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影院看《天堂电影院》

一个人离开故乡,才能成就自己。《天堂电影院》里的托托(雅克·贝汉饰)在时隔三十年后,回到自己的故乡,看见电影院残破不堪,内心不剩唏嘘。他问儿时小镇的人,电影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身边的人告诉他,「经济衰退、电视、录影带等行业的兴起,让这个小镇的电影院没了生意。」

电影院能被取代的吗?疫情之前,我觉得可以,疫情之后,我认为不能。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天堂电影院》,不时听见身边的男女窃窃私语,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成为了电影外的一部分。反观电影,一群人挤在拥挤的教堂里看电影,吵杂喧哗的气氛与银幕上的故事成为一种无法代替的存在。

在娱乐不发达的年代,电影成为人们共同的话题,让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了谈资。我喜欢这部电影,它勾起了我儿时看电影的回忆,我在观看时,重温了曾经那些美好的时光。

一个人有多喜欢一部电影?《天堂电影院》里有两个小细节:银幕上播放一部电影,演员的台词还没说出来,有人在台下能一字不错说出电影里的对白。还有一个故事是一群执勤的人走进来拖一位正在看电影的人离开,理由是有人举报他重复看了十遍所喜欢的电影。

相对于故事的主线,我反而更喜欢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却令人开心的小事。电影院里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然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对片子的胡乱剪辑,相信深处在这个时代的人深有体会。

阿尔弗雷多(菲利浦·诺瓦雷 饰)是放映师,每次在播放片子前,会在教父的指导下将许多吻戏减掉,躲在一旁的小托托(萨瓦特利·卡西欧 饰)偷偷发笑,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荒诞的事。正式放映过程中,许多人为了看不见吻戏抱怨连连。这些毫无理由的审查制度,再对照我国的审查制度,不禁有些讽刺的意味。阿尔弗雷多对小托托说,生活比电影难多了。这句话除了暗示生活,或许更能说明生活并不像电影那般,总能让人随心所欲地删减掉片段。生活也不能像电影那般具有跳跃性,能让小托托眨眼间从儿童跳到青年。生活始终要一天天的过。

托托的成长历经儿童、青年和盛年。因为喜欢电影,在阿尔弗雷多的教导下,他成为了放映员,度过了愉快的童年。青年时期,他坠入爱河,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阿格妮丝·那诺 饰),无奈他的爱情被爱莲娜的父亲所阻断。阿尔弗雷多建议他离开故乡,不要回来,他离开小镇,最终成为了知名的导演。

整部影片并没有告知观众,为什么阿尔弗雷多要叫托托「出去闯荡吧,永远不要回来」,他似乎知道托托只有离开所在的小镇,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仿佛一个人不念故乡,不停往前,毫无牵挂,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成功又如何?托托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在工作中成为一个空心人,床边的人换了一位又一位,「始终找不到自己所爱的人」。

离开家乡三十年的托托,在阿尔弗雷多死去后回到了故乡,此时许多的人与事已经变换了模样,天堂电影院在爆炸声中变成了停车场,他依旧爱电影,只是再也找不到童年使用放映机时的快乐。

走进电影院看《情书》

看完《情书》,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气温骤降,仿佛下一秒天空将飘下淡淡的雪花。《情书》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雪景,渡边博子(中山美穗饰)躺在雪地里,似乎在做梦,没多久,她从睡梦中醒来,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雪花,眯眼抬头,仰望天空,快步向大雪皑皑的山下走去,参加未婚夫藤井树的祭日。

死亡是许多电影里不可或缺的主题,这是终点还是起点?参加完祭日的渡边博子载着藤井树的母亲回家,在他的房间找到一本毕业纪念册,尾页有一个他家的旧址,渡边博子写了一封信寄出去。这封寄往「天国」的信,意外收到了回信。

