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思录(9) - 2015-11-15

这段时间忙于微信,没空写日志,今日得空,写上几句,我心中有许多想写之事,无奈许多事情与微信的定位不符,只能舍弃,想来只能丢在这个日记微信里。

先说今日之事,法国巴黎被ISIS袭击了,死亡人数上百,当全世界人民都在以各种形式声援法国时,我们国家除了声援,还有就是一些借势营销的微信号。今天刷朋友圈,发现一些在借势营销的账号,明明是搞经济的微信号,却发些ISIS的内容,还是在知乎上面抄袭的一篇文章。另外就是一些打情感牌的微信号,看得我厌烦之极。唯一能看到一些客观中立的文章,不外乎界面和知乎上的文章,分析为什么ISIS如此残暴,其他的,不知道搞些什么玩意儿。

其实我也曾想过,要不要更新一篇ISIS的微信,毕竟这些王八蛋除了杀人外,还没事就去破坏文物。想想算了,不更,没必要,以后有时间再说。这并不是说我有多高尚的人格,只是我不屑做这种事,还有就是大多数人借势营销,都是跟风吃屁一类的,完全没有掌握技巧,人家写什么,就直接去抄过来,这算是借势营销吗?只能怪我们国家对版权保护不力,如果好好管管,或许就不会出现这些莫名其妙的情况。

不过从ISIS那里,我也看见信仰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而我也一直在思考,人到底应不应该有信仰,有时候想想,有信仰是一件好事,比如那些信佛、信基督的人,一生就按照教义和方式生活,挺好。可若是进入了一些错误的信仰,比如什么气功、歪七八糟的邪教之类,便如坠入地狱般可怕,如果自己作死还好,关键是有些教义不是自己作死,而是要找垫背的,实在是可恶之极。

我自是不懂这些,只能胡乱说说,权当笑话。

今日原本想写写美术,无奈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想想还是对现代艺术不了解,我对于美术也是一知半解,到底是自己功力不够,还需多学习。

现代艺术之所以难理解,在我看来就是没人去深入了解,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在绘画上,讲求的是真实,繁复。可到了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现代艺术后,追求的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感受,画家画一幅画,不在乎看不看得懂,只在乎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是说,以前画画时,是在讲故事,宗教故事,现在完全抛弃这一概念,直接进入内心、风景的探索。如果说以前的画是画给别人看,希望达到传教、记录历史的目的,然而现在,或者说摄影技术出现后,绘画变得不可捉摸,令人迷惘,如果不去看画家身处的历史背景、绘画技法、表现手法等,完全就像是看无字天书一般。我学美术,最最想的就是弄懂一幅画,而大多数画家不会说自己的画,只管画,你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如果没看见,或者看不懂,与他无关。

这实在是两难,我也没办法明白,算了,能懂就懂,不懂就算了。明天去川美看展。有时间再写其他的。

热点稿的意义|每日抄经:利未记⑳(下)

200603

最近忙于活动,工作时间不断延长,今天下班回家已九点过,放下包,换上运动装就出门跑步。

身体实在疲惫,加上最近睡眠不足,只能压低速度慢慢跑。我边跑边看街边有没有摆摊的商贩,一个也没有。看来重庆城管的敏感性还差了点,没有跟进。

提起地摊经济,昨天和设计商量,出了一个稿子,今天还得到上级领导表扬。或许我是第一个嗅到热点,开始帮公司解决问题的人。

我以前不太喜欢做热点稿,甚至有些抵触。直到最近才弄明白,有的工作注定是要给领导看,他们关心,我才能保住饭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公司是领导的,热点稿有一部分体现出一个员工有没有和领导在同一战线。

做热点稿还使我明白一件事,如果只是员工,做一张好的热点稿,就是越级和领导通话。试问一下,人生有多少机会能越级展现自己劳动成果的工作?

我以前实在是一根筋,没有去好好思考热点稿的重要性和作用。它自然有和消费者沟通的功能,能按照打动消费者的方式去设计,固然是好。只是真能明白这些的企业何其少,多数企业还是围绕领导喜好去做事。

要知道,媚俗本就是广告的特性,弄明白这些,自己就不会过于拧巴。

莫言、刘翔被谁害了?下一个会是余秀华还是宁泽涛?

