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一个招聘广告:
初刻网站招聘:网页设计(偏平面方向)和摄影师(主要为静物拍摄,部分为模特拍摄)。有意者请发邮件:pkuhui(at)163.com。
陈晓卿现在红了,因为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每晚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他是总导演。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吃的民族,看到这样的片子,能不忘记元素周期表吗。所以,这部纪录片的收视率已经超过了目前播出的任何电视剧,眼看就超过了“中国的舌尖上”的娱乐节目“非诚勿扰”。这几天,是个人类跟我说话都要提到这部纪录片,提到陈晓卿。方舟子这个公共频道总算换成了陈晓卿,人们的舌尖上俨然都是他在翩翩起舞。
但是陈晓卿红了你也看不出来,因为他的肤色……你懂的。所以他比谁都亏,人家是红得发紫,他怎么红都还是本色,不管怎么外漏侧漏泄漏都看不出来。
昨天,有四家媒体打电话给我,要采访陈晓卿。好多人八百年不联系了,突然找我,肯定没什么好事,所以一接电话我就说:“我已经把陈晓卿电话贴到博客上了,你自己联系好伐啦。”
记得纪录片频道开播,我去采访陈晓卿,他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总是往门口张望,感觉像偷偷摸摸做坏事,怕警察发现一样。我问他怎么回事,陈晓卿的脸上泛起一片黑晕,说:“今天下午不是说还有两家媒体来采访,怎么还不来呢。”陈晓卿就是在心不在焉的状态下前言不搭后语跟我聊了起来,等下一个媒体记者来了,他特别不客气地把我赶走了:“对不起,这位美女记者家住得比较远,我要先接受她的采访,反正你也会瞎编,你先回去吧。”我怅然地走出纪录片到的办公室,脑后飘来一句婚后的男中音:“你看咱们晚上吃什么呢?”
《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我们三联的视频部希望能给陈老师拍一个短片,但是摄像和记者拍完之后回来一看,什么也看不清。最后只好联系附近的看守所,借了一间小黑屋,打开强光灯,总算把他拍出来了。以后电视媒体想采访陈老师,切记切记不要省电。
现在陈晓卿虽然看起来不是红的,但是言谈话语会告诉你他的走红状态:“我终于可以选择媒体接受采访了,以前看那些明星都挑媒体接受采访,羡慕得不得了,我也有今天了。”所以,那些想通过我要采访陈晓卿的记者,我直接告诉他们:“陈晓卿现在只接受《基督山科学箴言报》这个级别之上的媒体——比如中央电视——的采访。”
今天我见陈晓卿,有个他的女粉丝缠着我要陈晓卿的签名,我说陈老师以前没红过,估计现在还不习惯给人签名呢。女粉丝说:“我马上要结婚了,希望他的签名能做我的结婚礼物。”你说现在人们怎么都这么没追求呢,你不要玛莎拉蒂,不要LV,不要钻石,非要什么陈晓卿的签名!
见到陈晓卿,把他的女粉丝索要签名当结婚礼物的事情告诉了他。陈老师的脸上瞬间又泛起了一阵黑晕,紧张的到处找签字笔。这业余红人就是这样,常用道具都不随身携带。最后,陈晓卿工工整整在纸上写了八个大字:“珍爱生命,远离舌尖。”这个可怜的姑娘啊,你今生少了多少乐趣啊。
我好久没见老男人了,长的快一年了,短的也小半年了。主要是我现在喜欢宅,一段时间不见,再见到他们会有小别胜新婚,阔别胜重婚的新鲜感。老男人们还那德行,只是有人红了,有人更红了。老六依然端庄,但鼻梁骨周围掩盖不住他的扬眉贱出窍,他的酒量仍在不断递减。王小山为了能上我的电影,整整减掉了15斤肉。我说:“这次你有12场戏。”他说:“这么多?有喝酒的戏吗?”“没有。”“没有你弄这么多戏干吗,加两场喝酒的戏。”我又得改一遍剧本……
对一个经常用一个长镜头把婚庆场面拍下来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婚纱摄影专业的高材生陈晓卿来说,拍和吃有关的纪录片,简直是太容易的事情了。作为当代吉野美食家,当他有一天发现眼前的食物都不是食物的时候,就拍出了《舌尖上的中国》。这可能是该片现在收视率高的原因。
吃完饭出门,陈晓卿小声说:“你说我现在都黑的发红了,是不是我给媒体写的美食专栏稿费后面该添个0了?”我问:“你原来一篇多少钱?”“150块,这还是总编辑特批的。”
你说他从事自己擅长的拍婚庆长镜头录像工作多好啊,现在人们结了离离了结结了离离了结的。非跨界写什么专栏,唉。
周围从20多岁小姑娘到返聘老专业人员(有男士),都有爱看和谈论《舌尖上的中国》的。今天他们又谈论了。
这个片子真是火啊,所以还没有看。
拍得非常不错,看了以后还做了几次菜,2,3年没有做过菜了,三表有空还是来一下重庆喔,离上次来都过了好久了。
好久没看博客了,还是这么有意思
老男银们都很有才哈
《舌尖上的另一个中国》网址已附上,陈老师看了会不会哭?
这是一个人的评论:
这就是个山寨的,拿着bbc做的wild china当模子依葫芦画瓢 不但摄影创意讲述方式剪辑甚至解说词,甚至某些难拍的镜头直接用上去。
且不如bbc立意深刻自然更感动人。
难得出个好节目还是山寨,就不能自己踏踏实实独立做点东西出来吗?
我真只看了不到一集的这个片子,因为我家电视不怎么开,开了遥控权也落不到我手上,偶尔看了一点,直觉告诉我,这个片子一定跟著名的陈老师脱不了干系。
哈哈,看表哥这篇文章,笑惨喽。最喜欢挨个祸害了。
本文已转法大86网易博客。谢谢小峰!
陈导演再接再厉,拍一个系列片《中华民族的卫生问题》,从衣,食,住,行方面来剖析中华民族的卫生陋习问题,建立讲卫生的意识习惯。
比如安徽什么州的那个制醬,那人一脚就跳上醬缸上去搅拌,在醬缸上走来走去。为什么不搭一个台子,把醬缸分别放在台子两旁,站在台子上搅醬呢。穷没有卫生文明意识,富了卫生习惯还是没多少进化。
google reader 每一篇神作只能获取两三行信息,非得转到您家才能品完。。。。
不好意思我一直以为陈晓卿老师是女的呢。
陈写的博客比拍的片子好,三表,什么时候也更红一把啊。拍的电影比写的博客好?你不喜欢搞微薄的,搞个QQ微薄,是有所妥协么?
这么有思想的人,妥协了,会拍个什么样的电影啊。。。。。。
你真是闲吃萝卜淡操心。
要不是从三表哥的博客,谁知道陈晓卿是谁。(居然google拼音直接能敲出陈晓卿)
舌尖这部片子首播时没看全,重播时补齐了,确实很好看。
看的时候总不免与陈导担任制片人的另一部片子《面条之路》做比较,与面条比起来,舌尖更像是一部巨著的目录或提纲。倘若把舌尖所涉及到的题材像面条那般拍出来,估计连陈导孙子的就业问题都解决了。
建议陈导看看kinas mat 一个瑞典的关于中国的食物的纪录片,SVT
上已经没有在线看了,不过应该可以从别的地方下载到。实在受不了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充满了各式感叹词和官样文章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