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思录(30) - 2016-01-25

这两日在读老罗的《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这本书,书很好,老罗想站着把钱挣了,我很支持。他在书里所说的医疗行业和教育行业的现状,是实话,我在这两个行业都呆过,很清楚他们在做什么。老罗说的很对。

看书过程中,也收了不少商业上的书,顺便学到一些营销方面的技巧。只是我很想弄明白的是,老罗为什么不做英语培训教育,转而做手机。或许是做教育行业太多潜规则受不了?还是行业不盈利,投资方跟不上?我看网上的帖子说他似乎只有一年盈利过,后面基本上都在亏损,不知是否。可想想一个营销天才,把自己打造成明星一般的人物,为什么不坚持把一件事做下去呢?不清楚。

或许我也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一直以来工作,都希望能站着把钱挣了,可惜我身不由己,在医疗行业时,按照上面写软文,每天想怎样让病人来看病,只要来了,就高兴得不得了。后来实在是受不了内心的煎熬与折磨,离开那个鬼地方,当然我这里还有一个原因是,人往高处走。如果现在医疗行业给我的工资能达到我的预期,我或许还会回去,可仍然会熬不过内心的煎熬离职。说真的,受不了那种坑蒙拐骗的行当,到处瞎吹牛,什么技术,治愈率,机构名称都可以瞎搞,医生也昧着良心做事,骗财害人,这些都是非常无耻的行为。可国家要包庇这些行为,比如乱发传单,上面错误一大堆,但是只要交钱,工商局就不会管。我能容忍骗钱,但不能容忍骗钱害人的行为出现。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我是有原罪的。

而教育行业我也不待见,这是很奇怪的问题,因为最近我越发觉得教育培训行业,像一个传销组织,把孩子哄骗进学校,承诺学艺术能考大学,然后就不断给你洗脑,动不动就开大会,考试喊什么誓师口号云云,真是可怕之极。至于在营销宣传上,也是混乱得一塌糊涂,就像老罗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信息都往上放,换个学校的名字,照样能用。我一直觉得教育行业,其实是服务行业的一种,应该想办法把家长和孩子哄好。让他们在学习之余,能变得有趣一些,快乐一点。可事实上现在做的事情,完全是本末倒置,瞎搞一通,基本上都是在服务上级,有没有效果,反正没有数据追踪,只要会吹牛逼就行。我和朋友聊时,他就对我们SEO这一块嗤之以鼻,直斥当局者领导傻逼。我也跟着骂。现在发展到在办公室也骂,同事听到也无所谓。

或许,一年前我曾觉得自己真心能干一番大事业,在这里站稳脚跟。可事实上我错了,这里根本就没有适合我生长的土壤。

今天电暖炉也坏了,冻得我缩手缩脚的,这个电暖炉是我第一份工作在年会上领到的奖品。现在它坏掉了,我在网上重新淘了一个。想想明年也要重新去淘工作,但愿如意。

做一个有爱的人|每日抄经:利未记㉒

200605

又到了一年里繁忙的日子,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今天晚上回家已十点过。完全是超负荷运转。不过这还不是我最忙的时间,最忙的那段时间,差不多和住公司没什么区别。

明天星期六,还要继续上班,休息了。

200606

忙完一天的活动,我焦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

前一秒,我还举着话筒,采访两位领导。后一秒,我已经站在一边,看操场忙碌的人群,脑子里没来由出现《天生有罪》的画面,第一次觉得人生糟糕的事太多,但我可以换一种心情去生活。

《天生有罪》是余晟以为公众号推荐的书,是特雷弗·诺亚写的回忆录,他是一位有色人种。整部书里,他用很幽默的方式叙述了生活在种族歧视地方的经历。

读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黑人和白人所生的孩子,会成为有色人种,在种族歧视的环境里,这类人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处在非常尴尬的灰色地带。特雷弗·诺亚找到和他们建立关系的方式是语言。一旦他同族群人的语言和对方交流,对方会表现出不少好感,就像我们在外地,忽然听到有人说家乡话一样。

