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思录(67)-2016-05-17

我学会读书以来,遭遇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也不是身边的人,而是我的家人。这家人包括我的爸爸妈妈,姥姥奶奶,幺叔幺姑等等。在这些人里面,除了我姥姥是真正读过书的,其他人都没怎么读过。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有个习惯,不读书人的孩子,喜欢让孩子读书,读得不好,就可劲儿的打,孩子的成绩也在打中忽高忽低,有的莫名其妙的打成才,但大多数孩子还是成不了才。以前我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现在倒觉得这事儿不能怪孩子,要怪还是家里没有培养孩子的土壤。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父母不读书的家庭,是个什么情况?上小学三四年级,爸妈还能帮忙做点简单的算术、教教如何写字,到了五六年级以至往后,教不动了,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力不足则看电视。一般的情况是孩子抓耳挠腮的闷在房里做作业,父母在电视前焦虑的看电视,电视的声音还不能太大,要比蚊子声音小,或者干脆不开声音。就这样,随着孩子学识见长,父母不思进取,原地踏步,孩子和父母间关于读书的话题就越扯越大,以至于往后孩子长大后,继续重演父母的过程,就这样周而复始下去,除非有什么奇迹发生,否则只能如此循环。

我家人常说,我是这个家庭里面的奇葩,整个家庭,现在没一个看书的,就我还在看。他们现在想的,不是以前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类似的语句,挂在嘴边的,是怎样赚大钱,怎样比别的孩子牛逼,怎样找个媳妇生个孩子给他们带等等话题。

说实在话,我至于以是家里面的奇葩,最主要得益于我妈,其次得益于我姥姥和家里其他人。

我姥姥是读过书的,有本事的人,现在还是我家里最佩服的人,无论是学识、涵养还是气节,我这根软骨头可能终生都比不过他,至少在病痛面前,他能在癌症的折磨下一声不吭,临死也不让我们知晓。我就不行,有事没事头疼脑热,会哭得死去活来。做事也不坚持,没有毅力与耐力。

姥姥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和“养儿不读书,当喂一头猪”,有事没事,还会念叨自己的名字,说当初祖祖(我姥姥的爸爸)给他取名为:书田,意思就是书读不好,便回家种田。这些话我从小听到大,现在他走了,我们家也没人说这些,不过我现在都还记得他这些口头禅。

得益于我姥姥读过书,有本事,我生下来后,家里人就叫我多读书。只是这书应该怎么个读法,是全没人教的,我妈在读书这件事也不知道,她只知道学校教的是好的,分数考得好是好的,能上大学是好的。好在这些全是好的,可惜也不怎么对。我觉得最对的事儿,就是她小时候给我买了许多故事书。什么海的女儿,孙悟空大战葫芦娃,葫芦娃大战变形金刚等等。等到年纪大后,就读十万个为什么,世界未解之谜等等杂书。我一直觉得现在之所以对这个世界保持足够的好奇心,是因为读过这些书。而我之所以喜欢写日志,也得益于以前看过一本日志书,至于书名叫什么,我记不清楚,只晓得是位六年级的学生写的,所记录的事情也没什么稀奇。

一本书能记得多少,在我看来并不重要,毕竟读书不是背书,也不是写什么议论文,非要引经据典,更不是做什么学问,要查询详实。读书就是读书,小孩子读书,能不能读懂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养成勤学好问,勤于思考的方式方法,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要做到这些很难,毕竟孩子是十万个为什么,不明白的太多,很多问题父母都没法回答,至于什么启发,引导,那就更谈不上。

我读书是读不好的,一是到现在都是自我摸索,无人引导。二是好奇心太重,不成体系。三是略有浮躁,无法沉下心,所以每每有人叫我分享什么读书心得,我是很自卑的,至少从我内心来说,是抗拒这件事,且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去做这些事。

不过现在想想,读书这事儿,现在最后悔的,还是把以前那些书卖了,送了。以前不觉得这些书留着有什么用,因为留着也没人看,我也不善保管,每逢看完书后,也随意丢弃,那些灰尘就一层层的爬上去,等到想起它们,因为太脏也不愿去碰。

