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科目一

昨晚睡觉前,我的同事刘老师发微信,叫我多做几次题,这话我没听进去。等我第一次理论没过,脑子里不由想起他的话,真恨不得不睡觉也要多做几次题。

科目一的考场在一个满是汽车零件的楼层里,有些破败,我按照箭头指示,沿着一个小门进去,上三楼。楼道里有不少人,我放好包,手机调至静音,走进考场。

外面暖洋洋,考场有些凉。里面有三间房,刚进来考试的在外面坐着,最里间的人考完,再进入第二间房等待,依次进入。

我第一次考试运气好,外面没什么人,直接进到最里面,坐在椅子上,隔着监控器看考场内的情形,耳边是监考官的说的考试注意事项,诸如:进考场要套上黄色褂子,身份证放在提示器前读考场数字,没交费的要先交费等等。他一边说,一边叫人进考场。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轮到我过安检,进去后我按照提示操作,显示屏出现一个三位数的座位号,我记住号,进考场答题。踏进考场,这感觉仿佛穿越时空,到了高考现场,和高考不同的是,我的考桌摆放了一台很有年代感的电脑。

监考官说,答题前要先确认是否本人。我确认完,开始答题。

这是我第一次考,没有经验,不知道做的题对不对。做了几道,错了一个,才知道和手机提示一样,只要错了,立马会有提示。谁知道这一错,立马开启错题模式,好多题没有见过,不免慌了神,直到判断题完,进入选择题才好些。做完交卷,一看分数,差五分及格。我脑子嗡嗡响,心一紧,只能默默走出考场,按照指示,走不合格一边,开始第二次考试。

第二次考试人多起来,我坐在外面,等了十几分钟,进入第二间房间。我看身边人或聊天,或背题,或沉思……我的心里五味杂陈,脑子像煮开了的水,不停冒泡。一会儿觉得考不过可就丢人了,毕竟身边人一考就过;一会儿觉得下载的 app 是不是坑人,很多题完全没见过;一会儿又觉得应该听刘老师的话,多做几次题……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自己太赶了,应该多审题,就像吴军在书里写的,看两遍题目再答题。我脑子做着激烈的斗争,身体跟着众人走。又一次过安检,看座位数,进考场,确认信息,开始考试。

和第一次考试不同,这次每做一道题,我会先看两遍题目,确认无误再点「下一题」,做了大概三十道题,没有错,不觉信心大增,开始加快速度。谁知道这一快,就出错,我调整心态,仔细审题。做到大约第五十题,进入选择题,一直对,气势大增,仿佛胜券在握,再次加快速度,结果又开始出错。我又慢下来,直到最后十题,按照估算,怎么也能过了,不免得意忘形,谁知道最后会连错两题。还好,交卷时屏幕显示我考了 92 分。我叫监考官检查了屏幕,顺利提交分数,终于走进了合格教室,签上名字,飘然地走出考场。

外面阳光正好,准备了这么久的考试过了,考场内紧绷的神经,纷杂的思绪,渐渐散去,心情如同冬日暖阳,浑身舒畅。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4 日。

我不假思索就能做出反应的时候

在我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中,有一条很重要:凡事说真话。小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一条这么重要,长大后开始明白,要做到并非易事。

和真话相反的是假话。说假话的人,会经过周密思考,经过层层的逻辑推演,才能隐瞒不可告人的事。换句话说,说假话的人,要先认为自己说的是真话,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由于年龄关系,到了逼婚的年纪,每次回家,父母会问起另一半的事,我很难为情,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回答,要么不说话,要么找个话题搪塞过去。偶尔逼急了,或者有亲戚朋友在场,只能说几句违心的话,搪塞过去。

书上说,一个人说谎,要用很坚定的眼神盯着别人。我说谎的技巧不高,时常低着头,或者支吾不言,内心告诉我,不应该骗人。

随着年龄渐长,长时间没有动静,父母紧逼,他们已知道我没有找另一半的打算,我和他们的关系变得日渐紧张。我也受够了遮掩,谈及此事,不知为何,总会发怒,最后不欢而散。我无法理解他们急迫的心情,他们无法明白我为何选择过单身生活。观念不同,以至我已经不太愿意说假话,时常冲昏头脑,会用愤怒的言语回击。