特雷弗·诺亚遭遇过不少性别歧视,但他始终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们所表现出的态度,所有的一切,源于她有一位虔诚信仰的母亲。她的母亲是基督徒,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每周日必须要去教堂。书的第一节就写了母亲为了去教堂,回家路上和他所遭遇的危险。他怪母亲不听劝,才将他们置身于危险之中。母亲却是一个豁达的人,原谅他对神的冲撞。

我站在活动现场的一瞬间,脑子里就出现特雷弗·诺亚母亲所发生的事,忽然明白,原来她的母亲在用爱去化解身边一切糟糕的人与事。

《圣经》里时常叫人要做一个有爱的人,要去爱别人,不求回报的爱。试问有什么无私的爱能超越母爱呢?当一位女人决定成为母亲的那一天,注定要学会爱人。特雷弗·诺亚有位好母亲,会为他找很多书给他读:

……我妈妈常常带着白人捐赠的盒子回家,里面装满了图画书、故事书,任何她能找到的书。她还报名参加了一个订阅会,我们经常能收到邮寄过来的书。通常都是那种指南书籍。譬如,如何成为好伙伴,如何变得诚实。她也买了一整套的百科全书……

他的母亲也是一位勇于反抗体制的人:

至于女人要向男人鞠躬的传统,我妈更是觉得荒谬至极,不过她也不完全拒绝,而是把这个动作做得很过火,以达到嘲讽的目的。其他女人会在男人面前很有礼貌地微微屈膝行礼,而我妈则会直接趴倒,蜷起身子,匍匐在地,好像在拜神一样,而且她会在地上一直趴着,趴很久很久,久到让所有人开始感到不适。那就是我妈妈。她不对抗体制,她嘲讽体制。

更是一位有爱人:

我发现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并非暴力,而是爱。爱是有创造力的行为。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就为他创造出了一个新世界。我妈就是那样对我的,然后我用我所有获得的进步,所有学到的知识,回过头来为她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给她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爱是什么呢?《圣经》里面一直在提倡:要爱人。怎么去爱呢?必须要去接受、忍受和承受,去关注、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因为爱是相互的。

我觉得生活一团糟,有一个原因是工作的混乱,所遇到的人,经历的事,严重干扰到我的生活。我一直希望离开人群,独自呆着,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然而整个社会却总有一股力量,拉着我融入。

因为过于自私,忙于奔跑,我时常忽略身边的人,甚至变得异常暴躁,完全无法适应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其实去多帮助、关心身边的人,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害呢?

要做一个有爱的人,尽心尽力去帮助人,自己也会获得幸福。这是特雷弗·诺亚母亲教给我的道理。


《孤独的价值》书评:孤独与文明

我给孤独的一个定义是:被需要。

生活中我的存在感不高,和身边多数人所不同,下班只想早点回家。在屋里哪怕呆上一整天不说话,心情也会变好。和我相反的是,身边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不工作时,会和好友商量着去某个地方游玩。

不过对于从事一些特殊行业的人来说,与孤独共存,或许是通往前进的唯一办法。这些人往往沉在一个角落,默默做事,慢慢敲开黎明的一束光,从果壳里汲取营养。他们会与孤独共存,但没有人会知道,这期间是何种力量陪伴他们度过漫长的时光。

我在早年间读过一本关于观测彗星的书,提到一个人在天文台默默地做记录,等候彗星的到来。很多时候我在想,这样的人是如何忍受孤独,独自一人在那里做事。后来读关于基因方面的书,发现孟德尔也是如此,一个人在土地里研究豌豆基因。人类在文明与科学前行的路上,靠着一批批孤独的人向前点亮灯光,从而使大众获益。

或许,对于孤独来说,与其对抗的最好方式就是拥有无法按下暂停键的生活。当一天的生活已经被排满,人自然会像一艘潜水艇般沉入海底,不被外界所干扰。不停忙碌,会忘记时间的存在,自然不会受到孤独的侵袭。

我觉得人类不断前行,最大的阻力或许是承认自己是群居动物,而那些闪着光芒的星,会远离群体,在一边独自思考,缓慢沉淀,积累。无论成功与否,这些人在一生中所贡献的财富,不比群体的力量渺小,而人类正是靠着与孤独为伴的人,一步步迈向文明之光。

