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ing My Religion


R.E.M.解散了。就是在昨天。

第一次听到他们的歌,还是在1989年,听到一首“Orange Crush”,觉得很好听,便留意这支这乐队。后来听到了专辑Green,在接下来,才发现这帮家伙之前出的专辑太符合某家的口味了。那时候我对偏门的乐队很感兴趣,R.E.M.在当时是我最爱的乐队之一。那时候听的美国乐队唱片比较多,但是感觉R.E.M.风格上很不美国。再后来,才知道,这帮老兄号称学院摇滚,在美国大学里非常受欢迎。

我记得1996年他们上了滚石杂志的封面,他们跟华纳签了一笔8000万的大买卖,一支小众乐队终于走向公共视野,成了大乐队。但也是在这时候,我听他们的音乐开始走神。事实上,我喜欢他们Automatic for the People之前所有的专辑。后来的唱片,偶尔能听到一两首还不错的歌,其他真是没啥感觉了。

不过他们解散,还是觉得有点遗憾。最近听说U2也宣布休假,我还想看他们演出呢。

18 thoughts on “Losing My Religion”

  1.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主编 王小峰 章雷(2008年8月第1版 2008年12月第2次印刷)P0961

    R•E•M

    R•E•M的出现是后期朋克转变为另类摇滚的标致,当他们的第一首单曲《自由欧洲之声》(Radio Free Europe)在1981年出版时,在美国的地下音乐圈里迸发了回归车库摇滚的火花。虽然在80年代早期美国地下音乐圈有大量的硬核和朋克乐队,但R•E•M把“吉他流行曲”一词带回到地下音乐的词典里。他们把清脆、迷人的吉他片段和模糊、神秘的歌词和后朋克“自己干”(DIY)的美学结合在一起,并且同时也把传统的声响与现代的声响结合在一起。虽然他们从未公开表明自己在音乐上的创新,但他们却扮演着改变美国地下音乐的角色。贯穿整个80年代,R•E•M是相当辛苦的,他们每年都要录制一张专辑并不停地巡回演出,不仅在城市的剧院,也在边远的城镇。通过这一方式,他们激励了无数的乐队,从80年代中期的大批刺耳的流行乐队一直到90年代众多的另类流行乐队,并且使自己慢慢地爬到了令人羡慕的明星地位。

    1983年的EP专辑《老镇》(Chronic Town)就确立了难以忘怀的民歌和车库摇滚风格,并且变成乐队音响上的标签。在随后的五年间,他们出版了一系列令乐评人赞不绝口的专辑,到了80年代末,乐队的歌迷群体壮大到足以保证他们的唱片能有可观的销量了,但是1987年的专辑《文件》(Document)和单曲《我的所爱》(The one I Love)进入排行榜的前十名还是大大地出乎众人的意料。在《文件》之后,R•E•M慢慢变成了世界上最流行的乐队。到了90年代中期,无论是评论界还是音乐界,都不得不承认R•E•M是茁壮成长的另类摇滚运动的宗师之一。

    1980年4月19日,在美国的佐治亚州的阿森斯R•E•M举办了他们的第一场演出。十几年来,乐队成员没有任何变化,一直由四个佐治亚大学的肄业生组成。他们是迈克尔•斯蒂普(Michael Stipe,主唱)、彼得•巴克(Peter Buck,吉他手)、迈克尔•米尔斯(Mike Mills,贝司手)和比尔•贝里(Bill Berry 鼓手)。在当时斯蒂普的天才和怪异舞台行为使R•E•M大大超过了别的酒吧乐队。很快,他们便在当地的大学校园里拥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追随者,并且录制了第一张单曲唱片《自由欧洲之声》。该唱片由独立的Hibtone公司发行。唱片得到了评论人士的赞扬,并认为乐队大有希望。在他们的歌声中,乡村/民谣风格的声音同强有力的低音韵律形成鲜明反差,而其中的紧张感令人想到“谁人”再现舞台。再加上主唱斯蒂普的独特嗓音和难以听清、似乎并不存在的歌词,R•E•M在美国80年代早期的后朋克时代中独树一帜。1982年,乐队出版了EP唱片《老镇》。人们盼望已久的乐队的正式专辑《低语》(Murmur)终于在1983年出版,其柔和、萦绕于心头的气氛明显的区别于《老镇》,赢得了评论界热烈的好评,该专辑被《滚石》杂志评为年度最佳专辑,令当年迈克尔•杰克逊的《恐怖之夜》(Thriller)和“警察”的《同步》(Synchronicity)黯然失色。R•E•M的崇拜者也因之从美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同时专辑也进入排行榜的前四十名。

