结果下午五点房地产那边搞了个荧光跑,我又跑过去。等到回来,已十点。

在这段时间里,我仔细得看了看公司的微信,看领导的需求,是想做成活动类的微信公众号。前期的主要搭建还未完成,各种虚拟的,实际的商品还未搞定,微信栏一塌糊涂,今天去看了下,微信号的英文名都没有,真是比我自己倒腾微信还要操心。最近一直在想怎样完善细节,出于疲于奔命的状态,现在又走一人,真是得不偿失,恼火。

算了,不写了,每个公司都会遇到问题,如果只抱怨,不想办法克服,还是没用。先把要完善的,即将要做的去完善了再说吧。

微信公众号 8 周年有感|每日抄经:民数记㉘(二)

看表哥群讨论,才知道今天是微信公众号 8 周年。作为公众号的一个分子,我并没有太多感触,甚至不觉得这和我太大的关系。

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我的生活没有?显然是有的,我的阅读习惯因它而改变,甚至起初它风头正劲时,我还拿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面试,15 年帮助公司运营过一篇十万加的文章,获得了一些表扬。那时我和领导商量,希望能组建一个自媒体团队,从企划、网运团队剥离出来,企业过于短视,没有成形。

现在再做微信公众号,难度之大,已经不是 15 年所能比拟,有些机会,一旦错过,就真的没有了。

说来惭愧,虽有过零星成绩,但离开公司,终究是过往。我自己的公众号丝毫没有做起来。

在长达近 7 年的时间(我的微信公众号是 13 年 9 月 29 日开始),我有试过商业化,写了一些时日,发现很憋屈。有一个原因是要固定一种写作模式,还要持续输出,高级的手法就是洗稿,通过拼凑、剪辑、洗稿等方式出文。我觉得那些文字不是通过感悟,或者自己思考得来,不能算是自己的文字。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白天工作写文案,常改来改去,写的绝大多数不是自己喜欢,甚至违心的文字,晚上下班,特别不想再如此折磨自己,怎么轻松,怎么舒服怎么写。这么写轻松,没有负担,随性。我觉得写字就是要舒服,不舒服写起来就很累,工作为了生活就忍了,生活再这么别扭那就太没意思了。

在网络上有人佩服我的坚持,我以前还有些得意,现在慢慢明白,许多事养成习惯也就那样,写字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不写还真会不舒服,我跑步也是这样。

从这两件事我明白,很多习惯通过后天能慢慢培养,随着日渐输出,会变得越发强大。

我断断续续写了这么久,从抄经到现在,起初真怕不知道每天写什么。写到现在,我发现不是写不出来,反而是不够写。我每天给自己拟定一个主题,偶尔脑子里会蹦出好几个,这也想写,那也想写,但为了保证一天有一个主题,只能慢慢释放,比如我很早就想写自己为什么小时候打游戏,现在不打游戏的事;闷墩儿自从钻进楼层,我找到了她下来的方法等等。

持续输出并不会使我枯竭,反而让我更注意关注身边的事,脑子会不停去思考问题。

我从 13 年开始写微信公众号,积累了不少文章,这些文章在我学 SEO 的过程中,正好拿来学习,为我做第二个网站积累了经验。这些全部是我的财富。

更何况我通过写微信公众号,偶尔会得到零星的赞赏和广告费。钱虽少,无法养活我,但通过做自己喜欢且不违心的事赚钱,正是我要走的路。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事会比写字更美妙。

随思录(7)2015-11-05

我这两日有些心绪不宁,乱糟糟的,思绪一片混乱,内心的焦急、孤独与不安一拥而上,无法做什么都不能集中精力。好在近几天工作较为枯燥,不用费太多脑力,倒能忽悠过去。

今日忽发奇想,决定在微信上停止刷朋友圈试试,因为我发现最近微信占用太多时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朋友圈上面的各类信息层出不穷,倒使我没办法好好整理自己脑中所想,关注的知识面太广,已无法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加之看书的时间变得越发少,内心的空虚已逐渐浮出水面,我能感到自己浅薄无知的一面。这或许是对太多知识的渴求,也或许是想要学习的知识太多,如果无法专心专攻一个体系的知识,没有支撑,会导致我自身停滞不前。我已深深的感受到碎片化知识带来的后果,想来做任何事都太过心急,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外界的各种知识对我产生诸多干扰,也让我莫名恐慌。