看《情书》的整个过程,使我想起读书那些年写信交笔友的时光,网络不发达的年代,通过信件往来是件很温暖的事,写信的人通过邮筒寄出,一天天数日子,盼着收到回信。那些思考良久写下的字,真心实意,成为一种相互倾述的方式。

电影里,渡边博子收到回信,她并不清楚写信的人是谁,事后才明白,未婚夫中学时曾和一个同名异性的同学在同一个班读书,渡边博子通过「藤井树」的讲述,得知未婚夫的中学时光。

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有将近一个小时在交代故事,导演岩井俊二很有耐心,慢慢地完善渡边博子为何会收到「天国」的回信。通过信件,能看见两个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家庭,因为信件与思念,联系在了一起。时隔多年,现在看来这个故事还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同名异性的人在同一个班是件极低的概率性事件。

有两封信我的印象很深,一封是渡边博子问「藤井树」,自己的未婚夫初恋是谁。一封信里她似乎在自言自语,很想知道自己是否和初恋有同样的容貌。「藤井树」也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反而讲了许多未婚夫的往事,直到电影最后,那本《追忆似水年华》的借书卡背面,出现的铅笔画,她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或许初恋的美好也在于此,含蓄的表达,毫无察觉的关注,细小的关怀……成为今后的怀念。多年后,谁也不知道谁喜欢过谁,谁也没能踏出表白这一步,直到各自走向不同的人生,直到有一天走进电影院,看了一部关于初恋的电影,才知道自己曾经给喜欢的女孩写过情书。

走进电影院重温《指环王3:王者无敌》

今天去电影院看完最后一部《指环王》,历经将近一月的漫长旅程,终于结束。坐在银幕前,看着山姆(西恩·奥斯汀 饰)关上门,大屏幕出现 The End 的字样,心里有种淡淡的伤怀。

看整部电影我没有很激动,哪怕是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惊起内心多少的波澜,反而是那些很小的事,令我有种难以言说的感动,我知道,胜利的天秤终归会抵达正义之岸,我只需要再次见证这既定的事实。

再重温最后的王者之战,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出现了混乱,尤其是「白城」米那斯提里斯,印象中那是雪白圣洁的城,银幕前的它居然有些斑驳。整场战争不是守卫王城,反而是一边倒的局面,如果没有阿拉贡(奥兰多·布鲁姆 饰)、莱戈拉斯(奥兰多·布鲁姆 饰)和金利(约翰·里斯·戴维斯)饰)带着亡灵前来,这场战争的结局不会偏向正义之师。我完全没有想到,多年后,自己的记忆会出现许多错误,这不禁使我怀疑曾经有没有看过《指环王》。我只能在时间的记忆里去拼凑一些点滴的回忆。

经历过第二部的战争,最后一部,我反而喜欢听皮平(比利·博伊德饰)在「白城」唱歌,歌声空灵,仿佛在安抚一位失心疯的父亲;我喜欢烽火狼烟燃起的雪山,镜头一座一座的拍过去,看着山川湖海,谁能不赞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我喜欢霍比特人勇敢、聪明、执着的执着,他们不如精灵高贵,不如人类聪慧,只因为他们喜欢自己家乡。看着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如此美好,怎么能让邪恶的一方赢得胜利?

每当佛罗多(伊利亚·伍德 饰)和山姆在前往末日山的途中,回忆他们共同的夏尔,不停提起春天的草莓,夏天的香果,夜晚的歌舞声,还有世界上最好的大麦酒……那片曾经他们迷恋的青草地,有属于他们快乐的时光,我由衷地祝福他们能回到家乡,重归平静的生活。

指环王》最后的结局有些伤怀,世界进入人类统治时代,阿拉贡成为刚铎的王,霍比特人在夏尔过上田园般的生活,佛罗多带着巴金斯乘精灵的船去治病……生活一切如常,仿佛这一切从来没发生过,仿佛这一切只存在于每个人的记忆里。

