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12-02-28 22:20:15 分类: 未分类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事实上,梦工厂著名制片人兼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十年前第一次看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之后便产生了拍成电影的念头,无奈那时候他忙着和汤姆•汉克斯策划《兄弟连》,而且自己执导的《人工智能》也准备开机,当时他脑袋里装的都是科学,无暇顾及东方的神话。而且,在他看来,一旦自己看上了什么东西,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去琢磨。在读《西游记》的时候,他发现这个故事由他来完成在合适不过了,之前他拍过的一些电影《第三类接触》《回到未来》《侏罗纪公园》《世界大战》都带着科幻色彩,而《西游记》简直是一部比科幻还科幻的作品。当然,这是他最擅长把控的题材。十年后,当他准备完成《西游记》这部电影,他希望自己能以一个制片人的角色介入,把导演的机会让给另一个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迈克•贝。
迈克•贝过去执导过电影《石破天惊》《绝地战警》和《变形金刚》,但是斯皮尔伯格一直认为迈克•贝拍战争片确实不太在行,至少不如他。迈克•贝适合拍那种超现实题材的打打杀杀的作品。迈克•贝这几年也对《西游记》发生了兴趣,不止一次跟斯皮尔伯格提到这部小说。
在梦工厂斯皮尔伯格的办公室,两个人开始了“西游记之旅”。
斯皮尔伯格:梦工厂最新的电影计划是要拍一部打败《阿凡达》的电影,我希望用三到四年的时间来完成,这就是根据中国神话传说写成的小说《西游记》。十年前,我想把它拍成电影,但总是错过时机。现在,我认为时机成熟了,我们的两部《功夫熊猫》已经让中国观众疯狂,这两部完全由中国元素构成的电影并没有被美国人拒绝,任何国家的观众反应都像中国人的反应一样好。这至少说明,今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已经不再陌生,人们更渴望了解神秘的中国文化。如果十年前我拍《西游记》,可能会更多去考虑美国观众喜欢什么,但是现在不同了,我们要向美国观众甚至全世界观众介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现在很时髦对不?而且我们不用担心它的票房,现在的美国人谁都想说两句中文,认识几个汉字。因为我不想拍成动画片,而是3D电影,所以我打算让你来担任这部电影的导演。
迈克•贝:把《西游记》拍成电影一直是我的梦想之一。但是小说我看过之后发觉它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角色太多,尤其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是故事的核心。我想过哪怕是拍成上下集,也讲不完里面的故事。而且最要命的是,小说的故事结构完全犯了好莱坞电影的大忌讳,孙悟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总是有一只上帝之手伸过来帮他,观众是不喜欢看这种自己系扣自己解的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是单独成立,前后没什么关系。我曾经考虑过拿掉一些妖魔鬼怪,让它变得简单一些。
斯皮尔伯格:这是个问题。不过我已经想好了改编的思路,要把《西游记》拍成公路片。事实上小说就是一部公路小说,这比《在路上》要来得实在,如果拍成电影,是《末路狂花》《天生杀人狂》《午夜狂奔》这样的公路片无法相比的。
迈克•贝:我一直认为要把它拍成科幻暴力片,它的原作太超现实了。
斯皮尔伯格:我不这么认为。你可能没有看懂《西游记》,它确实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实现的科技成果,小说里早就写出来了。比如克隆技术,比如药物人工流产。如果我们拍成科幻片,那些讨厌的媒体又会拿它跟《阿凡达》作比较了。我看《西游记》的时候发现,作者虽然充满了想象力,但是故事结构比较单一,降妖除魔的手段比较相似,有些角色出场消失都没交代清楚,这看上去不符合电影故事结构,但这正好给我们提供最大的创作空间,不管我们怎样组合故事结构,都不会背离这是发生在去西天取经路上的故事核心,显然,它比凭空编出来一个《功夫熊猫》操作起来更得心应手。
迈克•贝:我唯一能想到的是,必须给孙悟空制造让他亲自解决的麻烦,而不是借助法力更强大的神来帮助他。孙悟空这个形象比较符合好莱坞的英雄模式,他神通广大,武力超强,能征服时空,比任何一个国美国电影里塑造出来的英雄角色都要完美。英雄就一定要有麻烦,不能让他总是为所欲为。可是在《西游记》里,他大闹天宫,所向无敌,为什么在跟着唐僧这个废物取经就变的功力大减?我搞不懂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中国人为什么可以接受这样的一个改变。我认为他的本事不能减弱,而是让他遇到麻烦的时候动用智慧来解决,孙悟空不能是一个本领高强的无赖,要赋予他智慧。至于唐僧,我想尽可能去弱化他,因为他身上的故事实在没什么可以吸引观众的地方。
斯皮尔伯格:我同意你对孙悟空的改造,但是不能弱化唐僧,这样太好莱坞了,既然投资这么大,我们为什么不编一个更好的故事呢。首先,看过《西游记》的美国人并不多,欧洲人也不多,亚洲可能韩国人、日本人了解一些,如果我们这样去编一个弱化唐僧的故事,在亚洲市场可能会受到抵制,毕竟我们不能再以不了解中国文化为借口胡来了。你要记住德国人曾经拍过一部取材西游记的《美猴王》,那简直是一个笑话,中国人完全不能接受。你要从《功夫熊猫》中获得启发,你要拍一部让任何国家的观众都能接受的《西游记》,不管从故事上还是美学上。我恰恰认为,唐僧很重要,但他绝不是小说里的那种形象。
迈克•贝:看来你已成竹在胸。
斯皮尔伯格:先说唐僧,你不喜欢他,我也不喜欢他,没有人喜欢他。但是他很重要,他就像《野鹅敢死队》里的那个非洲元首林班尼,手无缚鸡之力。但他是推动剧情的重要角色,他可以让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他就是不死的007。关于《西游记》的故事结构我是这么设计的,你发现没有,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它的背景是什么?