我自知有许多知识对我来说是无用的,可内心总有危机感存在,总觉得某些知识会对我以后的生涯产生影响,这有些因果论在里面。今日所学的知识,对以后来说,有莫大好处,我曾经虽感受过这些碎片知识给我带来的帮助,可终归得来太浅,还不如深入研究,做系统的感受要好得多。

我并不知停止刷朋友圈对我来说有多大影响,能坚持多久。好歹今天已开始停止刷朋友圈,除非是早上问一声早安,做微信推广或者碰见感兴趣的文章分享出去外,对于朋友圈内所有的信息,我开始保持距离,避而不看。我现今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看书、思考、写作和画画,偶尔有些倦怠,可以看看书,其实这些都已够我忙活,过多的时间放在朋友圈上,是对精神的浪费。

好好理清自己的思路,重新出发,今日就这样。

随思录(1)-2015年10月28日

一封信

原本是昨天就应该写的字儿,倒是拖到今晚来写,想来想去禁不住脑子一来二去的折磨,索性写了吧。写完发到我新开通的微信公众号:随思录。现在我的身份证已经注册了三个微信号,还剩两个,看来是用不上了。

随思录这个名字,源自冯大辉的一个网站名,闲思录。以前没事总去他的网站上看文章,久而久之觉得这个名儿挺好,便改一下,换成我的。号是注册有一些时候,只是不知该如何运作,思前想后,还是放弃如「小山」这个微信公众号只聊文案+美术的模式,写些随笔,权当练练手。

我暂时还未想过将这个微信号公布出去,今天打开看了看,现在还是只有我一人关注,只要微信没有太大变动,或者没人搜索英文字母,自然是找不到我。此微信权当日记帖吧,随意随行就好。

昨日想写之事,在睡过一觉后,便已忘记。我写字儿与做人一样,有时候太过随性,有些不好。比如昨日想写一些杂记,没写。后突发奇想,脑子里忽然冒出Neil French,便跑去扒了他一晚上。计划是十二点之前写完,等到真正打完收工,已是凌晨一点二十。脑子经过告诉运转,加之夜晚灵感爆发,每每写完,脑子总会亢奋不已。这已是多次出现此种情况,想来不该,可又想写,到头来只能把身体弄来遭罪。

从星期一到昨天,我已连续从晚上九十点钟,忙到十二点过。原创的不易,使得我对于版权意识越发清晰,以前看书,总想着找些盗版来看,可现在却总想着怎么支持作者。倒不是我有钱,只希望以后有人能珍惜下我的劳动成果。这个社会若失去原创,到最后人会沦为行尸走肉。

我自是不想成为这种人,每日读书,偶尔写字儿,不断思考,若有一样没做,这一天便如白活。只是我现在这三样都未做好,书读得乱七八糟,字儿写得毛病百出,思想太浅不成体系。终究做的半吊子事儿。倘若有一样能如我所愿,我自心满意足。

可反过来想,若人生尽如人意,岂非无趣。我自是因为做不好,才想要坚持去做,若都做好,倒没有意义。人生须臾百年,不求超越,但求无悔吧,书这辈子是读不完了,字儿能否写的如我意,总归是由不得我。然则思想之浅薄,却是有办法弥补。

这两日已浪费太多时间在做微信上,今日写到这里。

另:收到老姐的生日礼物,附信一封,明年我就要当舅舅了,喜不自禁。

谈谈微信「拍一拍」|每日抄经:利未记㉖(三)

微信上线了「拍一拍」功能,双击一人或自己的头像,被拍的人,头像会左右摇晃,手机会有轻微的抖动,还会弹出一个类似于撤回的提醒。

玩儿这个功能时,让我想起昨天上班刷微博,领导无意间看见,走过来拍我的肩膀,提醒我注意。

「拍一拍」是基于社交所产生的功能,但现实中我却不喜欢有人拍我。社交场合,拍人的肩膀是一种鼓励,是上级对下级,父亲对孩子所做出的一个提示性动作,一方面是夸奖,另一方面是提醒。

