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晚上会去三联书店吗?


我们三联书店从4月8日开始试运营全天营业,在中国人从来没有看书习惯的任何时代,在数字化新媒体时代,在一个娱乐休闲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这样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假如十年前三联书店这么做,一定会很热闹。

我第一次逛三联书店还是在80年代,那时候它还没有这么气派,蜗居在一个很小的地方,挑书都得撅着屁股。后来,美术馆东街22号盖好了,三联书店搬进去了,一时间门庭若市。三联书店和不远处的涵芬楼书店是我经常去的地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经常去五四大街,从朝内小街骑自行车一路向西,朝内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的书店,到了美术馆,路边都是书报摊,一直伸展到现在的红楼一带。这条街基本上伴随我度过了大学四年生活,我当时有个固定习惯,周末会骑车到这里扫街,如果美术馆有影展画展,还可以进去看看。后来,政府部门可能觉得路边都是书报摊,影响市容,或者,那些书籍中经常夹杂一些反动淫秽色情的内容,干脆就给清理掉了,当时我可是在这些书报摊上淘登到不少好书,可惜的是,在大学宿舍被同学拿来拿去都有去无回,只有一本《让美在性生活中荡漾》因为我给它包了一个书皮,上面写了“政治经济学教材(人民大学出版)”才幸免遇难。

所以,这些年我和很多人一样,真的是看着传统书店日渐衰落凋零下去。三四年前,我去这两家书店买书,结账时还要排队。现在,店里冷清到常常感觉自己是在做盘点的店里员工。别说三联书店了,就是王府井书店也没有几年前的热闹景象了,我每次路过王府井书店,都会有种错觉,这家书店早晚有一天会变成二三线知名品牌大卖场的。

有些趋势是我们都无法阻止的,比如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新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出现,它在千方百计蚕食着传统媒体行业,逼着你不得不转型,甚至死掉。

书店对读书人来说,是一种梦一般的回忆,当我们渴望去了解世界时,书店往往扮演着通向世界码头的角色,我们在书店里寻找自己渴望看到的那本书,每一次我们走得更远,可能都会跟一本书有关,而这本书来自书店。

如今,我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足不出户即可购买到自己想看的书,过去,不读书看报,很难获得你想要掌握的知识,但是现在你可以通过网络知道世界上所有你想知道的事情,书或者书店对我们越来越不重要,慢慢走出我们的生活了。

这时三联书店决定全天营业,可以扭转传统书店的被动局面吗?难说。

先看看都是些什么人晚上不睡觉还在外面逛,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类人:上夜班者、神经衰弱者、生物钟颠倒者、白天不坐班可以自行支配时间者、心情失意者、乞丐……这些人是潜在走进“夜三联”的群体。

那么有什么样的人是潜在的“夜三联”读者或者说购书者呢?我猜大概有这样几类人:夜猫子且过去有看书习惯的人、写作者、喜欢购买打折商品者……这类群体有多少呢?北京有两千多万人口,看纸质书习惯的人估计能有0.5%,在市区内的人估计占这类人群的50%,如果同时又喜欢熬夜或生物钟颠倒或者有写作习惯的人或者……我猜大概凤毛麟角了吧。不过没关系,毕竟三联书店面积不大,不像娱乐场所的夜店可以摩肩接踵,能凑个百八十人倒是可能的,上半夜甚至会更多。问题是,什么动力会让他们出来?

三联书店的楼上是雕刻时光咖啡馆,这里倒是经常人满为患。据说雕刻时光会和三联书店一样变成全天营业。表面上看,二者形成的业态可以吸引人夜里出来一坐,或呼朋唤友,或三五成群,会让这两家店共同营造一种带有小资和文化品位的夜生活。可是仔细一想,人们晚上不睡觉,除了宵夜就是在夜店里闹腾,雕刻时光的环境不太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它太素而不太俗。雕刻时光真能引来夜客吗?我看悬。

北京三里屯有个书店叫PageOne,它坐落在一个最没有文化的地区,却可以全天营业,为什么呢?表面上看,去三里屯的人都是都是夜生活消费的,没几个去看书的。但是你别忘了,这里的业态很好,“夜态”也很好,人流数量巨大,它是时尚休闲生活的聚散地,PageOne很快成为这片时尚休闲区域的一份子,时间长了,会把人过滤到这家书店驻足一憩。

三联书店位于一个看似文化氛围很浓的地方:商务印书馆、人艺剧场、美术馆、红楼……再远一点是南锣鼓巷,似乎地段还可以。但实际上,这里白天尚可,到了晚上几乎没有什么人气,甚至有些黑灯瞎火,旁边的饭馆差不多九点多钟就开始轰人,路边基本上打不到出租车,它实在无法营造一个像三里屯那样的夜生活环境。毕竟人们晚上出行和白天不一样,都希望到一个热闹扎堆的地方。