说真话需要勇气,尤其是面对身边不理解,不明白,甚至连我自己也无法解释的缘由,只能大方承认单身没什么不好。

生活中,自己和家人的事还是小事。工作中,一些相关的问题,若不说真话,或者隐瞒问题,不及时制止,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而我今年正在承受这一恶果,究其原因,还是觉得不是自己的责任,不太愿意反馈问题。

在《圣经》里,提到上天堂的人,耶稣就曾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小孩子是单纯的,所做的事是不假思索的,他们是敢说真话的人。

不知何时,我才能不假思索地说真话。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3 日。

我最近的紧张状况

从上个月开始,我在准备考驾照,过科目一的事。直到现在,半个多月过去,我还没去考试,内心极为紧张,忐忑不安。

考驾照前,我问过身边的同事和家人,他们告诉我,科目一很简单。有的同事甚至很轻佻地说,随便做了两遍题,第二天去考就过了。他们越这样说,我的心情就越紧张,心中忧愁。为什么我会这么怕考驾照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这人考试没什么运气。

出于成绩不稳定的原因,从小到大,我考试发挥极其飘忽,时好时坏,平时考试,成绩一般没什么问题,到了重要考试,比如小升初、初升高之类的大考,失误率极高。我记得初升高的考试,我见题简单,做完直接交卷,第一个走出考场,结果只考到县里排名第三的高中。

我从去年报驾校,拖拉至今,给身边人找的理由是工作忙,没时间,只有我自己才知道,其实是不喜欢考试。每次考试,如临大敌,且极为倒霉。

这段时间我认真备考,下载了一个考试 app,按照身边人的建议,先刷完一千多道题,错了四百多道,再慢慢复习,巩固错题,消灭掉。最后集中做试卷,神奇的是,做来做去,还是只能在八十几分徘徊。

前段时间朋友聚会,我提及考驾照的事,有朋友叫我下另外一个 app,我做了,九十几分的几率开始增多。为此对比了这两款 app 的题,发现只能做八十几分的题,考的内容扣分、手势、交通标志多,频繁出现,我记不住,错误率上升。另外一个 app 多是一些交通规则,做起来异常轻松。不过正规考试会遇到什么题,我也没个准。

考驾照于我而言,到底不是件我很喜欢的事,我内心排斥考试,从而导致我十分紧张,在做题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只要错了一道题,那红色的叉出现,会使我的心情极为烦躁,受到剧烈的影响,甚至还会心跳加速,按照如此状态再继续做题,不觉会看错题目,频频失误,分数直线下降。

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人生中失败的次数太多,从而导致考试会放大内心的恐惧。虽然每次错题,心里会不断提醒自己小心,但身体的反应骗不了我,那一道道叉如同一道道重拳,打在我的身上,摧毁我的自信。

现在我把内心的紧张情绪写下来,希望暂缓心中的压力,下周轻松上考场。毕竟,科目一我准备的时间太久了。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8 日。

如何用热水壶煮螺蛳粉?

昨天写了吃螺蛳粉,今天写写煮螺蛳粉。

螺蛳粉怎么煮,简单来说就是直接把粉和调料放锅里煮就行。如果这样,那我何必写这篇文章呢。

我煮螺蛳粉,不是用的锅,而是电热水壶。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清楚螺蛳粉需要自己煮,买来的时候,还以为只需要像方便面那么泡一泡就能吃,谁知道打开包装,看说明书才明白,原来还要自己动手,才能吃上臭烘烘的粉。

没办法,买来了,不吃浪费,送人舍不得,只能研究怎么煮。说明书写的很简单,煮粉分三步:

第一步:粉放进开水煮。

第二步:十分钟后煮好换冷水再煮。

第三步:水开,放调料,和粉一块煮一会儿起锅即食。

说明书上写的是用锅,我只有热水壶,不知道行不行,在网上搜索,发现有人用热水壶煮过,我大致看了教程,再看说明书,开始煮粉。

其实煮粉不难,难的是怎么判断粉是熟的。在说明书里写着:用筷子夹粉,稍微用力,能断就是熟了。

如果你煮过螺蛳粉就知道,买来的包装里,粉有些黄,硬邦邦,像石头一样。能解决熟的问题,其余的不过是味道好不好,至少吃了不会拉肚子。

我第一次煮,等水开,直接把粉丢进热水壶,泡二十分钟,泡完了,粉变成乳白色,也变软了。看样子似乎能吃了,不过为了谨慎,我还是倒掉水,换上冷水再煮一次。这过程我一直在想,万一煮化了怎么办。