夸奖和提醒的拍不一样,夸奖是面对面,提醒是从背后拍。微信的拍一拍从对话窗口的场景看,是一种非常友好,面对面的拍法,也就是赞扬人。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小动作?我的思考是,网络上人与人的交流,从文字到表情,慢慢变得过于冷淡。上级交给下级的事,完成后,上级回复一个「收到」,没有拍一拍这种鼓励性的互动友好,所谓的「收到」到底是好呢还是坏?无人知晓,如果领导验收成果,回复一句「干得好」,是否情绪过于外露?反而拍一拍这一功能,较为友好表达了夸奖的意思。

不过随着社交活动的出现,人类所有的表达方式或许会幻化出与线下不一样的感情,就像以前过年才能收到红包,现在无论是工作、生活、节日等,无时无刻都会收到红包。红包的意义也在慢慢发生改变。

还有一点我要说明的是,微信「拍一拍」这一功能的实现,被拍者头像晃动的同时,会出现轻微的震动。可见产品经理不仅对系统的互动有所了解,连手机硬件应该如何配合系统实现这一功能,也进行过思考。

微信的创意之处用一句成语概括就是:守正出奇。这是微信厉害的地方。

微信季度总结 2015-06-23

预防针:

1、本文会提及诸多公众号,不喜就别看了;

2、今年3月我做了一个微信总结,如发现雷同或错误,一切以这个版本为准;

3、本人年轻识浅,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别来问我。

我一直记得自己的第一次微信总结是写在1月份,没曾想等我去后台寻找时,发现是3月的事情。请原谅我用“时光飞逝”这个老掉牙的词语,我确实不知时间过得这么快。

在这3个月里,我在微信这条道路上的探索,想的问题太多,以至于有些乏力。

以前我只觉得微信就写写字儿,去做做推广便成,可等到深入下去,发现这半年连自己的菜单栏都还未建设完成。我一直慢悠悠地制定着每一个栏目,希望让它变得更好,所以一步一步“懒”着做,成了我的习惯。

好在我并不奢求什么,也开始明白自己在微信上需要写什么。我现在需要的目的很简单,看我写字儿的人,仅此而已。毕竟这是我靠一己之力搭建的平台。

为什么我不找朋友帮忙转发信息?

我做微信以来,未找过朋友帮忙转发些什么,其原因不外乎有三:

1、他们不看书:说不好听点儿,不是我的目标客户,不看书的人一般没什么耐心看我写字儿。我承认曾有几次想找朋友帮忙转发,增加公众号的关注度,可到最后都放弃了,其原因就是,我找他们关注并转发有什么用,还不是僵尸粉。现在想想或许是有用的,毕竟他不看书,身边的人或许会看书。

2、不玩儿微信:虽然微信已人人在用,可惜我身边还是有很多人不会用它,除我以外,我身边的人除非是工作,回家后要不是玩儿游戏,要不是吃吃喝喝,深度微信用户没有,就算是转了也白搭。

3、不求人:我生活中很少求人,或许是有一面“伪文人”的傲气在骨子里,对于太多麻烦朋友的事我都不太愿意干。好好耕自己的一某三分地,说不定你写的好,他们会给你一个赞或者转发呢。

我生性是喜欢去默默做事的人,交友也不广。幸甚的是我的朋友们对我还不坏,知道我做这件事后后,会跑来关注我,那些关注我的,虽不常看,却也是一种动力,所以有些文,我会写给他们。

不找朋友转发不代表自己不行动

以前我说过,我使用过“QQ群、百度贴吧、微信群、微博、博客、豆瓣、漂流瓶、一些二维码网站……”这些推广方式,但限于精力,我现在只在朋友圈、微信群、微博、豆瓣上面“耕耘”。这之后又开发了搜狐、网易等平台,我现在具体具体说说推广方式。

微博:在我使用的平台中,我发现微博的内容很难被关注到,比如你发一条微博,别人怎么才能最大程度上看见呢?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让我一篇文章的阅读量直接从1飙升到7000多。

说来也很惭愧,我发微博这么久,一直对追热点,追话题不感兴趣。可谁曾想我冒冒失失的在文章前面加上#高考0分作文#(我写的一篇高考作文),这阅读量立马就飙升,并且还有人主动转发和点赞。我当时就惊呆了,所以我常跟身边做微信的朋友说,不要死脑筋,想到什么就去做,去试验,你会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微信的长微博可以加微信号,不能加二维码图片(应该是有二维码图片识别功能,我生成长微博后直接把我的二维码删除)。群发不能添加任何微信信息,添加不会通过审核。