迈克•贝:当然是唐王朝对佛教的兴趣,唐太宗资助唐僧完成这个壮举。
斯皮尔伯格:不,这只是表面,如果我们这么看《西游记》,那就没意思了。事实上整个《西游记》故事是佛道两派之争的结果。现在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个叫佛国,一个叫道国,他们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地盘,就像当年美苏之间的冷战一样,想想你如果从莫斯科出发,沿着荒凉的西伯利亚去美国,越过白令海峡,经过阿拉斯加,去华盛顿拿一份可以威胁到苏联政权和信仰的文件,克格勃会袖手旁观吗?
迈克•贝:你这么说我明白了,唐僧是唐王朝派到西天的使者,取回真经,弘扬佛法,但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认为这样会威胁到道教的地位,所以唐僧一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都是道国设下的埋伏,这样冲突就有了。
斯皮尔伯格:还不完全是,也有不属于这两派的妖怪,有些纯粹是为了自己。我认为电影从“三打白骨精”开始比较好,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通过他们四个人的对白简单向观众交代这几个人的来历,这时,白骨精出现了,紧张气氛从此开始,故事的脉络也从此铺开。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一路上有11个妖怪都惦记吃唐僧肉,有4个妖怪想嫁给唐僧,这就变得很有趣。白骨精第一个知道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其他妖怪不知道。所以我们这么设计:当他们师徒四人遇上白骨精,白骨精掠走唐僧,让他们马上师徒分离,两条线就有了。一条线是白骨精准备吃唐僧肉,但不慎走漏风声,其他妖怪纷纷出现,都想抢走唐僧,他们在抢夺唐僧的时候也发生了各种冲突,这个可怜的僧人多数时间像是被软禁的人质,危在旦夕。那些想嫁给唐僧的女妖,又在拯救他保护他。而孙悟空这边,在寻找唐僧的过程中,猪八戒决定当逃兵,他始终不想去西天。孙悟空和沙僧一边想救唐僧,一边想抓回猪八戒,这中间却又总是遇到麻烦,各种妖怪就可以出来捣乱了。而作为最执着的白骨精,它始终想吃掉唐僧,它不仅要跟那些痴情女们搏斗,还要跟有同样想吃掉唐僧的妖精较量,同时还要躲避孙悟空的追杀,三打白骨精可以穿插在这些妖怪争夺唐僧的过程中。而猪八戒的捣乱,常常使孙悟空首尾难顾,处于危险之中。当然,很多妖精都是出场一次,只有牛魔王这一家子一直都跟他们师徒过不去,这是很好的一条线索,要把这条线索前后勾连在一起。当这三条线索都出现,一部公路片的结构就完整了。最主要的是,我们不能让孙悟空在唐僧的身边待的太久,必须让他们长时间保持分开状态,那些以各种目的打唐僧主意的妖怪实际上是孙悟空的引路人,当他们一路向前,各种磨难都可以装进去了,我们不可能把九九八十一难都装进去,但是那些故事都差不多,合并同类项是最好的处理办法,这样取经路上发生的故事就会紧凑得多。而且,要把最大的困难留给孙悟空,要把他逼得走投无路才好看,这时我们可以动用想象力和电脑特技把孙悟空与对手厮杀的各种变化展现出来。
迈克•贝:猪八戒这个角色是很有意思的,他是麻烦和危险制造者,他始终想离开取经队伍,怎么去处理他和孙悟空之间的关系呢?
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从一开始就消极对待上路的角色来说,他一直摇摆不定,我们不能让观众讨厌他,他贪吃好色,出工不出力,必须增加他身上的喜剧色彩。他几次被妖精设计陷害,都是被孙悟空救了,这应该让他有一个认知过程,最后他变成一个忠诚的取经者。我认为他们俩就像在表演脱口秀,本来他们在小说里就是以喜剧角色出现的。
克•贝:那么沙僧呢?他武艺不高,在整个故事中可有可无,基本上是个打酱油的。是不是可以把它拿掉呢?
