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上瘾的感觉|每日抄经:民数记㉗(一)

最近这几天跑步上了头,身体每天会呼唤我,叫我出去跑几公里。

我一般的跑步频率是跑一休一,有时候是休二跑一,每周保持至少三次的运动量。

这几天身体异常兴奋,我开头两天还有些怕,毕竟我睡眠时间不长,这么跑下去身体会不会出问题,跑时还会悠着点。我悠着,身体不允许,非叫我加加速。

一天跑完,两天,今天是第三天,跑下来状态异常好,我有些不敢相信,好像上头了一般。

这几天的天气也好,到了夜里,气温虽高,江边有风,十足舒服。只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我是不明白。难道这是传说中的上瘾?反正我的身体像是中了魔,仿佛只有跑步能舒缓我的心情。

不知道这种状态会维持多久,如果能持续下去,那肯定是件无比快乐的事。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小时候就热爱跑步,指不定现在还真是位专业跑者,然而所有的兴趣爱好到了工作才逐渐显露,起步太晚,现在只能做个业余爱跑者。

跑步确实改变了我很多,无论是身体状态还是心理承受能力,在不停向前跑的过程中,我的精气神已远远超过身边绝大多数人。

热爱跑步,坚持下去,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会上瘾。

做文案可以不加班吗?|每日抄经:民数记㉖(三)

这一节 65 段,分四天抄完,全是人名,抄起来昏昏欲睡,有点儿不想进行,就像新来的同事忍受不了加班,来了一天就走了。

我司最近招人,差不多一个月招一人,上个月来的同事呆了两天,这位倒好,呆一天就撤了。昨天下班还问我,怎么大家都没有走。敢情潜台词是公司要加班。

现在经济情况不好,不断有离职的人,许多人还挑三拣四,实在不是件好事。

我工作以来,做得都是些苦活累活,加班自不必说,不是自己分内的事,也做过不少。现在看来,这些事倒使我成长不少,至少比单一的技能要好很多。

现在还有多少文案岗位是不加班的,我不清楚。那些下班就撤的人,能把工作做好吗?我表示怀疑。

其实文案就是一直在工作的岗位,哪怕是下班,脑子也不能停。如果只希望在办公司里那几个小时做好,这是不现实的。

趁年轻,没事儿多加会班,挺好。尤其是单身,又不愿意结婚的人。不加班能做什么呢?

减肥是不是件难事呢?|每日抄经:民数记㉖(二)

抄完经,肚子饿,用牛奶泡了麦片,吃完时间滑到一点。

前天称重,体重不觉到了 140 斤,那之后赶紧停止吃晚饭,坚持每天出去跑几公里。

看知识星球的回答,才知道减肥是件很难的事,有男生因为女友很胖,在考虑分手的问题。我从 160 到 135 ,T恤的尺寸从 XL 到 M,似乎并没有费多少力气。不过我今年准备减到 125 ,这计划到现在也没完成,但肉紧实了不少,体重没变,也不知是好是坏。

减肥是不是件难事呢?如果按照我个人的标准,不难。看朋友圈,能减下来的人就屈指可数了。我观察下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多数人减肥没有毅力,喜欢把减肥当做一种短期目标,其实这是一直要做的事。毕竟身体的重量不是今天掉下来,明天就不会长上去。这是一种很玄乎的曲线,忽高忽低,由不得自己。

还有一个原因是,减肥是件很枯燥的事,有句古话叫:「千招会不如一招绝」。我的减肥方法就很简单,坚持跑步就行。我之所以不吃晚饭,有一个原因是每天的运动量不足,别看我动不动就跑个七八公里,但到后期,身体慢慢适应这种节奏,就需要更大的运动量去支撑。不吃晚饭只是为了弥补我运动量的不足。

我看朋友圈里减肥的人,一个月能换七八种减肥方法,还不如坚持把一样活儿给学会。抽脂我就坚持抽,吃中药我就坚持吃,扎针我就坚持扎,不喝水我就坚持不喝……直到瘦下来为止。

说来说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减肥不是聪明人干的事儿,就像我抄经,聪明人会抄吗?有这功夫,做什么事儿不好,毕竟苦活累活谁都不想做,吃饱了再减肥不香吗?

