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否定论 2015-05-23

每当坐在电脑前,开始写字儿时,我都会想,自己还能写多久。

我习惯在电脑面前思考一会,直到那些字儿从我的脑子里不断冒出来,才感到欣慰,心里像有一个包袱落了地,原来我还没被上帝这个给我灵感的人抛弃,他会在我敲下第一个字时,眷顾着我,使我挥洒自如。

我最近一直在想,自己还能写多久。会不会哪一天便写不出。会不会上帝哪一天就不再眷念我。每逢我带着这种感觉去写字儿,心里面仿佛有一种声音在跟我说,要相信自己。

就这样,我在这种挣扎与彷徨中一步步走过来,直到现在。

我并不是一个文思如泉涌的人,我身边有太多人在写作上面失败,很多时候我在写字儿时,都会想,为什么他们会失败。为什么他们就坚信我不会成功。为什么就认为我会在某个地方跌倒后爬不起来。想来想去,那些关于失败的讽刺与劝诫的对话就开始浮现出来。

有人跟我说,写作这条路现在已经被网游小说搞烂了,你再投身其中,是自寻死路。我跟他们说,写网游的那些人,只能说他们生在一个能挣钱的好时代,并不能说明他们有多厉害,他们能带给这个社会的只能是垃圾(绝大多数)。再说,写作就只有写小说这一条路吗。

有人跟我说,这个时代写字儿已经没有出路,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做一些其他赚钱的事儿。我跟他们说,写字儿本来就不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他只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那些关于物质的东西,是加诸在写作上,或是人们自己愿意赋予它的,写作原本就是一件关于记录与思考的事情,与其他事情无关。如果你已温饱,有些闲时,写写又何妨。

有的人跟我说,出名要趁早,你看你现在都多大年纪了,已经来不及了。我跟他们说,那些关于年轻出名的人,你们去好好读读他的作品,再去看看那些笔力深厚的人再说吧。

还有人跟我说,写这些东西赚钱不,不赚钱写个毛。我跟他们说,赚钱的那是做文案,不是写作,伟大的作家从不迎合别人的口味,只写自己关于这个社会、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感悟,当然,如果你愿意去跪舔,当我什么都没说。我并不觉得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去迎合着谁,背向黑暗和心向光明的人,永远在自己的道路上探寻。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在这种混乱的秩序里,以至于很多时候想去写一些东西时,脑子会不断的打架,写还是不写。后来发现,这不应该是我的错,而是许多人爱过文字之后,变成恨。他们把那种恨强加给我。我觉得应该逃离,不应该沉陷其中。

我开始逃离,不断的远离那些负面的讯息。如果一个人总带着私心杂念去写作,而不是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文笔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我想上帝是不会眷念着他,失败也是注定的事情吧。

我现在坐到电脑边写字儿时,脑子里就会不断地思考,从浮躁变得安静,变得沉静。可我依旧会问自己,还能写多久。三年、五年、十年,还是一辈子。我一次次的在脑海中找寻答案。直到昨天在朋友家吃饭,一做编辑的朋友跟我说了一件事。

她告诉我说,身边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每天都坐在她旁边写东西,他把这种事情当成一份爱好而不是责任,以至于到现在都有充沛的创作力,无关其他。我听后,心想,像这样纯粹地活着,真好,能写一辈子,而把任何事情看淡的人,值得敬佩。我跟那朋友说,如果有可能,真希望能去见一见那位老人,听听他对上帝赐予他这种能力的看法。

朋友听后,对我说,估计他不会见你,因为你太想成功,到最后一定不会成功。

我想也是,都说文人相轻,不见也好。至于那些关于“写作否定论”的事儿,还是等我停笔后再让人讽刺吧,现在,谁都没那个资格对我说三道四。

村上春树是如何教会我写作的 2015-05-19

看的第一本村上春树的书——《海边的卡夫卡》。说实在话,没看懂,只觉着文字绚烂,隐喻颇深。书里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年轻人,一个老人,到最后他们纠缠在一起。看完这本书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里想的是,村上春树坐诺贝尔文学奖的冷板凳估计还会有很多年。

我不否认村上春树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然而对于他的文学,我始终觉得是小文艺青年们喜欢的调调,关于善恶美丑的界限太过于模糊,飘渺的让人分不清界限。他的文字就像一只高冷的猫,充满神秘色彩,无论你怎么看,它就是趾高气昂地在那儿摆着。或许这是吸引许多小文青们喜欢的理由,迷幻,朦胧。