看了张艺谋的《一秒钟》

「那是你女儿啊?不过就出现一秒钟的时间。」放映员范电影(范围饰)说完这句话,张九声(张译饰)用恶狠狠的语气让他不停放 22 号电影。看到这里,仿佛那位拍《活着》的导演又回来了,只是碍于现阶段的审片制度,这部电影有很多内容受到限制,没有办法展开。

一秒钟到底能讲出什么故事?电影里就一个画面,这么一个画面,让一位父亲从劳改营里逃出来,追着跑了很长的路去看女儿出现在镜头的画面。在追逐的过程中,张九声遇到一位偷电影片子的刘闺女(刘浩存饰),故事如此来回,反复,造成冲突,随着情节的展开,谜团慢慢拨开。

我喜欢这个故事的表达方式,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张九声看那一秒钟的电影是为了看女儿一眼;刘闺女偷电影片子是为了做一盏灯罩赔给人家;范电影为了保住他的位置不停放电影,最后举报了张九声……简单的几个小人物,在漫天黄沙的世界里,活成了一粒粒尘埃。

我喜欢这个故事,哪怕知道它在审片过程中,将很多批判与讽刺的地方删除,它依旧不失为一部好电影。电影里面很多地方欲言又止,留下很大的空白,还有些地方让人看不明白,有点儿不清不楚。整个故事里最让人无法理解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张九声结束了劳改,不急匆匆地赶回家和女儿团聚,反而要去寻找那张一秒钟的底片。稍微思考,按照故事的走向,他的女儿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不在了。前后关系相连,自然能明白一位父亲动不动歇斯底里咆哮的原因,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见女儿。这是很悲惨的故事,女儿为了争「先进」死去,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张九生会说:「争什么争,没事儿和大人争什么。」

如果说,《活着》里的葛优演活了一位悲苦的父亲,那张译演活了一位悲痛的父亲。

张艺谋拍活了父亲,每个父亲有不得已的苦衷,哪怕看似有官威的范电影,不停在影片中强调「这位置只有我能干」,处处打压他的竞争对手,背后说出了一位父亲的苦衷。他告诉张译,儿子小时候将洗影液当成水喝了,自己一时疏忽,造成了他成脑袋出了问题,没办法接班。

漫天狂风吹过,沙砾处处飘散,谁都是没有根的人。他们全部是时代的一粒沙,失去了人生中最挚爱的人。

走进电影院重温《指环王2:双塔奇兵》

经过一周的等待,我走进电影院重温了《指环王2:双塔奇兵》(以下简称《魔戒2)。我看第一部包场,第二部依旧如此,不知道第三部是否会如此幸运。

我很喜欢一个人坐在大银幕前的感觉,整个影院空荡荡,除了我,再没有任何人。我不必忍受手机铃声,银幕亮灯,窃窃私语,孩子哭闹以及有人在后面踹我的靠背,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有多少人会喜欢自己做梦时被人打扰呢?更何况这是一场能承上启下,有关结局走向的梦。

经过第一部漫长的交代,进入第二部,剧情变得紧凑,故事分成三条线进行:佛罗多(伊利亚·伍德 饰)和山姆(西恩·奥斯汀 饰)在咕噜的带领下去毁坏魔戒;皮平(比利·博伊德饰)和梅利(杰德·布罗菲 饰)被绑架,阴差阳错带领树人进行反击;甘道夫(伊恩·麦克莱恩 饰)、阿拉贡(奥兰多·布鲁姆 饰)、莱戈拉斯(奥兰多·布鲁姆 饰)和金利(约翰·里斯·戴维斯)饰)和索隆进行正面对抗。三条主线清晰走完,相比第一部各种族之间单一的交代,战争的天平慢慢倾斜。

现在回看第二部,我印象里最深的画面依旧是甘道夫举着魔杖,带着一众奇兵越过山头,如同救世主般给峡谷围困的人们带来光芒。经过近乎绝望的战斗,这一幕有种震撼的力量,无论看多少遍,内心依旧会觉得激动。

