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楊葵
楊葵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51
  • 关注人气:1,2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六月十五日,晴。中午烈日灼人,到了傍晚,凉风起,西天彩霞像搭积木,一块块明暗、颜色、形状各不同。抬头看时一念滑过:这瞬间很多人和我一样在仰望天空吧。

花园一样的辅仁书苑美术馆院里,花草菜蔬在深呼吸,我在闲庭信步,一动一静之间,我在等一个人。说好四五点钟来看《纸边儿》展览的,堵在路上。我说不急,你是这展览来宾的大轴,一定等。

五月十五日《纸边儿》展开幕,二三百人在展厅寒暄、合影、互道过年话儿。我很快晕了,不是形容,真是生理的晕。过后友人说,“老葵大脸刷白。”

当时的展厅,说话要抬高嗓门儿,房阔梁高只是原因之一,还因相互之间久不谋面。满场欢声笑语,两块巨大的签到板挂在入口处,没留下几个名字。过后另一友人说,光顾着唠嗑儿了,忘了签到,更有甚者,回家路上才想起,满墙作品没顾上看。

不少朋友后来再访,更多开幕式没来的也来了,每天十几拨儿客人。展期原定二十天,只因来宾不断,又延长了十天。我当然兴奋,除了其中一周赴外地讲课,几乎天天蹲守美术馆。有天早晨,七点多就到了,大门紧闭,人家还没上班。我去高碑店街上寻早点铺,四处静到瘆人,才醒悟过来正值端午假期,家家户户难得睡个自然醒。羞臊地折回美术馆,坐门口生等。

说回六月十五日,大轴友人终于到了,我俩在展厅踏踏实实寻视一遍,出门时,我将展厅所有射灯一一关闭,到了大门口,回顾光线已昏的整个展厅,合掩大门。半小时后,我已坐在一场和展览没丝毫关系的聚会上,自斟一口酒,一饮而尽,自我庆贺展览成功。

确实都赞展览成功来着,我也觉得成功,不过,我和他人说的成功点可能不同。大部分人说的成功,是基于鼓励的赞赏,装裱精,布展美,动静大,观众多,展品基本售罄,当然算成功,我则另有它想——

来宾中固然不少书法专业人士,可能和笔墨纸砚一直保持亲近的关系;但更多的人,和纸笔生疏已久。他们在展厅逡巡,好多人说了同样一个意思:很受启发,原来写字并非书法家专利,普通人也能自由书写,要重拾笔墨,还是笔墨写字更有意思啊。

来宾中不少佛教徒,他们在佛经长卷前驻足良久,饶有兴致地打听抄经的细节方法,我和盘托出个人的点滴体会,好多人说了同样一个意思:也要开始抄经,抄经在当下真是一件大好事啊。

还有不少来宾,既没激起写字愿望,也未作抄经之想,他们在展厅转转,看看,再转转,再看看,看完出来,在园子里三三两两,抑或独自一人坐着,美术馆奉上一壶宜兴红茶,或者今春的碧螺春,他们就这么懒懒地一呆一下午。好多人感慨了同一句话:这个下午真美好啊。

这些,接近我所感受到的“成功”了。这样一个展览,如同引玉之砖,让一些人受到启发,写字不仅与肌肉记忆有关,也不仅与艺术有关,还和日常用心密切相联,他们可能从此亲近笔墨,亲近经典,或许就能从忙碌和烦躁的闷罐子里突围,每天一小时,哪怕就是十分钟,甚或一念之及,清凉善因可能都是不可思议的。

这么说,当然不能误会成只有给予,或者只有得到,显然不是这样的。这个展览令我再一次深切体会到予与得的不可分割。且不说因为这展览,我和辅仁书苑主人李大钧、旅法画家王衍成两个人几近朝夕相处,从他俩身上学到太多东西,他们种种厚积薄发的言传身教,令我直生斯世同怀之感;更值得说的是,每一个观众的前来,他们每一个反应,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眼神,都引我更生信心,坚定前行。予与得就是这样螺旋上升,直至交融的。

展览中间有一天,也是傍晚,也是我最后关灯锁门,就在斜穿展厅的行进中,突然觉得原本昏暗的偌大空间光茫万丈。千万别往神神叨叨那儿想,哪有什么光啊还万丈,非要牵强附会地说,那万丈的光茫,只是我内心涌出的信心之光、前行之光。

=

阅读    收藏 
(2016-01-06 14:56)
标签:

杂谈

多讨论,少结论

国人关心政治的多,每天都能听到、看到涉及社会公平问题的种种争论。原来还写文章、写博客,长篇大论,立论,论证,结论;自从有了微博,这种争论愈加短兵相接,立论、论证基本被抛弃,一条条结论横着甩出来,稍有不合即大骂出口。

不该怪罪网友的轻浮急躁,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调查显示,对绝大多数现代人而言,一天之中接触到的信息量,相当于一百年前一个人七八十年的。因此,百年前的人们有时间有精力如虫御木似地思考,换作现代人,都练就一身蜻蜓点水的好功夫。

连思考都来不及了?那就少发点大而无当的议论,把那时间省下来读读书,看看仍在坚持如虫御木的思考者都思考到哪一步了,再发议论不迟。也许你就发现,你的那些小发现、小结论,早有人掰开揉碎了都嚼成馍渣渣了,你还当白嫩新鲜的美味惊喜不已、喋喋不休。比如就来读读《公正 》。