最后一次在网络上看见莫言的消息是今年年初,当时他接受一家媒体采访,太多的话我已记不得,唯独有两句话我现在都历历在目,第一句话是,自从获得诺贝尔奖后,到处参加活动和典礼,去年一本书都没看。第二句话是,我现在坐在书桌前,没办法写字,很难再回到没得奖时的状态,很乱很乱。

看过这则报道,我仿佛感到那曾在桌前嬉笑写字儿人的大师气儿正一点一点流逝。那种能从贫穷中体会快乐,能从生活中悟出悲喜,能用精细的笔法描绘乡村妇女的观察力,正被蚕食。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至少在没得奖之前他是快乐的,三个月能写出一本《蛙》,把童年吃煤渣写得有滋有味,怪力乱神的故事说来就来。得将之后,各种吹捧、献媚,以及众人的民族自豪蜂拥而至,稀释着他的文气儿。

回头想想,这种流里流气的民族自豪感,已不是第一次了。莫言之前的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意气风发,就在那十几秒的奔跑下,他的体育生涯到了巅峰。4年后,因伤强忍着上场比赛的他成了民族的罪人和耻辱,直到退役,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贬大过褒。多数人喜欢把他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

古时有句话,叫「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年头太多人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无论对错,欢喜,正确与否,都喜欢指指点点。评价一个人,若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这无可厚非,可若一个人意气风发时崇拜,甚至跪舔,到他伤心失意后强烈谴责,甚而用上民族耻辱这种字眼,那是丧失理智的表现。我并不认为一个人崇拜别人有何错,可大多数人的崇拜都是盲目、畸形的。每天念叨或暂时性喜欢算不得崇拜。崇拜应该是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拿来吹捧和比较的崇拜,是一种极其无聊的内心表现形式,这可以称之为「炫耀式心理膨胀」——通过别人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莫言和刘翔是悲哀的,原本获奖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可在这被民族荣辱感的裹挟下,成为一种象征,是不应该的,获奖是对自我的肯定,以输赢成败论英雄的人,是在用一种扭曲的夸耀方式达到自我心理的满足,这种扭曲的夸耀上升到一个量级,只会对获奖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幸甚的是,在吹捧和自我麻痹的民族自豪感面前,前段时间被捧起来的余秀华倒把自身放得很低。我看她的采访,听她讲话和读诗,能感受到她把这世间的欲望与幻影看得很透,很是难得。当她用一种很吃力的声音读她的诗时,我泪流满面。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写「一颗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的人的身体里有极强的精神力。

现在看来,无论是莫言、刘翔、余秀华,甚至李娜,他们都各有悲喜。真正能把自己的心放平,去时刻警醒自己,做自己想要成为,不被世俗的民族自豪感所裹挟的人,才能成为人生中最大的赢家。

所幸的是他们正在退去,人们终会将他们淡忘。不幸的是,退去后的他们,又会有新人出现。就目前来看,宁泽涛正被众人高高捧在手心,或许,他会是下一个被人们准备抨击的对象。

可想见,一个人在一夜之间瞬间变成民族的脊梁,是太多人病态的意淫。而被全名意淫的人,能否功成身退,却只能靠自己。

众人擅造神,也善于把神拉下神坛,痛打一顿。

卖套套的都有节操 你呢? 2015-07-15

这原本是愉快的一天,大家应该像平常一样上上班,聊聊最近火热的《大圣归来》,之后在一阵忙碌的工作后下班,回家,傻呵呵的看国产电视剧里面的娱乐人物搞笑。可这一天却因一件事变得不平常起来。

除了工作,我是很少去跟热点的,因为那确实没什么用,尤其是今天我休息,本想好好的看本书,看看电影,谁曾想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关注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的这件事被人们一种欲求不满的饥渴度快速刷屏。我也在这浪潮里刷,刷一些我自认为是对的。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不按常理出牌,喜欢去把这件事用一种丑化和恶搞的形势推出来,如果你的朋友圈够广,现在还能看见一些后知后觉在求小视频的人,就为了看那不知道是多少分钟的私密视频。