斯皮尔伯格:开始我也认为这里面的角色太多,三个人的戏是最好看的,四个人就容易分散。所以第一步我要让他们师徒分离,实际上就变成三条脉络,孙悟空这条脉络就是三个人的戏,沙僧始终勤勤恳恳帮助孙悟空解决问题,他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的润滑剂,怎么处理他这个角色并不难,他和猪八戒的性格正好相反,这样可以让孙悟空在中间有更大回旋余地。
迈克•贝:公路片的内容无非就是追杀与逃亡,这也是公路片的局限。我想,《西游记》不能这么拍,也许它看着好看,也仅仅好看而已,就像当年我拍《绝地战警》,观众总是在笑,笑完就把电影忘了。
斯皮尔伯格:刚才我说过,《西游记》故事发生在两个“超级大国”争斗的背景下,这个电影应该传达一种价值观,我们要告诉观众,佛是什么,道是什么,任何宗教的最高的境界都是一致的。妖怪们为什么祈求长生不老,从妖变成神?我们应该很擅长从最简单的对白中告诉观众这些深邃的道理。
迈克•贝:现在该考虑一下演员了。
斯皮尔伯格:演员我基本上已经选好,扮演沙僧的人,我看非德韦恩•约翰逊莫属,这块“巨石”简直就是为沙僧准备的;至于如来,我要请印度最红的明星沙鲁克•汗;猪八戒那一定是杰克•布莱克首选,这个家伙很喜欢演一些三流的搞笑片,他手里的道具永远是把破吉他,观众们都看腻了,现在让他拿一把钉耙试试,效果会出奇的好,说不定他能把耙子弄出声来;唐僧和玉皇大帝应该找两个中国演员,但是会说英文又在美国观众中熟悉的人太少了,成龙和李连杰都不合适,周润发倒是可以考虑让他演玉皇大帝。
迈克•贝:李连杰可以扮演孙悟空,他会中国功夫。
斯皮尔伯格:十年前当我有拍《西游记》想法的时候,我认为李连杰很合适,但是现在他老了。我倒是有个人选,他在中国观众心中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孙悟空了。他是威尔士人,叫贝尔,不过不是同样来自威尔士的演蝙蝠侠的那个克里斯蒂安•贝尔,他叫加雷思•贝尔,现在在英国足球超级联赛踢球。我没有见过比他长的更像中国人想象中的孙悟空的那个样子了。中国电视观众通过电视转播看英超比赛,早就熟悉贝尔了。另外,编剧我也想好了,在编剧方面,我希望能以乔纳森•阿贝尔和格伦•伯杰为编剧核心,没有哪个好莱坞编剧比他们俩更了解中国文化了,我可以让他们暂时把《功夫熊猫3》的编剧往后放一放,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这个电影的编剧中,这样不仅可以接受中国人对这部电影的苛刻评判,也可以让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对白变得更有趣一点。《怪物大战外星人》的编剧玛雅•福布斯和《怪物史莱克》的编剧威廉•斯泰格也可以介入,他们喜欢编一些鬼怪故事。这次外景地我也想好了,主要地点定在非洲,从撒哈拉沙漠到东非大裂谷,从马达加斯加中部非洲的热带雨林,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奇怪动植物,足够我们取材了。剩下的事情,你执行就可以了。

迈克•贝:可我始终不明白,《西游记》里面最精彩的是在前面孙悟空大闹天宫这段。这段故事完全是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任何一个好莱坞式的英雄在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面前都会逊色,为什么要舍弃这一段故事?
斯皮尔伯格:最开始我也被大闹天宫的故事吸引住了,我想过只拍这段故事,这绝对是一个朋克英雄故事。但我要给观众的概念是《西游记》,一种公路片的感觉,事实上这些在路上发生的事更容易拍出我们想要的故事。而且,取经的故事不能拍续集,但你必须要为票房飘红留一个后手。如果票房好,我们拍前传,《大闹天宫》的故事是现成的,根本不用我们去编,简直是所有前传电影里最精彩的一个了。
迈克•贝:我现在已经想好影片结束出字幕的时候应该放哪一首歌曲了。
斯皮尔伯格:这个我不管了,你自己来定。
迈克•贝:我认为没有比“宠物店男孩”的翻唱的那首《到西方去》更适合放到片尾了,简直就是他们在19年前为我们准备好的。
带三个表 @ 2012-02-27 15:17:52 分类: 音乐时间
好久没更新这个栏目了,遭到很多人的抗议。主要是听多了就有点懒了。以前听到一首歌觉得不错就放到一个文件夹里存着,差不多了,再找点别的歌曲,就能做一期了。前段时间忙着改剧本,听的虽然多,但没有仔细挑,等多到一定程度,就虱子多不痒了。
这次选歌的时候,本来想介绍几首50年代布鲁斯歌手的歌曲,找着找着,就想,这里的听众对老东西非常不感兴趣,何不做一期老东西呢。于是就有了这个曲目单,您可以在首页左侧的虾米播放器上点击试听。我把这期曲目命名为“最美不过夕阳红”,因为这些歌手的平均年龄在60岁开外,可以给你当爷爷奶奶了,有的已经不在人世。
选了三首Roxette的歌曲,主要是他们3月12日和14日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办两场演唱会,这里先预热一下。
曲目的风格也很杂,通俗不易懂易懂不通俗的都有,一共50首歌,慢慢听吧。
本期曲目在这个页面,亦可以在线试听。
Roxette - It Must Have Been Love
Roxette - Sleeping In My Car
Roxette - Listen To Your Heart