还好,我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这个步骤顺利完成。按照计划,还应该放调料煮一会儿,不过这样煮了,估计热水壶没法用,只能简化。

我将调料全部倒在碗里,冲开水泡,再放粉进去,搅拌,开始吃。

我刚开始吃,觉得粉没有入味,吃到后面才慢慢入味,这才明白,原来调料和粉一起煮的过程,就是确保能入味,省去这个步骤,只能多泡一会儿味道才会出来。

这是我第一次用热水壶煮螺蛳粉,能煮熟,吃了没拉肚子,唯一的遗憾是不入味,后面按照表嫂的方法试了试,才知道煮粉也是有讲究的,她的方法如下:

冷水和粉一起下锅,煮开之后关火,焖十分钟左右,捞出,重新和干净的水还有汤料一起,基本煮开就OK了。

可见不同的煮法,螺蛳粉的味道也不一样,有机会再买几包,尝试不同的方法,争取成为煮粉小能手。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4 日。

第一次吃螺蛳粉的经历

我吃螺蛳粉,还是一些同事的带动,后来才知道,许多人,尤其是女生,特别喜欢吃螺蛳粉。

我个人对食物没有太大的挑剔,只要不是太难吃,味道好坏,并不重要,吃螺蛳粉也是好奇,希望知道它有什么魅力。

很多人觉得这道食物是臭的,说实话,我闻起来倒不觉得,不知道是不闻过臭豆腐臭的原因,反正螺蛳粉还不算臭。

说到臭,我看陈晓卿的《风味人间》,里面提到鲱鱼罐头,镜头里有人为了吃这道菜,还要把鼻子夹起来,我都想试一试。

螺蛳粉是什么味道呢?我去的那家店不大,每次去,还没走到门口,就会闻到一股浓浓的酸味。店的招牌是黄色的,名字记不起了,反正是有「螺蛳粉」三个字。

这家店是先付款再上粉,我一般去,除了点一碗螺蛳粉,还会点一根广味香肠,我觉得没有什么会比它更配这道菜。

重庆的其他食物不一样,螺蛳粉最大的味道除了酸外,还有辣。重庆的辣混合有麻的口感,但螺蛳粉是单纯的辣。我起初只能吃微辣,到后面能吃中辣,特辣只能望而却步。

我个人喜欢吃螺蛳粉上面黄色的脆皮,每次吃,我会泡在酸辣汤里,等软了,混合酸辣味,吃起来很有嚼劲儿,还有就是油炸花生米,也是调味的极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螺蛳粉里面的粉,熬过之后能入味,这才是这道美食的精华所在。

至于为什么螺蛳粉没有螺丝,我前段时间写文章,查了一下资料,介绍说螺蛳熬过汤之后,丢弃了,只留下汤汁。

本来今天想写煮螺蛳粉,累了,明天再写吧。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3 日。

不觉夜深

不觉夜深,路上已有人穿棉袄,现在我坐在屋里,还能听见楼下蟋蟀声。不觉记得前段时间在江边夜跑,蟋蟀躲在黑暗里鸣叫,不知道它们是否知道凛冬将至。

自从六号喝过酒,身体便有些恍惚,那天晚上回家,隐约记得开门听见闷墩儿站在橱柜上「喵喵」叫,我醉昏昏的,听到她叫,去抱她,谁曾想刚抱到身上,她如同炸毛般在我怀里折腾,硬生生蹬腿,从我怀中溜走,钻进厨房隔层,消失不见。

我看了看手,朦胧中看见一点血红色小眼,似乎破了皮。我没理她,打开卧室的门,拿了两张创可贴,胡乱贴在手背,脱掉鞋,胡乱睡去。

半夜里我时不时醒来,有时想呕吐,起来蹲在厕所,吐不出来;有时想喝水,才发现回家忘了烧水,等烧开又昏沉沉睡去;睡久了头开始痛,起来半躺在椅子上……不管我做什么,闷墩儿像见了煞星般,只要我在,必定跑远,要么站在栏杆观望,要么钻进隔层,要么弓背炸毛。我心里不舒服,没心情理她。