换句话讲,你全天营业,得给人一个说法,里面得有故事能吸引人,让美术馆东街变成一个文化标志,让那些平时都不知道书该从哪边翻的人不得不关掉手机和电脑跑过来享受这个,不然就会觉得自己落伍了……比全天营业更重要的是营销,不是说你增加营业时间、打折和改进一些服务内容就万事大吉,那样消费者只能感受一些新鲜,新鲜劲儿一过去,它又恢复原状了。

如果三联书店真的想成为美术馆东街上的一个地标,成为不夜书店,那必须要以一种引导消费的方式来包装自己,它可以和雕刻时光一起去策划制造一些话题,让今天的人们认为大晚上去书店消费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超凡脱俗的时尚特征,让一些普通人半夜推门进去,一抬头不是看见莫言在喝咖啡,就是看见崔永元在遛弯,或者看见马未都在和人聊青花瓷,最不济的你也会看到方舟子拿着一本书在运气,比着他和书谁长得更方……总之,你一进三联书店的门,名人俯仰皆是,不小心就能把你绊一个跟斗,而且只有在晚上才会这样……这是中国绝无仅有的文化氛围。我相信这些名人们都有书店情结,他们都不希望传统书店就此走向没落,都会尽自己的影响力过来站台。我也相信,不需要多久,三联书店一定会变成京城第二个庆丰包子铺扬名四海。

15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丫先知
丫先知
2014年04月09日 2014-04-09 8:10:09

本人定会捧夜场的。

阿紫
阿紫
2014年04月09日 2014-04-09 18:29:53

我一次都没去过三联书店呢

狐狸三千
狐狸三千
2014年04月09日 2014-04-09 21:32:02

说来堕落,好久都没去书店看书了。

木可木可屋
木可木可屋
2014年04月09日 2014-04-09 23:34:51

在三联看书,最自在——可以坐着,躺着,趴着,跪着,怎么舒服怎么来。
可以只看书,不买书吗?
提供看书的椅子甚至沙发吗?哪怕只有竹制、藤编的蒲团式坐垫也好。
有免费提供的饮用水吗?有洗手间吗?
感觉把书店当图书馆啦,喝喝喝!
最最重要的是——书店里的书,都可以翻开来看吗?现在越来越多的新书被单独塑封,根本看不到里面是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写得(或翻译)如何,纸张如何,印刷如何,排版如何……究竟值不值得买、耐不耐看(现在的书一般都不便宜吧),一概不知。电影有预告片和内容简介,音乐有试听版,可书有什么?
超级郁闷,现在的书商怎么越来越不会做生意啦呢!

.....
.....
Member
2014年04月10日 2014-04-10 7:26:47

班外生活,还是以休闲为主。顺便gai lou一些有意思的知识、体会、体验。那么多青涩的学生乐队歌手,不知是否有在雕刻时光咖啡馆排练。

hwanwan
hwanwan
2014年04月10日 2014-04-10 10:08:36

周围的书店都成了卖杂志和辅导书的地方,好书店不多,支持三联一个。

三六粉
三六粉
Member
Reply to  hwanwan
2014年04月25日 2014-04-25 16:52:51

虽然没在北京,倒是去过三联几趟,里面到处是看书的,坐的哪儿哪儿都是,找书不是很容易,搜索也不太容易找到,可能读者放乱了。建议三表经常去坐台,一仰头看见三表的面相,不认识的人会觉得自己很幸福,认识的会有一个惊喜。

burning
burning
2014年04月12日 2014-04-12 13:15:49

哈哈,小伙伴要来北京玩儿,还说要一起去夜蒲三联~

eloise
eloise
2014年04月13日 2014-04-13 23:36:50

从鼓楼那边看演出回来可以看一宿书,这是我看到这个深夜书房新闻后的第一个反应

旺旺
2014年04月21日 2014-04-21 23:53:15

美术馆三联,去过应该有七八次吧。
第一次去东四是去中国美术馆,后来朋友说去雕刻时光,过去一看,才知道美术馆三联。
第一次真的进去是听讲座,书店地下,气氛很好,第二次讲座时见到了刘瑜。
印象最深的就是楼梯上的看书的人。
在地下的书架上买了几本书送给朋友,门口的收银店员态度非常好。
做地标,真是太朴素了。

www
www
2014年04月23日 2014-04-23 13:34:03

今天李总理关于贵店做出指示了。

.....
.....
Member
2014年04月24日 2014-04-24 9:02:10

今天早上读报,得知三联书店即日起正式不打烊,热泪盈眶。

目录里没有第116页
目录里没有第116页
Member
2014年04月30日 2014-04-30 8:39:22

准备把小厅改造成书厅,给这个厅起个名字,叫《三联书厅》,主要是喜欢《三联》这两个字。

一饭兄
一饭兄
2014年05月03日 2014-05-03 22:08:15

三联夜店…

.....
.....
Member
2014年06月04日 2014-06-04 6:49:51

看自己家收集的纸质书是幸福。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