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于雪山音乐节。
2013年10月的日志
目前中国人对咖啡的理解是:品位,装逼。我不知道这种印象是从哪里来的,可能咖啡馆里的装饰比较讲究,可能是进咖啡馆里的人都人模狗样,可能是咖啡的价位相对较高,常人消费不起,可能是介绍咖啡的书籍都带着欣赏玩味的气质……所以就有了周立波的“大蒜咖啡论”。
事实上,咖啡就是一种饮料,它之所以能有这些外延,大概是中国人过农民生活日子太久了,舶来的东西都会被打上一层资产阶级烙印,进而有人自我标榜,有人自我贬低,各自对号入座而已。标榜的人未必就不土鳖,贬低的人未必就不想装逼。
认为喝咖啡就高消费的人大概没喝过咖啡,如果以同等价位的消费做比较,一个人正常状态下每个月消费的茶叶、香烟的成本远远高于咖啡。尤其是,咖啡喝多会不舒服,没有人在一天之内无节制地喝咖啡。但是吸烟喝茶就容易过量。
关于咖啡对身体的影响,我看到太多这方面的文字了,不知道是出自科学家还是咖啡商之手,反正有人说咖啡对身体没有好处,有人说咖啡对身体百益无害,其实都在慢慢夸大某种好处或坏处。
在西方,咖啡就是人们最普通的饮料,价格比我们的还便宜,你要说品位和装逼,那实在是会让人笑掉大牙。我们正处于一个从土鳖到乌龟的转型当中,忽然间的经济爆发和致富让我们有时候会疯狂地以消费为参照,来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咖啡、红酒、威士忌统统被列入装逼范畴。你想过没有,有人消费一千多块钱一瓶的茅台,你从来没觉得他装逼吧。
当年垮掉一代的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在咖啡馆里写诗,于是写咖啡历史的人就说咖啡给他带来了灵感,写威士忌历史的人说是威士忌给他带来了灵感,写红酒历史的人说红酒给他带来了灵感,写二锅头历史的人说牛栏山给他带来了灵感……结果把金斯伯格灌得吱哇乱叫,最后写出了惊世骇俗的诗篇——《嚎叫》。这就是人们的意淫。
市面上关于咖啡的书不少,多是介绍咖啡常识或是如何享受咖啡,这大概也是把咖啡搞得很装逼的原因。因为这类书的作者往往是咖啡爱好者,同时可能跟咖啡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不少作者都是一些咖啡协会的会员,他们介绍咖啡,肯定带着一定的倾向,那就是宣传咖啡如何好,于是这些文字超出了咖啡本身,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这本《左手咖啡,右手世界》和很多书不同,它不是从如何享受咖啡的角度来介绍咖啡,而是从咖啡经济和商业历史角度来介绍咖啡,也许你看完会有这样的感觉,滴滴香浓里面都流淌着殖民地咖啡农的鲜血。
咖啡是一种很“讲究”的植物,它只能在南北纬回归线以内生长结种,超出这个区域,咖啡树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结果了。如果你把世界地图铺平,看看南北纬回归线内的国家,会发现什么?他们都曾经是欧洲列国的殖民地。所以,当咖啡被埃塞俄比亚人发现后,经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它的经济价值被发现后,就紧紧地跟欧洲殖民扩张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有消费能力的欧洲、美国人本土无法种植咖啡,只能从殖民地购买。在殖民时期,奴隶们像牲畜一样为欧美人种植咖啡。非洲、拉美、中北美摆脱殖民统治纷纷独立之后,迫于经济上的依赖,咖啡价格一直被美国人控制。他们通过压低咖啡进口价格让巴西、哥伦比亚这样的咖啡生产国几乎无利可图。巴西曾经一次焚烧了上千万袋咖啡豆,以此来控制咖啡价格。
由于咖啡树对生长条件有要求,太依赖自然环境,所以就有丰收和歉收,咖啡的价格也随着收成波动,丰收了,卖不出价钱,歉收的时候往往对农场主和咖啡农又是致命打击,再加上拉美国家政府在管理上的无力,从咖啡一落户美洲开始,它几乎就是美洲人心里的噩梦。有一位巴西总统曾经因为咖啡贸易问题自杀。他在遗书中这样写到:“几十年来,巴西受到国际财团的统治和掠夺,我领导全国进行改革,并取得胜利。然而这些国际财团却和我在国内的政敌相互勾结,企图阻挡我推动国家繁荣和自治步伐。当我1951年上台执政之时,国际财团每年在巴西获得的利益高达500%。一时间,咖啡行情变好,国家经济开始出现上升势头。不久,又出现咖啡危机,咖啡价格狂飙……我们在国际上为居高不下的咖啡价格辩护,但是得到的却是对我国施加更大的经济压力,终于,我们不得不放弃了……除了鲜血,我已经没什么能给这个国家了。我已经献出了我的全部生命,现在我连死亡也奉上,我无所畏惧。我平静地迈出走向永恒的第一步,并将我的生命载入史册。”