也不知是哪年,我妈就翻出小时候看的书,问我说这些书还要不要。我一看,都是些什么海的女儿,孙悟空大战葫芦娃,葫芦娃大战变形金刚等幼稚得可笑的书,没怎么想,说送给妹妹吧。就这样,我那些杂七杂八的书,随着我这句话飘到了妹妹家。

这是好些年前的事,现在想想,颇为后悔,因为那些书虽则不好,好歹陪我走过童年,有我深深的印迹在上面。偶有夜晚,我翻着从旧书市场淘出的老书,会想起此事,只是不知那些书,现在散落在何处,他们在我妹妹家过得还好吗?那些书,说不定就是父母省吃俭用给我买的。

我啊,还真是个混蛋呢。

人还是要有些恋物癖才美好。

注:有感《罗辑思维》卖旧书。

我的精神孤岛

书桌

五一节来临前几天,我在网上分批次购买了一些纸箱,准备在节日期间整理房间里的书,为搬家做准备。

我的房间塞满了书,借用我妈的话说,以前姥姥当医生,喜欢买整箱整箱的药放家里,现在我买整堆整堆的书。她看见我的书很多没有拆封,会觉得这是浪费,「如果不买书,完全能在重庆首付一套房。」

想来也是,我试着做了个估算,如果我每年存三万元,工作这些年,哪怕按照如今重庆的房价,真能首付一套房。别看一个月存两三千块钱并不怎样,积少成多,省吃俭用,买房对我来说,确实不是件难事。

我个人的生活消费很低,除了买书,日常几乎没什么开销。或许在别人看来,书似乎并不贵,如果每个月保持买书的状态,再加上读书日、618、双十二这些节日,一年下来,这是一笔相当惊人的开销。我不停买书,花掉了工作赚来的绝大多数钱。

我自然会有贫穷的念头,年龄增长,也会担心老了犯病没钱治疗,只是买书这事儿,形成习惯,反而难戒。买书,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我没有买房,却获得了许多精神的快乐,我在租所里建立了一座精神孤岛,每当我心情烦闷,上班疲乏,焦虑不堪,躲进书堆,会获得无穷的乐趣。阅读还使我成为更好的人,我也在不停反思己过,修正自己的观念与言行。

如果要说买书有什么不快,或许是房间里的书越来越多,我读书的速度有减无增,出版商出书的速度之快,我哪怕用一百辈子,也追不上他们的脚步。

这个假期我在家里整理书,把原本堆积的书放进纸箱,每次要花将近两个小时,往常我很讨厌做家务,可整理书却不觉得累,看着自己一本本买回来的书很亲切,时不时在书堆里找到一两本绝版的书,发现一些藏着的签名书,再看看每本书的价钱,对比旧书网的售价,有种赚到了的愉悦感。我始终觉得书不会白买,花出去的钱,迟早会通过另一种方式赚回来,我获得的,又岂止是一本书而已?

整理书的过程中,我妈问我,买这么多书,怎么不叫人来参观。我说,千万不要来,家里的书太乱了。她又问我,这么乱怎么睡得着?我说,乱归乱,每天看着这些书,我睡得比谁都安稳,这是我的精神孤岛。

或许我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内心的丰腴,又有几人能比呢?买书,读书,真是人生的两大乐事。

秒赞:不满意,不买账

读完林桂芝的《秒赞》,看整本书完全处在一种不敢相信的状态。看到书后面的一段话忽然明白了:书中的观点并非全为我个人所创,特此感谢快手、抖音、B站的各位UP主,淘宝、京东及其他电商平台无数的卖家和买家的启发……

我第一次得知林桂芝,还是她写出了“别说你爬过山 只有早高峰”这句文案,后面去看了才知道,那只是她给 MINIi系列创作的文案中的一张,后来去听了她讲的喜马拉雅音频课,她谈自己如何看一个品牌,讲了一个国外著名的品牌。我才知道,文案这活儿,不是写文案,而是对一个品牌的全局观。