等酒彻醒,已是下午一点过,稍微吃了点饼干,喝牛奶,开始收拾家务,忙来忙去,闷墩儿从疏远到亲近,慢慢回归正常。到现在为止,我还不清楚那晚除了抱她,还发生了什么事。

虽说酒已醒,但身体似乎没有状态,时不时发昏,脑子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气力不足,浑身发软,看来六号酒确实喝多了点。

不知道窗外鸣叫的蟋蟀是不是喝多了,或者是我酒还没醒,寒冷的天气里,听见了蟋蟀的悲鸣。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9 日。

感谢身边那些岁月静好的人|每日抄经:申命记6

一场雨过,重庆正式进入秋天。今天早上醒来,不自觉睡过去,醒来已是八点。

我昨天开始告别冷水澡,原计划坚持到十月,气温一降,身体有些受不了。

打开热水刚开始还有些不适应,身体竟会有些发烫,多忍耐一会儿,身体慢慢适应。早知道,我应该坚持洗冷水,说不定真能坚持到十月。

我洗冷水澡最长的纪录是坚持到十二月,那年还在读大学,宿舍距离澡堂远,我不想跑,就一直洗冷水。洗到过年回家,在家里洗热水,等回校身体没办法适应冷水,只能放弃。到后来就再也没有打破十二月的记录,多是国庆节结束,开始回归热水澡。

年轻时能坚持一种习惯,我觉得是件很好的事,不过身边人似乎出了社会,除了工作,其余时间过得平淡无味。吃吃喝喝,游山玩水,仅此而已。

我就觉得特没有意思,何况这些事退休也能做,现在也不着急,当务之急还不如多想点办法为自己挣点儿养老保险的资本。

多数人还是太懒散了,如果这样能过好这一生,那努力奋斗的人凭什么要过得比你差呢。

我应该感谢身边那些整天只知道吃吃喝喝,喜欢游山玩水,岁月静好的人,没有他们懒惰成性,我也不会慢慢过好这一生。

如何面对死亡|每日抄经:申命记2(二)

最近一直在写关于死亡的话题。其实死亡可以写一个系列出来,比如,人为什么会死,医学界的定义是脑死亡。从《圣经》的角度理解,简单来说,人是有罪的,要在地上劳作,受苦,死亡就是一种惩罚,也就是所谓的原罪。

佛教就不这么理解,而是理解为轮回,这才有前世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同宗教信仰,对死亡的理解不一样,自然影响一个人如何看待死亡。

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能更好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相处,也更能明白为什么有的族群连死也不怕。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认为一个人连怎么活也不清楚,怎么能谈死。这倒使我想起一句话: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想要活明白,才知道死的意义。

不过我反而觉得,正是因为死亡来得太突然,无法预估,一个人才应该学会如何去活。大多数人之所以活得痛苦,或许没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干嘛,多数情况下的活着,是在一种压力下的强迫劳作,因为不劳作就没有生活来源,不劳作只能饿肚子。除此之外,就是等天上掉馅饼。其实有哪种动物不劳作呢,大自然里为了填饱肚子的动物比比皆是,人也是动物,不劳作行吗?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按照现在的医疗条件,只要不是太大的意外,活到七八十岁没问题,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完全有许多事可以去做,毕竟一个人来这世间走一趟,如果不快去做,等死亡来临,或许真会后悔不已。

我和身边人所不同的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明白这条路要花很长的时间,在死亡来临前,我一直在向前奔跑,毕竟我也不希望自己有所遗憾地离去。

不觉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句话:没有哪个孩子的童年是长大后买一套房。可见多数人是为了生活,早已经放弃了最初的梦想。

如果在面对死亡时,一个人不知道做什么,那就祈祷吧。美国神学家尼布尔1934 年写下了一篇堪称 20 世纪最著名的祷告文。

尼布尔的祈祷文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过好我的每一天,

享受你所赐每一刻,

把困苦当成通往平安的道路,

像主耶稣那样,接受这罪恶的世界,

按其现实本相,而非如我所愿

相信他会使一切变得美好,

只要我顺服他的旨意;

我可以在此生有合宜的欢乐,

并在永生里,与他永享至福。

阿门。

关于死亡的话题就写到这里吧,这是第四篇笔记,原本还想写,但要花时间做功课,查资料。我还是开启另一个话题好些。

幸福在哪里?