埃塞俄比亚牧羊人当年发现咖啡这种植物的时候没有想到,在随后的几百年间,这种植物像魔鬼一样影响着无数拉美人的命运。
16世纪,咖啡经由土耳其传入欧洲。慢慢咖啡成了土耳其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当时土耳其人不知道咖啡只能在南北纬回归线以内种植,所以出口咖啡豆都要经过水煮和烘焙,让咖啡失去生长能力。但是有个家伙把七颗咖啡种子偷偷运出了土耳其,并且成功地在印度种植成功。后来荷兰人把一棵咖啡树偷偷从也门运到荷兰,42年后,荷兰人用这棵树结出的种子在今天的斯里兰卡种植成功。后来荷兰人又把咖啡移植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1714年,荷兰人送给法国政府一株咖啡幼苗,9年后,法国海军军官克利把咖啡种植技术带到了法国殖民地马提尼克。可以说,今天的拉美的咖啡都有这棵咖啡树的基因。1727年,一场闹剧把咖啡引入巴西。当时法属圭亚那与荷属圭亚那发生边界纠纷,双方总督让中立的葡属的巴西官员出面调停,这位官员早就想把咖啡种子弄到巴西了。但是这两个殖民地都禁止种子出口,这位官员便和法国总督的老婆偷情。调停结束,这位巴西官员在离开的时候,法国总督的妻子为他献上一束鲜花,这束鲜花里藏着几颗咖啡种子……后来巴西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
这本书里虽然把咖啡贸易历史、咖啡商业竞争写的有些残酷,但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些趣闻。比如现在最知名的咖啡品牌之一麦斯威尔咖啡,它的前身是由一个叫波斯特的人专门经营一种反咖啡的谷物饮料公司,他毕生致力于反对诋毁咖啡。颇具讽刺的是,他私下里一直饮用咖啡。他的女儿在他死后收购了麦斯威尔咖啡。我们在80年代就知道的那句著名的“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麦氏咖啡广告语,其实最早是西奥多·罗斯福说的,他喝完麦斯威尔咖啡后由衷说了这么一句话,但是麦斯威尔对这句话并不敏感。相反,倒是可口可乐最先把这句话用到广告语中。因为那时候的可口可乐里面的成分很复杂。几年后,麦斯威尔才反应过来,将这句经典的话用到广告语中。
当然,从这本书里还能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人对喝咖啡真不讲究,这主要是咖啡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太激烈,黑心的咖啡商常常以次充好,煮咖啡的方法也不讲究,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人喝的咖啡可能是世界上最低劣的咖啡了。
当然,最不讲究的可能是巴西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竟然喝速溶咖啡。所以巴西的咖啡农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雀巢速溶咖啡,根本不是咖啡。”
从上世纪初开始,美国咖啡商们在市场的竞争方式有点像现在的贵国,那就是不择手段没底线,做广告都是用诋毁竞争对手的方式,夸大商品的作用,咖啡几乎就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后来美国颁布的相应的法律,这种不良竞争现象才消失。
咖啡和很多人们常用的饮料不同,首先它太依赖自然环境,其次,由于它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饮品,所以需求量一直很大,当西方国家对这种东西的消费变成常态之后,它背后的殖民和掠夺的商业模式便建立起来。所有咖啡生产国都是被动地按照这个商业规则来玩这个游戏。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旅游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它总是让我把旅游和春游秋游郊游联系在一起。每每到春游的时候,都要准备好面包、汽水,头天晚上因为兴奋而失眠。那时候一听说谁出去旅游了,心里都会羡慕不已——他路上一定能有面包吃汽水喝,甚至还能吃上香肠。游,在我看来就是玩。看《西游记》,头几回觉得唐僧前途险恶,后来慢慢明白了,上面有人罩着,身边个保着,各种妖魔鬼怪都是走过场,越看越欢乐,取真经真跟旅游一样。
