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了80年的美国《新闻周刊》宣布出最后一期纸质杂志,然后就只出电子版了。一本最多时能在全球卖掉400万份的杂志,说不出就不出了。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时代》周刊也会告别纸质杂志。这是一个趋势。
杂志消亡是一种必然趋势。当初杂志出现,是因为它比报纸的内容更丰富,可以让人安静下来阅读,它介于报纸和书之间的一种媒体,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没有人会认为这种信息载体会消失,但是现在,我们该为它倒计时了。
当年美国《生活》杂志全球销量也有400万份,后来也停刊了。我感觉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爱看杂志了,尤其是中国杂志。
现在做杂志的套路大概都是这样:忽悠一个有钱的主投资,然后抱紧一些品牌的大腿,用广告撑着。因为中国人压根就不爱看杂志,所以杂志销量还不如一个小区的人口多,哪个傻逼客户还愿意投放广告啊,最后时辰到了就宣布倒闭。小强老师没事喜欢收集停刊号,多有眼光啊。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人办的杂志,差不多都没法看,你想想,内容都是客户或者关系户的软文,你凭什么要花钱买这堆废纸。一本杂志在诞生的时候信誓旦旦,做着做着就你妈成了转圈被操的对象了——据说这叫土耳其烤肉。内容越做越烂,最后做死拉倒。
还有就是,就目前而言,从事编辑策划采写的队伍素质越来越差,写出来的东西如果读者都觉得很傻,谁还会去看呢。
我有时候会约一些朋友去酒吧咖啡馆谈事情,这类场所一般都有书架或者报刊架,上面的杂志无外乎跟财富、时尚或高档消费品有关。我能去得起的地方,大概都是些消费不起这些玩意的人,谁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呢?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人好像都不看带字的东西吧,现在有手机的人好像也不看杂志了吧。
所以,在中国,做杂志会死的。至少我已经快十年没有正经去看一本杂志了。我自己是做杂志的,知道杂志的内容是怎么出来的。它今天和报纸、书相比的劣势越来越明显,更别提跟互联网或者新媒体相比了。做火腿肠的人一定不吃火腿肠,同样,做杂志的人一定也不该看杂志。
《新闻周刊》因为经营问题宣布不再做纸质媒体,中国的杂志90%应该都存在经营问题,也许有一天,随着它的消费群体和影响力越来越小,一个个都该寿终正寝了。
如果将来没有杂志了,我担心的是,小强老师还能不能坚持活下去。
当年《新闻周刊》(亚洲版)做过一期封面故事,叫Beijing VS. Bloggers,我被忽悠过去接受一次采访,说的什么我都忘了,当时的印象是,那个叫Sarah Schafer的记者对我谈文化娱乐没啥兴趣。
生日快乐,迟到了,不过美国才过24.。。
那么推算一下博客的命运如何?
危言怂听的懒得看,可抱紧的只剩食色性也,上菜前先评论厕所充当美食家,色得看自身本钱才发挥。逮着人性,可天长地久的博,直到美国小子推出新玩意。
担心三联有一天会死去。我买的更多的是两块钱一本的,到那时候,贵国基本上停刊杂志了。
如果三联不办了,您下面准备干点啥呢?很多东西大家都看得见,大容量硬盘肯定以后比不过固态硬盘了。流行文化肯定要有快感,又长又臭的博客比起微博来说肯定没快感。书籍慢慢的都被电子书代替了。保护文化产权,说的容易,做起来多难。文化娱乐化,世界文化在网络上的交融到底路在何方呢?
该死的就让它死,不让它死就是和天作对。
确实很少看杂志
今天早上我上厕所的时候看报纸:新华社说网络要实行后台实名,我想会不会好多我爱看的博客也关了。唉!