既然这本书是《秒赞》,还结合了这么多人的启发,倒真算不得她的创作,只能说通过吸取不同人创作经验,从而合力写出这么一本书。任何文案如果按照这本书,或许也能提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但关于方法论的底层,还是一个人对品牌的认识,人生的阅历,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这些才是创作文案的活力源泉。

我不是一个好文案,至今也没写出多出彩的文案,但这本书我很不满意,至少不应该是一位给 MINI 写文案拿得出手的作品。

随思录(48) - 2016-04-12

今日是王小波的忌日,距离他去世多少年,我已记不清楚。很多人都在纪念他,我没有,虽然看过他几本书,但是对他生平所知甚少,对他的喜欢也仅限于文字,谈不上有多少的感情。

一个作家被这个世界所惦记,想必是件好事,但凡被惦记,在他的生前经历中,必定命途坎坷,不知是幸事还是不幸。如若我被这么多人惦记,只希望是在生前,而不是身后,至少生前我还能虚伪的欢喜,死后能否有人记得,已无关紧要。

昨夜无意间浏览网页,有意识的找到和菜头的个人网站,从第一页开始,一直搜寻他最后一篇文章,发现越到后面,越多日记,现在我能看见的,是他03年时期所写的日记。倒是个坦荡的人,能把日记留在网络上供人阅读。或许他也曾想过,网络世界是自己的精神所在,写上去无所谓,毕竟不会发展到相互认识。

可惜他算错了一点,就是他会如此出名,还有就是网络世界发展到现在,已变得无隐私可言,若再继续以日记的形式更新下去,必会对自己造成困扰。

现在想想,我以前之所以喜欢网络,不外乎是在网上能以一个新的身份出现,我不喜欢爆照,不喜欢跟人说我的真名,不喜欢谁知道我在什么城市,做什么工作。这些的一切,与我而言,只是驱壳中承载的极为渺小,且我本人并不喜欢的一部分,网络世界的虚拟,以其独有的精神空间存在,我觉得才是真实的我。我之所以爱表达,也是如此。

很多人在网上爱表达,多少是谩骂,理性的讨论是无法建立在聊天的过程中,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自然是人们对专业知识的全面读所知甚少,多数是在瞎扯淡。无论是一对一还是多对多,都是这样。

我现在也变得不爱在网上交流,一则浪费时间,与人撕逼是件痛苦的事,况且我也是爱较真之人,许多问题无法简单的叙述清楚,不如多花些时间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想办法把文章写好,或者看看对自身有益的书。这对于自身提高,是具有很大帮助。

不过我现在倒觉得,自己所学太多,根基太浅,需要强化锻炼的地方很多。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最近才发现的,是太过于看别人的意见,忽略自身思考。尤其是写文章,我不知是否是广告文案方面的书对我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为写文案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说,我写文章总是在思考别人怎么写。这大大造成了我的困惑。好在现在我发现这类毛病,正在试着改变自身想法。

毕竟写文章这件事,是自我思考,反省之事,他人写得怎样,别人怎样思考,全与我无关。就正如别人都在怀念王小波时,我却在看和菜头的日记和书一样。

人生就应该放开各种束缚,坦诚的面对自己。文字是最接近上帝的工作,人不是上帝,他人也不是,只有上帝是。

随思录(26) -2016-01-19

锅里煮着从上周从广汉带回来的兔头,这包兔头在未开封时还能保存许久,现在开封,里面窜进去不少空气,现在只能保存一个星期了吧。

近来琐事居多,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有或多或少的烦心事,一遇到这些事,我内心都惶恐不安。现细细想来,是因为在我人生道路中,没有人能给我指点一二。如果是换手机,是换锤子还是一加,最后在征求小莫的意见后,还能做出选择。但生活和工作,只能自己去思考。

每天倒数放假的滋味并不好受,毕竟这是一种类似于懈怠工作的表现,脑海中反复思考着明年的规划,重新找一份工作,存钱,买单反,学学摄影,多读几本书,看还能不能认识一些有趣的朋友,当然最好是在网上,因为线下若太熟络,必定会浪费我个人太多时间,这并非我愿。

一月份领到工资,毫不犹豫买了几本书,有一本《海子全集》,虽然在KINDLE里有这本书,想来还是要买纸质的,因为诗歌的书,可以一直看一直看,我愿意读诗的时候感受纸的温度,这点KINDLE无法代替。