买书记|每日抄经:利未记⑲

200531

如果微信公众号的记录没错,15 年开始,我每月开始整理读书笔记,到现在已过去 5 年。这一行动来自老金,就是团队运营过杜蕾斯微博,创建环时互动的老大。

我以前写过,自己的工作史就是读书史。正是发现网络上不少广告人拼命读书,为了缩短距离,跟上他们的脚步,自己才开始培养读书的兴趣爱好。

读书自然要买书。刚出来那些年,不知道买什么书,就在网上看一些书,胡乱买。我甚至不知道文案和编辑的区别,不小心买过几本编辑类的书。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次下班,和一领导同乘一部电梯,他扛一纸箱在肩膀上。我问他,是什么。他说,一些书。直到后来我一口气买他那么一大箱子书,才明白真是要扛着走才省力。

我看现在许多做广告的人,喜欢读文案类型的书,某位大师写的文案创作技巧,一些文案技法之类的书。

我出来读的第一本书是《市场营销原理》,这也是那位领导推荐给我的。直到去年我才知道,这本书老金读过十几遍,还买过许多不同的版本。

我买书较为疯狂,起初快递员会说书到了。到后来,直接叫我下楼拿书。关系熟络,他告诉我,希望买书的时候拆单,他们是按单子送书。一本书是一单,十本书包在一起也是一单。从那以后,只要不是促销,没办法拆分,我会尽量按照本数下单。

今天写这么多,主要是看见自己五月用微信读书读的几本书,纸质书价格近乎百元。有些庆幸自己当年买过不少书。

抄经
手抄经
抄经

每日抄经:出埃及记 ㊳

200423

读书日,电商活动促销。往年我或多或少会买几本书,今年看来看去,也不知道买什么。

倒不是没有要买的书,我的购物车里堆满不少书,都是以前觉得很重要,仔细想想,一时半会看不过来,慢慢觉得没有那么重要的书。再加上家里一堆书,下半年又准备搬家,不得不压制住自己买书的欲望。

白天看微信公众号推各种读书的文章,唯一有兴趣的是表哥(三表龙门阵)推荐的书。小道消息也推荐了书,一本何伟的书,还是台版,很贵,一本是读库的《医学大神》系列,已买,还有《光荣与梦想》,也有。

我发现越读书,慢慢对许多书产生了厌恶感,现在能肯定的是,市面上的畅销书,绝对是我没有兴趣阅读的书

偶尔看朋友圈晒的一些网红书,封面花里胡哨,更是兴趣乏乏。还有就是市场营销方面的书。我发现许多营销问题,在《市场营销管理》里完全能找到答案,而《科学的广告》读三遍,完全能应付现在的工作,举一个例子:在这本书里,明确说了,广告的作用是销售,不是讨好用户。但现在许多广告,极力讨好用户,这是毫无必要的事。试问 Nike 讨好谁了?无印良品又巴结谁了?能把这本书读好,读明白,完全能应付工作中的绝大多数工作。

结合这一条,还有一条很重要的观点是:没有人会反复看一条很搞笑的广告。

要说我为什么读书,找个世俗意义的理由,我觉得是:自己生活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我这人性格很硬,智商不高,情商为负,不会圆滑处世,更不会说些讨好、夸耀的话。唯有读书使我有了行动力,不至于成为社会淘汰下来的零部件。

可以说,我的读书史就是我的成长史,我有什么理由不继续读下去呢?

夜路
抄经
抄经文
手抄经

200424

忘记什么原因,同事昨天查网站权重,电脑网站从 1 变成 2,移动网站还没提升。

网站权重是一个网站打开的综合评定,涉及到打开速度、文章质量、页面设计等。按照数字计算,权重 1,百度给的流量是 1 到 99。权重 2 是 100 到 499,依此类推。