Ella Fitzgerald - Solitude
Aerosmith - Angel
Neil Young - After The Gold Rush
Traveling Wilburys - Dirty World
Nick Drake - Pink Moon
Joan Armatrading - Love And Affection
Bee Gees & Barbara Streisand - Woman In Love
George Harrison - My Sweet Lord
Boney M - Gotta Go Hom
Jimi Hendrix - Voodoo Child
Mark Knopfler - Restless Farewell
R.E.M. - Pop Song 89
Bruce Springsteen - Jack Of All Trades
The Rolling Stones - Lady Jane
Cinderella - Coming Home
Dan Fogelberg - Longer
U2 - 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
David Bowie - Rock & Roll Suicide
Smokie - Lay Back In The Arms Of Someone
Odetta - The Fox
David Gilmour - Comfortably Numb
The Beach Boys - California Girls
The Cure - Inbetween Days
Johnny Cash - I’m On Fire
Little Texas - Peaceful Easy Feeling
Neil Diamond - Red Red Wine
Diana Ross - Theme From Mahogany(Do You Know Where You’re Going To)
Roger Waters - Knocking On Heavens Door
Ray Charles - Come Rain Or Come Shine
Gloria Estefan - Rhythm Is Gonna Get You
Lloyd Cole - Famous Blue Raincoat
Dusty Springfield - You Don’t Have To Say You Love
Rod Stewart - Have I Told You Lately(Unplugged Version)
Etta James - Here I Am (Come And Take Me)
Lynyrd Skynyrd - Tuesdays Gone
Fleetwoods - Mr Blue
Talking Heads - Take Me To The River
Big Star - Thirteen
Foreigner - Cold As Ice(Unplugged Version)
George Michael - Faith
Guy Clark - Rita Ballou
Jim Croce - Time In A Bottle
Sinead O’connor - Reason With Me
Billy Holiday - Lover Man
Leonard Cohen - Show Me The Place
Marianne Faithfull - Love Song
Paul Simon - Diamonds On The Sole Of Her Shoes
带三个表 @ 2012-02-27 4:14:48 分类: 说书
这段时间跟《西游记》干上了。
倒不是因为电视剧《西游记》,而是因为要做一个《西游记》的封面故事。开选题会时我嘴欠,说干嘛不拿《西游记》做一个封面故事呢?我哪知道最近没有封面可做,我们主编说:“做,你也要参加。”然后接下来的一周就把自己套牢了。
当年看《西游记》,还是上高中时候的事儿。那时候跟看《三国》一样,就是看热闹,尤其是妖魔鬼怪,看着好玩。五岁的时候,大人给我讲连环画《三打白骨精》,真给我讲哭了,觉得唐僧真可恶,孙悟空好惨,好心当成了夫妻肺片。
一周的时间,我看了四本跟《西游记》有关的书,两本学术方面的,两本后人用阴谋论方式写的故事。原来学术界的争论也很有意思,两种观点针锋相对,都认为对方是孤证,据理力争。因为是学者,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食指扣在扳机上,但理智和风度让他们忍着没有走火,不然骂起街来,绝对比现在的网上的傻逼们吵架好看。只可惜,历史材料太少,又充满悬疑,都是公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估计这个《西游记》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永远是一桩谜案。
所以,还不如轻松消遣一下,看看今人是怎么理解《西游记》的。
