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期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不知道是谁说的这句话,从我工作的经历来看,确实如此。

每次从公司离职,到下一阶段,我会过着很困难的生活。和大多数人找工作的经历不同,我离职,直接裸辞,身边人会先找好下家,顺利过渡。

裸辞意味着会失去经济来源,加上我喜欢到不同的行业,这更加大了找工作的难度。

在我的记忆里,从裸辞到找到工作这段时间,会有一个多月的过渡期。起初我会对未来充满信心,自认为靠着能力,找家比前东家好的公司,不是问题,去见面试官也很有底气,说话响当当。

一周左右,如果没有听到回音,我的底气会掉一半,脑子里会不停浮现:房租、水电气费、生活费等,银行卡不停缩水的数字,使我惶恐。

这之后,我会降低身价,或者调低薪酬待遇,期待接到更多面试邀请,和面试官聊天,会时不时出现紧迫感。

每天睡前,会计算消费,今天有哪些支出不必要,明天哪一顿能节约一点,再看看手机,有没有面试邀请。

日子一天天过去,内心的急迫感降到冰点,躺在床上会问自己,如果当初忍一忍,呆在原公司,是不是会好一点。偶尔胡思乱想到深夜,久久不能入眠。这时我会不停否定自己,但到了白天,又会投入找工作的疯狂时期。毕竟,这是唯一的一条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说来也怪,从裸辞到找工作,我大多会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找到工作。每次当我生活极度困难,要将我打入围墙之中,总能在经济危急时刻,化险为夷。

不知道这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冥冥中有任何指示。经过这么多次不停换工作的痛苦瞬间,现在再看自己当年的意气用事,会发现,有些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这就如同每次做活动,眼看着许多事到了节骨眼,快要完不成,但到最后,所有的事,会在死亡线到来之前完成。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1 日。

最激励我的事

经历过职场工作的人,大多会遇到灌励志鸡汤的人,我也不例外。

多年前在一家公司工作,由于人事变动,领导从外面请来了一位曾从事房地产生意的合伙人。在他来之前,我按时上班,准时下班。他来之后,我按时上班,时常加班。

加班对我来说,是不正常事,何况我许多工作已经完成,再留下来,毫无意义,只能坐在电脑前假装很努力。

新上任的领导,为了让我心甘情愿留下来加班,时不时会讲他曾经年轻时多努力,比如以前曾经一个月没有怎么睡觉,常常熬到凌晨才回去;又或者有一个项目要赶工,睁开眼就要做事等等。他的言外之意无非是: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走到了今天。

我那年刚出来没多久,脑子不好使,还真把他的话当真了。事后刷段子才明白,这些心灵鸡汤的背后有句话是:如果要拼努力,那工地上搬砖的农民工、厂里的工人,比谁都要拼命。这个时代并没有给他们努力所应有的回报。

这之后,公司没有因为我加班,创造更多的收益,生意开始不景气。我担心哪一天发不起工资,提出离职,领导很爽快地批准了。

辞职后,找了很长时间工作,最后我到了自己连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乙方公司,开始人生的另一个篇章,开始慢慢熬夜路。

在乙方的工作强度有多大?将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准时看见日落下班的时间,不超过一只手。偶尔加班,时不时会有同事说:「小山真能熬。」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心里正暗暗较劲:上一位领导说他能坚持熬一个月,那我就熬一年。

不觉一年多过去。现在我早已离开了当初的梦想之地,开启了新的篇章。

回头看,这种熬夜加班的方式没什么效果,我也明白那位领导的激励鸡汤法。其实很多事情,完全不用如此激烈,一个人若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别说熬夜,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可以忘记。

你看,我现在的工作也不怎么加班,不依旧在熬夜?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20 日。

大黄的小彷徨

今年初,大黄从另一部门调过来,坐在我的左边工位上。没来之前,我和她不熟,只通过微信简单沟通过一些工作方面的事。

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她调过来,我反而和她很自然的熟络起来,仿佛许久未曾见面的老友,内心会产生奇特的好感。这是我第一次发现人与人之间会有纯粹且自然的熟识感。

大黄调到我们部门,我和她的交流也不多。有一个原因是她的工作时间和我不太重合,她是早晚班倒,要么早上出现,要么下午出现。我则永远保持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如同一块走时精准的表。还有一个原因是,她的工作是客服,每天要打很多电话,按照规定的数量,打完也差不多下班了。