小米十周年有感|每日抄经:民数记㉖(一)

开会到晚上八点,回家将近十点。在轻轨刷朋友圈,才知道今年是小米十周年。

我家里现在有五样小米产品:充电宝、烧水壶、台灯、巨能写和电动牙刷。

很早前我用过小米青春版手机,第一次到手,才知道 MIUI 是用起来很上手的系统。小米还有一个很好的手机论坛,里面有各种刷机教程。我以前爱折腾,买了手机就是要 root,手机自带许多 app,不删除不行,占空间,碍眼。

不知道现在那论坛怎样,那或许是我呆过塞班系统后,见过的最活跃的地方。

我以前闲着没事,会去抢小米手机,那些年帮家人和朋友抢过。前段时间整理文章,上传到博客,才知道抢手机是件挺有满足感的事。

我也读过黎万强写的《参与感》,书里写的内容,已经记不得了,而他最后的消息,也是去美国留学,至于现在在哪里,也不得而知。

当然,因为小米,或多或少听过一些雷军的事,比如他现在还在一线关注产品。作为好友,投资陈年的服装生意,帮忙卖衬衫。我买过两件陈年的设计的衬衫,一白一蓝,穿过白色的,蓝色的没穿。到最后白色的也没穿了。因为我跑步瘦了,发现衬衫的尺寸太大,穿起来实在是不好看。

不知不觉小米已经十周年了,雷军变成了雷布斯,小米成了布局物联网的公司,手机越卖越贵,我的青春版手机早已不知去哪儿了。

我找到赚钱的乐趣了|每日抄经:民数记㉕

我准备去注册一家公司,有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是,互联网平台对商业属性的用户过于偏袒,某度就不说了,小程序要申请的门槛就必须是公司(至少个体户)。这很不利于我做搜索引擎的优化。

微信公众号的注册也是,在商业的加速过程中,注册公司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不少个人号发展得不错,会自动转成公司号。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友善的行为,多数创造价值的事,并不是从商业行为开始,而是在人们乐于分享的过程中产生的。看现在这情况,商业模式加速,各大平台封闭,许多限制浪费我不少时间。其实很多事情完全只需要在一个平台更新就好,但这种相互圈地的行为,使我不得不做许多浪费时间的迁移。

我注册公司,还有个原因是,在不断工作的过程中,脑子里蹦出来许多想法,甚至连公司的名字,延伸的名字也已经想好了。现在就看第一次能不能跑起来,如果按照计划能顺利进行,可以做下一阶段的准备工作。

和许多人工作不一样,我喜欢提前做事,就像我的本职工作,三月份已经在慢慢做六七月的事,现在已经在计划十月份过后的事。

我脑子里已经建立起了大的框架模型,现在只需要花时间去做尝试。第一步没问题,就走第二步。

有意思的是,我每次进行了一件事,脑子里会接二连三给我安排接下来的事情,仿佛有无数的事让我不停向前跑。

我还是第一次发现写字以外的乐趣,完全没有外力推动,全部是自己在向前跑。何况这些事还和赚钱有关。

走进电影院看《星际穿越》|每日抄经:民数记㉔(二)

看最近影院放映的电影,不少以前在电脑前看过,没有时间去影院看的好片。

今天看完《星际穿越》,原本还想去看《寻梦环游记》和《1917》,也不知怎么回事,身体不舒服起来,只能回家吃药,躺床上休息。希望这些电影下周还能看。

疫情关系,今天看电影戴口罩,整个过程极度不舒服,买的口罩质量也不好,贪图便宜,发现鼻梁上的贴条,无法箍紧,稍微呼气会化开,雾气直接往上涌。中途还因为这是超过 150 分钟的电影,停了五分钟休息,原本能一口气看完的电影,忽然中断,很不舒服。

我坐在电影前看《星际穿越》,虽然知道主角会和女儿团聚,但故事的情节也只是模糊记得。听他们对话,才慢慢明白,原来所谓的星际穿越,是从虫洞里面钻到另外一个世界,需要在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人类逃离的密码。

前段时间刷抖音,解析这部片子,说诺兰为了拍玉米地,特意种了玉米,所喷的粉尘,是可食用的粉尘。惊奇的是电影最后的五维空间,也是搭建出来的场景。为了讲好非常抽象的名词,诺兰花了不少功夫。

