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写吃的是最安全的,平时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最多的内容就是关于吃的。过去我看到有人写吃,我都翻过去不看。即使在我饿肚子的时候,这些吃的图片也不会刺激到我。不是我对吃没兴趣,而是到处都在说吃,特别无聊。我是饿着长大的,丰衣足食后反倒对吃不敏感,我更愿意想:凭什么我要从小挨饿?是谁让我挨饿的?
后来认识陈晓卿这个活着只为了吃的人,他写文章比较好玩,尤其是写吃。读一个熟人的文字,总能让你联想到他这个活人,他能跃然盘上。那些文字是他性格的外露,他用什么词,什么句子,一点都不意外。
陈晓卿变成网红之前,除了吃,还写一些别的,文风一脉相承。红了之后,为了刺激粉丝的口水,除了吃,基本不写别的了。他写吃,遣词造句能看出来多少还受汪曾祺或蔡澜的影响。有时我想,当描述美食的美味描述到一定阶段,是不是就像写书评、影评、乐评那样,词汇会变得匮乏了呢?我想是的。
陈晓卿大概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每次看他写吃,都能感觉到他像雷达一样一圈一圈地搜,搜出一个恰当的词来描述延吉冷面,尽量跟他上一次描述延吉冷面有所不同。他文风鲜明,你读着会觉得他信手拈来,谁知道他背后猜了多少回钢蹦呢——这两个词到底用哪个呢?
最近一段时间,我实在觉得社交媒体上没啥可看的东西,基本不看了。偶尔打开朋友圈或微博,第一屏里肯定有人发吃的照片。我很好奇,现在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头上,人们为什么还对吃那么热衷。当然,这些吃的都要配文字。读这些文字,我发现好多人也都学会遣词造句了,写得很文学化,而且文风熟悉,看得我眼前一黑一黑的,陈晓卿不时从字里行间跳出来向我挥手。
我开始特别留意这些文字,我以为只是某个人会这样,看多了,发现某些人都这样。再联想到陈晓卿在自媒体上有文字、语音,粉丝甚众,我明白了,这就叫网授影响力。这些文字从陈晓卿嘴里说出来,很自洽,因为他就是那个德行,他不这么说反倒不对劲儿。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就像看到一个暴发户从动批买了一件LV穿身上那样别扭,那是一种鹦鹉学舌式的矫情,看上去挺好吃的菜,配上这些文字直让我反胃。
我原来想过,如果我写吃的,该怎么遣词造句,可我的词典里没这类词汇。你只有对美食有深入研究,对着一只空盘子都能看出来是什么菜的境界,才能动笔写美食。
美食家很多,但能把美食这种具象化的东西写得形象化,比把抽象化的音乐写得具象化还难。你看现在写美食还能写得娇艳欲滴的人,就那么几个。
要让我描述美食,特别简单:好吃、很好吃、真好吃、太他妈好吃了。
我突然开始怀念北京电视台那位以淳朴方式介绍美食、众人都替她男朋友担心、不管介绍什么好吃的都说“入口即化”的女主持人了。
那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