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大多数人看到这两句话都知道,这一定是有谁在恶搞岳飞老师的歌词。但也有少数人能马上明白,这不是恶搞,而是正搞,不仅正搞,而且搞进了《四库全书》。清人修订《四库》不如说是羞辱《四库》,很多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话都被删掉了。幸好,这首词流传千古,在他们修订之前,已经传开了。但是改也得改出个道理,“飞食”是什么意思?好多人又不知道,其实就是指可食的飞禽。可是饿了就打野鸡、抓野鸭吃,跟现在吃生猛海鲜一样,差不多都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似乎生活挺好的,一点感觉不到岳飞满腔的耻恨,那你说岳飞老师干嘛还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个毛啊?可能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美食观念跟现在不同,吃大米白面才象征有身份,吃飞禽走兽象征野蛮未开化,至少在清朝以前,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理解还是这个样子,不像现在,都不吃家里养的。有钱人都这样,对家里养的都没兴趣——从老婆到猪肉。当然,“飞食”在这里指的是体积小的鸟,估计仅仅能改善口味但填不饱肚子。如果岳飞老师知道《四库全书》里面给改成这操性,不用秦桧莫须有,丫直接就找根绳子自挂东南枝了。
过去科技不太发达,杀人埋尸体要一锹一锹来,比如《四库》就修改了好多年,动用了好多人,结果也没什么效果,清帝国该灭亡还是灭亡了。有时候我总觉得人类是由鸵鸟进化来的,土摩托一定说没有科学依据,可你看人有时候用最幼稚的鸵鸟躲藏法来掩盖自己,一定带有鸵鸟的基因。
我在百度知道里查找“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居然有解释,扬扬洒洒解释了一大堆。你看,网络还是管用的。我又想起了当年崔健老师出版《无能的力量》,里面有首歌叫《混子》,其中有这么一句歌词:“瞧你丫那德行,怎么变成了这样儿了?”唱片封面印的是“瞧你呀 那德性”,中间还喘了口气(要是记在简谱上就是会有一个“0”),但是听崔健唱就是“瞧你丫那德行”。很显然,这是为了通过审查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大家都心知肚明,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类似这样的瞒天过海的事情现在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于是我又到网上查了一下,发现网上保留的是“瞧你丫那德行,怎么变成了这样儿了?”你看,还是网络靠得住吧。
现在很多人依赖网络写作,比如我的文字就经常被人拿去当成自己的作品贴出来发表。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有一些人之前存储了一些知识,半瓶子墨水,有了网络,可以把另一半灌满。一般你不会怀疑他用的是股沟写作方式,更相信是这人确实知识渊博。哪里来的渊博,无非是效率高了一点罢了。但网络写作暗含着两种危险,一是容易让人变得越来越成为信息依赖者,查找信息本身没错,错的是它太容易被查到了,省略了思考。二是网络信息错误实际上比印刷文本要多出去几十倍,而且无人来纠正。这些错误信息通过网络再传给更多人,那又会变成什么了呢?我想象着,在万恶的旧社会,没有纸,没有活字印刷,人们只能把文字记录在竹简或者羊皮上,对于没有条件书写的人,只能通过口耳相传,于是就有了传说和民间文学。如今有了最好的文本记录条件,可原始的民间文学的记录特征并没有消失,那就是没有人会在乎其中的准确性,甚至,我到维基百科全书上编写一个词条,通篇都是虚构的,也照样会有人相信,就像我经常在博客上虚构一些文字,总会有人信以为真一样——尤其它是以严肃的面孔出现。
可以这么说,任何一段曾经印刷在书上的文字,如果被变成网络文本,它一定会有错,文章开头我举的两个例子,那不过是个别现象。前几天写稿子,要引用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在网上遍地都是,拿过来用就行了,我让实习生校对,校对完给我,但是我就不踏实,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不到2000字竟然有二十多个错,至少按出版标准来说是不合格的。实习生很认真,直说抱歉。我告诉实习生,不用紧张,因为你从上小学到大学,没有一个老师会专门告诉你如何校对文字的。我带过十多个实习生,都有这样的问题,这足以说明语文教学里面都忽视了标准化教育,尤其是汉字的使用,一不小心就能写错。然后我告诉实习生,不要相信网络,就像不要相信中奖的短信一样。
当然,大多数人不会像我们这些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小心谨慎,甚至我自己在写博客的时候也是从来不讲究,看出来有错也懒得去改。所以我们都是谬误的制造者、接受者、传播者、继承者。以前我出过两本博客书,有人对比的话,会知道我都改过什么,大概我还保留非数字时代的文本情节,那就是不允许它有错。比起纸文本,我对网络文本放任得多了,其实很不好。这反过来让我对网络文本心存芥蒂。
