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也都会过去的

最近在看一本书,美国Sire唱片公司创始人西摩·斯坦(Seymour Stein)的传记《海妖之歌:我的音乐人生》(Siren Song: My Life in Music)。

2011年9月,我有幸采访过西摩·斯坦,他当时正好来北京参加一个活动,我的朋友王江是他的学生,他说你该采访一下他,他有很多故事。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会勾起我的一些回忆,因为他签约的那些乐队几乎都是我喜欢的。书中他讲述了当年他怎么寻找这些乐队的故事。在他签约的乐队中,Talking Heads、The Smiths、The Cure、Echo & the Bunnymen、My Bloody Valentine、Ride一直是我的挚爱。字里行间总会把我带回到90年代那个满世界寻找打口唱片的岁月。

斯坦不懂音乐,不识谱,更不会演奏乐器,甚至当年他想签约“杰斯罗·塔尔”的时候,还曾经被乐队制作人奚落过,意思是如果你不会演奏乐器,就不知道如何判断一支乐队的水准。但是斯坦先生用他敏锐的耳朵弥补了他“不懂音乐”的不足,让他比懂音乐的人还懂音乐——挖掘出很多当时被忽视后来成为经典的乐队。他说:“我只是一个很好的唱片人,我不是天才。”

你想想,麦当娜当年拿着样带找了很多唱片公司,都被拒之门外,是斯坦在医院里一边输液一边跟她谈定了合同——他只听到麦当娜一首歌,看着眼前这个从上到下穿着都是从纽约动物园批发市场买的25美元廉价时装的女孩,就觉得她肯定会红,因为她的声音很特别——但没有想到她会这么红。他的顶头上司,华纳唱片的老板不同意签下麦当娜,斯坦不让步,最后签下麦当娜。

他当年签约“面部特写”(Talking Heads),是在CBGB俱乐部的门口跟人喝啤酒,他听到里面吉他声一响,就冲进去,说要把这个乐队签下来,他当时都不知道这个乐队叫什么名字。他签约“赶时髦”乐队,只是因为乐队的名字,就买了一张机票飞到伦敦把乐队签下来。他把很多默默无闻的乐队带到世界舞台,哪怕最后Sire唱片公司被华纳收购后他失去了很多权利,他也要想方设法搞定老板把乐队签下来。他不是那种人们希望看到并羡慕的功成名就的人,但他赢得了比那些头上套着无数光环的人更多的尊重。

我现在干的事跟西摩·斯坦有点类似,他满世界寻找新的摇滚乐队,我满世界寻找新的T恤设计——谈判,搞定版权。他有一双好耳朵,我希望有一双好眼睛。寻找的过程是孤独的。

西摩·斯坦是唱片业的另类,他既不用专业角度判断一支乐队,也不用纯市场角度判断音乐,他的秘诀是:热爱。他热爱音乐,喜欢在世界各地发现不同的声音,哪怕那些声音在当时很微弱,他都能听到这些乐队在未来发出的轰响。一个人如果热爱一件事,然后投入进去,执着地坚持下去,享受这个过程,人生就会有故事。西摩·斯坦的故事就是一部当代美国音乐史。

这本书另一个精彩的地方是他对人生的感悟,他真的是把自己毫无保留赤裸裸地展示在众人面前——他对工作的疯狂、不幸的婚姻、公司被收购后造成的被动……但这些都没有击垮他,他说:“即使是在最糟糕的时候,我也知道这并不是世界的末日。我仍然还在行业游戏之中,而且我的表现还不错。如果我的自我膨胀程度像我最糟糕的批评者所说的那样,我应该早就摔门去,到另一家公司担任位高权重的管理者职位。我没有那样做。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事业,我想要的是一种充实而漫长的生活。我的生活总是关于故事和冒险。我紧紧抓住Sire,因为,各位,我们被赋予的宝贵生命,就是要你知道你属于哪里,并尽可能久地活下去。好时光只是额外的收获。我享受到的远比我理应获得的要多得多。我怎么能忘恩负义呢?有这样一句古老的谚语,我在每一个黑暗的时刻都会对自己低语:“这一切,也都会过去的。”

guest
1 Commen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vanonav
vanonav
Member
2020年11月27日 16:52

其实还是需要有真喜欢的东西。
即使我也能找到自己该呆的地方,这境界也还是差的太远。
原文也贴出来学习一下呗?

1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