我坐在大黄旁边,常听她用很温柔,糯糯的声音和用户聊天。有一天,我问她是哪里人,她说,自贡的。我一愣,这答案我没想到,原以为她会说德阳或绵阳。自贡人是这种口音?在我的印象里,自贡产盐,当地人说话会有很重的卷舌音,大黄却没有。

做咨询师有件事很麻烦:不能擅自离开岗位去吃饭。为此,只要大黄上早班,我会帮她带午饭。我记得她很少吃饭,常吃面食。如果吃面,会要求多加点醋。至于为什么喜欢吃醋,而不是加盐,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我帮她带面加醋,才知道重庆小面不会放醋。以前我还奇怪,为什么我妈煮的面汤是漆黑的,店里却黄澄澄的。

重庆小面加多了醋好不好吃,我不清楚。我却知道大黄挑食确是真的,不过这似乎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我观察过身边绝大多数人,不挑食的人几乎没有。我不会做饭,所以在饮食方面不讲究,别人做什么我吃什么,而且我向来把时间看得很重,认为花时间在这方面是件不值得的事。如果大黄看见这里,肯定不会同意我的论调,她会用那糯糯的声音说:「你吹牛,人活着就是要吃东西,为什么会不值得?」接下来她会顺带反驳说自己不挑食,只是吃不下。

除了带饭,工作中大黄和我常聊的话题是:不做咨询师要去做什么?她经常问我文案好不好做。这是非常难回答的问题,至少在我看来,国内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谁能做一辈子文案,而文案在一家乙方公司,常常做到创意总监的位置已经是极限,再往后要么呆着,要么自己开公司,更何况现在的大环境对文案这一岗位很不友好,很多人做着做着换了职业,要能做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黄要时不时和我讨论这个问题,我问过她,得到的答复是:咨询师压力大,太累了。或许吧,其实我一直觉得她挺适合做咨询师,而且每次我在网上留的信息,全是她帮我要到的电话号码。有时我听她和客户聊天,会想,如果是我,肯定很愿意和说话这么温柔的人聊天。或许她自己没有发现,做咨询师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能看见明显的业绩增长。比起文案、设计这些无法直接体现价值的岗位来说好太多。还有就是说话是我的短板,我家里人常说我嘴笨,如果当初我找工作,不是进入文案圈,而是投身咨询行业,估计路会好走很多。

大黄在我们部门呆了三个多月,最后调回了本部。我在她调离一个月后,换了工作岗位,也离开了原来的部门。

我记得最后一次和她聊天,还在探讨学什么技术。我说了一堆自己很喜欢的,她反而不感兴趣。聊到最后也没有结果。

大黄离职那天,我正在办公室贴发票,听说她下午离职,也不管手里的活儿,跑出去找她,看有没有办法留住她。我最终在食堂找到了她,一问才知道离职手续已经办完,下午就不用来了。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前几天她为什么要和我探讨学技术的问题。拐弯抹角了半天,我真是后知后觉。

我很想问她为什么要离职。想了很久,还是没有问,就像杨绛在《围城》后记里写的那段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惟愿大黄不再彷徨,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新东方的摄影大赛(后篇)

因为是诺兰的粉丝,一直很想尝试《盗梦空间》里的效果。

我在学习全景模式的过程中,发现用这一模式能拍出《盗梦空间》里的效果。不过这一模式的拍摄效果并不理想,更何况对拍摄地点的要求太高。

我继续搜索,发现利用镜面成像的效果也能拍出来。于是我当天下班就去买镜子,第二天和骆老师带着镜子去拍。

一上午的时间,看来看去,没有找到合适的场景。我原以为拍摄很简单,哪儿知道要找对角线合适的地方,非常难。其实西点走廊能拍,但如何体现拍摄的主题,成为一件伤头的事。

还好,下午于老师来了。他找了一个校园操场边的夹角处,将镜面摊在手上,不停测试效果,倒腾了半天,找到一个合适的点。

我看他一会儿蹲,一会儿趴,一会儿跪,够幸苦的,原本想就拍一个校园风光。谁知道他叫我站在操场边跳,我像个傻子一样跳,他用连拍模式拍,拍完叫我去找几个学生。此时,姚老师站在一旁看了一会儿,觉得这事儿很有趣,就和我一起去找学生。