我对村上春树感兴趣倒不是在文字上,而是他惊人的创作力。在我所得知的信息中,村上春树在写作时,会在固定的时间写字,这种上帝赐予的能力一直是我所追求的。想想一个人若一直拥有这种能力,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当然在众多的访谈中,村上春树并没有说这种能力是如何得到的,他说的最多的,是30岁后,忽然有了创作的灵感,因为在30岁之前,他确实写不出来任何文字。

无独有偶,在看过村上春树的书后,我又看过一本书,教人如何写作的书,书里面提到一句话,练习写作的方法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坐下来,把文字写上去。一开始会写得不是很好,先不去管它,把它写完,之后再去看,如果觉得不好,就再修改。

这本书似乎给我打开了一扇打门,也让我明白,所谓写作,并不是神赋予的天赋,那是诗人才有的能力,写作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在写小说的过程中,被赋予某种能力,因为小说是从一堆写出来的垃圾中,不断修改出来的文字。它不是天赋,是勤奋。这勤奋靠的是坚持写、勤阅读、多思考。

坚持写是完成一件事的标准,就如同人们在上学和工作时完成任务一样,没完成的肯定会留下来,到完成为止,写作也是这样,写完它便是完成任务。

勤阅读便是多读书,读好书。我并不认为一个人读现今的网文能对写作有多少提升,反倒是不断地向上阅读会对人有巨大的帮助,读书和写作是并行的,我提倡纵向阅读,反对横向阅读。

至于思考,我觉得是区别人是否有天赋的唯一标准,《论语》里有一段记载,我很喜欢,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就连孔子也承认人有天赋这一说,对于颜回的喜欢,确实胜过子贡。这就是所思所想的问题。写作也有天赋一说,但不去写,谁知道你的天赋在哪儿,上帝不会白白赐予没有思考过的人技能。

反过来说,每个人写作,都希望去获得那最无上光荣的诺贝尔文学奖吗。我想不是的,有的人为了混口饭吃,有的人出于热爱,有的人则喜欢记录……每个人对于写作都有不同的要求,未必都是为了得到些什么。

村上春树身上所谓的天赋,我觉得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坚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写字儿。如果你明白这件事,并且去坚持着做这件事,我想会比通读他所有的作品,记一些心灵感悟类的句子,要好很多。

这世界上就不该有主流文化 2015-05-07

第一次听到主流文化之争是看一篇文章,关于中国民谣的争辩。文章里各种撕逼,讨论谁是主流,谁是非主流,弄到最后也没达成一致意见。文章的作者在最后做了个结论,这世界上就不应该有主流艺术,所有的艺术应该是和而不同,可以允许一大部分人喜欢,但不能排斥一小部分人的爱好。我看后,颇为赞赏此人言论。

音乐是这样,我想文学也应该是这样。

小时候老师教我写作文,喜欢对我说,写东西要讲逻辑,要有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不要颠倒顺序。这些话我全听了,到后来所看书,都觉得要有逻辑,于是每本小说,都觉得必须要有理有据才行,这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喜欢金庸多过古龙,总觉得古龙写得再好,都不如金庸正派。毕竟金庸的武侠世界是能忽悠人的,一招一式,一笔一划都写得淋漓尽致。古龙就不行了,写打斗,直接一笔带过,不留痕迹。其实一个是写实,一个是写意,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我是受了主流文化的影响,非要比个高低,到最后是自讨苦吃的。

我第一次发现所有的小说不能用主流文化来区分并不是金古之争,而是看一本书——《尤利西斯》。这本书我到现在都没看完,看了四分之一,看不下去了,书里面的字儿我全认识,但是那种意识流的笔法,实在是太伤脑筋,你永远不知道这本书的下一句会是谁出现,也永远无法摸透这本书的主线及脉络。我看书的过程就在想,书怎么能这么写,这算什么。其实这是作者故意为之,倒是我大惊小怪了。

这之后看王小波的小说也是这样,这家伙故意把历史改成一种具有讽刺性,且毫无逻辑可循的荒诞小说,这是一种近似于黑色幽默的写作笔法,偶尔还会夹杂一些现代人的自我评述,令人忍俊不禁。

我看他的小说,总在想,若这家伙现在还活着,看见这个社会这么乱糟糟的,会用何种笔调来写这个社会。可惜他死得太早,我也只能在字里行间努力寻找着他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共同点,聊以慰藉。