《西游记》因为作者写的比较无厘头,什么都信手拈来,为了能把故事讲下去,不断为故事情节制造各种条件,而且往往不交代背景,相互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不堪。作者大概最后自己都写乱了,也懒得去校正。所以说,有个责任编辑是多么重要啊。随便节外生枝,就会有自相矛盾的风险。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前后矛盾、倒乌龙、穿帮现象比比皆是。电影《珍珠港》里至少有52处穿帮镜头,《西游记》里至少有三倍于《珍珠港》的穿帮。有些事情真不能仔细琢磨,一琢磨全是问题。就拿“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这个时间换算法则来看,没几处能把时间对上的。我估计《西游记》的作者写的时候就一直处于high的状态,全然不顾各种逻辑问题。
有心人从书中看到这一切,发现了诸多硬伤,比如《妖眼看西游》作者穆鸿逸先生。但他没有去质疑作者这么些对不对,而是沿着作者的逻辑接着往下推理,从一些犄角旮旯里面搜寻出蛛丝马迹,来证明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里面埋下了什么伏笔,如果是,那又是为什么。于是,一个耳目一新的西游故事跃然纸上。
作者的核心阴谋论观点是:西游是一场阴谋。看上去很美,但滴滴是泪。
可能有小朋友会问,干嘛用阴谋论解释《西游记》?我的解释是,如果你喜欢文学,想从文学中寻找到阅读乐趣,让自己开心,你可以随便理解作者的意图。小说是什么?在英文里它叫fiction,如果你读过中学,认识五百个英文单词估计能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fiction就是用你的想象理解一部小说,你理解成什么样都可以,内容是固定的,结论是变化的。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群傻逼眼里才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原因。
也不能怪后来的读者用阴谋论来理解《西游记》,因为漏洞太多,又不能自圆其说,所以只能用想象和阴谋来弥补这些漏洞,让它看起来才合情合理。如果当初作者写《西游记》的时候严谨一点,即使放在实验室里做各种逻辑实验都能禁得住考验,估计也没那么多人喜欢了。
能让我哈哈大笑同时又能心生悲悯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以前看路内老师的《少年巴比伦》有这样的感觉,这次看《妖眼看西游》也有相似的感觉。
作者除了在一步步揭发西游旅行团的阴谋之外,还费了大量笔墨控诉这个反人类的“四人帮”。唐僧是个伪君子,孙悟空就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你再想想这师徒关系,一个是扫地不伤蝼蚁命,一个是踏平妖尸成大道,这本身就很荒唐。作者很多时候站在妖精的角度去分解读大快人心的屠戮,才发现这是悲剧。
作者按照《西游记》原书的章节,分析每一难中发生的蹊跷怪事,这怪事的背后又是什么,与其他故事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作者发现,在西游途中,那些捣乱的妖怪,真正该杀的并不多,很多妖怪心存真善美,甚至都没有祸害人类,但都难逃猴子的铁棍。说白了,就是为了凑这九九八十一难,无端设计出了这些妖怪,并无端地被消灭。《西游记》的价值观看上去很中国,很朴素,很直接,也很愚蠢。就像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国耻:港台歌手翻唱多少日本歌曲》一样。如果你从《西游记》中没有看出这些价值观上的问题,那你该活在明朝。
《妖眼看西游》很好看,文笔优美,幽默风趣,悲天悯人。算是今天的人用另一种方式为这个漏洞百出的名著做了一次补遗。当然,这是我的理解,如果您非觉得作者在扯淡,也无妨,没必要较真儿,我看着高兴就行了。
带三个表 @ 2012-02-25 17:12:48 分类: 闲扯
最近确实在博客上介绍的书比较多。我平时看书都是因为觉得该补充哪一块东西,或者突然心血来潮对什么领域产生兴趣,然后胡买一通书,翻着看。比如我越来越困惑人们的某些思维方式,就去买了《进化的大脑》《欲望的进化》《错把妻子当帽子》之类的书。说实话,这些书很难啃。就这样,科学松鼠会的小庄还嘲笑我看的书太肤浅,这些观点都很落后了。然后她把自己写的最新科研成果的文章给我看,哈哈,写的真文艺。
有人把我在博客上介绍的书贴到豆瓣上(一定会有一个脑子进水的人惊讶地留言:表哥你还上豆瓣啊)。有人留言,认为我看得太杂,一看就是假的,因为特庸俗的书和特装逼的书我都看,以此判断我肯定不会看这些书——就像祖宾·梅塔怎么可以听Lady GaGa呢。看书这件事,只有自己看才知道其中的乐趣。
我真无意跟你分享什么,就像我也无意去消费别人推荐的什么东西一样。但我知道,这种消费是一个捷径,会让你省很多事,当然也让你少很多乐趣,而且也会有风险,万一看完之后觉得不和自己口感咋办?我善意提醒一下您,别误导您。长在你脖子上面的玩意叫脑袋,不是榨菜。
我看完了一本书有点感觉,顺便写点文字,也是为了督促自己,或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看看一年下来自己能看几本书。可能有人说,你看本书就拿出来得瑟。是的,你说对了,用各种方式勉励自己总比放任自流强一点。
老有人希望我能推荐几本书看。我觉得这种想法挺傻的,我推荐《二十四史》你会觉得我在拿你寻开心。实际上人总是希望别人能明白他的心思,一步到位为你解决读书的问题。这种傻逼其实就不配看书。
我肯定不会对你的喜好负责。有很多人看了我在博客上介绍的书之后也去买回来看,然后大呼上当。活鸡巴该!你脑袋长在锅炉里了?