我记得电影里有一段描述时间相对论的场景,演员用一张纸,在三分之一处画一个叉,在三分之二处再画一个叉,接下来把纸张裹成一个圆筒,用铅笔戳穿两个叉,表示连接两个时间如何才能在空间里相遇。这段演示,使我明白父亲在最后五维空间里穿行,给女儿暗示的场景。只要掌握了时间的穿行,就能在另一个时空改变历史的走向。

《星际穿越》是借用时间讲一个重逢的故事,值得温和地走进电影院重温。

建站二三事|每日抄经:民数记㉔(一)

这几天在忙建新站的事,起初小莫给我的建议是买个服务器,自己写代码。

为这事儿我还亲自用魔刀画了一个站,一来二去,花了不少时间。

后来和飞水聊天,提及建站的事,我的需求很简单,完全没必要买服务器写代码,还不如用老办法先弄虚拟空间,搭一个动起来,以后再考虑迁移的事。

做网站有个基本的需求,就是成本核算问题,如果只是做一个站,完全没必要买服务器去做,除非有其他需求,比如需要一口气操作 20 个网站,核算成本,买个空间或许很适合。

我的博客是买的虚拟空间,这次依旧是用虚拟空间,我自然按照原来的套路操作。

做第一个博客网站,毫无经验,基本上一手是小莫帮忙搭建。这一次,我自己动手操作,期间问了小莫几个问题,操作下来发现挺简单,原来觉得特别麻烦的事,一上手毫不费力。只有在申请备案登记的过程中,由于要重新审核域名,出了些麻烦。

我第一个博客建好,没有做网站优化,选用了一个打开速度异常慢的主题,这次特意在网上找了一个优化好的主题,经过适当的修改,现在已基本成形。

这个网站的统计代码、底部杂乱的广告链接,我按照博客的代码,一一找出来倒腾,现在做起来异常顺手。原来觉得困难的事,现在丝毫不觉得难。无怪乎学计算机,任何书本知识远不如动手操作一遍。

接下来准备申请 https,部署 CDN,学习用 GitHub 备份网站,看看还能不能将网站进行优化。

要做的事还挺多,不过有了经验,这些事还真不是难事。

如何成为一名《偷窥狂》|每日抄经:民数记㉔(一)

扇子姓伍,以前我叫他扇子,现在戏称他伍总。

今天他跑来加我微信,一上来就给我发了一段世风日下的小视频,我打开看,视频里几个女人在暴揍一个女人,打她的同时,不停骂脏话,类似于「小三」「婊子」之类的话。看情形是老公出轨,女的找朋友帮忙出气。

视频后半截,称为「小三」的女人被她们拖到街上脱衣服,全身扒光,这几个女的力气也大,能把她从一条街拖到另一条街。街上人来人往,没有一个人上前制止,哪怕是大喊一声的人也没有。这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砍头还要去凑热闹的那群人。可转念一想,如果我在场,是要走掉,还是上前制止呢?心里不觉有些气馁。

我不知道扇子发这个视频的寓意为何,反正从屏幕看去,我当了一个坐在屏幕前看「砍头」的旁观者。

这使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部名为《偷窥狂》的电影。电影演的是一位从小受到精神迫害孩子,长大后喜欢看人死之前惊恐状态的表情。他用手中的摄像机拍下每位他杀死人的恐惧表情,最后他自己成为献祭。导演让每位观众坐在屏幕前,观看一场场杀戮,坐在电影前的我们,依旧是什么都做不了。

我看完电影,去看了罗杰·伊伯特的影评,他在文章结尾写道:

《偷窥狂》的基本策略就是一直暗示我们不仅仅是看到了某些东西,而是一直在进行着观看的活动。鲍威尔的电影是杰作,因为它不像那些愚蠢的青少年暴力电影一样让我们置身事外。我们不能笑着认为事不关己,而是被迫承认自己在恐惧和迷恋中睁着眼睛。《伟大的电影》

我在愤怒、无奈和迷恋中睁着眼睛。

App 的弹窗广告意味着什么?|每日抄经:民数记㉓(二)

市面上绝大多数的 App 有一个弹窗功能。这个功能基础的作用是提醒用户阅读消息,严格来说是重要消息。这是好处,但绝大多 App 弹出的消息和垃圾没什么区别。

我以前很讨厌弹窗功能,有一个原因是大多数消息没什么价值,新闻类的消息也如此,如果有什么重要的消息,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媒体早已疯传,没必要非要在第一时间知道。