我学习 SEO,主要是看了张国平的一些文章和视频,真正实战,还是飞水一点点带我入门。看资料容易,上手操作,才知道困难重重,说是两个概念不为过。

我在做的时候,慢慢体会到张国平说的一个问题:权重就是考量一个网站网页的友好度,只要将每个页面做好,整个站才会全盘提升。

搜索引擎是巨大的吞噬兽,一旦尝到甜头,会不断驱使一个网站向前进。这有点像写文章,一篇不好,继续写,保持稳定持续的输出,就会有所提高。量变引起质变。

我司的网站之所以会被降权,有一个原因就是疏于更新,还有就是没有方向和计划的更新,如同一只没头苍蝇到处乱撞。

提升权重的方法很简单,但始终没有人去做,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请教了飞水,和同事配合,天天更新,坚持半月,有了些许成绩。

我发现自己所做的事,到最后都和坚持有关,无论是跑步抄经,还是做 SEO、做推广,无不是在坚持中寻找前方的灯塔。

前路还长,希望能在这条赛道上完成一个小目标。

手写经
手写圣经

每日抄经:出埃及记 ㊲

200421

2016 年 8 月 14 日,深夜,我面对再次熄火的 T2 手机,无力地坐在书桌前,脑子里不断冒出「明天上班,没有手机怎么办?」的问题。思前想后,我一狠心,买了人生第一步 iPhone。

这是部低配版 iPhone 手机,是我当初工资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按照屏幕尺寸划分,它也是乔布斯时代最后一部小屏手机,至此,手机尺寸已经变大,完全背离了乔布斯提出的「一手掌握」的初衷。

现在看来,这是好是坏,尚有争论。从使用习惯看,大屏幕已经成为主流,人们能忍受裤兜撑大,双手操作,重量增加。为的仅仅是满足看电影、玩游戏的畅快体验。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用这部低配版 iPhone 手机,它使我感受到科技的温度。每当我在键盘上轻快地敲字,总能得到正确的反馈,屏幕材质所传递出的好感,使我不自觉地敲下无数长文。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身边人换手机的频率加快,我始终握着小屏手机。无数人从劝我换一部手机,到嫌弃它,这一切仿佛没多久才发生。很多人无法明白,我宁愿换手机电池,也不太情愿换手机,有一个原因是它太好用,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

三年多的时间,我依靠 64G 内存,装了很多 App,存了很多图片,微信数据也在一点点增加。慢慢地,换过的电池也开始老化,空间存储几度告急,我不得不及时清理空间内存。

纵然如此,每一次系统更新所带来的体验,从未让我失望。优化的细节,触碰反应的速度,快到无法述说。苹果公司仿佛总有一种魔力,更新系统,总是那么优雅,善解人意,

iPhone 还教会我,放弃看单个硬件的优势,一切不谈硬件和系统结合的电子产品,就是耍流氓。它还告诉我,一个好的生态,需要一定强制干预,如果任其发展,隐私泄漏不说,产品美学就是一道扣分题。更重要的是,我使用 iPhone,丝毫没觉得自己所花的费用超过自身消费水平,反而这些年,在它的帮助下,解决了无数工作上的难题。

现在,我人生中的第一部 iPhone SE 退役了,它会静静躺在桌子抽屉里,成为我的纪念。我将带上新的 iPhone,踏上新的旅程。

轻轨站台
抄经
抄圣经

200422

每年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前几天看新闻数据,报道 2019 年国人的人均纸质书阅读数是 4.1 本。这个数据包含教辅类的书籍。

这份数据调研并不准确,样本也有很多问题,但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人们的阅读数不足是很明显的事。

阅读数是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阅读指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肯定的。一个人只要保持每天读书,一年下来,阅读的数量并不会低于这个数。数量反而是衡量一个人阅读的基础,没有阅读量,就没有办法谈读书。

我知道,这里有人就要出来鸣不平,说自己一年只读一本书就行。试问什么书要读一年?按照我的阅读速度,《红楼梦》一个月内能读完,《市场营销管理》一个半月读完,《资治通鉴》一年至少能读六本,《鲁迅全集》能读一半。无论怎样,一个人一年也不止 4.1 本书。

何况在阅读这些书籍的同时,还顺便夹杂其他书读,大部头的书一次性读完本就是件费劲的事,必须学会调节,才能走到终点。

那又有人说,一本书贵在精,不在多。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依旧是以阅读数取胜。《红楼梦》我读了两遍,还是不同的版本,这算几本书?《科学的广告》我读了三遍,换了好几家出版社,有家出版社甚至还换了名字,叫《文案圣经》。我从 17 年开始,每年会读一遍《圣经》,去年底甚至开始抄写……阅读一本书的次数,其实和阅读多少本书并没有太大区别。我反而觉得选择什么样的书反复读,更为重要。