总有人侥幸地认为,别人喜欢什么自己可能就喜欢什么,请允许我再引用一下《等待戈多》里的那句话:“人们都是没知识的混蛋,像猴儿一样见什么学什么。”
带三个表 @ 2012-02-23 23:54:54 分类: 闲扯
写博客这件事挺随意的,看博客的人要记住,博主想写什么,怎么写,写成什么样与任何人都无关。
关于韩方之争,我会经常提起,用各种话题引入进来,而且没完没了,不厌其烦。你烦了,不爱看,不来即可。别劝我,上网十多年,还没有劝我成功的案例。
我不会像宋石男等精英们那样,明明很想掺乎,但又怕惹上什么麻烦,故作姿态强调自己只说一次,以后再也不说了,好像是被迫一样。我没什么担心的,一个事件发生从开始到结束时有一个过程的,随时都可以成为话题,信手拈来,变着花样说,且不烦。
人们总关心站队问题,我对站队没什么兴趣,没有判断的人才站队,没脑子的人采用站队来分清敌我。有点像文革时期的造反派和保皇派的模式。整天一帮傻逼在吵来吵去,有本事你们约架啊。
我的外号叫万人嫌(老六对此亦有贡献),总会招一些人反感,对你们的反感,我深表欣慰。
韩方事件还没结束,结束了也会成为我谈论的话题——只要我愿意的话。
不用给我上课,谢谢啊。
带三个表 @ 2012-02-23 4:35:30 分类: 闲扯
这段时间总跟我的书过不去,因为空间局限,当初做书架的时候隔断打得比较多,这意味每个隔断间的高度会变小,这就更意味同一类开本大小不同的书不能放在一起,这就更意味想找什么书就会变得很麻烦,常常要看一遍还未必能找到。所以整天看着这堆书运气。没事我尽量把一类书放到一起,实在不能放到一起的也要想办法把一类书一起放到隔断高一点的地方。
有一套书叫《外国现代派作品选》,是我在1987年7月1日在王府井书店买的(有人好奇我记性怎么这么好,我有先见之明,早就预料到多年后我从事文字写作是一个极具风险的职业,说话必须像科学家一样不能有半点疏漏,不然会被认为是伪造的,必须禁得住猴子们在文字之外的各种质疑),这套书打开了我了解荒诞世界的大门。这可能是我今天为什么看什么都荒诞的原因之一吧。
通过这本书我读到了贝克特、品特、博尔赫斯、海勒、金斯堡等作家的荒诞派作品。可能你不知道,那个日本右翼份子石原慎太郎也是个荒诞派作家,这本书还收录了他的三个代表作《太阳的季节》。
但我要说的是,这套书我真的认真看过的作品只有几篇,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海勒的《出了毛病》、金斯堡的《嚎叫》和凯鲁雅克的《在路上》。后来我一直到处寻找的冯内古特的《冠军的早餐》,实际上这本书早就收录了,但名字叫《顶呱呱的早餐》。
翻着这本泛黄的书,忽然发现,我还在里面留下过一些笔迹,在《等待戈多》“人们都是没知识的混蛋,像猴儿一样见什么学什么。”这句话下面还标注出来。
这是25年前的笔迹,我记不清当初为什么要把这句话标出来,可能是觉得写得很牛逼吧。联系到今天互联网这个时代,人们的种种行为,我不禁开怀大笑……再想到全世界只有我把在博客上留的人称之为“黑猩猩”,天哪,怎么就那么冥冥之中呢?难道这是黑猩猩的起源?
可能有怀疑论者说,你怎么保证你的笔迹是25年前留下的呢,万一是伪造的呢?万一是别人在上面画上去的呢?要通过鉴定才能证明你不是刚刚画上去的。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鉴你妈逼定!


带三个表 @ 2012-02-19 16:19:39 分类: 歪理邪说
“伦纳德·科恩是中国文青的爹。”
——著名科普作家土摩托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如是说
如果你想把自己整的文青且温情一点,科恩的音乐是必修课。
文青在进修流行音乐方面上,要Step by Step,掌握这些进阶步骤,包你修炼成仙,从普通青年进阶到文艺青年再进阶到二逼青年。
Step 1:此时你跟一个白痴一样,别人谈论什么音乐、风格、名词,你一团雾水,觉得特无知对不?于是你上网、去唱片店,此时映入你眼帘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你知道的名字和不知道的名字。比如你知道的有披头士或者米高积逊,你虽然没听过他们的歌,但他们的名字你从来都躲不过去。于是你试探性的买了一些,下载了一些这些如雷贯耳的歌手的歌曲。半年后你至少听到了十几个歌手的专辑,但你总发现好像少点什么,因为这些音乐似乎并不能让你的气质有什么变化,周遭的人在谈吐上总比你高出一级,你听的陌生歌手的名字还是层出不穷。于是你动用互联网,打开三万多个网页,去寻找你可能喜欢的音乐。但浩如烟海的网联网啊,让你迷茫,让你彷徨。咋办捏?