写下题目,发现幸福的讨论,从古自今已有,即便如此,我还是想从自身感受出发,谈谈这个话题。

我和身边人讨论幸福,发现越是上辈人,越觉得下辈人过得幸福。上辈人对幸福的定义大致是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他们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饥寒交迫时刻,到了如今物质极大满足的社会,会自觉这就是所谓的幸福。

幸福真是如此?我不这么认为,有一个原因是,幸福是获得物质满足,促进精神产生的喜悦感。上辈人单纯归咎物质,实则忘记了精神快乐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对幸福的感受过于简单,或者说,如果单纯以物质基础来看,那只是马斯洛需求的第一层。

后辈人很简单满足第一层需求,自然会寻求更高层次的幸福,这不是更为实际且具象的事物,追求的是精神层次。我以前总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上辈人不幸,慢慢地发现,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幸福是不同的,不幸却是有许多相同之处。

从追求幸福的起点来看,上辈人认为吃饱穿暖是幸福,年轻人会认为外在形象是种幸福。比如在饮食方面,上辈人喜欢一个人圆滚滚,肥嘟嘟,这是有福气标志,下辈人却寻求科学的方式,以达到外在形象的美感,哪怕少吃一顿饭,少穿一点儿衣服也在所不惜。

我在生活中和人讨论幸福,常陷入一个怪圈,每次会从一个话题进入另一个与自身无关的话题。从自身的事,上升到更伟大的事业,多数人会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状态变为一种幸福,那些虚无缥缈的自豪感也不知从何而来。多数人自身没有发现,关注遥远外在的事物过多,反而忘了自身周遭的问题。

当我们在承受高房价的同时,还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当我们在生育权面前,没有自我的选择,还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当我们每天 996、007 时,还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当我们……有太多和自身相关的问题没有解决,去关注那些可望不可及事,或许真没有多大意义。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和上辈人做一个对比:在房价面前,他们不会有压迫感;在生育面前,他们是自由的;在工作面前,他们从来没有 996、007……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才是最幸福的那辈人,我们只是生活在物质物质世界里的贫穷者。

「伟大、渺小、中庸、可怜、欢乐、痛苦、战争、平安、辉煌、暗淡、得意、伤感、怀恨、报复、专横、责难……幸福在哪里?」

马斯洛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英语: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心理学评论》的论文〈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所提出的理论。马斯洛随后延伸了这个想法,包含了他对人类天生好奇心的观察。他的理论与其他人类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并行,尤其是针对人类成长阶段的描述。马斯洛使用了「生理」、「安全」、「隶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等术语,描述人类动机推移的脉络。(来源:维基百科)

有关工作、生活和猫的事|每日抄经:民数记㉜(三)

我的工作状态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直线下降,今天上完一整天,回到家躺地上休息,睡不安稳,明明身体很疲惫,迷糊中脑子还在不停转,闷墩儿又在发情期,不停撕心裂肺地叫。

今天无意间看了看每月工作时间,除去开会时长,每月工作时间在两百个小时左右,加上开会时间,大约在二百三十个小时。

我就躺在地上思考时间问题,再看看自己的阅读时间,差不多在三十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差不多有一个小时读书时间,抄经,写笔记这些时间如果加起来,会更多。

一天二十四小时,除去工作和睡觉,留下自己生活的时间并不多,毕竟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何况还要保证身体健康。

最近躺在地上睡觉,偶尔手臂向头上方伸展,身体和地面尽量贴合,我发现右边手臂酸痛,无法完全贴合地面,常年伏案工作,使我的整个右臂出现肌肉劳损的病症,这还是我坚持锻炼的情况,如果没有,身体状况可想而知。

不觉时间到十点,我身体很疲惫,原计划出去跑步,很不想去,但想到要测试跑 40 分钟会不会燃脂,还是出门跑步。

闷墩儿始终在发情,发出凄惨的求偶声,我继续思考要不要带她去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