如果说重看《指环王》系列会有什么不同,或许更令我有感触的是,它是一个巨大的隐喻。有人认为一群人为了一枚戒指并不值得跑这么远。然而生活中所有一切糟糕的事,又何尝不是那枚小小的戒指?如果不去想办法处理,随着戒指的邪恶力量释放,到最后自然会酝酿出无穷的恶果。

我坐在银幕前,再次看《魔戒2》才有些明白,如果将戒指比喻作一个病毒,火山口是源头,此时一干人发现了这种病毒的可怕,要合力消灭它。有人要去当报信的人,有人要踏上寻找病原体之路,有人要去当说客……现在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商议好计划,分头行动。

在这段路上,每个人有各自的心思和算盘,也会遇到各种阻碍,甚至有人不愿意出力。唯有那些不怕困难,勇于牺牲与挑战的人一直在前行,他们每经过一个地方,会遭到嘲笑、奚落、辱骂、诋毁……人们认为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甚至不少人觉得凭借现在的医疗技术,没有什么是杀不死的,更何况一个小小的病毒。

慢慢地,病毒开始传染,人们知道病毒的危险性,开始商量如何应对,可听谁的,又能相信谁,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他们开始出现分歧,谁也不想自己的人牺牲,谁也不愿意去帮忙,直到有人研制出一种疫苗,能用来对抗病毒,才又开始合作起来进行战斗。

分分合合总相似,分开的要想再合拢,需要一种莫名的信任,能否找到最后的归宿,依旧要靠人类所具有的勇气、信念与爱。

如果说第一部漫长的剧情是人类品尝咖啡时的苦,那第二部或许会在舌尖保留一丝酸涩,等到第三部我们才能领略那独有的香气。这个世界能让人上瘾的所有事物,一开始的体验并不美好,看《魔戒》系列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要去看,去忍受第一部故事的剧情的铺垫,那是因为我们正带着些许期待,精心酝酿一个美好的结局,去感受经过漫长等待后最勇敢的结局。

这个世界已经发生太多糟糕的事,我们为何不稍微放下心,停下一时片刻的脚步,带着些许美好的期许,踏上这场惊心动魄的《魔戒》之旅。

「……发生这么多可怕的事情,这世界怎么可能回到从前?但是最后可怕的阴影,终究会消失。就连黑暗也会消失。」

走进电影院重温《指环王1:护戒使者》

指环王剧照

看完《指环王1:护戒使者》(以下简称《魔戒),从电影院走出来,翻看影片信息,我才知道距离它第一次上映,过去了二十年。我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梦,生命里有些永恒的物质在慢慢溢出,脑海里那些永远年轻的面孔,熟悉的风景以及困难重重的跋涉,清晰浮现。

事实上我整个三月得知电影重映的消息,不停盼望四月赶紧来,然而它来得比我所知道的晚了很久。我最初得到的重映消息是四月初,从第一周开始放第一部,之后每周放一部,月底前全部放完整个系列。眼看着四月来临,影院突然换了档期,等到一个月过去快一半,才最终定档前两部的放映时间。

在大屏幕前重温《魔戒》,仿佛重访一位老友,这片陌生的大陆早已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记忆,要用很字眼片语来评价它,已经完全不可能。或许很多人小时候曾相信,我们这片大陆曾经和一个世界相连,在那里有过矮人、树人、精灵、霍比特人……直到长大后,我们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走进那片世界,只能一次次通过影片看那白皑皑的雪山,梦幻的森林,雄伟的石像,壮丽的山河……《魔戒》的重映,透过银幕,我们能走得更近,去再次回忆那无数惊奇的历险。