Step 2:你记住了人们在平时聊天中或者在一些网页上人们提到的极其特殊的名字,也许这些音乐是你追求的,它可以让你变得肤白貌美气质佳,谈吐得体极风雅。可是当你真的听下去,又晕了,这音乐怎么是这回事,尤其是那些名词彻底阻碍了你的欣赏,什么蓝调、爵士、另类、独立、主流、黑死、融合、乡村、民谣、朋克、骚灵、后摇、激进、鞭笞、根源、新派、老派、英式、4AD、Sub-pop、小清新……这都是哪跟哪啊?你入坠五十里云雾,分不清方向。可冥冥之中你知道,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奥妙,你知道用奥妙效果真奥妙!你期待进入奥妙的境界。你从上学那天起,就对名词解释十分抵触,但此时你发现你迸发出极高的热情,试图搞明白这些词汇的来龙去脉。于是你又胡听了一阵子,什么浊水、吉米·亨得里克斯、空中铁匠、蜜浆、詹姆斯·布朗、尼尔·扬、平克·弗洛伊德、阿弗里卡·班巴塔、金属制品、死亡汽油弹、约翰尼·卡什、卡朋特、鲍勃·马利、恩雅、北极猴子……此时你的脑袋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Step 3:你是个勤奋好学的好孩子,尤其是你是不能在聊天中输在起跑线上那样有尊严的人,你发现了你的潜能,你认为你现在已经打开了一扇通往文青奇妙世界的大门。但是,那只引领你的小白兔在哪里?记得你上中学时,除了数学之外你最讨厌的就是历史课,为了文青,为了在起跑时领先一步,你认了,要学学历史——流行音乐的历史。于是你找到很多书,如饥似渴,学习起来。慢慢地,芝麻开门了,竹子开花了,你躺在音乐的怀里数名词,那种惬意让你已经不屑去跟周遭的那些还在听地下丝绒、电台司令的人为伍,你升华了,不管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出身上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文青气息。
Step 4:你知道,人一旦上路,就会勇往直前。其实你很清楚,距离修炼成仙好像还差那么一小步,但对你来说可是一大步,跨出这一步,你可能真的冉冉升起,飞向月宫。那些名词你发觉得真的很讨厌哦,它阻碍你进入一个浑然不觉的音乐境界。此时你开始对着镜子嘲笑自己当初为何是如此俗气,听了这么多,其实你与周遭的文青无异,境界啊,境界。此时你想起了一句名言: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拽。你必须拽,拽到让鸭子都没生意做。这,才叫境界,你要脱俗,就在这时,你想起了科恩。他是如此超凡脱俗,他自己就出家当和尚,他的音乐怎能不超凡脱俗捏。那一天,你孤独袭来,开始播放他的音乐。哇塞,好美妙哦,如呓语,让你一扫抑郁。如流水,让你心情舒畅。你徜徉在文学、性和音乐的美妙中,此时,如果能有一个帅哥陪在你身边,不是锦上添花也是雪中送低碳。从此,你审慎地深深地爱上了这位老和尚。
Step 5:你在盘丝洞里修炼了整整一个寒暑,出去晒太阳,遇上了很多亲朋故知,聊天中你发现,所有人都在谈论科恩。天哪,原来他们跟你修炼的是一本秘籍。回家单独严肃时你才真的感到忧伤,你原来还跟他们在一个起跑线上,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但你那驿动的心是不会停止的。对,你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不听科恩。但你得找到一个替代品,于是你动用了你大脑的内存,锁定了一个名字:鲍勃·迪伦。对于这个唱歌从来不在调上的歌手,你过去一直忽略了他。还是一个孤独的夜晚,你开始听迪伦,又一扇门打开了,你听得肉皮发紧,简直是今夜闻君吉他语,如听仙乐耳暂明。此时你会觉得科恩太文艺,太小资,太低级,迪伦之美,简直是涤纶面料无法可比的。
Step 6:你又走出了盘丝洞,见到了那些亲朋故知,出乎你的意料外,他们也在跟你谈论迪伦,因为在你关在盘丝洞里修炼之时,迪伦老大爷来到中国开了两场演唱会。哦,天哪,天哪,简直是五雷轰顶,你怎么总也逃不出如来的手心呢?你必须好好反思,你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回到盘丝洞,你面壁修炼。终于有一天,霞光一闪,你开悟了。
Step 7:你再次走出盘丝洞,发现那些人还在谈论什么科恩、迪伦。好无聊,一点境界都没有。你缄默不语,朋友们都投来奇异的目光,“为什么不加入我们?”“俗,你们太俗。我才不会听这些。”朋友们再一次投来奇异的目光:“Why,tell me why?”你正了正衣襟,甩了甩头发,清了清嗓子:“你们这些文青,真没追求,现在姐姐我在听《爱情买卖》和《伤不起》。”众人闻听,皆扑通跪倒,曰:“文青奶奶……”
带三个表 @ 2012-02-17 13:59:33 分类: 闲扯
关于《西游记》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学术界一直有争论。第一个望文生义认为《西游记》是吴承恩所作的人是他的老乡吴玉搢(1698-1773),当时他看到宋祖舜等修撰的《淮安府志·淮贤文目》中有一条:“吴承恩:《射阳集》四册、《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反对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人认为:吴承恩一生中结交的亲朋好友,从来没有提及过他写《西游记》这回事,他当时喜欢写志怪小说,篇幅都不长,多已遗失。从他保存下来的文字中看不出他对儒释道有啥研究。
吴玉搢看到《淮安府志·淮贤文目》提到吴承恩提到过《西游记》,但自己不确定,便写下了下面一段文字:
天启旧《志》(指天启《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吴承恩)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
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