想想,现在买的最多的书,都是一些没有电子版,或做得非常棒的书,还有就是一些不再发行的二手书。也正是因为在孔夫子买的多了,就这样加了一位做二手书书商的微信。曾经发过一个朋友圈,他在我底下留言,说他生平领导的第一个月的工资,全买了书。我很敬佩他,只是因为这个世界像如此之人越发稀少,他敢于去追求,就像现在他所从事的行业,也与书有关。

我多想像他一样,可现在无法做到。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能有那么一天。

618 购物随感|每日抄经:利未记㉗(一)

618 实在不知道买什么,打开购物车看了看,买了几本书。

买书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便宜,三百多块钱的书,打折下来只要一百五。我现在买书较为谨慎,毕竟许多书并不值得买纸质版,尽量做一些挑选。

从未来的趋势来看,电子版会是一种常态,不过纸质版以后会如何发展,是成为收藏品,还是以其他方式存在,并没有一种具体的表现。从另一个情况来看,电子书的发展,似乎并没有影响纸质书,反而买纸质书的人未减反增。

我现在读纸质书的时间较少,这个月一本纸质书还没看完,反而看完好几本电子书。我在思考,每天带一本书放包里,利用坐轻轨的时间去读。因为我发现最近的自控力下降严重,有必要通过沉浸式阅读,将自己的自控力拉回来。

可见电子书有许多好的地方,但从注意力来看,尤其是用手机阅读,会很容易滑去做其他事,需要有一种很沉浸式的体验。

好吧,明天就试试,放本纸质书在包里,利用上下班通勤时间阅读。

这世界上读书人的姿势,你都见过吗?(一) 2015-10-11

2015年9月初,我买了两本影集(特别喜欢的书我都会买两本),影集汇集了世界上成千上万人看书的姿势。有的人站着、有的人趴着、有的人躺着……我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看着这些阅读的人,产生了某种不可言语的感觉。


我不知道他们读的什么书,也不知道他们为何读书,只知道在那一瞬间,他们与书发生了联系,变得异常沉浸。


鉴于我在微信上会不时分享一些看过的书,以至于有位朋友在收到一张书签时,特意拍了张照给我。


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她眼中的我,是这么一种读书的样子。

说来惭愧,我读书正襟危坐真是少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或是手捧着书,或是把书放在桌子上,或是双脚放在桌上,把书放在腿上阅读。当然,也有在厕所看书的姿势。

书读得久了,对于不时乘坐交通工具时看见捧书的人,会格外欢喜。我见过有人从包里拿书出来读,也见过用kindle、Ipad、手机等阅读的人。

每每这时,我会去仔细观察他们,发现每个人在看书的过程中那种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甚至还有一点点的虔诚。

看得久了,我就想知道这世界上所有的人,在触摸一本书时,都是这样的吗?如果有一天,电子书完全取代了书本,会有人怀念这么一个捧着书阅读的姿势吗?

今天分享这本书的前15张照片。如果你喜欢,可以去读库商城买一本,现在做活动,可以比我少花20块钱左右拿到手。说实话,我有些肉疼,并且因为喜欢,我还买了两本……

读书人的样子
这是二战时期的英国,在大轰炸之后,一位绅士拿着书走在街上。

读书人的样子
1943年,意大利那不勒斯

书里常常出现士兵读书的样子,我一直想弄明白,一位捧着《圣经》的士兵,在开枪的那一瞬间,都在想什么。

读书人的样子
1944年,意大利蒙特卡西诺

这是一名神甫手,西方教堂结婚时,站在中间的那个人。他的手里拿着的是一部书,在战争后,他觉得修道院唯一重要的物品。

读书人的样子
1946年,德国哈勒

每当看见一个人,在战后安详的坐着,手捧着一本书,就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仿佛外在的炸弹,无形的穿过他,他却与世无争。喜欢读书,有什么错呢?