如果说,《星球大战》开启了人类畅想外太空的能力,《阿凡达》用技术展开了一个新的 3D 世界,那么《魔戒》则演绎了一个更为古老遥远的时代。我在电影院看霍比特人的村庄,精灵的居所,矮人的王国,人类的城市……有一刻真的相信人类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历史,我们信奉誓言,是忠诚的战士,和远古的种族并肩作战,保护了这片大陆。我们能说精灵语,有魔法,和精灵族结婚,与他们彼此结盟,友好相处。

重温《魔戒》,我很想弄明白,霍比特人究竟有什么奇特的力量不受魔戒的侵蚀。电影里,比尔博·巴金斯(伊恩·霍尔姆饰〉活到 111 岁,逐渐控制不住魔戒,不得不将它传给自己的侄子佛罗多(伊利亚‧伍德 饰),希望他去完成这段使命。

往后的故事伴随着追杀、守护与内讧,而从小居住在田园般梦幻的佛罗多,却在失去甘道夫(伊恩·麦克莱恩饰)时后悔不已。只是命运不会因个人意志改变,有些事一旦开始便不能停下脚步,哪怕电影前的人已经知道魔戒最终的结局,但依旧不妨碍我们认定这趟冒险之旅艰难重重,相信这趟旅程在没有选择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只能是拼尽全力去完成。

《魔戒》第一部在悲壮中结束,甘道夫掉进了深渊,人类波罗莫(肖恩·宾饰)中箭身亡。护戒联盟分成了两个队,佛罗多和山姆开始护送戒指。精灵莱戈拉斯、人类博罗米尔和矮人金利去集结同盟战斗。困难来临,各自开始自己未完成的使命,如同甘道夫所言:「……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所能决定的就是,在面对难关时做出的选择。」

《魔戒》是一部关于勇气、守护与爱的电影,哪怕再等二十年,四十年,六十年,我们老去,死去,依旧会有愿意人走进电影院,相信人类大陆曾经和霍比特人、精灵、矮人他们连接在一起。而我寻找霍比特人不受魔戒影响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去电影院重温《阿凡达》

得知《阿凡达》重映的消息是在去年,为此我盼了大半年,到年底也没能等来放映时间。直到我将这件事忘记,列为人生要做却没做的一大憾事。

阿凡达

没有期盼,反而有了惊喜。三月九日,我刷朋友圈,看见一张《阿凡达》重映的海报,我知道,这事儿成了。今天学完车,在回家的途中买了张票,便急匆匆地往电影院赶。

十一年前,人们将这部电影赐予非凡的魅力,在这之前,为能去 IMAX 影院看这部电影是件非常自豪的事。确实,十一年前有多少电影院能放映这部电影?看看李安近年拍的两部电影就明白了,导演不断追求技术革命,以至于电影院不得不为此升级播放系统。我没能去电影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重庆当年能播放《阿凡达》的影院并不多。

现在,3D 技术趋于成熟,影院播放《阿凡达》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而我,终于有动力走进电影院,感受其非凡的魅力。

由于我只看过一次《阿凡达》,故事情节早已忘记,依稀记得这是外星族群保护家园的故事,之后是一片蓝色的故事。等我坐在屏幕前,才发现这片蓝并不是脑海中所想的深蓝,反而带些灰蒙蒙。

那在电影院里看时隔十一年的 3D 电影有什么感觉?如果要我给一个词来形容,或许是:惊艳。原来十一年前的技术放到现在,那片绿色的森林,神奇的生物,蓝色的外星人,漂浮的仙山……其逼真程度至今也毫无违和感。似乎这之后所有的 3D 电影,无非是在这部电影的技术上,让视觉效果的色彩变得更为明亮,特效变得震撼,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

技术的升级有好有坏,好处是人们看电影已经分辨不出真与假,坏处是好好讲故事的电影越来越少,似乎几个混剪,逼真的特效齐上就是一部电影,然而电影故事的魅力,人们无需记住,只要知道曾经看过,有多么震撼的视觉效果足以。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这或许是过于追求娱乐的结果。不过接下来,我却要说些第二次看《阿凡达》不一样的感受。