消息也如此,我始终觉得重要的消息还是会打电话通知,发消息多是些没那么重要的消息。从个人角度来说,弹窗确实没有太多价值。

工作原因,近段时间我开了一些弹窗,前天早上睡梦中,迷糊发现从商业角度来说,弹窗极具价值。站在开发平台的角度,一个弹窗就是激发用户,现在用户获取成本高,只有不断激活老用户使用 App 才是解决的方法。这是开发 App 希望达到的效果。

从平台商家来说,弹窗的作用就是商家获取客户信息的作用。第一时间和客户取得联系,成功的几率就高出不少。

不过有一点商家或许没明白,既然 App 推送了用户信息给商家,用什么方式方法去留住客户?这就是用户属性的问题。

比如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入驻某平台,平台通过选择,有意向推送客户信息给商家。多数的沟通信息,会被客户判定为机器回复。为了不使客户认为是机器回复,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模拟人工回复。一般来说,推送的第一条消息是商家介绍,第二条消息就需要和客户产生关联,类似于问客户「你要学什么?」之类的问题。有强烈意愿的用户,会留言回复。不强烈,或者只是随意看看的用户,就会忽略。

进一步思考,有意愿但不那么强烈的用户如何激活?我个人的建议是再推送两条信息,这期间可以间隔 10 秒左右,进一步加强和用户的对话。也就是说,意愿强的客户,一般发两条信息会得到回复,次一点的,可以再推送两条,在销售的术语中就是:逼单。这种方法不能太过,如果一两次没效果,可以判定这位客户确实不是目标客户。

这是弹窗的一种玩儿法,另一种玩儿法就是让主动去推内容,让用户来找你,但不同平台的用户属性不同,使用时方式方法也不一样,还是要看具体的使用场景。

总结一下,弹窗对用户来说是骚扰,但对商家和平台来说,极具商业价值。

这是我的一点思考。

回答和广告相关的8个问题|每日抄经:民数记㉓(一)

1、您知道哪些88后有成功作品的广告从业者?

不知道。入行以来关注的差不多都是前辈级的人物,年轻一代还真是没发现,进了不少广告文案的群,发现也没什么意思。我觉得作品是衡量一个广告人更好的标准,但确实没什么年轻人出过有意思的作品。

2、如果有可能从事其他行业,你会放弃传播行业么?

会啊。我是误打误撞,走投无路进的广告行业,多数时候写的文案,自己都看不下去,而且这行没有文案标准,多数还是甲方或领导说了算,自主权太少。我性格不适合做这行,反而转做渠道,直接和用户沟通更适合我。广告这行和甲方、领导打交道的过程太复杂,层级越多,改的次数越多,越做不出来好东西。不过我本来也没打算一直做这行,只是为了生存,没有办法。现在正慢慢走出这个圈子。

3、做广告怎样一个薪酬体系才有激励?

薪酬体系或许应该按照时间成本来算,高于时间成本,就该多拿薪资,低于就少拿,有个问题是,如何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少的工作任务量?毕竟文案的工作太难衡量了。我也不知道怎么才算有效激励。我只知道不舒服,不开心我就撤了。

4、自己做个小广告公司好还是在个大广告公司打工好?

打工好。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打工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开公司是操碎了心,一般的小公司虽然自由,但过于散漫还是不好,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很有必要。

5、做广告是岁数越大越难吗?

不是。我看圈里年纪大的前辈比年轻人生猛多了。他们会关心社会,讨论时政。年轻一辈还是「诗与远方」,不明白如果社会的大环境不好,别说诗意的世界,自己家门口那条街都不一定干净。赞同花爷的一句话,写文案,要有世界观。年长一辈广告人的世界观比年轻人大多了,社会责任感也强。

6、在一个还不错的广告公司做几年算是合理的?

看能不能学习吧,其实主要是创意方面的学习,能学就一直呆,不能就撤。还有,不能太八卦,领导要有点儿血性,别什么钱都赚,底下的人会很累。价值观不合的千万不要合作。

7、多大岁数做上创意总监或客户总监才合理?

35?创意总监还是不能太年轻。

8、做广告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吗?(我先回答。是的。)

是,工作这些年,我身边转行的人太多了。这年头做什么不赚钱,非要做广告?毕竟每个人都要考虑年龄问题,有家庭的还要考虑家庭。天天搞到一两点,是个人也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