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西游记》作者是丘处机,吴玉搢只是看到书目中有“西游记”三个字,可能就是吴承恩去了一趟西山,玩了一天,回来写了一篇游记,类似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或者他写了几篇志怪小说,类似干宝的《搜神记》。
所以,吴玉搢措辞就很有意思:“必有”“意”“无疑”“或云”,臆测丘处机《西游记》是有人代笔(其实丘处机是不是作者也存在争论)。他根据《三国志》变成《三国演义》、书中有淮安方言推理出《西游纪》作者是吴承恩。后来连鲁迅和胡适都被忽悠了。
这方法你看着很熟悉吧。
带三个表 @ 2012-02-17 2:32:46 分类: 说书
你很难想象苹果会被微软收购,就像中国三权分立一样不可能发生。同样你也不会认为伦纳德·科恩的专辑会成为排行榜冠军,但事实上科恩做到了。前段时间科恩的新专辑Old Ideas真的成了亚马逊销量排行榜冠军。要不是惠特尼·休斯顿去世,阿呆获得格莱美奖,大概亚马逊销量榜会一直被一些60后、70后(六七十岁以上)的歌手占据着。
我手里有一本1988年出版的《图解摇滚百科全书》,当年就靠这本书启蒙了。要不是这书纸比较结实,估计早被我翻烂了。封面上的人物基本上是当年最红的歌手,现在也五六十岁了。这二十多年,人一波一波出生,但听的东西越来越一样。

这本《图解摇滚百科全书》里面有一个很独家的东西,就是摇滚族谱,当年信息比较闭塞,不知道哪支乐队跟哪支乐队之间是什么关系。编写《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个很棘手的事情,要把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厘清,还真不容易。但这本书直接把家谱给标出来了,一目了然。

(点击看大图)
昨天去书店,看到一本《摇滚谱系》,翻了一下,觉得不错,他主要是把摇滚乐发展的脉络变化标出来了,介绍的还是40后、50后、60后、70后和少数几个80后(数字我指的是岁数)。大致是,不管你今天听谁的音乐,它都是有根的,书里面很多标识,让你马上知道什么和神马之间是什马关系。以后你要跟不懂音乐的人吹牛逼,看看这本书就行了。作者布鲁诺·麦克唐纳在序言里说:“摇滚世界充满了奇怪有奇妙的联系,本书即将向您呈现构成这种复杂关系的方方面面。”当然,在我看来,书的内容浅了点,不过图片相当丰富。
如果你对摇滚乐一知半解,或者毫无了解,不妨拿这本书入门,但你看完后会觉的更乱——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但你去糊弄一些更不明白的人这些弹药足够了。
本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中央其实挺关心摇滚的。

带三个表 @ 2012-02-15 13:48:11 分类: 闲扯
“一燕不成夏”是句西方谚语,歌词大意是不能仅凭一件事来判断一种结果的出现。但是英国人很有意思,后面加了一句:一蛙则成春(出自《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歌词大意是:青蛙一叫,春天就来了,叫春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估计到了夏末秋初,那蛙声就成了齐唱了。有古诗为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似乎,信息密集的环境里,人们已经习惯了不用判断思考获得结果,因为A所以A的思维方式非常流行,所谓一燕成夏。
这种民谚是经过多年观察得出的结果,北方人看到燕子,大致可以判断春天来了,但离夏天还有段时间,等你看到燕子乱飞的时候,那夏天一定来了。但是睡了一冬天的青蛙,天一暖和就会苏醒,然后就想到赶紧交配,必须弄出点动静。燕子也好,青蛙也好,前因后果是不能弄错的,不然物种就没了。
土摩托讲进化论,说劣质基因因为不断被淘汰,才会有进化。但是现在有很好的条件保护劣质基因,所以不存在进化现象了。比如互联网就能很好地保护脑残,所以这个物种就不会被淘汰。
一燕不成夏,一蛙则成春。打个比方,就好像逻辑学上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者充要条件的关系。据某个网上书店显示,春节之后,有关逻辑学的书突然好卖了,我没忍住,笑了。
带三个表 @ 2012-02-13 6:13:03 分类: 闲扯
昨天,几个朋友聚会,吃饭的时候,我干了一件事:把到场的人手机全部收缴,期间除了接听电话之外,不许打电话、发短信、上微博、拍照片。我想看看这帮人没有电话之后能不能活下去。
最近因为电视剧《悬崖》而终于红了的编剧全勇先老师,因为手机里含有大量不堪入目的色情照片和裸体视频,怕自己隐私败露,拒绝将手机上缴。但是他很自觉地把手机关闭,藏在私处不易被发现的地方。
我看得出来,第一次手机不在手边,很多人显得有点不知所措,心神不宁。虽然嘴上说无所谓,但是只要我离开座位,就一定会有人提议把手机拿回来。甚至没有手机话题也离不开手机。
我告诉他们,以后只要我参加聚会,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收缴上来,你可以不邀请我,但只要我到场,就一定这么干。
有个姑娘嚷嚷,万一我老公发短信给我,我半天不回,他以为我跟人去开房了怎么办?我才不管呢,那是你们之间的事儿。你们的情感纽带就是一条短信那般脆弱?还有人说,万一有人有急事找我,联系不上咋办?我说,你家真着火了,不会有傻瓜用发短信的方式告诉你的。
我发现,一晚上没有人玩手机,效果很好,大家可以专注交流,上来的饭菜吃的精光,减少了浪费。饭后我看自己的手机,有一个未接电话和五条短信,都没什么重要的事儿。
这种手机强迫症在聚会社交场合显得非常讨厌,这种毛病扳两次就好了。妈的以后我要把这个习惯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