重温《阿凡达》,我发现自己被导演欺骗了,作为人类,这原本是一个人类征服自然,原始外星人的故事,然而导演却通过塑造一个名叫杰克的人类奸细,让我们认同他的叛变,甚至为帮助阿凡达人用武力赶走人类而欢呼。这无疑是导演的高明之处,相信在屏幕前的每个人会强烈感到人类做法的不妥,赞同阿凡达人保护自己的家园。我们在导演的镜头中毫无掩饰地完成了说服自己的这一过程。

那这是我们的虚伪与伪善?还是同情与认同?或许正是性格的复杂性,让我们有了想要与这个世界和谐共处的理由,当然,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有这些复杂的情感,才会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成员进入我们的领地,甚至善待它们。

我相信,这部电影不是讲占领与斗争,更多的还是让每个坐着屏幕前的人明白,人类生存至今,是在为寻找一个和平的方法与自然共处。去理解不同的族群,去看见它们能看见,我们无法感知的世界。

电影《第三人》观后感:影史上最伟大的一个镜头

上个月,我重新看了《第三人》,为什么会在一年里看两遍这部电影?理由很简单:为了再重新看一眼片中最后一个镜头。
 
这部电影改编自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我第一次注意这位小说家,还是看了一本书的腰封,上面介绍他是提名诺贝尔奖比村上春树多的作家,怀着一丝好奇,陆续读了他一两本小说。
 
《第三人》和其他小说一样,是部侦探片,故事讲述一位名叫马丁(约瑟夫•科顿 Joseph Cotten 饰)的作家受邀,前去维也纳拜访他的朋友哈里(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饰),谁知他到达目的地,朋友却在前一天死去。作为一名侦探小说作者的马丁发现事有蹊跷,开始进行调查。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发现这部电影拍的很优雅,片子没什么暴力情节,打斗也只是简单的一招两式,整部影片主角们的动作举止,透露出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如果你注意观看细节,会发现电影里的警察在对待一位作假签证的女人——斯科姆特(阿莉达•瓦莉 Alida Valli 饰),邀请她到警察局前,会递给她一直口红,这种对人权的尊重,是许多电影情节里看不见的。
 
电影讲述第三人,第一次看,沿着破案的情节,会以为哈林是第三人,等我看第二次时,忽然发现,按照恋人的情节去分析,哈林和斯科姆特是一对情侣,而马丁是闯入他们的第三人。当我们在不停寻找第三人时,或许第三人就在我们的眼前晃悠,再一思考整个故事,或许故事的内核并不是侦探,而是一部苦追无果的爱情片。
 
马丁苦苦追求斯科姆特,到最后随着哈里的二次死亡结束,他俩去参加哈里的葬礼,结束后,各自离去。最后马丁下车,靠在路边一辆破车边,片片枯叶缓慢飘下,他看着斯科姆特从镜头前头也不回的离去。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它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绘的美。再次看完这部电影,我的脑子里冒出另一部电影——《卡萨布兰卡》。这两部电影,一悲一喜,看完之后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但片中关于绅士、关于美、关于内心一些忠贞的品质,哪怕隔着一个时代,也永不凋谢。
 
我喜欢《第三人》,因为在这部电影的结局,有影史上最伟大的一个镜头。

电影晴雅集观后感:导演的守护咒

王老师在朋友圈里说,《晴雅集》4 号电影院下线。前几天看和菜头的微信推文,才知道他是台词润色编剧,介绍了剧本改编的二三事。

元旦期间,我原准备去看《神奇四侠 1984》和《心灵奇旅》,但后面一部片子排片怎么也约不上。今天学完驾照,看时间,正好赶上《晴雅集》,脑子一热,买票直接进场。

《晴雅集》的改编自小说《阴阳师》,我没有看过小说,不过故事完整度很高,丝毫不妨碍我理解故事。电影架构了一个玄幻时代,从服装来看,有些日式+中式混搭的风格,很精致华美,一看就花了很多钱,但也很怪异,因为不知道是什么朝代,更何况主角还要穿这样的衣服打斗。