这话太绝对了吧,起码我挺喜欢看杂志的,比如《博客天下》就很好,报刊亭里的杂志都是谁在买呢?如果没人买,早就关门大吉了吧。报纸我现在倒不大看,还不如看杂志呢
我刚喜欢上看三联,看到这篇心里真是拔凉拔凉的
除了偶尔翻翻生活周刊,真的很久不看杂志了。如今的杂志动不动就彩印,价值高得离谱,谁看得起啊。三联的生活周刊也是因为不便宜果断没有坚持看下去
我现在唯一看的杂志是《科幻世界·译文版》
漫画类杂志还是销量不错的,颇受中小学生欢迎。
想在移动设备上舒适地看漫画,屏幕不一定要大,但分辨率必须得高,比如IPS屏。对带宽也有要求,3G还是嫌慢。 IPS和4G普及后,漫画杂志也可以完结了
我用手机看杂志的,也不是常看。以前高中经常买杂志看。现在基本上不买了。
表哥这么一写,就让我们看到了三联的未来,不管怎样吧,杂志还是比报纸有看头,我喜欢看的杂志就是《三联》和《看天下》,90后们估计现在都看杂志的不多吧。
还有就是,就目前而言,从事编辑策划采写的队伍素质越来越差,写出来的东西如果读者都觉得很傻,谁还会去看呢。
===============================
深深认同这一段。前几天翻了两本新周刊杂志,两本上都有错,低级的错误。
2012年10月1日出刊的第19期(总380期):P48,在讲伦敦地铁的时候,第一句话:“作为世界上第一条街道的伦敦地铁,运营200多年来……”,铁路运营才多少年啊,地铁就200多年了,可能吗?资料显示,1856年开始修建,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
2012年9月1日出刊的第17期(总378期):P74,《叶茂中 广告是一门劝诱的艺术》,在本篇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都是利用的是人性的弱点”。一句中两个“是”,这不是个明显的病句吗。
这队伍素质也忒差了吧。
前几天包里没扔书 就在上地铁前买了本以前常买的《看电影午夜场》
惨不忍睹啊~~~
前前几天买了《三联》 、
因为看了朱伟主编的微博
主题是大家都讨厌的癌症君~想买本扔家里 老人们可以没事儿翻翻~~~
然后为了对得起钞票君 自己也挺认真的看了。。。然后 好多文章都好水!!!
突然就想到听歌这种事儿,一张专辑再难听 如果有1-2首好听 多少还是会觉得欣慰。。。
杂志品牌就好像艺人,期刊就是专辑,内容篇目就是歌曲。。。
其他的。。。大家懂的
希望一次过验证嘛 嗯哼~ 果然没过呢
现在媒体时代已经逐渐转为网络化,以及自媒体信息。但是除了像有认证的机构发表外,传播信息的真假开始值得思考了。尤其是掺杂着软文,虚构的消息。真不知道是因为媒体牵着读者走散布信息不用负责,还是读者牵着媒体走让广大的网络和自媒体主宰阅读方式。
《三联》倒闭的时候,您也就失业了。。三表姐,谁养你啊。。
还是喜欢纸质的杂志。记得还是在国家图书馆里发现的《三联生活周刊》。当时觉得只有那个地方能与值得尊重的、拥有博大胸怀的、有丰富文化涵养的人相似。馆里的书太多,不知怎么看。最后俺溜达到了杂志馆。琳琅满目的杂志,宽敞的大厅,舒适的沙发,伴我度过了一年的业余时间。在那里发现了王小峰—-不许联想(馆里有免费电脑)—发现了-听说过的三联—-发现了《三联生活周刊》。抱一摞《三联生活周刊》,坐在沙发上,那自由自在的翻来翻去,和看电子版的享受非常不一样。反正国家图书馆会保留纸质的《三联生活周刊》的。
不想明天的事
大家都不想看超过140字的东西鸟。
三联的软文是越来越多喽,最近我发现都侵入到主题故事中了。有期做了个意粉的专题,居然留了五六家意大利意粉店的地址和电话!很生猛。
相比杂志,还是喜欢报纸和书,现在对杂志仅限于翻翻人人头。
三联倡导的生存信息,触及到方方面面。涉猎起来,有安全感。
未来杂志就是小众的,自娱自乐的.
可惜这么好的杂志了!!怎么说没就没了啊!!
《电影风行榜》是本刚起步的好杂志,基本上注重节操,不管什么导演,只要忽悠观众的一律往死里抽。风行网弄的,还不错吧。
杂志的命运不是靠一个人耍耍嘴皮子就能确定命运的,而且这跟国家也没什么关系,要是真的有关系,中国不早就没杂志了?
我个人不看专业性强的杂志,一般读者、意林之类的经常买,但也不是忠实读者,因为文摘性质的东西本身就具有随机性,经常是一期觉得很精彩,连续几期都不咋地的那种感觉,而且看得多了就越来越觉得不咋地的文章太多,令我不满意的是,最后总有一页是读者反馈意见霸占的,无非就是些读者的溢美之辞,意思就如同广告一样,“我喝了某某茶,世界仿佛变得轻飘飘的”,读者们上只要换换谓语和宾语基本就这意思了。本来这也没啥,但是若偏偏碰上我这种厌恶文字游戏的人来说,自然是牢骚满腹。我比较喜欢有思想性的文章,所以买杂志就跟买彩票一样,有就算中了,没有也就认倒霉,当然,如果持续性的倒霉,我肯定就不会再买账了。曾经最长一次中断是两年,期间没买任何一种杂志,后来偶尔买了一次发现那期很好,于是又开始买“彩票”。很多杂志试图通过搞互动来增加吸引力,但在我看来那是浪费时间,膜拜性的推崇根本产生不了新的内容(纯粹就是),
我要说的是杂志的寿命长短其实仍然和内容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