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因为电视选秀的缘故,翻唱歌曲才开始时髦。参赛选手没有自己的作品,只能唱别人的歌,从《超级女声》到《我是歌手》,无一不靠翻唱别人的歌曲来撑门面。
翻唱没什么不好,关键是怎么翻唱,因为每个人对歌曲的理解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声音特点也不一样,只要能把自己的那版感觉唱对了,就算成功,至少能让人听到不同的理解和感觉。这就像用山东话和四川话朗诵《早发白帝城》肯定会有不同效果一样。但不管是《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还是《我是歌手》,这些台上的选手对歌曲的理解都挺不到位的,年轻一点的歌手基本上唱的很浅薄,比如那个吴莫愁,每次她唱歌我都想杀人。还有那个尚雯婕,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中音没感觉,你说你干点什么不好呢,非要唱歌。
中国没什么音乐文化,您想想,著名歌星马玉涛,一辈子就唱红了一首《马儿你慢些走》,再晚点的关牧村唱红了两首歌《打起手鼓唱起歌》汗《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苏小明唱红了一首《军港之夜》……那时候只要有个人把一首歌唱红了,别人就会自然回避。但是流行歌曲的创作数量又少,所以这些歌手单靠一两首歌可以混一辈子。
进入80年代中期,流行歌曲不再是靡靡之音,台湾歌曲的涌入,让大陆歌手有机会去翻唱当时咱们还不知道是谁唱的那些流行歌曲。那时不叫翻唱,叫扒带子,这种状况持续了三四年时间,差点把台湾歌曲扒个精光。今天听起来,那些扒带子的歌手几乎没有什么想法,也不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适合的曲目,反正拿过来就唱。你想想,田震当年还出过一盘翻唱邓丽君的专辑呢。台湾流行歌曲是有性别的,有些适合男歌手唱,有些适合女歌手唱。但是到咱们这边,就无所谓男女,甚至里面的人称所营造出的语境都不会改动,让人听着特别别扭。
后来他妈不谁吃了一只苹果,知道羞耻了,就极力鼓吹原创,那帮人当时真不太懂什么叫流行歌曲,但都觉得自己能写出跟台湾流行歌曲一样的作品。反正你现在也看到了,大陆出了几代音乐人了,赶上台湾了吗?木有啊,你除了面积比人家大,其他方面都比人家小。
因为一原创,就把翻唱放到对立面了。如果你翻唱一首歌,就像你被嘲笑性无能一样,这么多年一直坚持没有水准的原创,自然也不会出几首好歌。打开收音机,各类音乐台里的DJ门嘴上都挂着“原创”。现在北京音乐台不是已经原创到靠收钱来维持生计的地步了吗。矫枉过正不过如此。
再看看唱片工业大国美国是怎么对待流行歌曲的。假如美国一年出版1000张唱片的话,可能其中有1/4是再版,1/4是集锦精选现场录音,1/4是翻唱,原创的比例可能也只占1/4。但你会有一种每年都以原创为主的假象,是因为他们会对投入成本的新唱片做宣传(里面也经常会有几首翻唱歌曲),而没有成本或成本很低的唱片不会做太大的宣传投入的,除非翻唱专辑很有特点或很有纪念意义。这才叫良性市场行为。因为他们很清楚,都去原创,市场风险会更高,而再版、集锦精选现场录音、翻唱会让音乐的整体性变得丰富和具有历史纵深感,还能丰富市场品种,让人从不同方面感受音乐氛围。我们都他娘的去原创了,把再版、集锦的市场空间留给了做盗版的——这也算是扶贫吧。
我们现在年龄差两岁的人互相可能都不知道对方听的是谁,这大概跟我们从来不在乎历史,从来都隐瞒历史有关系,让人从一开始成长就忽略历史。所以,我们的音乐不仅没有文化底蕴,没有历史纵深感,没有音乐氛围的立体感,连音乐相互之间的联系都是断裂、无关的。
记得电影《摇滚校园》里,杰克·布莱克煞有介事地在画有摇滚乐历史关系图的黑板前给学生们讲摇滚,这还是简约版的摇滚史图,要是复杂起来,十块也写不下。为啥呢?因为人家的音乐相互之间都有关系,是在相互融合中进化发展的。