电影开场几分钟便打斗,从祸蛇这只大主角的分身开始,此后的故事一直围绕如何找到真正祸蛇,因为祸蛇虽然是开天辟地以来的凶兽,但要附着在人的身上才能存活,也就是说,找蛇其实是找人。

故事很简单,但简单的故事要撑起两个多小时,就需要填充内容,里面开始设置各种故事情节,侦探悬疑,不停破案,到最后祸蛇重现。我喜欢看侦探片,主要是能跟随导演猜谁是最后的主谋,《晴雅集》出场的主要人物不多,到最后要么是公主,要么是女皇,而导演会故意用镜头去引导人猜测大反派,最后引出真相和猜想的不一致,这是看侦探片最有意思的事。

电影的故事完整度很高,基本上里面出现的事物,到最后注定会有个呼应,比如晴明无法结「守护咒」,后面如何结成,守护的是谁;一把名为「芳月」的剑,名字来历及如何斩杀祸蛇等。如果不纠结为什么这些人会法术,为什么这些人不穿衣服打架之类的问题,看作一部纯粹的商业片,会获得很好的愉悦之感。有的人也会有情感上的触动,我在电影院看时,隔着一个空位的女生就在那里小声啜泣。可见一部电影我没有感觉,不代表其他人不会受到触动。

这部电影的败笔在于,大多数人是绷着脸演戏,里面人物的情感实在是怪异。尤其是晴明和博雅的感情,实在是无法理解。

看到晴明和博雅相互道别,一轮月,一池江水,笛声响起,我脑子里不觉想起李白的《赠汪伦》。我想,关于晴明和博雅,导演或许要表达的是古代儒家的友情。事实上关于男人之间的友情,在古代是有的,李白和杜甫相互写诗;苏东坡和不认识的人在江风明月间喝酒;《红楼梦》里甄士隐送贾雨村银两为他送行……只是儒家的风骨和气度,以及所崇尚的男人之间交往的情谊,在这个社会上消失了,不了解,就无法感知,自然拍不出来。《晴雅集》里有很大一个问题是处理男人之间的友情,在表现的过程中,没有儒家的气度和作风,变成了一种眼目的暗示,口舌的针锋相对,纵然一身华美古装又如何?

《晴雅集》是讲妖和人的电影,里面提到妖也有情,我很想知道拍电影的导演,是否在这部电影中用了心,动了情,或者只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强撑这两个多小时?真希望这世界上有守护咒,导演心里想着什么,在守护什么,念个咒就一清二楚了。

后裔弃兵:别祸害天才儿童了

第一个有感触的镜头是:女主哈蒙受邀参加女同学举办的派对活动,期间各种不适应,后面自行离开了。

第二个是她即将去俄罗斯比赛时,第一位教她下棋的校工死去,她看见地下室里关于她的各种新闻。

不得不说,美国这片土地实在是包容,一个天才起来了,帮助她的人已经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使他快速成长。俄罗斯虽然有很好的土壤,但是举国之力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局限性。美国这种任由人起来,骨子里就注定要吃这碗饭的人,只需要给予相应的外部环境,成才是很容易的,因为她要战胜是自己,可以对任何无理由的要求说不。

站在女权的角度,导演很好的使一个受歧视的女性,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焦点,连身为男性的我看了都不免叫好,这是何等精彩的一部剧。

每个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其实都应该明白,社会总有那么些不合群的人,多些宽容和理解,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会做的无比出色。

最后还要说的是,美国在六七十年代,一个人已经能乘坐飞机飞来飞去,汽车、电视、吸尘器、电冰箱、电话等家用电器已经是家里的常用设备,这种实力,我只能说:资本主义真是腐败,别祸害那些天才儿童了,有什么都冲我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