    《账单》(Reckoning)于翌年出版,充满了无所顾忌的实验精神。该专辑的录制仅用了十二天,歌曲风格多样。尽管这是张很易令人接受的专辑,但同80年代的大多数情况一样,专辑中的单曲被主流电台认定为不惧商业价值。但是单曲唱片依然使乐队在大西洋两岸赢得越来越高的声誉,《所以,中心下雨(抱歉)》【So,Central Rain(I’m Sorry)】成为大学单台里的热门歌曲。同时乐队也上路开始了支持这张专辑推广的巡演,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地下乐队。

    1985年的《关于再建传言》(Fables of the Reconstruction)虽然赢得了评论家令人兴奋的赞扬,但却是一张呆板得令人颓丧的专辑,而这段时期乐队正处于悲观情绪之中,所以专辑反应出的是乐队灰暗的情绪。但专辑却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在美国共卖掉30万张。90年代,巴克对其总结道:“如果我们将这些歌再录一次的话,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在1986年的专辑《生活是场神秘剧》(Life’s Rich Pageant)中R•E•M首次表现出政治倾向,同样伴随着乐队80年代末在商业性上的突破。斯蒂普的歌词日益关注在美国盛行的超道德主义并且对相应产生的伦理观提出质疑,同时保持着他过分含糊其辞的一贯作风。《这些日子》(These Days)等歌曲旨在团结青年和反政府人士。歌词敏感而痛苦,但音乐却快乐无比,表现出乐队的时代精神。这一讽刺手法在歌曲《我们知道,这就是世界的末日(而我感觉很好)》[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And I Feel Fine))]中尤为典型,它出自惊人的专辑《文件》。该曲作为单曲出版,同样试图以诙谐的气氛和富有节奏的感染力淡化歌词的主题。《文件》给他们带来了真正的商业成功,在那首强有力的单曲《我爱的一个人》(在英美都成了热门歌曲)的宣传带动下,专辑进入排行榜前十名并成为金唱片。随后,R•E•M离开了I•R•S公司,以据说是600万美元的身价签给了Warner公司。

    Reply
  2. 您老了……这么多感慨。不知道你喜欢摇滚到什么程度,譬如是否已经喜欢摇滚到不大关注别的音乐类型?啥时候来上海去SHELTER之类的地方感受一下啊?

    Reply
      • 敢情我怕变老啊?

        昨天跟两德国朋友吃饭。因为仨都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运的家伙,大家就开始比了。一个说他觉得自己最幸运因为“My life is the way I imagined it to be.”, 另外一个说是“I always got everything I wanted.”….轮到我了,沉默半响,我说“I may get what i want, I may not. But, I live a life I wanted it.”

        最好的朋友以前经常说,“我活到四十岁就好了。明天死掉也没关系”,以前我不明白,现在明白。

        说您老那纯粹是调侃来说的 — 昨晚又喝多了!

        举例说明:

        我:“你可不可以关掉那个讨厌的自动提醒功能”

        我家小妹:“汗……你自己也可以关的。”

        我:“我怎么知道!我又不大上QQ!!”

        我家小妹:“你奔三了吧快?!……您老了。”

        Reply
        • My life is the way I imagined it to be.
          我目前的人生跟我以前想像它的样子八九不离十。

          I always got everything I wanted.
          我总是得到了我想要得到的(想要啥就有啥!牛不牛?!)。

          I may get what i want, I may not. But, I live a life I wanted it.
          我有时候得到我想要得到的,有时却没有。但是,我过着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Reply
  3. 唉,不明白是怎么记住这么多英文的人名,乐队名和歌名的,我只有听到歌了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知道….可能老了吧,记忆力愈来愈差了….

    Reply
  4. 厄。。。。
    也罢,没有不散的筵席。
    Losing My Religion还被Graveworm改成黑死风格唱过呢。。。不过改了个名,叫《drown in fear》

    Reply

Leave a Comment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