正如我从来不把维基百科当成参阅标准一样,因为里面的错误多得令人脸红得发紫。当维基出现的时候,人们欢呼这种民间的权威文本的力量,实际上,它不过是一些知道分子通过搜索引擎整理出的貌似严谨的文字。人们都喜欢方便、快速,尤其对贵国人来说,这东西打破了以前固有的辞书由保守的权威机构编写的规则,很多权威机构不齿或不会收录进去的词条,都可以在维基百科上查到。然而这些知识给人提供的是一种新的局限和偏见,你以为你有判断力吗?维基的魅力在于“自由、免费”,这两个词在英文里都是一个词,也是贵国人最喜欢的。俗语说:便宜没好货。傻子才信任这类东西。比如,在正规的百科全书里一般不会出现“英国总理”,但在维基百科上就会出现,即便“首相”这个职务无论从权力大小和英文表达跟“总理”都一样。再比如,“猫王”的词条,且不说内容是否全面,仅他的名字在词条中就有三四种写法,就会让我鄙视。
写到这里,会有很多依靠网络吸取营养的人感到不爽,抬杠的人会抬着棺材出来杠头:有本事你别上网啊。这句话跟傻逼常说的“有本事你别删我留言”一样。我不删你留言难道扇你嘴巴?还有人会说:“你较什么真啊?”我的回答是:叫你妈逼真。
貌似三表今天在后台忙了很久。连续十个小时左右都上不来,我心想:看来老虎终于感觉有被摸到屁股了,这回三表是真的挂掉了。惊喜,惊喜,嘿嘿。
wiki上的内容是公开的,您可以修改您觉得不合适的内容,如果能在修改后给出出处和理由那就更好了
三表这篇表现得自信不足啊…用痞子试的预先恐吓来喝阻反对者.这不太好
区别:
网络文本的错误——没看出来有错,和看出来有错也懒得去改;
纸文本的错误——没看出来有错,和看出来有错却改不了。
话说内德维德转会到尤文的真实身价也淹没在网络里。
“我告诉实习生,不用紧张,因为你从上小学到大学,没有一个老师会专门告诉你如何校对文字的。”
确实,网络的帖子,内容错误太多,比如说基本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在我管理的一个论坛版面里,我曾专门就此事跟那些小年轻的说,可他们根本不在乎,从骨子里就没有怎中读者的意识。
尊重~~
不得不说,维基就是好。。。
哈哈,写得好骂的屌!珍惜生命远离电脑!
网络词条有一好处:从哪里抄的,把你从哪里挖出来 哈哈
我写文章常常用百度知道,以前一首诗记不起来了还使劲想,现在直接知道就可以了,而且我完全没有愧疚之心,某种程度这是对读者的欺骗,真是人性的退化。
世界变了,规则也再变。。。
就像我们不在比谁的块头大,火器面前人人平等。。。
互联网让住图书馆隔壁的和有钱买书的失去了很多优势。。。
只不定那天每个人腰里都别着原子弹。。。
哈哈哈。。。。
我觉着应该推出一款超智能超强纠错输入法,从源头堵住错误。:P
汗,回头校对下论文,记得有个名词按照wiki来的,看样子还是得求助牛津古典词典。。。
您好!我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我们国大中文学会要出版一份报纸《圈报》,我是主编,我很喜欢您的这篇文章,并想在我们报纸上做一个您的博客推荐,请问您愿意把这篇《网络文本》交给我们刊登吗?谢谢!如果愿意的话请您回复到我的邮箱好吗?非常感谢!
嗯哼
国庆生日不收礼,
收礼就收大盒*鞋
老师没教过校对文字,但有教过不要写错别字。认识正确的就不会看不出错的。
这么多牛人啊!博主的人气好高!
今早突然又听到张震岳的《路口》 Ipod里是台湾版
有一句“我不想走 去你妈的路口”
后来发现在内地版本,变成了“我不想走 去你家的路口”
啊哈哈
与其去相信一本正经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我更相信wikipedia。这世上有bug free的东西吗?No.
是的,有些记忆里的东西,模糊又常常窜出来,不完整,我也极力的回忆。就那么悬着,我宁可翻那时看过的,要不就问相关的人,要是从网上搜变质了一样感觉。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
何必为年龄发愁
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
又何必再春花面前害羞
……
省略号上面是我记得最真的,小时候母亲经常朗诵这首诗,抄在墙上。那圆满清晰的声音现在已记不得了。后来稍大点从那本书上看到全文。还是不如听的真切。隔了又隔想起
(抄在纸上贴在墙上) 留言后总再看一遍 还是不看为好
伟大的猫王
怎么能写错
NND
很多人搜索了猫王
感冒好了吧?希望服务器不要再感冒了,要稳定、确定以及肯定才好。
有时候较真不太好 很多文字都是随性 真正的做学问的人也一定会去考究的
你不能期待人人都去做学问吧
我要怎么才能达到您的高度,说真话,做实事,但是还让他们没办法
峰哥好,我是一名大学生,经常看你博客。我最喜欢华语歌手是香港的黄耀明。你通常只介绍欧美音乐,你有空能在音乐时间里谈谈黄耀明这个歌手和他的人山人海么?我很想知道你对明哥和人山人海那发人的看法。期待中。谢谢!
没看法.
你的字很有意思, 可我看到的三联生活周刊怎么却像一本广告合辑
真人真性情,就是回答字也太少了,你能多说句么?—
“嗯”
话说,wiki是要有出处的,只能引用,不能自己编。
前面这一段简直就是在说工信部的ICP备案制度——都4年了,还是收了一堆假数据,老百姓就不信任那帮浪费粮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