说文学,不得不说诗歌,这种曾经辉煌,现在成为一种边缘,偶尔会惊起波浪的文学。许子东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国家的文字,唯有诗歌是走在众多文学最前面的。可惜它走得太远,成了一种高远的,让人敬畏的文字。我想并不是它走得太远,而是我们没有用一种善意和朴素的眼光去看它,每每有新诗人出现时,要不就惊呼,这也能算是诗。要不就是用一种极端的批评来否定别人的作品。我迄今为止未曾见过有谁对不好的诗歌进行过善意的分析与讨论。想来落井下石,讽刺,挖苦与不屑,都是人内心所无法掩盖的阴暗面。为什么我们在批评别人的诗歌时,不先去尊重别人的作品。

随着年岁的增长,每每读到一本非主流的书,我都会陷入一种困惑,总觉得这个世界被主流文化统治,是毫无生气的。那曾经百家争鸣,流派对立的文学时代似乎变得那么遥远。

想来这个时代是太和谐了一点,我不禁开始怀念那口诛笔伐的年代,虽伤和气,但却推动着文化向前进。不知在这有生之年,我还能否看见那欣欣向荣的场景。

完美等于什么事都不做 2015-01-06

在微信公众后台和一朋友聊天,被问到,我每天写原创是构思过的,还是想起来就奋笔疾书。我回答说没有,只是到点了,便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我想她估计听完我的回答会觉得不可思议,想来是我回答得太笼统了。

说实在的,关于写作,我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法,有的人喜欢打腹稿,比如在心里面把内容想好,等到基本上成形时,便自然而然地写出来。有的人喜欢写大纲,先把大的框架拟好,再跟着框架在里面填充内容。这是种很难描述的内心活动,想来我只能根据自己的一点经验,说说写原创所需要些什么。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是没有想过今天晚上会写什么,当然这次是个例外,因为我昨天聊过天后,便知道自己今日要写作的内容的大概方向,这可以说是一个写作方向。通常情况下我是不知道每天晚上会写些什么内容。那我是怎么酝酿内容的呢?想来跟跑步有关。

我通常情况下会在夜里跑完步后回来码字,在跑步的时候我会想当天晚上的写作内容,有时候能想出来,有时候想不出来,这不是绝对的事情,我只能说运动对于思考与写作确实有一定的帮助。可更多的是要努力的去思考怎样把内心所思所想写出来,比如近段时间你观察到好玩儿或有趣的事情,亦或是工作、生活上的困惑等等。如果你不限题材,生活中就会有许多能给你灵感的事和人成为你笔下的内容。

有的人并不是写不出,其实在我看来,是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我近来读莫言、萧红、福楼拜的书籍,深深地感受到一位作者,如果不是对其事物观察够细致入微,根本就写不出那样鲜活的人物,描绘不出那旖旎的风景,至于故事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那更不用谈。

写东西,不管写什么,都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像记者、广告从业人员,他们为什么能写好文章,就因为对一样事件,一样物品的观察够精准,能够用不同的角度与思维方法去描述这件事情和物品,等到了解后,便能写得游刃有余。

我到现在为止,都有看一条新闻多种写法的习惯。没事的时候还会买几份地方性报纸,对比着看,看看他们都是如何把一条新闻,变着花样的写出来,看多了,思考的角度也不一样,对写东西有巨大的帮助。

其实很多时候,写东西并不是多么高尚的事情,它如同我们说话,只是把自己内心要说的话,用文字转化出来,在这转化的过程中,就是思考的过程。逐渐地便形成一种风格,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当然这需要长久的练习,但这种练习也有技巧,比如每天强迫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坐下来写东西,这样坚持一个月左右,你到点了,会养成习惯,有时候不想写都不行。

最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质保量。其实这是很难协调的,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做到的,但在我看来,迄今为止还没有能每天都保质保量地产生高质量文章的人,包括我现在都做不到。每个人都有发挥失常的时候,坚持写下去,只会让你慢慢地开始向高质量的文章不断靠近,到最后积累和写作的经验多了,或许能成为伟大的作者。

现在想来,很多人写不出来,我想是太过于追求完美。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句话:完美等于什么事都不做。

其实这世上完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至今还没弄懂。是设计上的黄金分割比例,还是诗歌上的字字珠玑。我想用乔布斯的一句话,或许更能说明问题:If you do something and it turns out pretty good, then you should go do something else wonderful, not dwell on it for too long. Just figure out what’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