但是旅行给我的感觉就不一样了,首先旅行是一趟苦差事,感觉就是为了完成某件事出了一趟远门,期间遇到什么风险都不可预知,毫无乐趣可言。大概是小时候看《南行记》造成的错觉。
这些年,旅行和旅游的概念倒过来了,“旅行”这个词变得时髦小资起来,通过文学的添油加醋,人们似乎从中嗅出了一丝丝惬意的文艺味道。旅行是一种随意自然漫无目的的放逐自己,把身心和自然相融,没有具体归期,期间还可以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浪漫而浪荡,不管是什么事情,最终都可以包装成人生的丰富经历呈现在人们面前。
旅游在旅行面前就显得有点土气了,它是打工族利用假期跑到一个地方走马观花,承担着比平常高出几倍的消费,花没观到,倒是看到不少后脑勺。小时候我对旅游的美好理解现在彻底被颠覆了,它是一个国家的人吃饱喝足之后用虐待自己的方式证明可以把钱花掉的集体出行。
十一期间,我路过德胜门,离城门楼还有段距离的时候,就看见路边排着长队,司机说这都是去八达岭的。我看了一下,队伍排了有三百多米。我想北京应该不止这一处去八达岭的集结点,要是有那么四五个,排的队伍都这么长,大概到了八达岭也就没法爬了。你想想,长城上的人比墙上的砖还多,人造卫星这时在太空肯定能看见长城。
旅游在过去的确是一次充满欢乐的旅行,但据说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之后,旅游质量一落千丈。没见过世面的中国人本来打算跳出井底看看井边的花花草草,结果又被挤到阴沟里了。你说你老老实实在井底里待着多好。
前几天跟制片人谢晓东吃饭,他正在忙活新片《大明劫》上线宣传工作,他上来就说,怎么你们中国人假期都爱出去玩呢?
谢晓东以前拍过一个电影《过年回家》,这是他有一次过年坐火车,在沙丁鱼罐头的车厢里怀疑人生,他试图寻找出中国人过年非要回家的正确答案,答案很简单,中国人有一种深厚且廉价的情感纠结——团圆意识,冒死也要团圆的意识根深蒂固,十几亿人要是都想到一块的话,那多可怕。所以,下了火车,他就找了一个地方把《过年回家》的剧本写出来了。
我建议他拍一个电影《长假出行》,探讨一下中国人长假期间的文化苦旅。
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中国人现在过上好日子了,有条件和能力出去玩了,但平时上班没空,都赶上长假出行,就造成了旅游点中国人多子多福的美好景象。
如果说过年都要回家团圆,这里面多少有感情因素起作用。但是长假出去玩,跟感情因素没有任何关系,出行的人都清楚,在长假期间出去玩意味着什么,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还是侥幸心理起作用?我看都不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时间不长,人们对生活的理解还停留在农耕时代,想想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出趟门很难,也就没有人想着旅游了。现在交通便利了,活动半径大了,一放假就呆不住了,但却忽略了狼多肉少的残酷现实,自己不仅给自己添堵,还给所到之处添堵,一路上肯定骂爹骂娘,但没有人去问问自己,长假出门到底图个啥呢?从旅游这个角度来讲,你们中国人还不懂现代生活。
当大部分人对现代生活的理解都这么雷同的时候,旅游就变成灾难。依我看,这需要一百年的磨难,才会让中国人有记性,慢慢理解什么叫现代生活。
中国其实就是一个很土鳖的国家,不管你怎么论证和解释,都无法摆脱土鳖的事实,众人合力,每次假期都会给这个社会提供各种土鳖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土鳖,看土鳖的人在楼上看你,土鳖装饰了你的眼眶子,你装饰了土鳖的中国梦。
一个人出门叫旅行,一群人出门叫旅游。一个人出门旅行体验的是梦,一群人出门旅游看到的是噩梦。这就是旅游和旅行的区别。其实我真觉得你没必要出门旅游,你也就是想拿手机拍几张毫无意义的照片而已,这事儿你在家就能解决,直接对着旅游挂历翻拍不就完了吗。