读书人的样子
1947,美国芝加哥

初看不以为意,以为就是位小女孩在看书,后来发现这是一本杂志,小女孩不识字,把杂志拿反了。想想小时候的我们,也有被爸妈提醒书反了的那一刻。

注:杂志名叫《BEONY》,意为乌木,非洲裔美国人约翰·H·约翰逊创办,专注于非洲裔美国名人和政客的报道。这应该是摄影师所要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当然被拍摄的小女孩肯定不知道这些。

读书人的样子
1946年,美国维克斯堡

读书人的样子
1948年,耶路撒冷

一直很想知道他读的什么书,他是否还活着,杀了多少人,在端起机枪那一刻会想起什么。

读书人的样子
1948年,匈牙利

原本是一次温馨的阅读,男孩女孩在听身边的女人讲故事,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只有一位小孩子忽然发现记者在偷拍,瞄了一眼。

读书人的样子
1948年,中国北平

那一年,北京还叫北平,那一年后,新中国成立。想想,文革也在不久后发生了……

读书人的样子
1948年,芬南「圣诞老人的故乡」

阅读使人温暖。

读书人的样子
1949年,意大利罗马
读书人的样子
1949年,中国上海

我小时也有这种书,读小学的时候,拿去班上炫耀,同学们都借来借去,后来少了很多,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读书人的样子
1950年,德国慕尼黑

事实证明,多看书长得瘦,O(∩_∩)O哈哈~

读书人的样子
1950年,耶路撒冷

这老头一直让我想到姜子牙,不知道为什么。

读书人的样子
1950年,美国加州

这张照片很美,一开始看,我一直在看那失去光彩的眼睛,之后发现阳光照下来,有一种圣洁的力量。现在再看她身边的两个孩子,尤其是左边那个孩子,歪着头,盯着书,他想知道些什么呢?

注:部分文字来源于《读》

图片来源:玛格兰图片社

老彪 2015-08-05

老彪是我的大学同学,同居四年,同在一个屋檐下呆了四年。可惜的是,他身上大部分的优点我都没学会,唯独学会一样——看书

以前聊天,我跟很多朋友提起过他,现在却很少再提起,因为没人觉得爱读书的人可以去给莫文蔚搞演唱会,会去弄一个重庆大礼堂80周年的庆典。当然他现在在香港卫视当编导,我说了也没人会相信。

按照正常逻辑思维来说,一个人能在毕业后几年时间里不断往上跳,还一直牛逼哄哄的朝着更大的舞台上跳,是不可思议的,我一向喜欢把这种别人看来是神迹的技能归咎为读书。因为除了读书和性格好些外,我实在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办法能让他向上攀。跟朋友聊天时,我总会提起他喜欢读哲学和史学,喜欢李泽厚,且把他历年不同版本的《美的历程》都收集全了。

我很羡慕他,因为他把我一直想从事的工作全都玩儿了个遍,并且还不知疲倦地往更高的地方攀登。把我读不懂的书都读个通透,且没事就跑回母校找学校的老师求教。于他而言,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比不上读书重要。有时为了读书,甚至连工作都可以放弃的。原来我不是很理解这种做法,现在想想,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若任何事业绊住了自己梦想的脚步,宁愿高傲的放弃这些富贵,也要求得那一丝欢喜。读书是快乐的,求知、求道也是快乐的。至于其他的,都是附属品。这不是说不重要,而是不太重要。

至于读书的方法,老彪与我不一样,我读书是想求个全,巴不得把这世间所有的书都读完,弄懂多少,我是不会在意的。老彪不是这么读的,大多数时间他都在细读、精读。毕业后我去过他住的地方几次,每次去,都会发现他床上的书还是老样子,若不仔细看,真看不出有多少增加,只有他指出来,你才知道他又买了什么新书。

大多数时间老彪读都是史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用他自己的话说,二十四史已看完,谈天说地随便来。至于哲学,他很少跟人交谈,这并不是哲学家的深沉,而是他一出口,没几个人能懂。所以他常常说自己读书时很寂寞,如同独孤求败没有敌手一样,只能封剑归隐,求个一世英名。老彪虽现在无如此学识,但寂寞倒是真的,只因读书的人变得越来越少,读哲学,更是偏门中的偏门。