我要是去学校里给学生讲中国流行音乐历史,就简单多了,直接把厕所上区分性别标牌贴在黑板上就行了,告诉同学们:“中国流行音乐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男歌手风格,一种是女歌手风格,Ladies and gentlemen,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历史课讲完了,下课。”写到这儿,后排那位戴着3D眼镜的同学忍不住了:“咱们不是还有摇滚吗。”是啊,不都是摇几下就滚了吗。你都不喜欢人家,人家还好意思赖着不走吗。
现在流行到电视上得瑟自己唱歌了,翻唱成了主流,如果说《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这类翻唱还是照葫芦画瓢,对付对付观众,观众也能接受,是因为选手毕竟都是草根的。但到了《我是歌手》,就不一样了,这些可都是混迹江湖见过世面的歌星,都是一条道跑到红的人,还跟超女和好声音那些选手一样,估计自己都不好意思上台唱歌了。所以要挖空心思琢磨一下怎么翻唱。可我看了几期后,才发现当年他们唱红的歌曲真好听啊。每个歌手都较着劲的想翻唱的与众不同——问题是你脑子里有过不同吗?这时候大概只有我会想到是因为没有音乐历史底蕴才造成这些歌星们翻唱平平的原因。你们都看门道,咱看的是热闹。
因为我们的音乐没有杰克·布莱克黑板上那么多的音乐风格,编曲再怎么编,还是在原地打转,没有施展空间啊。另外,这些歌手平时就没有可塑意识,翻唱别人的歌曲都有点找不到北。可能也就是所谓淘汰悬念在逗着你要看下去,其实就是一个歌星卡拉OK大赛。我建议湖南卫视下回改成超级模仿秀算了,看谁模仿的跟原唱最接近,我相信小沈阳最终能夺冠。
几年前,我给京文唱片公司老板许钟民出个主意,让他找一帮流行歌手翻唱崔健的歌,我特别想听到毛阿敏用唱《渴望》的方式翻唱崔健的《解决》或是《像一把刀子》。我把主意出完了,就忙别的去了。几个月后我在唱片店里看到了一张《谁是崔健?》,买回去一听,整个一个猴子吃麻花——蛮拧。许老板找了一帮玩摇滚的翻唱崔健,这不一顺边了吗。你应该让这些玩地下摇滚的人唱《渴望》或《在希望的田野上》啊。要说中国流行音乐真让我操心,有一点疏忽了他们就出错。
要不是因为采访,我不会看电视上的选秀比赛,中文流行音乐这点家底也差不多被他们糟践完了。就像黄舒骏说的那样:“只有流行没有音乐。”现在是只有娱乐,没有音乐。
当然,看到这里后排那个戴4D眼镜的人又忍不住了:你为啥要求娱乐有音乐性呢?
天朝的音乐也只有商业,没有产业。
”Ladies and gentlemen“缺实没对等用辞,近乎者老娘大爷也,故勉强借用洋字
三个月后给你听我恢复过来的翻唱水平,我这辈子只会翻唱,也够了,呵呵。
以前有过一张中国摇滚那帮人翻唱邓丽君的,还有点意思。其实让摇滚翻唱摇滚,只要像您说的“把自己的那版感觉唱对了”,也没问题。美国有一张翻唱齐柏林飞船的专辑Encomium: Tribute to Led Zeppelin,里面也有摇滚乐队,翻得还挺不错的。
《告别的摇滚》,灰常好听~
咱中国的音乐最主要的用途是给开车的人解闷、解睏用的,三表却非要从里边整点文化出来,于是就拧巴了。
不是下饭的么?
喜欢你的文字,比较犀利、客观, 一针见血
在中国的音乐谈不上艺术,只有娱乐,只要大家喜欢,只要有人脑残,一个女歌星的叫床声都可以录成一张专辑来卖,并且有人买,而且还很多
现在貌似流行飚嗓门,只要唱的高,嗓门大奏系唱得好。好不好听好像都不在乎了。
现在基本是社会改变音乐(做音乐的迎合现状挣钱就行),浮躁的东西太多了,找不到真正属于音乐本身的东西了。流行歌曲也就一两个月最多半年,没了可以让你静下来回味的歌曲了。
插曲 :儿子和女儿回来把书包里的学校定的补习书及资料……都放家里,为什么?原来上级检查小学生有没有学习上的负担,老师有没有补课之类的问题,各班老师开会教孩子如何说谎,我和她妈简直无语(孩子总觉得老师所做的都是对的)……究竟是对是错无法评论!
国外貌似有种说法 娱乐至死
可以简单理解为哪怕是娱乐也要做到极致. 国内哪怕是娱乐电视节目也是看的出的拼凑山寨产品.. 没质量的.
好作品不多是真的,但是全归结于这些肉隐肉现的理由,不同意
很久很久没有更新音乐时间了,耳朵快长茧了。。。
郝云不错的。就是像样的太少了。
身为一个流行音乐爱好者,但却从不看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因为看到煽情就犯恶心,也看不得一味地飚高音比赛,把一首歌唱得拐来扭去炫技巧却一点不恸人心!
话说,许巍的新专辑倒越听越有味道了!