不过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微博的阅读量不靠谱,但这只是直觉,毕竟我不是专业IT人员。我劝各位也不要太相信微博的数据,好好做内容。

搜狐:搜狐有个自媒体平台,基于媒体网站的功能,这个平台对我来说最大的一点就是收录,发一篇文章,百度网页会收录是其次,最大一点的便利之处就是百度新闻搜索也会出现。我现在大多数是把自己以前写过的文章再次利用,去发布到这类网站上去,至于其他的,我看数据并非觉得有多少真实性在里面,所以也不要太过当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是新闻类网站,有时候适当把标题改成新闻类型的,会很受吸引。至于时效性方面我就不说了,你端午的时候去写一篇端午的文章,肯定比其他文章要好。

豆瓣:说来惭愧,我现在能了解到从豆瓣来的用户,这半年内仅有三位,这三位是加过我微信公众号后,加我私人微信告知我来源的人。

我以前只知道在豆瓣里面写日记,忘了去混小组,写书评、影评等等。比如写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可以去书下面留言,也可以去喜欢读书的小组贴一篇文章,当然更好的是去建立一个兴趣小组。只是碍于精力和时间有限,确实很难去做这些事情。

至于其他渠道如知乎、天涯、网易等我就不说了,其实很多文章,除非粘性极强,或者有人真心实意喜欢你、想要关注你才会去加你的微信,所以推广吸粉效果并不会很大(或许我未找到正确的方法)。不然为什么小米在初期,拥有三百万的微博粉丝,引到微信来的粉丝却并不理想呢(小米提供信息是否可靠我未曾得知,但我现在去做出来的结果大致是这样)。

我做微信时都在想什么

前四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在想写文章,写好之后适当做一些推广,后两个月,我更多的是在想如何推广,或者说如何更大限度的曝光。这其中也想过,如何定位。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做微信没有经过整体的策划(我也是),直接莽撞地就闯进来了,觉得微信就是发文章,做客户聊天等等。如果硬要说微信的功能,我现在愿意将它定位为一个“互动平台”。就如同前段时间,我会想办法让沉睡的用户都活动起来(回复“互动”可见)。

如果你对粉丝质量有要求,我觉得让他们处于活动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说说我现在内心的想法:

1、先去调研。我不清楚有多少人看过《微信思维》这本书,书里一些企业在做微信时,都会强调调研。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调研,看看微信值不值得做,有没有必要做,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投入等等。大部分的公司想必是没有的,一般都是今天说,明天做,但到底怎么做,谁心里也没个谱。

2、制定计划。我以前也觉得计划不重要,可越到后面,越会发现在整个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失误。如果是公司微信,建议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前期做什么,中期做什么,后期要达到些什么,当然越精确、越详细最好。PS:我现在只能想到初期的一些雏形(自己公司的微信),至于中期和后期,或许要等我接手公司微信才明白。

3、定位:关于微信的定位,个人觉得一开始可以很笼统,比如内容,可以不要太过于狭窄,可以放开一些自由度,哪怕是硬扯上一些关系都好。如果你的产品太过偏门,那就试试打擦边球,当然这只是初期定位,到后面肯定是要进行筛选和淘汰的,至于最后会怎样,只有去试着做了才知道。

4、原创:这个是最重要的忠告,原创代表着什么想必大家都清楚,有很多人或许会拿抄袭就做到十万阅读量加的微信来说事儿,可我只能告诉你,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那就后果自负吧。

5、试错:错误肯定是有的,谁也不知道一条微信会戳中谁的点(除非你能紧跟热点)。我到现在为止,阅读量超过粉丝数时,都不知道是如何产生的,也是后知后觉,分析后才明白。

6、数据统计:我三月份的时候在robbin老师的指点下拉了一数据表(回复“数据”可以得到),但意义不大,我建议如果你有1000的阅读量时,可以试着拉一个数据表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请注意二次转发率。

如果可以的话,用户的数据统计也做了吧。但请记住,不要太迷信数据。

我接下来会做些什么

做微信的时间里,我每天会花约3小时,2小时写字儿(我写字儿很慢,哪怕是1000字),1小时想想其他事情或看书。

我去年10月份做微信,最大的想法是看能不能成。到了15年的1月份,我给自己拟定了一个目标,想看看半年增粉500成不成。当时除了不找朋友帮忙转发和关注外,还有就是微博只有500多粉丝(后来做到900多,再后来被微博删粉删成700多),豆瓣也是1月份才开始,至于其他渠道,都是打打闹闹中撞出来的。