因他之所好,我也会偶尔去看一些哲学书,大多数时间看哲学,都如清风吹拂,看字忘意。稍有不慎,便要从头再来。这些年哲学书看了好几本,可哲学的门槛,我到现在都未摸到。

老彪的牛逼成了我的榜样,也成了我劝朋友读书的范例。我每次叫朋友多读书时,都用他来举例,可说不到三句话,大多数人开始露出一脸不耐烦的样子,在他们看来,读书的人能一直往上不断爬,且还是读史学和哲学的人,基本上可以划定为奇葩一类,是学不来的。说得多了,他们会把老彪当成一个为了激励他们读书,我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

事实上这世界上真有这么一个人,若不是他,我也不会这么喜欢读书。想想,有时候「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话,是很适用的。

如果你在这世界上能找到那个指引你,并潜移默化影响你为之努力奋斗的人,很不容易。还好,我找到了,且不断向他学习中。

我们终将老去 那些读过的书该何去何留 2015-05-17

在微信上看见一卖书文,按照我以往的判断,这是一则广告。细看之下,发现又不像,试想一下,三本书60元,包邮费,算20元一本,这怎么都不是划算的买卖。

文章中作者写道,即将奔赴纽约,这些它读过的书和没读过的,都准备以低价出售。按照我以往的性格,面对这种价格的诱惑,会很心动,可文章中说了一句话,却让我犹豫,这句话是这么说的,一本书的价值,唯有它被人读过,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如果你时常关注我微信的话,会知道我会把这辈子只看一遍的书送出去。这一方面是我爸已经很不喜欢我买实体书,按照他的话说,如果我再买书,楼会被压垮;另一方面我觉得书放在我这里价值确实不大,我已经看过,还不如送给没有看过的人。我觉得读书和分享,应该是并行的一件事,这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便莫过于书籍的分享,把自己的书分享给其他人,这并不会失去什么,说不定还会得到些什么。不过送书的前提是,那种书这辈子只读一遍。

可说到底,我的书是送出了,但有多少人在拿到书时,会把那本书看完,我也不清楚。每次我把书送出去会欢欣鼓舞,像把一块块甜蜜的糖果送给远方的朋友。可有多少朋友在接到糖果时,会觉得那是他想要的味道,我不知道。因为我知道这世界上有许多的人,要书并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藏书。

我第一次听到藏书时还很惊讶,因为在我的生命中,书买来,就是用来读的,如果不读,那就是浪费了钱,或者浪费了作者的一番心血。可我在网络中混迹,会遇到许多买书的朋友,他们确实不怎么读书,有的把书买好,外面的塑料套子不拆,直接放进书柜;有的会拆掉外包装,用鼻子闻一下,随手翻两页,之后再放进书柜。每次听到这种事情,我都会替那本书惋惜,总觉得他是遇到一位无情的主人。虽然这些买书不看的人决定了一部分书籍的销量,还是令我无法接受。

到现在为止,我都很奇怪他们这种做法,不知道他们买书的用意如何,如果说买来的书确实有收藏价值,会随着年岁升值,还情有可原。可在我看来,有许多的书实在是没有升值的空间,它们既不是孤本,也不是首版,更不是签名本。我只能以买书上瘾归纳这类人,亦或是这类人在内心想把自己装得像个文人。除此之外,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种买书人。

说过别人,再说说自己,其实我也有这种买书不看的臭毛病,这种毛病大多数是电商搞活动积累下来的,当时为了便宜而疯狂买书。要知道,买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要把买来的书看完,却是很慢的事情。我这一辈子喜欢看的书太多,可人生太短,要么精研一门书籍,要么快速遍揽群书。我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这一辈子最大的挑战,想来想去,不得不先想办法把我现在所拥有的书看完,清理掉那些只看一遍的书。

在清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有些书,随着我渐渐老去,或者搬家,或者远行后怎么办。于我想到了一种更为妥帖的办法,将他们收藏到KINDLE里。这是我极不情愿做出的决定,也是没有办法的决定,可也只有这种办法,能让我与知识相拥。

如果你还在买书而不读,或者床头还有一本你很久没翻看的书,请在每天睡觉前,翻10页就好,别总觉得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愿阅读与我们同在。

