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格格在她那本畅销书《小时候》开头的第一句话是:“我3岁时的口头禅是:我小时候……”
我记得桑格格第一次把她过去的记忆用一些碎片式的语句写出来的时候,那时候还不流行这类文体,我把她的书稿推荐给很多出版社,结果出版社都没看上。有个不开眼的出版社贸然出了这本书,一下成了畅销书。后来,类似这种碎片式文体的书如雨后春笋,让这种文体迅速变成一种恶俗。
但是现在再看《小时候》,会发现,虽然文体是碎片,但是叙述的是记忆的细节,这是桑格格和其他碎片式写作的本质区别。
打个比方,在没有碎片化信息的年代,你和人约会,一般是打个电话(或者写封信),约定本周六在某公园门口见面,此时是周一,从定好时间开始,你就会把周末约会当成你这段时间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这段时间你会有很多期待和向往,脑子里会想出很多事情,一直到周六,从上午你就盼着时间赶紧过去,到下午下班,你坐车赶赴公园。几十年过去,当你回忆这次约会的时候,由于记忆的问题,你可能只记住一些碎片化的细节,比如那天的天气,比如对方穿的衣服和当时说的第一句话……当你认真回忆的时候,可能还会想起很多细节,最后你可能会把模糊的记忆变成清晰完整的经历。你之所以能记住这些,是因为所有碎片化的细节前后世有因果关系的,这容易让你能回忆起来。
但是碎片化信息年代发生同样的事情,基本上是你通过手机发条短信,周六下午公园见,你在上午甚至中午告诉对方即可。在你和对方约定好了之后,由于时间很短,你可能都来不及去期待和想象,就马上见面了。在你去的路上,你可能会一直告诉对方,我出门了,我快到了,再过个路口就到了……而从约定好时间到见面这期间,你可能总是被一些碎片式信息干扰,甚至在你去的路上,你还不断斯刷微博微信……几十年过去,当你回忆这次约会的时候,由于记忆的问题,你能记住的可能就是对方说的那句话:“去死!找你95后的老女人去吧!”至于那天的天气,她穿什么衣服,生气时什么表情……你可能都不记得了,因为一切都压缩得太紧了,最关键的是,那段时间你经历的很多事情前后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无法重新从你的记忆库里陆续把它调出来。
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未来文学的主流将是诗歌。这不无道理,你想想,几千年前,我们记录文字都是写在竹简或帛上,地方太小,不适合长篇大论,人们表达情感最终是通过诗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诗经、楚辞、汉乐府,直到唐朝出现了诗歌的繁荣高峰,这可都是碎片化的功劳啊。我相信,一千年后,中国会出现诗歌的新高峰。所以你现在最好去写诗,一千年后,你的诗可能会收录到教材里,幸运的话,你还可能被誉为“庆丰八大家”之一。
罗永浩关注的那个表哥微博为什么链接的是赌博网站.我从一个冒充你微博的人那找到这的 我靠
找到三表老难了,花钱做个百度推广吧亲。我特想做庆丰第九家。
找到了,之前为什么搜索不到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