如何判定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在第三期好中文的课上,王老师讲了「哥白尼原则」,计算一下。鲁迅的作品,有 95% 的把握说,至少持续 2.56 年,最多 3990 年;《论语》的寿命至少还有 62 年,最多 94300 年;和合本《圣经》至少是 2.6 年到 3939 年……

一本书值不值得反复阅读,已经通过数字有了直观的展现,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

手抄圣经
手抄经
iPhone 手机
All-focus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七计是什么

《三十六计》这本书不用介绍太多,几乎每个人都会说那么几个成语,什么「趁火打劫」、「以逸待劳」、「借刀杀人」之类的。当然最熟悉的还是最后一计:走为上。

前段时间把这本书过了一遍,每天早上看两计,差不多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看完。我不知道大部分出版社是为了方便人理解每一个计谋,还是为了卖个好价钱,编者都会在每一计里加入历来战争案例,顺带进行评析。

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人阅读,不好的一点就是,把不少战争太过简化。我每看一例,都会疑惑,难道古代打仗就这么简单?直到后来看见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案例,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战争,只不过是文人笔下意淫出来的玩意儿。书里为了方便,把原本小说中的战争硬是掐头去尾,让人看起来打仗就这么简单。

对这种疑惑的不止我一个,翻阅《曾胡治兵语录》时,曾国藩也提到这么一个问题,「军事是极质之事,《二十三史》,除班马而外,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

这段话翻译过来,其大概的意思就是:打仗是非常实在的事情,《二十三史》的书中,除了司马迁和班固的书,其他都是文人意淫出来的玩意儿,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打仗是什么,有可能连排兵布阵到底该怎么做都不知道。看这些书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能随随便便就相信了。

这是曾国藩读《二十三史》的感受,用来说《三十六计》中的案例,也是如此。

且不说《三十六计》这本书中所讲的真实案例,但拿《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文人杜撰的案例讲计谋,确实是大大不该。如果你读过原著,其实会知道,小说在描写战争过程时,还是比较有逻辑的。如此类掐头去尾的简单叙述,甚至有些地方牵强而为之,确实不该。

再说回书的本质,《三十六计》是本好书,这毋庸质疑,但大多数人读这本书,不外乎两点原因:一是学骗人(说严重点儿是害人);二是学不被人骗(提防别人)。我初读此书,也是为这两个理由(都有一点)。毕竟行走社会,学个一招一式傍身再正常不过。可惜的是,书越读到后面,越不是滋味。其原因也不外乎两点:一、学会这些,灵活运用后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二、书中的诡道,有些已非正道,已超过我自身的道德观。第二点可以用所谓的「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来扳倒。可作为一个喜欢刨根究底的人,自会发问:何谓对错,何谓正邪。这是个无解的答案。为此,我不得不去寻求这本书所要传递出的本质。

纵观《三十六计》,不外乎是在介绍如何使用兵法,然而其中并未告知读者使用的正确性。相比《孙子兵法》,没有所谓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诡道」等等强调性语句,表示战争非到必要时,切不可轻易出兵。可惜,《三十六计》没有任何提醒。

或许很多人在看此书时,都沉浸在这些计谋中不可自拔,可所谓用计谋的本身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或许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庄王所说的的四个字:「止戈为武」进行总结恰好不过。所谓战争中所用的计谋,到最后不就是为了寻求个太平盛世吗?人若读这本书,不能想明白这个道理,而过多纠结于如何用计谋,在我看来,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要看这本书,个人建议先读读《论语》和《说苑》这两本书。当然更重要的是,读完《三十六计》后,再读读《曾胡治兵语录》,这本书会告诉你除了计谋以外你更需要掌握的本领。