《文化苦旅》中我最喜欢的三个故事 2015-05-06

梁文道先生曾在一访谈节目里说,如果这世界上还有文化学者,我心目当中只有两位,一位是周国平,另一位就是余秋雨。我听过此话,便把藏在手机里许久的《文化苦旅》拿出来读。

这原本是高中就该读的一本书,我没读,那时完全沉浸在武侠世界里无法自拔。现在亡羊补牢,每天翻开此书时,我都心有愧疚。好在余秋雨先生是不知有我这么个不识货的家伙,依旧用一种谦和的语调,向我讲诉着他心中,关于文化的事。

这本书我是站着读完的,每天上下班,在拥挤的轻轨上,从手机里打开这本书,我自然而然便沉浸在书中所描绘的世界。那时的我会屏蔽这人世间所有的吵杂,畅游在山川江河之间,游荡在诗书笔墨之间,就这样跟着文字,走走停停,不觉烦累。

《文化苦旅》可以说是一本游记,也可以说是一本随笔集。书的前半部分讲游历,将文化山川,讲历史典故。后半部分写作者生活间的一些琐事。我喜欢后半部分更胜于前半部分,毕竟那太过高远的历史只能让人企及。

夜航船

我第一眼看见此题目时,眼前一亮,心中欢快不已。余秋雨先生在写此篇前,提到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夜航船》。这本书我是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得知,并在网上购得。

买回来时欢天喜地,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书的前言曾写道,此书为天一阁稿本,经整理校对后得以出版。我当时对天一阁不知,以至于走马观花般把前言翻过,看序。

序里写了作者写此书的目的,讲了个故事,两人问答,一问,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一答,两个人。问者笑曰,且待我伸伸脚。我看到此处,哄然大笑,瞬间觉得此一问一答颇为有趣,心中直骂,连姓氏都搞错,真没有常识。

看完序言,我直接跳到正文,翻到第一页时,我瞬间傻眼了,书中所写“二十八星宿”、“纳音五行”、“九天”之类的常识我是一个不懂,再往后翻几页,勉强知道“日落九乌”、“夸父追日”之类的词语。其余的完全是两眼一抹黑,背后忽汗涔涔,倒觉有人耻笑我没有常识。赶紧掩卷,将此书搁置,未敢再翻。

天一阁

读《天一阁》此文时,我脑海里一直出现凤歌《沧海》里天机宫的影子。我不知道凤歌写这本书时,是否读过天一阁的记载,倒觉这两者有相同之处。天一阁在鸦片战争时期遭受过一次大难,书籍被偷过,论斤卖,后被商务印书赎回,却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焚毁,损失上千本书。余秋雨先生写到此处痛心不已。天一阁原本取自易经“天一生水”,旨在用水灭火,可惜到最后还是未能免于火灾。

我读到此处,脑海中天机宫历代守护他们的藏书时的情景又出现在脑海里,花无媸为了书,宁愿死也不肯走。到最后还是梁萧说了一句:“书不在了,天机宫不在了,又如何?只要人还活着,天机宫的智慧便不会失传。”

我想,天机宫的智慧或许不会失传,但那些列祖列宗的心血,以后只能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里,颇为可惜。

藏书忧

每个读书人似乎都有藏书的癖好,余秋雨先生不例外,我也不例外。读书人看书,藏书是个好习惯。我朋友到我家里来,都像炸毛一样说,家里面书太多了。说着说着,他们就开始打主意要借我的书,我知道他们是不读书的,只是看见我这里有很多书,突然来了想读书的兴趣。我不会像余秋雨先生那样客气,任人借书。我是不会借书的,当面说明,书不借,要看书自己买。朋友听过后都说我小气,实不知我内心也很纠结,因为我也不知道哪天一时兴起,忽然想读一本书,找不到,失魂落魄的样子很是痛苦。

我能体谅余秋雨先生的难处,但我却不会像他一样,做一个客客气气的和事老,若为了书,有时候得罪朋友也是没办法的事。

我想,若有一天,人们会为了一本书发动战争,那或许是文明最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