《 公正 》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执教哈佛大学三十年,其中很长时间都在讲一门课就叫“公正”,据说它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很多国人对他并不陌生,网上流传着很多他讲课的视频,课堂内容也早有粉丝译为中文。


桑德尔是个哲学家,但他不作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考,他总是从特别具体的社会事件出发,先把读者引入一个两难或多难境地,让你难选择。再由此出发,带你一层一层抽丝剥茧,深入古往今来的历史、哲学、法律长河,引发你自己开动大脑去思考,让你自己去作判断。

书一开篇,作者就把我们带入一个两难境地。佛罗里达飓风之后,商贩肆意提高冰袋价格至原来的五倍,汽车旅馆房间上涨四倍,房主需要支付两万多美元,才能将两棵被风刮倒的树从屋顶清除……佛罗里达的居民被激怒了,连州检察长都说:有些人在灵魂深处是如此贪婪,竟然想利用别人飓中所受的灾难而发财。然而经济学家却表示:公众的愤怒是错误的,民众要求的是一个“正当的价格”,但这是中世纪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们信奉的准则,社会发展至今,早已抛弃了这一信条,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对此,经济学家们也引经据典,宏篇大论,句句让人信服。

针对这样的两难困境,桑德尔并不给出任何结论,他只给你摆出各种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背后包含的深厚理论支持。但是,如果你把他理解成一个贩卖学问的掉书袋者就错了,他的贡献在于,划定一个相对全面、又不易流于空泛的范围,与你一起探讨“公正”。他说:“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社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而分配方式大致会围绕着三种方式进行:福利、自由和德行。”

福利、自由、德行这三个词汇贯穿全书,它们就像三个起点,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就会走向不同的道路,“每一种理念都意味着一种不同的考量公正的方式”。

随着思考的深入你会发现,沿着单一道路行进,公正与否很好判断,但这判断完全经不住诘难。而如果想“公正”地兼顾三条道路,几乎每一个两难境地,都让人无法轻易得出任何结论。至此再回到前文说到的“让你自己作出判断”,其实,这个判断也许就是“没有判断”。当然,简单粗暴肤浅的那些大而无当的判断,你尽可以继续一条一条地抒发,就像我们每天在微博上看到的那些,只要你愿意继续愚蠢。

桑德尔在本书后记里说,他的两个儿子“从能拿起汤匙的那时起,就已经开始在餐桌上讨论各种与公正有关的争论了”,想象一下,这真是一幅可爱的画面。我们这些成年人,面对“公正”问题,该向这两个孩子学习,多讨论,少结论。
阅读    收藏 
(2016-01-01 06:58)
标签:

杂谈

弘一法师五十诞辰后,要去温州江心寺闭关,之前通告各处:一切僧俗诸师友,皆不晤谈。若有来信,也不会答复。写字、作文等事,也一概不能应命。信可以写,都寄至某豆腐店,等寺庙里的工人去买豆腐时顺便领取。

弘一法师还专门补充道:有人来信时为凸显重要,会选择双挂号,但豆腐店里人和寺里工人都没什么文化,少分别心,并不会留意,所以也不免会遗失。“邮局之责任,仅送至豆腐店为止,以后即不管也……”(事见弘一法师致李圆净书)
阅读    收藏 
(2016-01-01 06:33)
标签:

杂谈

弘一法师曾在温州庆福寺住过一段时间,当时凡有他的家书寄来,他就会托人在信封背后批注:“该本人业已他往”,然后原封退回。人就问了,为什么不拆开瞧瞧啊,即便不回信也无妨,何苦全都退回去呢?法师答道:既然已经出家,就该作已死想,如果我一一拆阅,见家中有吉庆事,恐怕会生爱心;见家中有不祥事,又容易挂怀。还是退回更好。(事见丁鸿图《庆福戒香记》)
阅读    收藏 
(2016-01-01 06:31)
标签:

杂谈

弘一法师曾在温州庆福寺住过一段时间,当时凡有他的家书寄来,他就会托人在信封背后批注:“该本人业已他往”,然后原封退回。人就问了,为什么不拆开瞧瞧啊,即便不回信也无妨,何苦全都退回去呢?法师答道:既然已经出家,就该作已死想,如果我一一拆阅,见家中有吉庆事,恐怕会生爱心;见家中有不祥事,又容易挂怀。还是退回更好。
阅读    收藏 
(2016-01-01 06:18)
标签:

杂谈

弘一法师一向律己至严,夏丏尊邀他去上虞白马湖暂住,法师来了打开行李,只见一床破草席,草已稀疏零落,要帮换个新的,不答应。一条破毛巾,本该白色,已呈灰色,要帮换条新的,也不答应,还说:虽然已看不出是白色了,但不妨碍清洁,还能用几年。说完就拿着去湖边洗冷水脸。夏丏尊心里很不落忍,但也拿他没办法。该吃饭了,当然是素食,有香菇,法师谢绝食之;有豆腐,也谢绝。依法师之意,只用白水煮点青菜,用盐不用油即可。夏丏尊老想招待这位挚友,但也拿他没办法。作客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平日之茹苦。(事见姜丹书《弘一律师小传》)
阅读    收藏 
(2011-08-14 01:36)
标签:

杂谈

阅读    收藏 
(2011-08-14 01:22)
标签:

杂谈

阅读    收藏 
(2011-04-09 03:42)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片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翻译: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