其实草榴上面那么多小视频,为何非要去看这小视频?我承认我看过这小视频,但我并没有欲望去分享转发它。至于转发分享的,或许是为了一时兴起,或许是为了好玩儿,但总的来说,这些都侵犯了人家的隐私。且不论传视频或者在背后的操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但转发一些不良视频,本身就触犯法律。

大多数人在娱乐的过程中,企业也会凑跟风凑热闹,想要去快速的上个热点。可等到别人在议论时,都是在问:为什么卖套套的没有去跟风。我就纳闷了,人家为什么要跟风?你确定自己熟读了广告法吗?我想不会,至少我现在能看见的,胜者还是老金、奥美和一篇名为《我们都可能像XXX那样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的文章。至于那些如同搅屎棍一样跟风闻屁的企业,只不过是给他们送炮灰。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底线,也不知道什么叫节操。只懂得跟,只要有热点就跟,你确定跟风就是真正的社会化营销?你确定这样做对你的企业形象有提升吗?

很多时候我想不明白,大多数团队不去好好的做自己的产品,反倒对于一些营销宣传的事情特别热衷,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要去上一个,上头条真那么爽?你想上,可以,但不妨用一种正确的,合法的方式去做这件事。广告这一行到现在本来就被搞得乌烟瘴气,被那些段子手冲得七零八落,可大多数人却还在做一些没品的事儿,乐于去分享或者被逼着做一些没品的事儿。

有时候想想,或许正因为身为广告狗的我们太容易卑躬屈膝与甲方,反倒给了那些段子手们机会?可好好想想,当那些段子手在做一些很丢人的事情时,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反击一下,还要去跟风吃屁,去做他们做的没品的事儿。

要知道,机会是留给少数人的,热点营销也不会因为你跟风吃屁而改变。若下次有这件事(最好是没有),希望能换一种有节操的方式,赢得堂堂正正。

「大圣归来」这么火,你应该如何做微信? 2015-07-13

「大圣归来」这部动漫是10号上映的,迄今为止我看的最多的就是这部动漫的手稿,这一系列的手稿原本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微信公众号上的,也不知是哪个微信大号转发,这两天各种牛鬼蛇神的微信公众号都开始转发它们的手稿,实在是无趣之极。

好在总有一些微信公众号与众不同,会做出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出来,下面说说到现在为止我看见做得好的三个选题

影评

我现在粗略「还没看动漫,不敢细看」地看了三篇大圣归来的影评。按道理来说,看电影写影评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很少有微信公众号去这么做,我每看一篇影评,就很纳闷,为什么这些影评的链接都是从微博和知乎上面来的?或许没人去注意这件事,也或许写影评确实有一些难度,很多微信公众号无法驾驭,也或许是这部动漫的火烧地太奇怪,反应不过来,总之,这很奇怪。

排片率

如果你明白一些电影的市场规律的话,或许这部动漫排片率的问题你应该知晓。关于这部动漫排片率只有4%的情况出来后,当时我就在想,到后面会发生一种怎样的反转呢。要知道一部历史制作8年的动漫,它在口碑和人气俱佳的情况下,这种排片率肯定是有问题的。

好在动漫不负众望,口碑爆棚,它的排片率也开始增加。这其中当然有诸如「小时代」「偷票」等等话题。这是一个切入点很好的选题,到最后被「毒舌电影」写了,分析为什么这部动漫排片率低,并且写的还很不错。

历史

这是我做的一条微信,题目是「大圣归来:一只穿越「五百年」猴子的奇幻旅行」,我是11号开始想这一条微信,由于我做的微信公众号是关于美术的,我就定了一条主线,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开始收集手稿,到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和「七龙珠」,最后回归到「大圣归来」的手稿。我想让这只猴子有一些积淀,让人们看到我们国家动漫的希望。没想到这篇文章昨天发出来,就陆陆续续的被那些转载手稿的微信刷屏……