还好500粉丝这个计划已提前实现。当这500粉丝起来后,我发现这似乎是一个门坎,你跃过之后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关注和取消你。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增粉外,我还会做一系列实验,我总觉得脑子里有一些东西碰出来,但差一点就想到。好在不急,慢慢来总会有效果的。

很久以前我在想,如果做微信,能做成什么效果,现在我开始明白,它有无限的可能,但最重要的是,做好内容,以诚待那些关注你的人,别傻傻的搞些歪名堂。

你们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提几个问题:

1、除了发文章,微信的每个功能你是否都去尝试过?

2、当微信的一项功能出来后,你是否有考虑过如何应用?比如音乐插件出来后,江小白就挂了一首《江小白》的歌在父亲节那天发出来。

3、你有没有因为想到一个话题而失眠,爬起来写字儿?

4、排版时弄得花花绿绿的作用是什么?确定是好看吗?


预防针:

下面是我推荐的一些微信公众号,喜欢就加吧。

我想你们或许会问我为什么不放二维码,那我告诉你,当年别人推荐微信公众号时,我都是用笔写在纸上,一个一个添加的,如果你没那种想要学习的劲头,就放弃吧。

推荐微信号:

小道消息:WebNotes

坏时代:TheBadTime

这是冯大辉老师运营的两个微信公众号,需要说明的是,他只会启发你,其他的问题只能自己去思考。当然你还可以去看看他在豆瓣上做的预测,有一些预测已经实现了,比如:百度开始洗白自己的医疗广告,但成效不大。蛮有趣的,嘿嘿。

MacTalk:sagacity-mac

池建强,喜欢码字的技术控,如果你用过一款叫“小记”的App,想知道如何独立完成一款产品,可以去看看——《“小记”是如何诞生的?》

需要注意的是,电子书需付费购买。

三表龙门阵:sanbiao1984

思想和态度都很正的IT界+娱乐界星星,最近喜欢的两篇文章:《“冯大辉拒绝法”的现实意义》和《“然并卵”的危害》。

界面:wjwjiemian

正午故事:noon-story

大象公会:idxgh2013

我学习的榜样,每篇文章都写得杠杠的。尤其是正午故事,我订阅了邮件,它们连一封邮件的排版都是规规矩矩,漂漂亮亮的,哎,自愧不如。

幻方秋叶PPT:PPT100

有一个系列值得看:《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原创微信?》。我记得还有一本如何做社交的书(PDF的,只是初稿),好像是在微博上,你们可以去找找,还不错,秋叶老师非常善于分析、思考和总结,我觉得这可能和他常年做PPT和拆书有关系。

萧秋水:qiushuixiao

秋叶老师的朋友,几乎每天都在写字,但微信风格不一样,治愈系女教主,第一次关注她还是因为头像,真有个性。最近出了本新书,喜欢可以买一本。

广告文案:adwriter

中国文联:zhongguowenlian

花花世界:playworldallbird

房地产广告精选:bestadonly2012

广告狗必备微信公众号,太多了,我估计广告方面的微信公众号都关注了20个,先暂时放这四个。

周国平:zhouguoping6666

最近在看周国平的书,很勤奋的人,微信也越做越好。亚马逊上的电子书挺便宜的,两三块钱,你如果不适合深阅读,就每天看几篇他的文章也成。

肉饼铺子:robbinthoughts

必看文章:《微信运营之文章阅读分析》、《微信运营数据指标详解》、《拒绝盲人摸象,数据驱动的微信运营》和《新浪微博是怎样做死的》。一篇文章够那些吹牛逼的吃半年,我说真的。

老鹰说:joeytalks

必看文章:《别错过微信的末班车》系列。还没完,感觉老鹰是要下盘大棋,想想都激动。

成都商报:cdsb86612222

我每次看成都商报,都会想,为什么重庆的这些报,那样报的微信做得这么low。

孕峰:yunkejiApp

IT类的话题,就看这个微信吧,作者很正,不媚俗(还有几个,记不到了,以后再说)。

丁香医生:DingXiangYiSheng

丁香妈妈:DingXiangMaMi

中老年健康:baojiandaifu

说了你们不信,但我不得不说:这里是最权威的医疗信息,我妈新买的iPad上面,我都关注了。

你微信群发是个什么意思 2015-05-26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是从交朋友开始,那么我想说,人与人之间的怀疑必是从微信群发开始。