我和她一起到西点教室,生拉硬拽,找了四个学生。

找到后,他又叫我当试验品,找位置,定点。定好了,他就叫学生摆动作。一开始他希望拍学生跳起来的动作,学生不愿意,我觉得跳的难度太大,四个人一起跳,动作和表情还要到位,难度系数直线上升,也帮着他们说话。磨来磨去,最后改成了走。

别看就简单的走,来来回回也走了好几次,到最后才拍到理想的照片。大家在强烈的阳光下,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摄影好玩吗?看别人觉得这是件特简单的事,一旦自己开始,哪怕是运用相同的技术,依旧要重新设计场景。

不过技术再怎么厉害,还是要先有想法,有了想法,再用技术去实现想法,这一过程很艰辛,会遇到很多问题。

新东方的摄影大赛(前篇)|每日抄经:申命记9(二)

学校举行摄影大赛,全国院校都要参赛。这是每年会举行的一次比赛,和以往比赛所不同的是,今年手机可以参赛。

不知道是为了炫耀我新买iPhone 11 的拍照功能,还是希望争一口气,上周开始,我就在思考拍什么。

手机和相机比,如果论专业角度,肯定比不过相机,但手机有一个好处是,在构图和技巧方面,我觉得延展的空间很大。怎么样让拍出来的照片和相机有很大的区别,这是我的思考点。

起初我希望拍细节,前段时间看《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里面有很多细节方面的图,也就是骆老师说的,摄影就是做减法。最后我放弃了这个想法。

有一个原因是,以往的参赛作品(虽然只看过去年的作品),写实得奖的太多了。何况比赛要求里写的是体现学校环境,老师教学和学生风采三大板块,细节是以点说话的艺术,拍出来不好展示。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看书里的作品,调色的要求太高,这违反了「用 PS 简单调色」的规则,除非真能搭建一个影棚去拍。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事。

那相机和手机还有差异化的方式吗?显然有。手机有一个全景模式,相机没有。

全景模式有一个特点,同一个人,在全景模式里,能拍出不同的动作。我思考的第一个创意作品就是体现学生报名,学习,毕业的三大场景。这里面能延展的动作就太多了,如果不是技术问题,理想状态自然希望同一个学生表现七八个动作。今天找同学试了试效果,到最后只能精简为三个动作,因为要换两套装,过于麻烦。

全景模式我以前看别人拍过,自己开始操作,才发现困难重重。iPhone 11 的全景成像,是利用拼贴的方式组成的长图,中途只要不移动相机,不按结束键,整个过程就在拍摄。拍摄过程中,相机何时记录,并不知道,所以在拍三个动作中,第二个动作经常把人拍模糊。

为了解决第二个人物的表现形式,我试过很多次,比如把物体移出画面,摆好动作再拍,从左边移动,或右边移动,不断测试,始终不行,第二个人物的成功概率太低,完全不可控。

就在我要崩溃,决定放弃时,一瓶水帮助了我。

星期一我和骆老师讨论拍摄问题,见他桌子上有一瓶水,我拿起再次实验全景模式。水经过摇晃,拍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晃动,就证明已经记录了这一场景的画面,我连续试了几次,终于成功了。后来我慢慢实验,发现全景模式中,在移动时,手机一直在记录画面,停止后,大约三秒钟,才会拍摄完成。第二个物体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一直以为只要相机移动到人物就算拍到,其实这只是在记录,要过几秒才算拍成功。

这是很多教程里没有提到的细节。后来刘老师说,估计是苹果公司改变了算法,因为他以前拍过全景模式,并没有这么复杂。

单一个技术问题,我和骆老师就花好几天时间解决,今天拍摄遇到的困难,明天再说吧。

骆老师的摄影课3|每日抄经:申命记8

今天听完骆老师的摄影课,后面讲了色温、构图、人像拍摄和风景拍摄。

色温这个概念我在看《小妇人》这部电影时发现了,在这部电影里,有两个很明显的色温,暖色调和冷色调。导演用这种方式控制故事的节奏,回忆儿时快乐的故事是暖色调,回到现实中残酷的事是冷色调。冷暖交替,双线叙事,这就是导演用色温讲故事的方法。