没有人看见的美 2015-08-12

罗辑思维上有一本书——《少有人看见的美》,书中用12章节讲了西方一系列画,作者是位很有趣的人,一方面探讨画的十二星座,一方面又通过画讲灵魂的重量,这之后又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说「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一条河里」。今天抛砖引玉,随意说说书的内容,如果你喜欢,可以去读读这本书

对美而言,大多数艺术老师在教学生时,都会从色彩、色块、明暗等方面教导学生。这是学画画阶段,也是每个学生的必经之路。学美术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枯燥的事情。大多数的画家,包括我们现在所知的,都是老师一步一步带起来。也就是说,如果要学习美术,就必须要拜师。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美术生挤破头都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生这一辈子能得到名师指点很重要。

当然,光会画画也不行,因为要成为伟大的画家,还需要对这个世界有态度。我们看西方美术,会发现很多画家都喜欢画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人物或神话故事,其实都是在借他们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当然也有那些画风景的,我想他们也是在或多或少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

表现实际事物,画家有办法处理,那要表现灵魂,应怎样处理?要知道西方与我们国家思考问题,有很大差别。西方的两大哲学家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前者喜欢探讨「永恒」,他的「思想体系是借由逻辑推演而超然物外的」。后者的思想体系则来源于观察与经验(见下图《雅典学院》,左边的柏拉图手指天,右边的亚里士多德手心向地,就是这个意思)。

《雅典学院》局部

东方世界受「子不语外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则比较务实,一般不会去讨论神神叨叨的事情。唯有外来佛教才有轮回、因缘之说。也因这一点(其中一点),才会有中国无哲学的讨论。还有一点讨论就是:我们国家几乎没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哲人,盛赞忠君爱国、精忠报国的将帅才是我们国家的主旋律。

「永恒」一直贯穿于西方世界,如何用画表现,成了一大难题。作为一直追求逻辑的西方人,想破了脑袋,终于想到一个办法,把「永恒」换算成灵魂。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如果有灵魂,那灵魂就应该是有重量的,这又该怎么办?这时候天堂、地狱之类的环境因素就开始出现。如果一个人的灵魂轻,那么就会上天堂,如果灵魂重,就下地狱。西方人在表现灵魂人时,都是衣不蔽体,也就是赤裸着身子,因为一个人的灵魂是不能穿衣服的。并不像我们国家这样可以大而化之的把它处理掉。

于是乎,我们就能看见这样一系列称灵魂重量的画作:

耶稣基督与大天使米迦勒称量灵魂

当灵魂有了重量,执着的西方人又开始抛出另一个问题:那么它的重量有多少呢?答案是:21克。这个重量来源于190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位名叫邓肯·麦克道格尔医生做的一项实验。他用6名濒临死亡的人和狗来做了实验,这份实验被发表在《美国医学》上,但可惜的是,这个实验迄今为止没有被其他学者以同样手段重现过(1)。

那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或者灵魂的重量到底是多少,究竟有谁证实?或许修改下这本书背后的这句,我想更能说明问题: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灵魂本身。唯一不朽的,是一个人所留下的,令人敬仰的知识和财富。无论那是一幅画,还是一本书,我想这才是灵魂真正的重量。

注(1):来源于《少有人看见的美》

你的世界没有一本好书 2015-07-11

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阅读的横向与纵向性的文章,大概的意思是说,人在阅读时,应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高度。如果你一直在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去试着读读哲学方面的书,如果你一直在读言情网游之类的小说,可以去读读经典文学。有的人属于前者,一开始在阅读上就比别人高好几个段位,但有的人就不一定了,或者说现在大多数人都这样,整天抱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书,觉得那就是写得好得不得了的小说。更有甚者,对于一些作者不当的行径表示理解,这是多么的愚昧。

读书原本是一种很有乐趣的事,可到了这个连四大名著都难读的时代,或许正是人应该反思的时刻。我并不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缺少些什么,很多人这辈子什么都不缺,可偏又什么都缺。不缺的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世界里过着一种「温暖」的生活。缺的是没有那颗不愿意去学会提升一下自己阅读能力心,总觉得自己应该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过着「木偶」一样的生活。