我迄今为止没去研究过微信的群发功能,以至于到现在为止,这功能在哪个地方,我还不清楚。

我不知道每一个群发的人抱着怎样的心态,但用这种方式打扰别人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一种愚蠢。换句话说,你微信里有5K人了吗,你每分钟上下多少万,你如果无法判断别人是否删了你,那么你天天刷微信的时间是否都被狗吃了。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为什么有的人都喜欢打扰别人。当你通过微信群发清理联系人时,有过对别人的尊重没有。当你加别人好友,不是去找人聊天,而是去找人谈生意时,你们还是朋友吗。每个人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时间去浪费别人的时间,到最后问题还不一定会解决,又费时间又费马达。

微信群发删人似乎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一次。我觉得每个人其实都有能力辨别出微信里哪些人对重要,哪些人可以直接删除。可很多人没耐心这么做,他们宁愿发个自拍照传朋友圈,宁愿去微信群里面和一些不熟悉的人聊天,但就是不愿意花时间清理联系人。其实那些把你删过后的人,他们并没有打扰你,可你却用群发清理联系人的方法去打扰互为好友的人,真是逗比之极。

人这一辈子能交的朋友,真心的也就那几个,其余的都是工作上,生意上,酒肉上的……把这些人排除掉,你还能剩几个。关于朋友的定义,我们似乎不明白,就像在做事之前,不会去问人忙不忙,而是去问别人在不在。如果说以前,有陌生人问我在不在时,我会回复一下,现在有人问,我觉得直接删人也没什么不好。

我并不认为有什么重要的事非在微信上留言不可。如果真的很重要,想必大多数人还是会打电话。当你开始用微信发问时,其实那个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

希望从明天开始,微信能把这个群发的逗比功能删除,或者让人能设置不接收消息。我想这样,才能和逗比们和平共处。

有一个妹子 她有一些任性 2015-04-28

我以前喜欢把身边的人忽悠去做微信。现在想想,总觉得这事儿太不厚道,毕竟这是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把身边的朋友拉进来,特别扭。

从我接触微信以来,各种功能都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刚开始接触,会觉得有许多不习惯的地方,后来用着用着,也就习惯了。像文字排版,以前会弄得很复杂,但看过许多做得好的微信后,我发现,排版只需要做到干净、整洁,让人看着舒服就行。太多累赘的东西费时费力,把内容做好,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反观一下,很多做微信的人不是这样,尤其是我认识的一个妹子,她总觉得要添加一些奇怪的图案,美曰其名:衬托。遇到这种问题我都反问她,你弄得再牛逼,人家会因为好看转发吗?最后我很不客气的说了一句,花这些时间在排版上,还不如好好想想怎样把内容做好。

其实我跟这妹子不熟,她不过是在我第一份工作结束后,间接认识的人。我对这种人走了,名还在的交往很不爽。我永远不会知道有谁会偷偷摸摸的来勾搭我。我是个流氓,禁不住诱惑,血气方刚的年纪,很容易欲动。

这妹子人挺好的,就是有两大缺点,一是懒,二是没恒心。懒就不说了,主要说说没恒心,我看她想法很多,但却没办法坚持下去。今天想做这个,明天想做那个,弄到后来都不了了之。我多次提醒她,不要混社会了,找个男人养算了,要不行,去当小三,来钱快。她不听,说我下流,说自己虽然没追求,但好歹是个独立的女知识分子。我说,独立个屁,一天不看书就知道装,就知道人云亦云,不思考,总想着做些白日梦。骂的次数多了,她有了免疫。弄得我头很疼,“死猪不怕开水烫”这句话被她发挥得淋漓尽致。

后来我知道她喜欢写东西,便叫她去做微信,没曾想这一说,倒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妹子三天两头就跟我说自己涨了多少多少粉丝,某某某有多少粉丝,我的怎么比她少,让我帮忙看看为什么粉丝增长得这么慢……

我起初跟她说,这种事儿要慢慢来,你看我做了这么久,每天勤奋的更新,不也才这么几个人看吗?你先学会坚持,再想其他的。这句话说了没多久,她又跑来纠结另外一些问题,问我二维码怎么下载下来,文章的数据应该怎么看,自定义菜单栏是怎么设置的……