其实拍摄是一种叙事的表达,为什么要用这种色温,肯定需要思考。

构图十分复杂,别说摄影,就算是拍照的构图,几十种是有的,如果加上许多摄影器材的叠加,构图是千变万化的。其实单纯的构图在现今社会没什么意思,反而守正出奇,才是构图的方法,如何利用别人同样的构图方式,拍出耳目一新的照片,这或许才最考验摄影功力。

手机的构图和相机相比,其实很单一,我个人不太喜欢调焦距,只要调了焦距,拍出来的照片铁定会模糊,反而利用好当下的焦距,通过裁剪或移动拍摄出来的照片要好很多。

其实摄影对不少人来说,能拍清楚(手不抖),再掌握一些技巧(构图方法),学点儿光的运用(观察光的方向),学一学滤镜(冷暖色调),已经完全能应付日常生活。

总之,不管是摄影,还是其他什么技术,都需要先学习器材的使用,熟悉器材,再去思考怎么实现。好的摄影师不是有多少镜头,而是能根据当下所发生的事情,敏锐观察到独特的视角,并运用身边的相机记录下来。

骆老师的摄影课|每日抄经:申命记1(一)

学校的骆老师开了一趟摄影课,讲了一小时四十七分钟,讲了一半,大概梳理了摄影的基本知识。

这堂摄影课他准备了很久,有段时间我看他一直在写 PPT,怎么也写不完的样子,就很纳闷,一堂课怎么会准备这么久。我问他,他说,我的大学专业是摄影,工作这么多年,拍了这么久,一堂课要讲好,不是件容易的事。

确实,单拿《纽约摄影学院教程》,随便一章也是好些知识点,更别说两百多年的摄影史,要学摄影,还真是一辈子的事。

摄影并不是凭空而来,它的出现和技术的发展有关系,这就如同绘画的原料,印象派以前画一幅画,要自己调颜料,印象派时有了现成的颜料,画家才有机会携带方便的颜料出门画画。颜料技术的发展,使得绘画不断变化,摄影也如此,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相机能被发明出来。

我在课堂上提过一个问题,摄影能拍出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吗?骆老师说,可以。这问题的来源有两个,一是陈丹青曾经说过,我们国家画画的学生太多了,其实哪儿需要培养这么多画家。还有就是李涛在讲 PS,也提到,许多玩儿 PS 的设计师走火入魔,明明现实中能拍出来的东西,非要花时间去 P,除了显示出技术比别人牛,没太多用处。

我反而觉得,相对于画画,摄影拍不出笔触的质感,比如梵高的画,欧洲湿壁画上随时间出现的纹路,这些美感,摄影是无法达到的。

或许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需要摄影,但看摄影史,仿佛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尽头,再也创造不出过于新鲜的东西,不知道是技术限制了摄影的发展,还是现代人没有古人做事那么纯粹。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对美的追求有待加强,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童话姑娘」袁小慧

袁小慧是我在新东方的同事,工作中,我叫她袁老师。第一次和她聊天,我发现她说普通话,声音轻轻的,像一阵轻柔的风,误以为她是外地人,和她说了很久的普通话。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

重庆人说普通话不稀奇,稀奇的是把普通话变成自己主要的交流工具。我很少听袁小慧说重庆话,也只有在工作着急时,她才会冒出一两个发音别扭的重庆话。

为什么会这样?我花了好长时间,一点点地套她的话,才拼凑出她的语言轨迹。据袁小慧自己坦白,她出生在重庆,生活在云南,工作原因,又回到了重庆。老话常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谁能想到一位山城的辣妹子,喝过玉龙雪山的泉水,性格会变得娇滴滴,声音变得甜美了呢?如果说,重庆的火辣养育了一群脾气火爆的山城人,那云南的山水孕育了一位秀外慧中的袁小慧。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会有属于那个地方的生活习性。

知道袁小慧从小生活在云南,我没事儿会和她聊云南,聊的时间多了,发现她似乎也不怎么熟悉。有时我不免怀疑,她到底是不是在云南生活过。直到有一天,我说出了内心的想法,袁小慧反问我,身为重庆人,有多了解重庆。我不免愣住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或许一个人对远方的熟悉远胜过自己的家乡,对于外在的向往与憧憬,远大于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这就如同外地人喜欢到解放碑打卡,喜欢到李子坝轻轨站拍照,喜欢到磁器口排队买麻花,我几乎不怎么去这些地方。