或许人天生就有一种「油盐不进」的性格在里面。这种性格不好的地方就是不去反思,喜欢朝着一条不归之路往前走,自觉看过一两本不错的书就觉得了解了文字的优美,文笔的漂亮。那些如同星星般璀璨的经典挂在天上,一闪一闪的亮着,他看不见。只觉得月亮就是最大最圆最亮的,其实它不过是地球的跟屁虫。

在我看来,读书会有大部分时间是简单而快乐的,但也有困苦,一本好书,所包含的是思辨,你会发现它在启迪着你,让你学会质疑,学会看待这个世界,学会某些既简单又纯粹的道理。大多数人不明白,只觉得难读,不想读,甚至劝别人也不要读。

读书本就是件被动的事,尤其是读一本好书,你必须主动亲近它,不然就算是落满灰尘,它也不会靠近你。很多人活到现在不愿去试着亲近一本好书,似乎只有那些如同A片一样让人瞬间高潮的书才能让你欲罢不能,可惜的是,就算是连续高潮,你得到的也不过是暂时性的愉悦,到最后能走进你心里的,并不是肉体上的快感。

想想,当你有了另一半,你俩有了孩子,待到他嗷嗷待哺长到激素分泌的年龄,你手拿着「小时代」递给他,跟他说:「看这个吧,你妈(爸)就是从这上面得到的熏陶。」

你不会为你的教育感到羞耻?

顾爷是如何“吃遍天”的 2015-07-01

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知晓顾爷有些晚。认识他(好像跟他很熟一样),是淘宝做活动请他打广告。至此以后,我发现一个能把美术聊得这么“八卦”有内涵的奇葩之星冉冉升起(说得他好像穷困潦倒过一样)。

最近在看顾爷的《小顾聊绘画》,相比之下,书比微博上面的内容丰富了许多,也涨“姿势”了许多。

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顾爷是如何把绘画讲得生动有趣的。想来想去,总结了以下几点:

  • 贴标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画最难的就是记住画家的名字。顾爷聊画时,就想了个办法,给每个画家贴标签,给卡拉瓦乔贴上“逃犯”的标签,梵高贴上“一只耳”的标签,塞上贴上“苹果男”的标签等等。这样做的巧妙之处就如同你逛街,看到店门口放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就知道是肯德基。
  • 作对比:在顾爷的书中,你会看见画家大量的“八卦”,作为一本聊绘画的书,不可能只聊八卦,不讲画。要知道,能把一幅画讲懂,是门很深的学问,大多数专家和老师一讲画,就是各种色彩、构成来了。非专业人士并不需要听懂这些,只需要直观感受。你跟别人说你手机用的什么PV材质(我瞎编的),还不如往地下摔一摔来效果得多(iPhone的质量就是这么测出来的,不信你试试)。

  • 顾爷讲画,采用对比,讲《睡莲》,给你上两幅不同画家的同一作品,一目了然。讲家庭画,给你上两幅画,一喜一忧,你自然一清二楚,有什么能比这更有说服力呢。
  • 抠细节:如果你身边有画家朋友,发现他们对你的各种行为抠细节,请原谅他们。我以前也不明白为什么画画的朋友喜欢抠细节,一直认为这是一种洁癖,看过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画画的人都是从临摹开始,临摹的最高境界就是画得一根头发丝的粗细都一模一样,所以画画的人都有这个臭毛病。
    顾爷也是,他在观察一幅画时,会很细致。大多数非专业人士看画,都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也就了事,但顾爷(或者说画家们)不是,他一般先看整体、看构成、看色彩,之后再看细节,看画的边边角角,从画里发现乐趣(其实谁知道画家心里想的是怎样的,说不定都是在YY)。
  • 无厘头:这个特点按说是顾爷在微博上使用的,他书里很少见到。从个人角度来说,很佩服这种东拉西扯后,还能把广告做完,让人有转发欲望的无厘头。顾爷永远是这样,善于发现许多画家和画之间的特点,把他们拼凑起来做一次组装,你无需关联上下结构,只需要静静地享受被广告植入的快感,仅此而已。

除了这些,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不起眼的一点,就是在他书的背面写着这么一句话:关于艺术,一切的热情都源于单纯的喜爱。

我想这才是顾爷成功的唯一法宝,一般人都做不到,不信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