三表先前说正在积极准备材料批判左小祖咒,现进展如何了?我等迫不及待了啊。。。
等好久了,估计早弄好了,在和左小,老罗等商量要不要发
大陆开始原创的时候,叫做中国特色流行歌曲或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流行歌曲好不好,那是中国的老百姓最适合听《小芳》啊,《纤夫的爱》啊,什么的,你让老百姓听什么关于汽车,酒吧,咖啡什么的带有资本主义元素的东西他们也听不懂啊
想起红星出过一盘《告别的摇滚》是摇滚歌星翻唱邓丽君的,好听
中华文艺音像出版社 的版
我最稀罕的是 夜色 秦勇、郑钧、吴桐、臧天朔的演绎一浪高过一浪,延绵不绝,绕梁三日。
喜欢郑钧的颓,痞,卖浪之腔。
不喜欢秦勇那磕磕绊绊,没有灵气的唱法。
喜欢老臧天朔那底气十足,气贯苍穹,调皮灵顿的歌喉。
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一群坏小子,挽着半袖子,眯着小眼睛,看你走过就那么一嗓子的感觉,特好!
如今中国的TV SHOW就是娱乐至死,秀下限,没有灵魂,没有骨气,跳跳大神,耍耍猴儿。猥琐加恶心……你看那JB电视,你看那JB人!
我喜欢吴莫愁翻唱的两首歌:Price Tag,美丽的坏女人。真的很好听。
吴莫愁是优秀的马戏团表演艺术家
我女儿14岁,就喜欢一些老歌,有一些甚至很老,反而对于流行榜上的兴趣一般,除非她觉得好听的,有时候担心和她同龄人在一起会显得落伍,看了三表的文章一下子又释然了。
嘿嘿,不过受不了她老是贬低我的Beatles,说他们有点幼稚,可能以她的年龄还理解不了,不过对于我的Rod Stewart她还是很欣赏滴。
Beatles 前后期的作品天差地别,给她听听 White Album, Abbey Road,很多歌曲保准一个晕。
或许你是喜欢他们早期的阳光简单吧
You got it! The Red Album is my most favorite. I really adore this simple rythm with the simple wording. It’s just like a frame with space big enough, and you can put whatever emotion you have into this simple structure that they built.
I will try the White Album.
I don’t know why the Chinese input is not ok today, but I have to say ‘thank you’!
表哥,你懂得真多,并一针见血,跟优秀小护士学的吧?膜拜你!
很久没出乐评了。
ke3 shi4 YuQuan de ‘re4 qing2 de sha1 mo4’ ‘nan2 ren2 ku1 ba bu2 shi4 zui4’jiu4 hen3 hao3 a! hai2 you3 Shang Wenjie, wo3 ye3 hen3 xi3 huan1 na
翻唱也挺好的。
《我是歌手》里要求翻唱是节目组要求的,并非出自歌手本意。我的感觉是做了妥协之后的东西都不好,特别是艺术家,所以应该还是要多唱自己的歌比较好。当然,有的改编的也还是不错,比如尚雯婕翻michael jackson 的《Man in the mirror》
今晚齐秦专场,彭佳慧的《残酷的温柔》翻唱的不错
湖南卫视已经有了一档模仿原唱的节目,叫《百变大咖秀》,每周四晚10点播出。
我听过曹云金用青衣、老生、大鼓的方法唱《香水有毒》,实在太好听了!传统戏曲地方戏能搞出时代气息就更好了。
历史纵深感这个提法太好了。
不过这个概念也提醒我们中国流行音乐相对世界本就属于幼年,这些选秀节目虽然是模仿,但客观上也启发了全民关注流行音乐(的表演环节)。虽然关注是娱乐性的,但毕竟是个进步。人都不会闲着,且看事态怎么发展。
很想看看三表对于《我是歌手》的看法。老实说,没看明白。到底要怎样呢?
《中国好声音》都是新出道的歌手,无论从阅历到表现能力都不如《我是歌手》的老演员们。万事开头难,湖南卫视和这些歌手不断在探索,不断在突破,至少让如我一样的草根燃起热爱音乐的火
不是写给你看的,别这较劲了。
都被批成这样了,表哥还是眼不见为净吧,也是好事一件。:)
羽泉改编的《热情的沙漠》 挺不错的。
嗯,唐朝的歌我就记得一首《国际歌》而且跟着他们把歌谱歌词都记全了,顺带过门儿,哎,他们当年其实应该中间加段朗诵的,周杰伦那种……
一个人不靠东翻西翻翻不靠配乐轰炸不靠乱舞不靠表情安静地把首歌唱完也挺好听的,但是居然也很不易!
现在更关注舞林争霸
三表老师:
看到你对尚雯婕的评价,感觉有点问题。我没看《我是歌手》,不知道尚的表现如何,但他这两年的几张专辑都不差,有点类似比约克和pjharvey,
水平超出国内其他人许多。
如果让你选择买苹果手机还是买金苹果手机,你会买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