这是我迄今为觉得有意思的三篇微信,到现在为止,这三篇不错的微信都被那手稿一样的玩意儿冲的七零八落。在微信这种多元化的平台,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这种情形,想来大多数人还是懒得去做高质量的文章,都是东抄西抄,毫无乐趣可言。其实想想,一部拍了8年的动漫,难道就只有这么些点可挖吗?我再说说我的一些方案与想法。

收集动图

「大圣归来」迄今为止已经出了一部分动图,如果去收集整理,配上一些有意思的文字,会是很好的一篇文章。

数据分析

马后炮最喜欢用这招,去整个大数据,看看「大圣归来」是怎么成功的,其实鸟用没有,但是忽悠人还是可以的。

营销策划

广告行业喜欢干这事儿,去挖这部动漫是怎么成功的,是线上做的好,还是线下做的好,或者其他品牌应该怎么做。反正说完了,你懂了,其实然并卵。

新闻采访

我想应该已经有媒体在约创作团队了,估摸着到时候写出来的稿子会把动漫是形容成比唐僧取西天还难的旷世巨作。可我更希望的是能看见这样一篇深度有料的报道,不怕时间长,就怕你挖掘不出团队背后最深的秘密,就怕你不够客观中立。

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做音乐的微信公众号,有想过做一期「西游记」的音乐吗?周星星的「大话西游」那么经典,再重新挖掘出来,也会小火一把吧。

我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看见「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微信上那么多活动报道,也没见几个人去挖掘,真是可惜。

或许,大多数人都被手稿迷了眼,连方向都看不清楚,如果你不去试着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来,你的微信如何成长呢?

刷屏:洗刷刷 洗刷刷 2015-01-18

我在网上游荡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刷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凡事发生一件颇具话题性的事情,人们都喜欢刷屏,似乎除了刷屏外,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不过可惜的是,在我的记忆力,每一次刷屏,我都不曾参与,想来是我太过追求于与众不同。

其实我个人是不喜欢刷屏的,刷屏对我最大的干扰就是信息同质化。毕竟微博、朋友圈和QQ空间被所有的同质化消息霸占,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这就像一个女人第一次问:你爱我吗?男的会非常温柔地对她说:我非常非常爱你。如果你每天不厌其烦地问:你爱我吗?估计没人不会产生厌烦情绪。想来人天生对同一种表达方式有厌烦的情绪在里面。看第一条消息会觉得新鲜,但是多看几次,就会变得疲倦。

我天生对一件新鲜的事情变得很敏感,但凡一件有趣的事情,我看第一次会拍案叫绝,可是如果有媒体在不断地转载,我的兴趣点和敏感度便会不断地下降,直到最后变得麻木,甚至会变得极端。想来这种心理是不好的,可人们在网上表示自己的情绪,那是他们的权利,我作为个人,无法左右他们的情绪。幸运的是,我虽然被动地接受这些扑面而来的同质化信息,但还是有选择的权利,毕竟主动屏蔽是我所擅长的技能。

我之所以不喜欢刷屏,其实还有第二种原因。大多数的刷屏,似乎除了狂欢与哀悼外,便没有其它的。微博的产生让消息变得快捷,人们产生的情绪很容易就被一种情绪所捆绑。狂欢的事情与我无关,我不管在现实中,还是在虚拟中,都不是很喜欢跟一群人狂欢。至于哀悼,我总觉得表达悲伤的方式有许多种,然而人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种表现方式,说大相径庭的话,好像除此之外,便没有其他表现方式。

很多时候我对于刷屏是一种很的淡然的感觉,当然如果是媒体刷屏也就算了,毕竟这是他们工作的职责所在。但是作为个人,忽然之间对一件事变得莫名地有兴趣,我就觉得有点儿不正常了,很多人在自己的微信、微博和朋友圈从没有提过对某件事感兴趣,忽然因为舆论的导向而变得对其事由衷地亢奋,我总觉得有些不舒服。这种暂时性的亢奋,我倒是觉得符合运动场的兴奋剂效应,想来人总有一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种效应。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刷屏的热度不会持续太久。毕竟回归正常生活后,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不是事件的主人,也不是谁的某某某。我们只是为了狂欢而狂欢,为了哀悼而哀悼。想想,这样活着,最大的价值或许是证明自己曾经在这个世界留下点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