我看着这些问题,胸中的怒气最终爆发出来,我告诉她,不要遇到什么问题都跑来问,你要做微信,最起码把基本功能摸透总没问题吧,不懂就去乱点,总会点出来的。遇到问题要先学会思考,而不是想到问人。我说你这样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还不如回家挑大粪算了。骂完后妹子不说话了,其实我也不知道她听懂没有,总觉得过几天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这之后我俩有很长一段时间没交流,工作让我没办法停下来,整天忙得昏天暗地,等到睡一觉起来又是一个新的早晨。想来是我骂得太狠,妹子不跟我愉快的玩耍了。

巧的是,今天下午,妹子趁着天热,我肿胀难耐,又出来勾搭我。我问她最近怎样。她说在学驾照,准备去考试。我夸赞她说,有志气。后来忍不住地在末尾加了一句,微信弄得怎样了。她说,已经停止更新很长时间了,准备把驾照考过后,再想想有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我听后半天说不出话来,心里却有一块石头落了地。手不自觉地伸进裤兜,拿出手机,取消了对她的关注。

这些问题微信还解决不了 2015-04-27

写这个题目时我就在想,发群里会不会被微信工作人员打死。抱歉,我从头到尾看了一下聊天记录,从我进群开始,确实有许多问题没办法解决(这真不是我要做标题党)。

言归正传,今天下午有幸进了冯老师(小道消息:WebNotes)发出来的群二维码,一进去便看见各种吐槽、抱怨微信的声音。我心里一紧,不得不为这些24小时都在拼命的家伙担忧,手上还有事情没完成,这里又来一堆问题,是该笑呢,还是哭呢。

我整理了一下,问题大概有16个,这是一下午大家吐出来的结果,由于不是专业人士,我试着回答一些,如有不对,请指正。


1、二维码埋点什么时候出来?

这个问题冯老师已经提过,详情可以看《我对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的改进期待》。我记得当时看这篇文章时,我的一票就是投给这个问题,想想这都过去2个多月了,开发个HTML5需要这么久……

2、经常用手机登陆和处理消息回复怎么办?

这个问题冯老师也提过,没解决。

3、素材管理换电脑登陆很容易出现图片变形的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现象。个人建议传图片时按照微信所给出的像素大小上传。

4、骚扰型粉丝屏蔽入口找不到?

不是有个拖黑名单吗?抱歉,我没看懂。

5、没有粉丝搜索功能?

这是个问题,当粉丝数累计到一定数量,确实没办法快速寻找。建议一开始就做好分类工作,我以前做公司的微信号时差点被用户分组坑死。

6、设置时间定点发送?

这个没解决。

7、推送预览功能不好用,管理员不止一个时,经常要重新输入预览到推送ID?

冯老师说:把链接发群里,所有人便可以预览。

注:感觉是考验智商的问答。

8、后台编辑好的文章经常消失?

经常?我记得微信有自动保存设置,有几次我的浏览器崩溃,保存还在,不知道这经常的频率是多少。

9、评论精选后的人,可以添加为好友?

如果是好友,发个交友私信不困难的。

10、以个人名义注册,为什么就不能通过审核,还不能更改信息。

建议先检查下是否按步骤进行,资料是否有误,如果没问题可以联系微信客服帮忙解决。

11、为什么要允许公众账号重名?

我的微信号只能通过微信号查找,你就知足吧。

12、字数不满300不允许申请原创。漫画类原创被逼加字。

这个应该是跟审核有关系?我猜测。

13、注销公众号,身份证资料不会注销,一个身份证绑定5个账号,连注销的都包括在内。

5个都不够用,感觉好厉害。

14、原创、赞赏功能可以进一步开放吗?

这是我提的问题,我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制定一个规则,比如看公众号原创多少篇,可以申请原创、赞赏功能。

15、敏感词在编辑完成后,保存/预览时,为什么不提示关键词?