我唯一觉得袁小慧生活在重庆,有些吃亏的地方是她不吃辣。想想在满是火锅、小面、烧烤、卤菜、钵钵鸡……的大街上,有什么是不会放辣椒的食物呢?很难想象她是如何熬过这些美味食物的诱惑。不吃辣的她生活在重庆,真挺吃亏的,说这是人生一大憾事也不为过。我一直想弄清楚袁小慧吃什么,平时一起去食堂吃饭,也没见她怎么动筷子,大家一起团建吃火锅,她也只是稍微吃了点清汤里的食物,总觉得她活成了童话里的仙子。

别看袁小慧吃得清淡,工作起来却很执着,她是我在学校里见过对专题文案最认真的人,和她对接工作,没有三个来回,这事儿完不成,哪怕完成,她依旧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努力追求完美是一种认真工作的表现,这样的人多吗?还真的很少见。

这个月我调岗去了其他部门,每天忙来忙去,也没个闲。好不容易有时间在学校吃午饭,饭后袁小慧告诉我,她提离职了,等休息过一段时间,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再开始新的旅程。那一刻,我不知道是该祝贺,还是伤感。我回头看了看刚经过的那段路,眼睛不免模糊,仿佛看见一位抱着小橘猫的姑娘,正向我告别。我向她挥了挥手,遥祝她过上童话般幸福快乐的生活。

随思录(71)- 2016-05-19

今天接到前东家领导的电话,刚接到时我看了看手机号码,张泷。犹豫了一会,心里想到底接不接这个电话,后来还是接了。

原以为这家伙打电话来嘘寒问暖,亦或是在学校混不走了,想来投靠我,又或是看见昨天我在招文案,想推荐个人给我。后来聊了几句才明白,原来是学校微信公众号有个验证码,希望我提供一下,我也没多想,答应了。之后他说还有些事要处理,让我配合下。我也说好,于是挂掉电话,在微信上聊天。

我回到工作位上,没几分钟接到发过来的短信,填在对话框里,发给他,想想这事儿也就过了。没曾想他发消息过来,说还有事儿让小雨来指导我做,他有事要出去。我听了就懵了,前一句话自是真的,后句话我依着跟他相处的时间,晓得他在撒谎,摆明了后续工作不是很好做。

没过几分钟,小雨发扣扣消息过来,说是美术汇微信公众号的年审时间到了,因为绑定的是我的号,需要验证下,提供什么身份证之类的。嘿,这里不得不感谢小雨,如果她不提美术汇,我可能就配合了,抱歉,既然她提了,不好意思。我必须拒绝,原因很简单,这个号是我费尽心力盘成破万粉丝的,那里面每一个用户,基本上跟现在学校里那帮人,没什么鸟关系。如果硬要说关系,也就跟杨瑞的激将法有那么丢丢关系。

我不清楚微信的年审是怎么个情况,估计很麻烦,需要验证身份证,拍照什么的,手机验证码可能只是初步,说不定还得持照片拍照等等。看样子是很繁琐的事。

这时我不得不拒绝小雨,当然拒绝和她有没有男朋友没关系,和她整天在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挤兑我没关系,和她是不是我朋友没关系,和一切私人交情都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无非是张泷这些人耍的伎俩,自己不好意思出面,倒是想借助私人关系走这条路。不好意思,我不吃这套。

说老实话,我早就看不惯他们运营的美术汇,我以前在的时候,还能保持在一两千的阅读量,有事没事过五千,偶尔破万等等。现在倒好,基本上是五百左右的阅读量,一万多的粉丝能玩成这样,不是脑残,就是傻逼。所以我跟小雨聊天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时候把美术汇做到我觉得可以了再说吧。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美术汇是小雨的身份证注册的,现在倒好,成了我的。说不惊奇,那是不可能的。以前我总觉得,好好把美术汇盘活,展现下实力,得到些成就感,是不是学校的和我没关系,毕竟有个平台,挺好的。每天绞尽脑汁,花时间去做微信,终于做到条十万加,这之后平步青云,我原本想的是靠这条十万加转型,原本是没有个性定位的微信公众号,现在想做个性化,我不知道张泷懂不懂微信,好几次提出这个想法,觉得可以加人进来做微信,他不同意。没办法,我不得不一个人扛,限于时间、经历、工作等原因,这个号到我离职,弄得很恼火。