这个确实没办法。

我记得以前混论坛,规避的办法是:敏感词写拼音,空格,“日”改成“曰”……虽然看不见关键词提示,但你们可以估摸着试一些敏感词,但别说是我教的。

16、已发信息修改内容,用户看见的还是旧的。不能跟新已发内容,图文后内容是链接,应该看到最新的。

官方回答:群发内容是新的链接,这个不能修改,暂时动不了,问题很复杂。

最后说说感想:看了一下午消息,忽然发现其实有用的问题没有几个,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限制级的问题,其他的问题都好解决。有的人或许是对微信后台不熟,有的人或许是图片的尺寸不对,有的人说的词语高大上我都没听懂……其实很多问题微信客服都可以解决,想想也是累了。

我觉得正确的思考方式是这样:我们不应该一遇到问题就去找微信团队解决,而应该先想想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微信团队帮忙,如果是,那应该怎么办?冯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是,他在想出一个问题时,会顺便想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觉得这才是最正确的提问方式,不是太大的问题,还是不要去麻烦这群斗志昂扬的家伙了吧。

解答一朋友的微信问题 2015-03-18

加班,晚归。我昨天和今天心情很好,兴奋地只睡了五个多小时。昨天兴奋,是因为做了一次非常满意的总结,写完后身心舒畅,太过激动,久久不能入睡。今天兴奋是因为我的关注上升到215,其关注人数(每天)是我做微信这半年来,增长人数最多的一次。很感谢大家的支持。

言归正传,说一些事儿,是朋友启发我思考的。


今天下午一朋友看了我的总结,跑来问我做微信的诀窍。我当时正在被领导摧残着做事,没顾得及跟她聊天。打发性地帮她解决问题,顺便帮她想了几个题目(传说中的标题党),就早早地撤了。

等到忙完后我再回过头看聊天记录,发现这个做微信的家伙,居然连最简单的导出文章链接都不会。还大言不惭地说:没有我那么喜欢钻研……就凭这一点,我就觉得她不称职,这也产生了我和她做微信的不同。

自从我做微信以来,基本上把腾讯的“公众微信平台”,“腾讯开发者”、“微信派”之类的公众微信都关注了个遍(公众平台就不说了,除了开发者中心,其它的都点了个遍)。每次这些公众账户发布一个功能开放的消息,我都会密切关注。之后我就会想,这个功能开放后,我可以做些什么。比如年前,微信动作频繁地开放了一系列权限。我现在能用到的就是“自定义菜单”和“投票管理”(其实我最想要的是原创标签,哎)。

这两个功能我都做了测试,比如投票管理,我就开发了一个很好玩儿的点。记得曾经发布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上下班所花时间的事情,我分了四个选项:A.1个小时左右;B.2个小时左右;C.3个小时以上;D.妈蛋,我直接住公司的。原本我只做了三个选项,D选项是灵机一动加上去的,因为觉得很逗比,很好玩儿。

现在想想,其实大部分的测试还是太过平淡,毕竟有意思的点很难想到。我喜欢那种给人搞笑或者恍然大悟的感觉。当然,如果你能善用此功能,且用户群多,可以做许多行业调查(废话,这本来就是做调查的功能,只有我才拿来玩儿)。

玩儿了“投票管理”没多久,“自定义菜单”出来了。这是我盼了好久的功能,估摸着从知道这个功能后,就在想着弄一个,觉得很牛逼,很高大上。可真正等到时,我又后悔了。因为想要把这个功能开发出来,很难。如果是一个公司,就可以依着公司自身的需要来做。不过大多数公司的自定义菜单太没意思,没有令人点击的冲动。曾经我看见好几个微信公众号,做的真不错,就几个字,真让人眼前一亮,恨不得把屏幕戳破。我到现在都没把这个栏目规划好,因为我太懒了。

还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微信“自定义菜单”是可以做点击测试(一个子栏目点击频率)。其实这对于想要开发APP的公司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前期先把一个个功能拿去做测试,看看是否是用户需要,这样在做APP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哪些是用户需要的,哪些是完全没必要保留的。

和朋友的交流不止于此,她截图给我看的微信是连发三条图文,其实大多数行业都是这样。总觉得发得越多越好,用户不点这个,就点那个。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但我总觉得内容和图文的多少没关系,与标题和内容的关系最为密切。你发多条微信内容,还不如集中一条。贪大求全未必是好事,尽全力攻击一点,或许会更好。并且这样也不会给用户造成选择恐惧症。

当然,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大多数的微信大号最主要的还是做内容。就像我跟朋友推荐的那个公众号一样,好像也只有一个人在运行,只是内容比我们做得更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