有时候我就觉得,这事儿真窝火,主要还是不甘心。离职后偶尔会看见前同事转内容,一看内容,我就知道完蛋了,傻逼成什么样了。

没多久,小莫也发现了,跑来问我,美术汇还是不是我运营的啊。我很惊讶,说早就不是了。她有些怯懦的说,那我取关了,怪不得我越看内容越傻逼。我哈哈大笑,笑而不语。

反正从我工作以来,觉得最快乐的事,不是得到多少回报,当然能得到回报是很好的,不过老板都抠门,我是没遇到过敞亮的老板,尤其是钱赚得越多的,越抠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学到知识和本领,就算是不在这个平台上做事,之后也能跳到其他地方。在没辞职前,我跟同事都这么说。他们不听,还觉得我傻逼,觉得工作无非是混混日子就行,反正公司不是自家的,也就是说靠着混工资驱动的人,一辈子做不出来好东西来。事实证明目前就我观察来说,大Boss百分之八十的钱,是丢水里的。我知道这里面是有明眼人晓得这事儿,不过大Boss是不是明眼人,我觉得不是。反正欺上瞒下这种事儿,张泷那帮子人又不是第一次做。

可现在能说什么呢?无非是解解气罢了,很多事我既然无能为力,只能选择离开,和一群傻逼们共事,和一群沙丁鱼在一起,始终成不了气候。

稀奇的是,小雨在找过我后,青青又跑来找我。不好意思,我直接跟她说:这些跟你们没关系,学校这帮子人太缺德了,呵呵呵,当初怎么对我的?现在居然把你们一个个的派来作说客,我服了。具体是什么原因,大家都清楚吧?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高兴。

做出改变

我做文案以来,无数次思考过,如果不从事这份职业,会去做什么。在年龄如同年轮般画圈的过程中,对于未来,这是很彷徨的思考,仿佛到了一个年龄段,身边会有无数人不停催你,哪怕时不时冒出来的求职信息,也在告诉很多人,人过三十,步入中年。

中年到底是什么概念,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清楚。似乎在一夜之间,有某种奇怪的力量会叫人去做一些改变,连身边人也从游玩转变为家庭,从出行变成了带娃,从辞职变成了内卷,在不停前行的路上,往往获得的快乐也随之减少,面对的迷惘与痛苦越来越多,如果处于一种极度不稳定的状态,似乎是件非常糟糕的事。

好像在某个时刻,稳定的状态会瞬间消失,哪怕是原本能做一辈子的工作,也变得那么的牢不可靠,那种安心生存的压力已经消失,随着时代做出改变的工作开始到来,追逐新鲜事物的广告行业尤其如此。

在这个消费和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老旧的理论似乎不堪一击,哪怕是广告人们在口中大谈特特的商业名词,也变得不那么有作用,新环境淘汰了多数唯工具论的方法,谁都应该知道,今天使用的三板斧,迟早会被更先进的枪炮替代。

我做文案始终有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来源于多方面,比如:工作压力、薪资待遇、创作焦虑……相比这些,更严重的是我几乎没有见到国内有谁一辈子从事文案这份工作,仿佛文案是一个跳板,做到一个阶段,不少人会跑去更高的地方,去做文案指导,创意总监,最后自己出来做事。有追求是好事,只是对于许多天生只喜欢写字,不喜欢做管理岗位的人来说,却是件非常不幸的事。

从去年开始,我自己尝试做改变,试着去学建站,学一些代码,等亲自下场才明白,面临的困难是何种巨大,此时我才有些明白,抛弃原本的工作做一些更加不擅长的事,有多么阵痛,体内有无数的压迫感袭来。我不得不又退了回来,继续呆在安稳的地方。

不过安稳的地方不是长久之计,我只是尝试过一次阵痛后,变得更为小心,我不会目盲,至少知道自己前行时有哪些不足,需要学习更扎实的理论技术。

更重要的是,很多事情并不是在发生变化时再去做改变,而是在改变还未来临前,先学会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